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同课异构”有效教学模式评析.doc

《祝福》“同课异构”有效教学模式评析.doc

ID:56908317

大小:13.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7-23

《祝福》“同课异构”有效教学模式评析.doc_第1页
《祝福》“同课异构”有效教学模式评析.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祝福》“同课异构”有效教学模式评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祝福》“同课异构”有效教学模式评析  认真观看和聆听了两位老师关于《祝福》的课堂实录视频后,说说我对《祝福》“同课异构”案例的一点点看法。  方智范老师和赵志伟老师对苏州十中袁佳、海口琼山华侨中学龙敏两位老师关于《祝福》的教学录像之后进行了切中肯綮的点评。方智范老师认为《祝福》文本较长,要长文短教,准确选择切入点。两位老师的切入简洁而快速,不足之处在于两位没有给学生足够感受体验文本的时间,老师往往预设好结论,以预设的结论请学生入彀。赵志伟老师的看法与方智范老师的看法大同小异。赵老师只是强调:鲁迅的小说《祝福》难读懂,光靠课堂时间是不行的,要引导学生利用课

2、外时间去读鲁迅的小说。在向课外引导方面,袁老师略胜一筹,因为袁老师给学生提供了很多材料,这对学生理解祥林嫂的典型形象与典型意义大有裨益。当然,龙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非同一般,龙老师不为新而新,突破了重难点,也是难能可贵的。 两位专家老师对袁佳与龙敏两位老师“同课异构”《祝福》的点评中肯而到位,在这里我也有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先说说“同课异构”。同课异构。意思是同一节的内容(同课都是“整数除以分数”这个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老师的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同一内容用不同

3、的风格、方法、策略进行教学的课。听课的老师就通过对这些课的对比,结合他们所取得的效果,找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反思自己上过这节课所经历的过程或没上过的为自己准备上这堂课进行第二次备课。同课异构就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或者,为某个未解问题冥思苦想,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可以整

4、体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再说说我对“同课异构”《祝福》教学的构思。《祝福》篇幅较长,就需要长文短教。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鲁迅先生的《祝福》以丰富的思想性和深刻的艺术性见长,如果在一节课里既分析人物性格、又梳理故事情节、又分析语言艺术,那么整节课的内容就会变得琐碎而庞杂。故此,长文短教就十分必要。如何长文短教?诚如方智范老师所言,要“准确选择切入点”。如何“准确选择切入点”?方智范与赵志伟老师都没有过多的涉及,我有不成熟看法,就《祝福》而言:㈠从题目切入。祝福什么?谁在祝福?怎么祝福的?祥林

5、嫂有没有“福”可“祝”?这时学生学习的兴趣会被调动起来,会很快地概括出全文的内容,梳理出文本的思路。㈡从称呼切入。祥林嫂为何叫“祥林嫂”而不叫“贺老六嫂”?祥林嫂真的很“祥”吗?柳妈为何不叫“刘妈”或“赵妈”?贺老六为何不叫“贺老五”或“贺老七”?通过对小说称呼的切入,学生会悟出《祝福》里人物名字背后的深层含义——祥林嫂没有自己的名字,男尊女卑随“夫”姓了,祥林嫂“不祥”,她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贺老六有庆贺、六六大顺之意,但他无喜可庆、极为不顺。柳妈“无心插柳柳成荫”,因善而害人,暗示封建迷信思想极易生长、传播、普及。㈢从句子或标点符号切入。通过组织学生

6、对①“可恶!然而……。”四叔说。②“可恶!”四叔说。③“然而……。”四叔说。等等句子里的标点符号品味,学生会品味到,鲁四老爷所标榜的“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事理”不“通”也不“达”,“心气”不“和”也不“平”;借助对鲁四老爷这个地方权威人物语言描写,学生会悟出,这几处标点符号,暗示了鲁镇深深地笼罩在封建礼教的阴霾之中。㈣从肖像描写切入。从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切入,将祥林嫂肖像变化背后的故事和社会环境的特点结合起来,这样,小说的主题,即鲁迅先生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就会呈现出来……总之,“同课异构”活动中对教学的不同设计是一种客观存在,“异构”的目的是要求教师根

7、据学生和教师的实际开展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不是为“求异”。开展这样的活动可以促使教师去学习、思考、探究,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而避免出现教师简单的利用各级教研部门组织的集体备课的成果,或者简单照搬网络中其他教师的教学设计。因此对《祝福》有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可因生、因师、因时、因地而异,最终达到教学的要求和目的即可,即万河归川,殊途而同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