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美学与音乐审美.doc

音乐美学与音乐审美.doc

ID:57892642

大小:3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02

上传者:简单2019
音乐美学与音乐审美.doc_第1页
音乐美学与音乐审美.doc_第2页
音乐美学与音乐审美.doc_第3页
音乐美学与音乐审美.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音乐美学与音乐审美.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音乐美学与音乐审美宜兴张渚高级中学汪乐华何为美?又何为音乐美学?音乐美学没有想象的那么神秘莫测,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生活的“美学家”像个温柔可爱的少女,银铃般的笑声随时随地都会触动我们心灵的最深处!做音乐美的知心爱人!对音乐的哲理解构及本质追问,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就在无穷尽的历史进程中,在纤细品味细心领悟的音乐生活洪流中!音乐审美意识是以音乐的感知、情感的体验与审美的评价为基本环节的意识活动。正如人类的意识是以客观存在为前提一样,音乐审美意识作为人类意识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它也是作为审美对象的音乐美的存在为前提的,没有音乐艺术的美,也就不会有音乐审美意识的发生。马克思在1844年对人类意识,其中包括审美意识的发生作了明确的论述。马克思说:“人的感觉,感觉的人类性——都只是由于相应的对象的存在,由于存在着人化了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在论及审美意识的产生时,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它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马克思的这一论断是科学的,是以人类意识,其中包括审美意识的发生的历史事实为依据的。有的学者曾提出:“到底是艺术在先,还是美感在先?”的问题。对此人们的意见是尖锐的。一种意见认为,美感产生于艺术之前,是作为推动艺术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居先存在的。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人类并不是先有了审美能力,尔后才有艺术,而是先有了艺术,尔后才培养了音乐审美的能力。音乐美是一种独特的,是音乐所特有的美。这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其它外来内容的美,它存在于乐音的自身中。优美悦耳的音响之中,它们之间的协调和对抗、遇合与追逐、飞跃和消逝,生命的音符是呈现在我们的心灵之中的,使我们能感受到美的愉悦。我们认为音乐当然是作曲家的表达,其实还要加上指挥家和演唱家、演奏家对一部音乐作品的诠释才对,这是对世界和人生认知的一种艺术。作曲家希望人们倾听自己的心声,因为一个没有人理会自己作品的作曲家是悲惨的。作曲家们会用流动的音响组合出旋律、节奏、 节拍、和声、织体;会根据各种音色的组合使得音乐作品五彩斑斓;会让人们跟随着音乐作品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一同体验自己体验的精彩或者恬淡、冲击或者抚慰、冷漠或者感动、形式或者构想;作曲家们希望知音们跟自己一起高兴、忧郁、徘徊,抑郁或思索、探寻、遐想、愤怒、悲伤、激动、体验,可以是茫然、惊恐、空虚、震撼,也可以是满足、感动、宁静和唯美。有才能的作曲家们,不管他更多地出于本能或者有意识地,对任何音乐要素的性质是具有实际的知识性的。但科学地解释各种音乐效果和印象时,却需要有关这些性质的理论知识,从丰富复杂的组合到最后的可辨认的音乐要素。”要做到这点,必须“给音乐以哲理的基础”。“只有把音乐独有的属性归纳到一般美学范畴下,把这些一般的范畴又总结为一个最高的原则”,解释各个节奏、和弦和音程的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影响才有可能。这种理性主义的主张,对中国的音乐美学产生了很大影响。作曲家们采取什么样的作曲方法论,决定了会出现什么样的音乐织体结构和形式,从而也就意味着会出现什么样的形式意义上的内容与作曲家作曲的方法密切相关的音乐作品及其形式织体构造,毫无疑问也会受到作曲家的人本意识与审美情态理想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是非常的巨大。因此,作曲家的方法论与美学观念的选择直接导致了音乐作品整体的技术和形态构造。值得特别说明并需要大家关注与讨论的是,作曲家的人本意识与审美理想是社会物化及人化的产物。周海宏说:“而目前广大听众最大的困惑与进入音乐艺术世界的最大障碍是不能用听觉的方式感觉音乐,没有这个基础,对音乐表现内容的理解无异于纸上谈兵。可以说文学化、美术化的审美方式是当前音乐普及工作的最大障碍,是横挡在广大听众与音乐艺术世界之间主要的屏障”。这个观念不打破,领略音乐艺术广阔天地之美,对于人们来说就是神秘而不可企及的。音乐美学最基本的问题,牵涉到人类音乐审美的骨架与基石。实事求是理性客观的人本、文本的观照是必须的,同时也是不能丢失的方法论手段。虽然,这表面上看,似乎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并人人自知的一个老问题。但就其目前笔者的学习观察看,还是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性问题。韩锺恩还说:“音乐美学作为一门形而上的思辨为主的学科”;“音乐美学是研究人的音乐审美活动,人是如何通过音乐的方式去创造——对音乐美与否的经验或判断所显示出来的审美状态或审美过程及其结果,对音乐抽象概念和实体型态的演绎与归纳的一门理论学科”。 赫尔德将审美判断的过程分为两步:直学→反思。过程论使我们摆脱了过于主观和不确定的直觉主义,但将音乐审美仅仅停留在反思阶段,又不免陷入经验主义的泥潭。卡尔·达尔豪斯对过程论进行了修订,他认为,完整的审美判断应该有三步,即:直觉→反思→直觉。然而,分析并不是最终目的,不是审美经验的目标,而是一种方法,一种途径。而本能感觉,第一次印象,在其直接中,不能被稳定保持;宏观世界要继续深入反思;随后,像是完成一个循环,在第二次本能感觉的直性中,反思倾向于消失。H·里曼说:“聆听时还要注意:努力用记忆和综合的心理使零散的各个片段不再互相分离,而互相支持、促进和提携,理解其对比或类比的性质;同时把乐曲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其二、音乐评论的听赏主要对应个体的音响经验,只有在音乐表演者的意向存在与接受者的意向存在互动时,音乐的接受行为才可能发生。而音乐美学意义上的听赏主要对应人类整体的音响经验。音乐美学的目的并不是将听赏局限于音响本身、音乐本身、音乐厅本身,或者仅止于把音乐看成是瞬间的时间的艺术,而是要引导存在于音响本身、又超越音响本身并实现其永恒的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其三、听赏只强调了直觉本身,没有强调直觉经验的过程。大量地涉取,扩大自己的音乐听赏视野。在听的过程中,要从多个方面努力。例如背记乐曲的主题旋律,倾听音乐的节奏特点与和声效果,听出音乐作品的基本情绪(或欢快跳跃、或热烈奔放、或优美抒情、或深思怀念、或起伏跌宕、或舒展辽阔)。音乐审美能力是在积累音乐审美经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感受、欣赏音乐美一般分为官能、感情和理智三个阶段。官能欣赏主要满足于悦耳动听,是比较肤浅的要获得完美的艺术享受,必须进入感情和理智的欣赏阶段。因此,学生应该努力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尽量多的掌握音乐文化知识。如:作曲者和作品的时代背景、民族特征、作者的创作个性与风格、标题、音乐语言的表现功能、曲式和体裁等。同时要进行从简单到复杂的听觉器官系统即音乐听觉能力的训练,逐渐养成良好的听赏习惯。因为马克思说过:“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青少年还可以掌握一门乐器。亲身实践,来表现美、创造美,把音乐美带到我们生活中去。我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通过二胡的亲身实践,为我国乃至世界音乐宝库留下了丰厚的遗产”。 如果说教育是创造一代代新人的主要手段,而美感教育则应该贯穿于一切教学科目中。音乐教育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环节。它不仅表现在由外到内的鉴赏,而且表现在音乐本身的演绎上,法国作曲家圣桑说:“音乐不是生理满足的工具。音乐是人的精神最精致的产物之一。人生其智慧的深处有一种独特的神秘的感觉,即美的感觉,借助于它,人才能领悟艺术……”人类的发展本身包括两个主要的方面,一是发展人的健全的体魄和精神思维能力;二是发展人的心理文化结构,这其中包括智力结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和审美能力。“审美主体在音乐审美实践中,其审美器官的敏捷性、情态体验的丰富性、表现扩展与转换的能动性、把握整体结构、整合各种心理因素的统摄力,都会得到发挥和强化、发展和提高。审美主要表现为从审美需要到审美能力,最终达到审美情感”。笔者认为音乐审美的把握应该从提高鉴赏的能力入手进而提高审美表现的创造力,最终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高尚的音乐审美情趣。音乐审美情趣是音乐审美情操的审美趣味的合称,也就是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态度。要求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敏锐、丰富,在次基础上才能形成正确的审美趣味,才能有深刻的审美体验、主动的审美意识、正确的审美评价,进而形成创造美的欲望。在音乐作品的审美活动中,选择什么美的审美对象,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的审美情趣,也体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境界,由于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擅长于表现人的内心情感,在欣赏作品时,要充分发挥对音乐作品的想象力,进行积极的形象思维活动,动之以情地进行联想和想象,让自己的情感与音乐作品发生共鸣。从而进行美的熏陶,寓美于心灵之中。让作品所体现的人类精神文明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音乐的使用价值关键在于它能够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日月轮回,因为音乐艺术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和革新性,每一个时代都必须接受前一个时代遗留下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而前一个时代留下来的物质和精神遗产又对新的时代产生一定的影响,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因而人在精神上的需要不是一个所谓的定值,不同的历史时代对文化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因而孕育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从而给我国的文化学术事业带来了清新的空气与盎然勃发的激情,进而也实现了自我跨越式的发展进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