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乳(及胶束)

微乳(及胶束)

ID:38714591

大小:22.69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18

微乳(及胶束)_第1页
微乳(及胶束)_第2页
微乳(及胶束)_第3页
微乳(及胶束)_第4页
资源描述:

《微乳(及胶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微乳是由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油相及水相在适当比例下形成的一种澄清透明带乳光的胶体分散体系,是热力学及动力学稳定的系统。自微乳化释药系统由油相,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助乳化剂形成的均一透明并包含药物的溶液,在环境温度(通常为37℃)和温和搅拌的情况下,遇水自发乳化形成粒径在10—100nm的水包油型乳剂,所以也为微乳的一种。自微乳化释药系统的这些特性使它成为一个很好的口服亲脂性药物载体。1微乳的结构特点微乳从结构上分为3种,水包油型(O/W),双连续相微乳和油包水型(W/O)[1]。O/W型微乳,细小的油相颗粒分散于水相中,表面覆盖一层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分子构成的单分子膜

2、,分子的非极性端朝着油相,极性端朝着水相,O/W型微乳可以和多余的水相共存;W/O型微乳,其结构与O/W型微乳相反,可以和多余的油相相共存;双连续相微乳,即任一部分的油相在形成液滴被水相包围的同时,亦可与其它油滴一起组成油连续相,包围介于油相中的水滴。油水间界面不断波动使双连续相微乳也具有各向同性。一般来说,O/W型微乳可以将水难溶性药物溶解在油相部分,然后通过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分散在水相中,形成均匀稳定的水相溶液,增加药物的溶解度,促进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增强药物疗效。水溶性药物易增溶在W/O型微乳的液滴中,双连续相微乳可同时增溶水溶性和油溶性的药物。研究发现,微乳作为难溶性

3、药物的载体,可以提高药物的增溶量,不管是水溶性药物还是油溶性药物,在微乳中的增溶量远远高于药物在水中和油中的溶解度之和[2]。目前临床上50%具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因为水难溶性成了口服和注射的最大障碍,所以微乳就成为这类药物给药的良好载体。同时药物增溶在微乳的液滴中,减少了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提高了药物的稳定性。2微乳增溶药物的机理2.1胶柬增溶理论胶束是由两亲性的聚合物(amphiphilicblockcopolv—mers)分散在水相中自聚集而形成的具有球形内核一外壳结构的共聚物胶束,其疏水部分构成内核,亲水部分形成外壳。关于胶束的增溶机理,MonicaL等[3]认为,正相胶束的

4、疏水内核可以作为水难溶性药物的容器,将药物增溶在核心,亲水性外壳对内核的保护作用能提高药物的稳定性。胶束的形成是两种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是导致分子缔合的吸引力,另一个则是阻止胶束无限制增长形成宏观态的排斥力。形成胶束主要的驱动力是内核一外壳结构自由能的减少。关于微乳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机理,有学者认为[4],微乳是一种膨胀混合胶束,微乳形成时油相增溶到烃核内部,不仅增大了内核体积,而且由于油相对药物的溶解性较好,从而极大地提高药物在微乳中的溶解度,所以胶束的增溶理论可以部分解释微乳的增溶机理。2.2微乳具有更强的增溶效果在对比油相、胶束和微乳增溶作用效果的研究中,姚静等[4,5]

5、研究发现:微乳对药物的增溶效果远大于油相和胶束。胶束对水难溶性药物主要增溶在非极性的烃链形成的核内,而微乳对药物的增溶则有内核的油相和表面活性剂的烃链两部分的共同作用,所以微乳比胶束可以增溶更多的分散相。O/w型微乳对油的最大增溶量可达60%,同时微乳中的助表面活性剂如乙醇、丙二醇、PEG等对药物在脂质中的溶解有促进作用[6]。此外,微乳显著的增溶效果也与其高分散性有关。3筛选增溶微乳处方的方法3.1油相的选择[7]油相分子的体积越小,溶解力越强,油分子链过长不能形成微乳,为了提高主药的溶解度,增大微乳形成区域,应选择短链油相。常用的有豆油、IPM、中等脂肪链长度(C8一C10

6、)的甘油三酯类。在油相中能很好地溶解药物的微乳,对其增溶效果更好。王晓黎等[8]研究发现,微乳和胶束表现出对不同脂溶性药物(吲哚美辛、硝酸咪康唑、布洛芬)溶解能力的不同,吲哚美辛和硝酸咪康唑在微乳及相应的表面活性剂胶束溶液中的溶解度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布洛芬在两个体系中的溶解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原因是,布洛芬的脂溶性远远大于硝酸咪康唑和吲哚美辛,在油相中的溶解度大26倍。因此在应用微乳作为给药系统时,不仅要考虑微乳中分散相的比例,还要考虑药物在分散相中的溶解能力,只有在油相中有较好溶解能力的水难溶性药物,微乳对其才会有显著的增溶效果。将两种酯混合作为油相,可以产生比单用任何一种油相

7、都要强的增溶能力[9],尽管苯基甘氨酸二羧酸酯(DCPG)几乎不能被任何表面活性剂增溶,但DCPG与中链甘油酸酯(MGG)(1:1)混合,以Tween80或十二醇聚氧乙烯醚(C12E9)为乳化剂时,增溶量比单用MGG或DCPG分别提高了5倍和25倍。中链甘油三酸酯(MCT)与MGG以(4:6)混合为油相,以Tween80为表面活性剂时增溶能力也显著提高。3.2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对油相的增溶能力也有影响,最适合增溶的表面活性剂为聚氧乙烯(40)氢化蓖麻油、聚氧乙烯(60)氢化蓖麻油(HCO-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