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栏杆拍遍 教案

把栏杆拍遍 教案

ID:44229955

大小:33.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19

把栏杆拍遍 教案_第1页
把栏杆拍遍 教案_第2页
把栏杆拍遍 教案_第3页
把栏杆拍遍 教案_第4页
把栏杆拍遍 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把栏杆拍遍 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把栏杆拍遍》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2、体会文中所包含的感情(辛弃疾的和作者的)3、学习以辛弃疾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脊梁的精神(目标设计理念:现代散文阅读要领,首先要理清思路,明确作者在按一个什么思路写了哪些事情,遵循着作者的足迹,去理解文章,这是第一步,也是较关键的一步。其次,要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蕴含的哲理或抒发的感情,作者写文章是想要表达某个观点和抒发某种感情的,能较好地完成这一步,这篇文章的观点也就掌握了。)二、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2、体会联想在再先历史人物形象中的作用三、教学难点1、体会文章所包含的感情2、学习运用联想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四、板书设计:     

2、                      把栏杆拍遍             促使辛弃疾成为一代爱国词人的因素: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狠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说铸,艺术的升华             运用对比、联想和想象展开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提问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健康堂心亭》,抓住“把栏杆拍遍,竟无人会,登临意”一句进行重点鉴赏,这由学生独立完成,因为这首词在《唐诗宋词选读》中已讲过,这一步让学生重新回忆起那个借拍打栏杆发泄心中说不出的郁闷之气的辛弃疾,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二)研习课文1、学生朗读第一段,体会本段在文中

3、起何作用?明确: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这是文章要告诉读者的主要问题。抓住这个问题,就抓住了理解文章的关键。2、学生读第二段,思考此段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写了一个二十几岁的、血气方刚的英雄少年形象,一个驰骋疆场、痛杀贼寇、血气方刚的英雄少年形象。一个二十几岁的少年,就能如此干练利落,就能如此以国家利益为主,足见其作为一个武人的潜质,一个正义之人的资本过渡:可是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呢?3、学生读第三段,重点反复诵读特别强调理解“立即”与“只能”两个

4、词语,从中可见南宋小朝廷苟安一隅的迫不及待及辛弃疾失去钢刀利剑,只能笔走龙蛇,自嘲的无奈与痛苦。4、学生读第八段,思考朝廷为什么不再喜欢这么一位爱国将士呢?明确: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他是个工作狂,无论何时何地都不收复失地,从而成为了“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南宋小朝廷的异己分子,从而造成了他悲剧的一生。过度:在这样的遭遇下,他的诗词会是怎样的呢?5、读第4段明确:特点一:用刀和剑刻成的。这一层一直到第6段,需要解决几个问题:①与岳飞比较,作用何在?说明辛词是有金戈之声的力作。②与杜甫、卢纶比较,作用何在?反面烘托金戈之声的力作。③“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

5、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一句,包含了作者什么的感情?”正面映衬,根据文中“他本来一再无用武之地”,可见他抒发的是英雄无奈之情,是忧国孤客的悲愤之情。特点二: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为什么呢?因为他有一块到死也没有根除的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这是一种心郁之病。过度:在这种情况下,他笔下的词作融了政治色彩6、学生读第12段学生明确:终于,他成长为一个与柳永不同的词人艺术家,柳永是一个纯粹的词人艺术家,辛弃疾只有在咀嚼自己非人所堪的寂寞中成为了一个具有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大诗词作家。7、重点讲读第十五段(1)这一段第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承

6、上启下,上文内容:总括辛词特点一笔力深,开启下文深化主旨的内容。紧紧围绕其人其词的独特性和惟一性。(2)赏析“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一句此句是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辛词是诗词中的精华,是对其诗词的高度评价。(3)请同学们说说作者主要写了有关辛弃疾的什么?写作手法是什么?请具体分析。一是思想二是词风对比思想上,“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矢志不瑜,是个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与陶渊明的对比是理解重点。词风上,从豪放派和婉约派两个方面比较,前者与苏轼比较,得出的结论是“真正的诗人只有被

7、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后者与柳永、李清照比较,辛词“于淡淡的艺术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总之,这一段重申观点,突现了辛弃疾的惟一性和独特性。8、课文最后一段第一句“我常想,”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这一句起到了照应文题的作用,即引出一个讨论重点:作者无论是写文章还是给他造像,为什么都要起个“把栏杆拍遍”的题目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