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的鉴赏.doc

咏物诗的鉴赏.doc

ID:57664676

大小:2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8-31

咏物诗的鉴赏.doc_第1页
咏物诗的鉴赏.doc_第2页
咏物诗的鉴赏.doc_第3页
咏物诗的鉴赏.doc_第4页
咏物诗的鉴赏.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咏物诗的鉴赏.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咏物诗的鉴赏.txt我很想知道,多少人分开了,还是深爱着。ゝ自己哭自己笑自己看着自己闹。你用隐身来躲避我丶我用隐身来成全你!待到一日权在手,杀尽天下负我狗。咏物诗的鉴赏2009-01-0909:11P.M.一、[考点分析]最新《考试说明》提出两点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二、[考题解析]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在作品中起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在本节课,我们

2、重点分析咏物诗的常用表现手法。三、代表作品举例《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全诗写了石灰四个特点:出山之难、不怕焚烧、不怕破碎、一身清白。作者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山园小梅》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颔联写梅影、梅香。“疏”与“横斜”跟“清浅”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和谐的意境:横斜的枝影

3、是稀疏,淡影映衬在浅浅的清水中,疏斜与清浅相映衬。“暗”形容香,本意是说香气缕缕,既不断绝,也不浓烈,这个“暗”字与“月黄昏”“浮动”等词组合,用以描绘月下梅香:“暗”字本身与“月黄昏”所特有的迷蒙之境相契合,而只有月色迷蒙中的“暗香”才给人以“浮动”的感觉。四、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像等。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五、咏物诗鉴赏方法1、

4、分析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内在神韵、品格2、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诗人把自己的志向寄寓于所咏之物的突出特点之中,“志”就在物的特点与诗人的情和志的相通之处。)3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拟人、比喻、烘托、比兴等)。六、鉴赏举例(一)菊花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思考:(1)菊花的什么特点触发了元缜的诗情?外在特点:百花先谢而菊花后凋内在的神韵、品格:历尽风霜而后凋,“卓为霜下杰”的坚贞品质。(2)对菊花的赞

5、美中寄寓作者的什么深意?还表达了诗人对坚贞品格的追求,是诗人人格的写照。诗人借咏物以言志,将菊花的自然特点加以拟人化处理,使之成为诗人理想人格的象征。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二)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山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作者:晚唐诗人,有才华,但屡试不中,一生潦倒。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思考: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即作者借小松言何情,托何志?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

6、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三)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思考:这首词所用的表现手法是怎样的?试分析。表现手法:作者托物言志,借梅花的孤傲高洁,表达自己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品格。“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既写梅花俏不争春的高风亮节,又借以喻人。“零落成泥碾作尘”,写梅花在风雨摧残下凋落,就算到化泥作尘的地步,还香气依然!这正是作者饱受群小中伤打击、但依然高洁自持,决不与之为伍的艺术

7、写照.七、练习:(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画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注:郑思肖,南宋老臣,元兵南下,忧国忧民,上疏直谏,被拒不纳。痛心疾首,孤身隐居。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思考:分析这首诗所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分析:这首诗所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深隐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两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这是郑思

8、肖独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二)瀑布联句      李忱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试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此诗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写瀑布的“不辞劳”“出处高”表现诗人坚忍不拔、志向远大的胸怀;借写瀑布的“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表现诗人排除万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