教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ID:36336495

大小:7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09

教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_第1页
教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_第2页
教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_第3页
教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_第4页
教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初中(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惠东县胜利学校周荣生2012年6月5《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惠东县胜利学校周荣生一、【学生分析】我们的学生对“自信”二字的理解,只是停留于表面,限于感性,未能深入,不能升华,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尽量避免空洞的说教,只充当导演的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也就是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主导”的教学理念,让他们自己去体会文中所包含的感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二、【教材分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议论文。本单元所选的四篇

2、议论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课程标准》中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敌方的论调,在以大量事例对敌方错误的论调进行无情的鞭挞基础之上,作者又提出了自己的论点,进而进行了论证,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语文熏陶的极好文本。三、【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1.阅读课文,梳理课文的论述层次。2.通过品味语言,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而探究作品的思想意义。3.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l过程与方法

3、1.激发学生阅读议论文的兴趣,把握阅读议论文的方法,养成阅读议论文的习惯。2.强调自主学习,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与当今世界环境和国人的处境去思考与领悟,主动地去质疑、探究。l情感态度与价值1.激发学生阅读议论文的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分析和研究的热情。2.联系生活实际,加强修养,陶冶情操,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思想,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四、【教学策略】教学重点:理清思路,学习通过驳论来批驳对方论点的方法,进一步了解观点和材料的关系。教学难点: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品味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教学设想:1

4、.从文题入手,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知识积累去阅读课文,发挥独立思考的能力,做出自己的判断。2.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通过多种形式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3.尊重学生的个性见解、看法,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使他们受到情感的熏陶。5五、【教学过程】教学内容设计说明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板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同学们,我们都是华夏儿女,同是中国人。倘若我们看到某报刊杂志或新闻媒体向世界人民宣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你们有什么感受?(生:很生气!很愤怒!)你们不同意我可以理解,但只跺脚

5、,只怪叫也于事无补呀。那么,我们该怎样反驳呢?有哪些理由呢?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简介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  2.学生讲解驳论文的一般知识。3.学生介绍时代背景——九•一八事件的相关情况。三、理读课文,整体把握1、朗读感知整体把握①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文章内容、情感。②请两名学生尝试范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评价。评价重点突出是否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③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比较师生朗读的不同:语气和感情表现。2、理清思路明确观点①按“揭示谬论-直接反驳-正面立论-作出结论”,把课文划分四个部分。②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

6、么?支持他的观点的论据是什么?③作者是如何反驳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论点?④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四、合作探究,品读赏析1—5段1、作者指出对方“论据不能证明论点”来反驳敌论的错误,采用反驳方法是(C)A、驳论点B、驳论据C、驳论证此时,同学们便议论开了,老师就引导学生畅所欲言。通过生生交流及生生评价、师生互动,避免照本宣科,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自读自悟,提出有助于理解全文思路的问题。然后再读课文,整理出全文的结构框架。52、从选段来看,作者同意“有些人”的看法吗?按照某些人的说法,作者认为中国人的

7、现状是怎样的?这里的“有些人”应该指谁?不同意,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3、上文在“他信力”和“自欺力”上加引号,所起的作用是(C)A.表引用B.表强调C.表讽刺否定4、国民党检察官为什么要删掉文中加点的两段文字?这两段加点的文字讽刺揭露了国民党当局的丑恶的一面。5、从选文中,你学到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写驳论,要善于寻找批驳的“突破口”,就是抓住对方薄弱的环节,如本文抓住敌论的论据不能证明论点为“突破口”。五、总结本节课着重分析了课文的逐层推进的论证层次,找出了谬论论据和论点及驳斥方式。

8、  六、布置作业  继续阅渎课文,找出作者的正面观点。  第二课时一、回顾由上节内容导入二、品读第6—9段,讨论探究:(1)“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明确:“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