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命教育在美术学科中的渗透.doc

浅谈生命教育在美术学科中的渗透.doc

ID:56044460

大小:3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6-19

浅谈生命教育在美术学科中的渗透.doc_第1页
浅谈生命教育在美术学科中的渗透.doc_第2页
浅谈生命教育在美术学科中的渗透.doc_第3页
浅谈生命教育在美术学科中的渗透.doc_第4页
浅谈生命教育在美术学科中的渗透.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生命教育在美术学科中的渗透.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生命教育在美术学科中的渗透“生命如同一颗永恒的钻石,透过学习生命产生光和热,生活是那么美好!”现阶段强力推行的“两纲教育”中生命教育的核心是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其内容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作为一名初中美术教师,如何在美术课堂上把生命教育融入到美术课堂中去?是我一直在思考和摸索的……下面我就以《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中,初中阶段生命教育的具体内容的某些方面发表

2、一下个人的想法。一、让学生懂得通过绘画抒发情绪,合理“宣泄”在“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初中阶段的要求有这样一点:学习调节和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能够承受挫折与压力。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永远的课题。给学生创造一个融洽、温馨、积极进取的学习环境,美术课堂无疑是减轻当代学生过重的学习压力和过重的心理负荷的好场所!当代很多学生心理处于“亚健康”:由于过重的学习压力容易焦躁、由于家长的溺爱娇纵,使得孩子不能接受挫败。因而,出现了一些学生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等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的消极情绪得不到排解,久而久之对身心健康不利。而美术课堂上要求学生画

3、画,画画则是良性的排解消极情绪的好方法,许多国外心理学专家通过绘画给一些病人进行治疗。因此,美术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在不影响他人正常学习的前提下“宣泄”自己的情绪。记得有一次,开学后的第一堂美术课,初一年级某班,整个班级踏入美术教室时几乎每个人都是耷拉着脑袋,仔细一问,原来是开学摸底考全班很差,前一节课被老师批评了。本来每学期第一堂美术课我通常是安排欣赏或者临摹。看到学生当时的情况,我马上选择七年级下美术课本第一课《学画抽象画》。没有具体的形、没有严格的色彩规定。我只是定了个主题“春天”。然后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学生说出各种在春天的色彩:嫩绿、黄绿、中绿

4、……即孩子心中的绿色。是的,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永远充满着活力。我要求学生用色块练习的方法创作一副抽象画:《春》。而有的学生则在画纸上画了一些灰色调的色块,表达了当时的消极情绪,但是并没有破坏整个画面,反而和鲜艳的色彩形成对比,使画面效果显得更好。学生在创作美的同时,排解了自己的不良情绪,忘却了烦恼。当完成作品——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春天》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们的心情基本都有了良性转变,既而调节和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可见,在美术课上由老师正确引导学生,通过绘画合理“宣泄”是非常有效且必要的。二、在美术课堂上创造美、享受美高尔基曾经说过:“要是你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

5、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人要懂得创造美,享受美,生活才会变得更美好、生命才会更有意义。“指导纲要”中还提到“美术课要利用艺术美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使学生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和对生活的创造热情。”艺术的本质是审美的;是掌握美的世界的方式;是以审美价值为基础的。美国艺术教育家登纳在考察中国中小学艺术教育后写了一篇题为《中美艺术教育的区别》的文章,其中有一段话值得我们骄傲:“同一般教育一样,中国的艺术教育也有政治的,精神的,道德的目的,并追求某种美学的目的,参加艺术活动被认为可以提高人的情操,激发积极的动机和善良的情感。”懂得创

6、造美的人,他的精神世界一定很丰富多彩,他们懂得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生活质量一定也会很高,试问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怎么会不热爱生命呢?众所周知,每堂美术课都会要求学生实践画或者做,学生的作品不会是完美的,但只要是用心创作的,一定是可圈可点的艺术品。对学生的作品加以肯定,扬长避短、突出其闪光点。我在每堂课上前五分钟都是用来总结上节课的作业完成情况,表扬好的作品,加以鼓励,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更是肯定其发现美的能力。有些学生会把自己的作品表框放在卧室里,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更深一层次地看,就是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一种体现。从而使学生永远保持对美的事物的创造热情。三、在

7、美术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发现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指导纲要》中提出:“与人为善,学会理解和尊重父母、老师和同学,学习建设性地与他人沟通与交往;培养与他人的合作精神。”我时常观察人际关系相处不好的学生,往往是一些没有耐心听取他人劝告或建议,自私的人,拒绝换位思考;还有一些是缺少热情、孤僻、消极等待、或者自命清高的学生。如何培养这些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确实非常难。我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设计中,通常有些作业在创作时我们会把学生分成几组,按小组来完成作品。有时人际关系差的学生很难完成要求合作的作业,甚至影响情绪。我用反面角度来引导。有一堂课要求学生分小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