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少儿生长发育特点及单纯性肥胖的流行病学研究

广西壮族少儿生长发育特点及单纯性肥胖的流行病学研究

ID:77598394

大小:712.99 KB

页数:86页

时间:2024-02-04

上传者:笑似︶ㄣ無奈
广西壮族少儿生长发育特点及单纯性肥胖的流行病学研究_第1页
广西壮族少儿生长发育特点及单纯性肥胖的流行病学研究_第2页
广西壮族少儿生长发育特点及单纯性肥胖的流行病学研究_第3页
广西壮族少儿生长发育特点及单纯性肥胖的流行病学研究_第4页
广西壮族少儿生长发育特点及单纯性肥胖的流行病学研究_第5页
广西壮族少儿生长发育特点及单纯性肥胖的流行病学研究_第6页
广西壮族少儿生长发育特点及单纯性肥胖的流行病学研究_第7页
广西壮族少儿生长发育特点及单纯性肥胖的流行病学研究_第8页
广西壮族少儿生长发育特点及单纯性肥胖的流行病学研究_第9页
广西壮族少儿生长发育特点及单纯性肥胖的流行病学研究_第10页
资源描述:

《广西壮族少儿生长发育特点及单纯性肥胖的流行病学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单位代码10602学号2004010550分类号G804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壮族少儿生长发育特点及单纯性肥胖的流行病学研究StudyontheGrowthCharacteristicoftheZhuangNationalityinGuangxiandtheSimpleObesityinChildren院(系):体育学院学科专业: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方向:体能训练及恢复理论与方法年级:2004级研究生:廖慧萍指导教师:杨永亮教授完成日期:2007年4月 广西壮族少儿生长发育特点及单纯性肥胖的流行病学研究专业名称:体育教育训练学申请人:廖慧萍指导教师:杨永亮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委员: 广西壮族少儿生长发育特点及单纯性肥胖的流行病学研究姓名:廖慧萍导师:杨永亮教授专业:体育教育训练学究研究方向:运动生理学年级:2004级中文摘要肥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成年肥胖症的患病率很高,治疗非常困难,而儿童单纯性肥胖症是成年期肥胖症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儿童单纯性肥胖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免疫水平、运动机能及心理健康等有明显的损害作用。因此,研究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广西壮族少年儿童为研究对象,分两个部分的进行研究:一、通过横断面的流行病学调查,了解近年来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及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患病率、分布特点及长期变化趋势,探讨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采用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WGOC)于2003年11月推出的中国学生超重肥胖体重指数值筛查标准,资料录入计算机,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进行分析。二、对266例单纯性肥胖儿童与266例体重正常的儿童,按同民族、班级、性别,出生日期±2个月、身高±3厘米进行1∶1配比病例对照研究。对单纯性肥胖症儿童和体重正常儿童的环境相关因素和遗传因素进行比较,研究环境相关因素和遗传因素在儿童单纯性肥胖症中的作用。对全部调查项目进2行单因素分析,对分类资料采用X检验,对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一、广西壮族少儿生长发育特点与单纯性肥胖的流行现状调查1985——2006年,随着广西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壮族学生的身体形态生长水平有明显的提高。①身高的增长。1985——1995年的10年间,7~15岁壮族学生的身高平均增长为:城男3.52cm,乡男1.59cm,城女2.67cm,乡女1.50cm。1995——2006年的11年间,7~15岁壮族学生身高平均增长:城男2.41cm,乡男2.33cm,城女2.00cm,乡女2.82cm。②体重的增长。1985——1995年,7~15岁壮族学生的体重平均增长值:城男2.53kg,乡男1.01kg,城女1.84kg,乡女0.41kg。1995——2006年,7~15岁壮族学生的体重平均增长值:城男3.83kg,乡男3.50kg,城女1.96kg,乡女2.19kg。③BMI的增长。从2000——20006年6年间,7~15岁壮族学生BMI平均增长为:城男0.532222kg/cm;乡生0.47kg/cm;城女0.52kg/cm;乡女0.43kg/cm。壮族少年儿童的身体形态的生长水平处于长期趋势中的快速增长阶段。I 壮族儿童身高先于体重进入突增期。壮族儿童身高、体重突增期在城乡男女学生间有明显的差异,表现在男生进入突增期的年龄一般比女生要晚1~2年,同性别乡村学生进入身高、体重突增期的年龄比城市学生稍晚,但是增长速度稍快于城市学生。1995——2000年壮族学生的超重、肥胖率呈稳步上升趋势,仅5年的时间,7~15岁城男超重率增加2.24%,乡男超重率增加0.46%,城女增加3.04%,乡女增加0.77%。肥胖率为城男上升了2.12%,乡男下降0.11%,城女上升了2.91%,乡女上升了1.22%。本次研究结果:城男的超重、肥胖率分别7.10%、3.35%,乡男的分别为3.31%、1.72%,城女的分别为5.43%、2.56%,乡女的分别为3.05%、1.46%。壮族学生的超重肥胖检出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各群体各年龄段超重率基本是肥胖率的两倍,提示今后肥胖的流行潜力较大。超重肥胖的高发年龄段为7~8岁和11~13岁,应作为重点防治人群。壮族学生的超重肥胖检出率接近2000年中西南地区汉族学生水平,低于同期经济发达南方城市深圳的水平,表现出与以往研究成果的一致性。二、广西壮族儿童单纯性肥胖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儿童肥胖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父母一方肥胖、父母双方肥胖、出生体重高是儿童发生肥胖的危险因素。按BMI进行连续性变量分析,显示父母BMI越高,儿童发生肥胖的危险性越大。出生时的体重越高,发生肥胖的危险性越大。母乳喂养是肥胖的保护因素;早餐不规律、早餐为面食糕点类食物易导致儿童肥胖;儿童食欲好、食量大,暴饮暴食,喜食甜食、油炸食品、肥肉、动物肝脏是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儿童肥胖与儿童对运动的喜欢程度、运动强度、运动次数、运动时间及睡眠质量有关。显示越不喜欢运动,睡眠质量越高,看电视时间越长,发生肥胖的危险性越大。运动强度越强,每日运动时间越多,发生肥胖的危险性越小。未显示儿童肥胖做作业时间、睡眠时间有关。儿童肥胖与儿童的学习、情绪有关。父母对健康、肥胖、营养的认识,父母的养育态度,家庭经济情况,家庭饮食习惯对少儿的健康成长关系重大。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尤为重要。家庭饮食环境的优化是少儿肥胖防治的重点。关键词:儿童单纯性肥胖;流行病学;相关因素;对照研究II StudyontheGrowthCharacteristicoftheZhuangNationalityinGuangxiandtheSimpleObesityinChildrenPostgraduate:LiaoHuipingsupervisor:YangYongliangMajor:PhysicalEducationandTrainingResearchDirection:TheoryandMethodofPhysicalTrainingandResumingGrade:2004AbstractTheobesityhadbecomeaworldpublichygieneproblem.Theadultobesityratewasveryhigh,andthetreatmentwasverydifficult.Childobesitybecameoneofimportantanddangerousfactorsforadultobesity.Childobesitydoesobviousharmtochild'sgrowth,theimmunitylevel,thetractarianfunctionandthepsychologicallyhealthyandsoon.So,it’simportanttostudytherelatedfactors.ThiscasetaketheGuangxiZhuangnationalitychildrenastheResearchSubjects,MethodsTheresearchincludedtwoparts.Throughthecrosssectionepidemiologicalinvestigation,understoodrecentyearschildren’sgrowthcharacteristicandthechildsimpleobesityprevalencerate,the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andthesecularvariationtendency,discussedthenecessityandtheurgencyonthechildpureobesitycontrol.UsingtheBodyMassIndexreferencenormforscreeningoverweightandobesityinChinesechildrenandAdolescentsthatproposedbytheWorkingGrouponChina(WGOC)inNovember,2003.AllthedatacollectionandcalculationwereperformedbyusingSPSS13.0package.Usingthecase-controlstudymatchedby1:1ontheriskfactorsforobese.Thecasewereselectedfrom266childrenobesity7~15yearsold.Thecontrolswereselectedfromotherchildrenof266normalweightmatchedbynationality,class,sex,thedateofbirth±2month,theheight±3cm.Thecaseandthecontrolsmatchedby21:1.Carryonthesinglefactoranalysis.UsingX-testforcategoricaldata,usingU-testformeasurementdata.Thecross-sectionalinvestigationwhichmeasuredtheweightandheightofchildrenweredonein1985、1995anfd2006inGuangXi.Resultsshowedthatthepercentagesofgrowthlevelhadalreadygreatlyincreased.Theaverageincreaseofheightofthe7~15yearsoldurbanmalesfrom1985to1995was3.52cm,ruralmaleswas1.59cm,urbanfemaleswas2.67cm,ruralfemaleswas1.50cm.From1995to2006,Theaverageincreaseofheightofurbanmaleswas2.41cm,ruralmaleswas2.33cm,urbanfemaleswas2.00cm,ruralfemaleswas2.82cm.TheaverageIII increaseofweightofurbanmalesfrom1985to1995was2.53kg,ruralmaleswas1.01kg,urbanfemaleswas1.84kg,ruralfemaleswas0.41kg.From1995to2006,Theaverageincreaseofheightofurbanmaleswas3.83kg,ruralmaleswas3.50kg,urbanfemaleswas1.96kg,ruralfemaleswas2.19kg.TheaverageincreaseofBMIofurbanmalesfrom2000to2006was0.53222kg/cm,ruralmaleswas0.47kg/cm,urbanfemaleswas0.52kg/cm,ruralfemales2was0.43kg/cm.TheZhuangnationalitychild’sbodilyshapeisinthefastgrowthstageofthelong-termtrend.TheZhuangnationalitychild’sheightenterstothesuddenlyincreasingtimeisearlierthanweight.Thereareobviousdifferencesamongthefourgroups.Itdisplaysthatmalestudentsinterstothesuddenlyincreasingtimeislaterthanfemalestudents.Andruralstudentsentertothesuddenlyincreasingtimearelaterthanurbanstudents,butfasterthanurbanstudents.From1995to2000,theZhuangnationalitystudent'soverweightrateincreasedsteadily.In5years,7~15yearsoldoftheurbanmaleoverweighrateincreased2.24%,theruralmaleoverweightrateincreased0.46%,theurbanfemaleincreased3.04%,ruralfemaleincreased0.77%.Theurbanmaleobesityrateincreased2.12%,theruralmaleobesityratedescended0.11%,theurbanfemaleincreased2.91%,ruralfemaleincreased1.22%.Thisfindings:theurbanmaleratesofoverweightandobesitywere7.10%and3.35%,respectively.Theruralmaleratesofoverweightandobesitywere3.31%and1.72%,respectively.Theurbanmaleratesofoverweightandobesitywere5.43%and2.56%,respectively.Theurbanfemaleratesofoverweightandobesitywere3.05%and1.46%,respectively.Zhuangnationalitychildren’soverweightandobesityrateswerestillinalowerlevel,overweightratewastwotimesofobeserate.Itsuggestedthatobesityratewillhigh.In7~8yearsoldand11~13yearsold,theoverweightandobesityrateswerehigherthanotherage.weshouldtakeitasthekeyageforpreventingandcontrolling.Zhuangnationalitychildren’soverweightandobesityratesapproachedthelevelofHanNationalityinthesouth-westin2000,andlowerthanShenzhen,theeconomydevelopedsouthcity.Childobesityisinfluencedbythegeneticandenviromentalfactors.Motherorfatherobesity,bothobesityandhighbirthweightwereriskfactorsforchildobesity.CarriesonthecontinuousvariableanalysisaccordingtoBMI,theparentsBMIhigher,thechildhastheriskofobesebigger.Thebirthweighthigher,theriskofobesebigger.Thebreastfeedingrateinobesegroupwasobviouslessthanthecontrol.Thebreakfastirregular,tookmorecakesandwheatenfoodcouldcausethechildtobeobese.Theobesechild’sappetitewasgood,likedtoeatsweetmeat,fryfood,fat,livers,eatanddrinktoomuchatonemeal.IV Childobesityrelatedtodegreeofpreferenceformotion,densityofactivity,everydayexercisetime,qualityofsleepforchildren.ThelessenjoyphysicalactivityandthelongereverydaywatchTVtime,thebiggerriskofdevelopingobesity.Thestrongerdensityofactivity,thelongereverydayexercisetimeor,thesmallerriskofdevelopingobesity.Theresultsdidnotshowthecorrelationofchildrenobesitywithhomeworktime,timeofsleep.Childobesityrelatedtochild'sstudyandmood.Thedatashowedthatwherewerelackstatisticrelrtionshipsbetweensinglechild,character,incomeoffamily,educationallevelofmother,ageandoccupationofparentandchildhoodobesity.KnowingonHealth,Obeseandnutrition,Theparents’raisethemanner,thefamilyeconomicssituationandthefamilydietaryhabitaresignificanttochildren'shealth.Mother’sinfluenceisespeciallyimportanttothechild.Optimizingfamilydietenvironmentisakeypointtopreventandcontrolthechildobese.Keywords:simplechildrenobesity,relativefactors,epidemiology,case-controlstudyV 目录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前言……………………………………………………………………………………………1一、本研究的有关概念………………………………………………………………………1二、选题依据及选题意义……………………………………………………………………2第一章文献综述…………………………………………………………………………4一、超重肥胖的诊断标准……………………………………………………………………4二、肥胖的机制(几种学说)………………………………………………………………5三、肥胖的基因学研究………………………………………………………………………8四、肥胖的危险因素研究……………………………………………………………………8五、肥胖的危害………………………………………………………………………………8六、少年儿童肥胖的流行特点………………………………………………………………12七、我国儿童少年肥胖研究存在地区不平衡………………………………………………14第二章广西壮族儿童生长发育特点及单纯性肥胖的流行病学研究…………………15一、广西壮族少儿生长发育特点与单纯性肥胖的流行现状调查…………………………151研究对象……………………………………………………………………………………152研究方法……………………………………………………………………………………153结果…………………………………………………………………………………………174结论与分析…………………………………………………………………………………31二、广西壮族儿童单纯性肥胖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331研究对象……………………………………………………………………………………332研究方法……………………………………………………………………………………333结果…………………………………………………………………………………………344结论与分析………………………………………………………………………………455小结…………………………………………………………………………………………516建议…………………………………………………………………………………………51第三章结论………………………………………………………………………………60第四章总结与展望………………………………………………………………………62一、本研究的特色之处…………………………………………………………………………62二、本研究的不足………………………………………………………………………………62三、展望…………………………………………………………………………………………62注释……………………………………………………………………………………………63参考文献………………………………………………………………………………………68附录……………………………………………………………………………………………74后记VI 前言一、本研究的有关概念1肥胖与儿童单纯性肥胖美国肥胖协会将肥胖定义为:肥胖是一种与环境(包括社会和文化环境)、基因、生理、新陈代谢、行为和心理等相关的复杂、多因素的慢性疾病。根据肥胖发生原因可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单纯性肥胖是与生活方式紧密相关,以过度营养、运动不足、[1]心理行为偏差的慢性疾病。单纯性肥胖约占肥胖人群的94%,儿童肥胖多属于这类肥胖。年龄在0~18岁(包括儿童和少年),确定为肥胖但排除了有染色体异常、内分泌紊[2]乱、脑外伤、及肾脏疾病等既往病史的继发性肥胖,均属于儿童单纯性肥胖。2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研究特定人群中疾病、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决定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包括监测、观察、假设检验、分析研究以及实验等。“分布”涉及被研究人群的时间、地区、不同人群的分析。“决定因素”指影响健康的所有物理、生物、社会、文化以及行为因素。“健康状况”包括疾病、死因、行为如吸烟、对于预防措施的反应以及健康服务的提供和使用情况。“特定人群”指的是那些有某些特征的人群,即研究所关注的人群。“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指明了流行病学的研究目的——促进、保护、恢复健康。流行病学曾经有过许多定义。过去50年中,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从早期仅研究传染病扩展到研究与人群健有关的所有现象。现在已不清楚首先使用epidemiology一词,epidemiologia一词出现于1802年Madrid西班牙《疾病流行史》一书中。Epidemic一词的出现则更早,希波可拉底用过该词。3危险因素[3]危险因素(riskfactor)也称危险因子,指能使人群发病率发生变动的内外环境因素。4病例对照分析病例对照分析是流行病学中一种经典的分析性研究方法,是选择患有和未患有某种疾病的特定人群,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调查两组人群中过去暴露于某种或某些可能是危险因素的比例,判断该暴露因素是否与该疾病有关联及其关联程度的大小的一种研究方法,若病例组有暴露史的比例或暴露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经过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可认为,这种暴露与某疾病存在关联。这种研究方法也逐渐被人们用于研[4]究疾病以外的事件和结局(如健康)与一些因素(如环境、生活方式)的关系。1 二、选题依据及选题意义1课题的来源党和政府以及国家领导人一直十分关注少年儿童的体质健康。1999年2月10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全社会应当共同努力把他们的体质、素质搞得更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保证。”随着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肥胖不仅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发病率很高,而且在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迅速上升。肥胖不仅影响人的外形和心理,为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而且与某些慢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还会缩短人的寿命,已成为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严峻的公共健康问题。2000年前后,我国大城市肥胖开始全面流行,男女整体超重率分别达11.7%和6.7%,肥胖率分别超过5%和接近3%,北京等5个大都市成为肥胖“重灾区”。2004年,重庆市城乡中小学生的肥胖发生率为6.93%,其中城市为8.39%、农村为3.55%。纵向比较,在肥胖儿中,小学的比例高达10.7%、中学为7.19%。中小城市和较富裕乡村主要表现为超重大量增加,肥胖率仍较低,但增势迅猛,极有可能在今后10年内分别成为我国新的肥胖和超重增长人群。胡佩瑾,季成叶比较江西和上海6~22岁学生的营养状况发现,上海市学生较突出的营养问题是肥胖,男、女学生肥胖检出率分别达14.5%和9.1%。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城市化水平较低的江西城市学生与上海乡村学生都表现出营养不良与肥胖同时并存的“双峰现象”。可见任何一个地区或民族都不能忽视肥胖儿的问题。广西也意识到预防和控制少年儿童肥胖流行的重要意义,在广西科学基金项目指南(2001~2005年)之“儿童与少年卫生学”中将“广西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干预措施的研究”、“壮族等少数民族儿童单纯性肥胖的遗传背景研究”列为鼓励研究领域。2广西壮族人口分布特点壮族世世代代生活在祖国南部边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为保卫祖国边疆做出了巨大贡献。壮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数量最多的民族,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壮族总人口为1617.88万人,壮族人口主要聚居在广西以及云南、广东、贵州和海南省。壮族人口聚居最多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共有1420.71万人,占壮族总人口的87.81%,约占全区总人口的35%。在广西壮族人口占90%以上的县市有11个,占80%至89%的县市共8个,占70%至79%的县市有11个。壮族地区的人口年龄构成较年轻。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壮族少年儿童人口(0~14岁)比重为24.44%,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比重为68.77%,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占6.79%,全国0~14岁的人口比重为22.89%;15~64岁的人口比重为70.15%;652 岁及以上的人口占6.96%。广西地广人多,人口居各省市第10位。从儿童少年比重高出全国近两个百分点,可以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防治儿童肥胖的迫切性和重要性。3壮族体型特点近年来,壮族学生的形态发育水平有明显的提高,身体的充实度也有所增加,但仍落后于同地区汉族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这有经济的原因,还可能与种遗传因素族有关,即壮族学生有自己的体型特点。1985年调研提出壮族学生的体型趋于“扁薄型”。王家林等认为更趋向于身材较矮、体重较轻、胸廓较窄的“矮细型”。壮族的优势体育运动为灵巧型、非对抗性项目,如跳水、举重、体操和短跑。由于壮族学生身高低于同年龄汉族学生,当同时增加相同体重,壮族学生的BMI增加较汉族学生高,即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壮族学生因体重的增加而超重、肥胖的机率高于汉族学生。4选题的意义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是民族发展的根本。因此预防和治疗儿童肥胖是一项关系到未来人口质量的重要课题,具有普遍的、深远的战略意义。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温饱问题解决以后,往往伴随有肥胖儿大量出现的问题。如50年代的美英,60年代的日本,70年代的前苏联,90年代末,肥胖在我国的大城市流行。近十几年,广西的经济发展很快,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儿童超重和肥胖率也呈上升的趋势,已引起了广西医学界的重视,早在2001~2005年广西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就提出“壮族等少数民族儿童单纯性肥胖的遗传背景研究”。肥胖的发生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各民族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了解其发生发展的原因,才能找到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5]丁宗一教授在专家座谈会上谈到单纯肥胖症是儿童青少年期一个重要的健康和社会问题:我国儿童期单纯肥胖症流行态势与我国经济发展严重脱节,其增长率高于经济发展速率。将严重扭曲公共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迟滞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其负面影响将渐渐显现。1989——1992年资料,澳大利亚、法国、荷兰和美国肥胖的经济费用占国家卫生费用的2%~7%、1995年,美国每年用于肥胖的直接费用为516亿,间接费用为476亿。广西为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经济比较落后,人民的保健意识比较薄弱,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广西经济资源和卫生资源有限,吸取发达国家及我国发达地区的经验和教训,尽早开展肥胖的防治和研究,必将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肥胖在治疗上是比较困难的,为此预防儿童肥胖更显得非常重要。在已有的研究中,极少涉及一个民族的肥胖流行病学研究,而且广西壮族人口分布比较集中,民族特点保持较好,本研究将丰富壮族的资料和国民体质数据库。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壮族人口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壮族地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民族繁荣,开展儿童单纯性肥胖流行病学的研究,找出影响因素,制定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3 第一章文献综述一、超重肥胖的诊断标准1成人标准24BMI(BodyMassIndex身体质量指数(BMI)=[体重(kg)/身高(cm)]×10)指标是国际上公认的判定超重和肥胖的指标。现今国际上肥胖的诊断标准按照1997年WHO[6]标准:BMI25~29为体质量超标,BMI≥30为肥胖。为了与国际接轨,进行对比研究,[7]国内不少学者采用国际标准。当13亿中国人跨入21世纪之门的时候,突然发现与超重和肥胖相关的心血管病等健康威胁就在自己身边。时尚带来的压力迫使青年人追求苗条的身材,健康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压力使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加入了减肥行列。然而,判定超重和肥胖的科学标准是什么?国际上的标准是否适合中国人?中国人保持健康的适宜体重标准是什么?这既是一个巨大的科学命题,又是面对我国几亿人健康需求的现实问题。为此,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组织邀请了各领域的科学家组成了“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经过对来自全国的24万人资料的横断面分析和7万多人资料的前瞻性分析,并于2001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百余名专家参加的“中国人群肥胖与疾病危险研讨会”进行了专题讨论,提出了“中国成人体重指数分类的建议”,即18.5~23.9为适宜范围,24~27.9[8][9]为超重,28以上为肥胖。这一标准得到推广和应用,如今大多数的文献采用该标准。2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诊断标准2.1身高标准体重法身高标准体重法是以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简称WHO)推荐的身高为基准,采用标准体重来评价肥胖的方法。将同年龄、性别、身高的体重超过20%,确定为肥胖症。计算式:(实测体重-身高标准体重)/身高标准体重×100%。肥胖分度:超过20%~29%、30%~49%、>50%分别为轻、中、重度肥胖。此法使用起来颇不方便,但是因其考虑到[10-11]儿童的生长特点,在国内应用比较广泛,不少文献采用该法。国内普遍使用的“身高标准体重”标:一是1985年制定的。由于当时我国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水平很低,为了使标准在筛查超重和肥胖时基本做到和国际标准接轨,设计者将身高/体重的中位数从P50人为提高到P80,以±10%为值点,它在筛查超重和肥胖时能做到基本准确。这是国内学者在研究儿童的营养状况时使用最多的标准,较好的保障了不同年代资料比较的一致性。二是1995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中国学生7~22岁身高标准体重值》采用体质状况,即体重在同等身高标准体重的90~110范围内为正常,﹥110为超重[12-14]﹥120为肥胖。2.2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身高和体重标准(NCHS/WHO)以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身高和体重标准(NCHS/WHO)作为参考标准。年4 龄别身高(HA)在NCHS/WHO参考标准的P95以上、年龄别体重(WA)在NCHS/[15]WHO参考标准的P95以上作为肥胖的标准。2.3体脂率用皮脂卡钳测量皮褶厚度,利用公式男:Y=6.931+0.428X,女:Y=7.896+0.458X计算体脂率(%BF)。(X:三头肌部+肩脾下角部皮褶厚度(mm),Y:体脂率)。男生评定标准:体脂率以20%~25%为轻度肥胖,25%~30%为中度肥胖,超过30%为重度肥胖;女[16]生体脂率以25%~30%为轻度肥胖,30%~35%为中度肥胖,超过35%的为重度肥胖。2.4体质指数法(BMI法)[17]利用BMI对营养状况进行筛查,正在世界各地被广泛采用。它的突出优点是:①计算方便,便于群众使用;②随年龄变化趋势稳定,基本上不受其他体格、机能因素影响;③从总体上反映身体充实度,不会像皮褶厚度那样在特别胖的人身上无法获取准确测量值;可以广泛用于对不同程度肥胖者的筛查和诊断。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WGOC)于2003年11月推出“中国学生超重肥胖体22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体重/身高,kg/m)值筛查标准”,为国内统一的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BMI)值分类标准。为较准确地筛查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提供了客观依据。该标准以“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为参照人群,共调查汉族7~18岁中小学生244200余人。比较中国儿童青少年BMI分布与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NCHS)国际标准差距,计算随年龄BMI百分位数分布。利用P85、P90和P95,组合成三个暂定标准,利用生理、血脂生化和体成分指标进行交叉验证。运用B-spline曲线对选定标准作平滑化拟合,并利用中国沿海发达大城市样本作BMI分布曲线,有助克服青春中期后曲线的低平现[18]象。交叉验证显示以P85和P95为超重、肥胖筛查标准较适宜,灵敏性和特异性符合要求。二、肥胖的机制(几种学说)20世纪70、80年代通常认为肥胖是由于内分泌的问题造成的。至90年代初,对于肥胖机制的研究基本上集中于以下3个方面:①肥胖形成的中枢机制“调定点”假说;②肥胖形成与脂肪细胞特性及脂肪代谢;③遗传因素与肥胖。中枢体重调定点理论认为:肥胖是通过生理性变化调节的。神经中枢(下丘脑)有体重“调定点”。正常情况下,当体重增加高于“调定点”时,食物摄入量减少,整个机体代谢水平升高;当体重低于“调定点”时,能量消耗急剧下降,食物摄入量增加。这些协调行为和代谢调节行为是为了防止体重偏离“调定点”,并促使体重的“调定点”恢复。肥胖个体也有此生理反应,但其“调定点”被提高了,即肥胖是在高了的“调定点”的情况下,对机体能量平衡进行调节。在人的一生中,体重“调定点”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节的,是自然发生的生理变化的结果。但在体重“调定点”与摄食和组织代谢的联系环路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的问题,都将导致调节结果的改变,而发生肥胖。肥胖有关的脂肪细胞和代谢的研究,多集中于脂肪细胞5 [19]生长、分化,脂肪代谢酶,与内分泌失调有关的激素,生长因子等方面。随着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发展,人类在分子水平和基因水平不断地探究肥胖发生的机制,提出了许多学说,但是没有一种学说能够较权威地解释肥胖的成因。目前,对单纯性肥胖产生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1高胰岛素血症学说肥胖者与正常人相比,血浆胰岛素水平较高,而且血浆胰岛素与肥胖程度呈正相关。高胰岛素血症,能够使人们过多地增加饮食量,使肝脏及脂肪组织中的脂肪合成加快,促进血液中的脂肪沉积于脂肪组织中,同时抑制脂肪组织中的脂肪分解,增强脂肪蓄积作用。这种高胰岛素血症,不仅在进食且在空腹时大多数均呈升高现象,一旦体重减至正常后,高胰岛素血症也就随之消失了。有人做大鼠的动物实验发现,如果破坏胰β细胞的功能,并破坏胰β细胞与丘脑下部保持神经联络的大脑腹内侧核后,血中胰岛素显著升高,大鼠体重明显增重。2脂肪细胞变化学说大量研究表明脂肪细胞的数量、大小是影响人体肥胖的重要因素。脂肪细胞的数量在生命的早期即已确定,人体脂肪细胞的数量形成于妊娠后期、出生后第一年和青少年时期的快速生长时期,脂肪细胞一旦形成,其数量基本不变。非胖人的脂肪细胞的数量约为20~30亿,而胖人的脂肪细胞的数量约为非胖人的3倍。脂肪细胞的大小是容易变化的,随体[20]重的增加或减少而变化。成年后发胖的人,其肥胖的原因似乎是由于脂肪细胞的增加而造成的,婴幼儿童的肥胖是脂肪细胞数量过多的结果。从婴幼儿开始肥胖者,至成人后,多表现为脂肪细胞数量增加与脂肪细胞肥大混合型,这种情况比较容易产生重症肥胖症。3能量代谢失衡从基本的能量代谢的生理学角度看,肥胖是能量过剩造成的,能量正平衡导致体重增加,能量负平衡导致体重减少。糖、脂肪、蛋白质为人体营养素中的热源质,在代谢上可以互相转化。脂肪和蛋白质可以代替糖用于供能,同样,能量的过剩会导致脂肪组织的沉积。4错误的进食次数学说这一学说告诉人们,在进食量相同的情况下,由于进食的次数不同,也会引起肥胖。大鼠动物实验表明,每天只给予2次饮食和自由进食的大鼠对比,前一组体重明显加重。这可能与每次进食和消化时需要消耗饮食诱导性热产生有关。在人群中也发现少次多餐与多次少餐相比,前者更易引起肥胖。大量的研究表明,每天1~2餐的大饭量饮食更容易导致肥胖。另外,夜晚有进食习惯者,由于夜间自律神经系统中副交感神经系处于优势,消化功能好,食物中的能量吸收比较彻底,摄入的食物也容易贮存于体内。平时要求临睡前3小6 时左右不进饮食,就是这个道理。5遗传学说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学者报道了肥胖父母或肥胖母亲得到肥胖子女的危险性高于瘦的父母。一些学者认为:个体的肥胖在较大程度上由遗传决定,对于肥胖的双生子(单、双卵)和养子与父母协调关系的体重研究发现:肥胖的遗传度(0.4~0.8),超过其他一般认为有较高遗传性的综合症,如神经分裂症、酒精中毒、动脉粥样硬化等,遗传学分析认为:体成份中基因作用占30%~50%。斯通卡德(Stunkard)等在单卵双生的儿童中观察发现,肥胖的一致率比异卵双生儿童要高,强调其有遗传性。另外,单卵双生儿直到青春期,双方肥胖发生率为70%,青春期后则下降为30%。这说明遗传因素确实是引起肥胖的原因之一,而且一般情况下,这一因素也是被认为可以克服的。[21]Bouchard等人的研究发现,体脂、体重指数在父母和子女间的相关性约为0.2,同[22]胞间的相关约为0.3。随后他们用比较完善的遗传学分析方法——path分析方法,对1698人进行调查分析,受试者分别来自409个家庭,包括9种亲属和收养关系,体重指数BMI(经年龄、性别校正)的遗传作用约为35%,其中基因因素只有5%,非遗传因素的作用约为65,而通过水下称重法测出的体脂百分比(经年龄、性别校正)的遗传作用约为55%,其中基因因素为25%,非遗传因素的作用约为45%。从以上分析可看出,体脂量在一定程[19]度上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其中纯基因因素作用的比例较小。6运动不足学说运动不足,不仅在于减少了能量消耗,更使机体变成了能量易在体内贮藏的代谢状态。一旦成为运动不足状态,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也减弱,形成抗胰岛素样的状态。由于拮抗胰岛素的作用,而代偿性地引起胰岛素的分泌增加,相对于降血糖作用的减弱,而脂肪合成的作用却未减弱,因此,就产生了脂肪蓄积的代谢状态。更有甚者,处于运动不足状态下,基础代谢下降,贮藏能量却增加,而且脂肪合成酶的活性也亢进。运动不足的情况,在现代社会里已成为肥胖产生的重要原因,日益涉及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如交通手段的完善、家庭劳动的电气化、体力劳动的减少,几乎形成了“省力型”社会。因此,成人膳食近10年来尚未改变,而肥胖者急剧增加,似乎是顺理成章的。7褐色脂肪组织功能低下学说在脂肪细胞当中,有作为能量“仓库”的白色脂肪细胞和具有产热作用的褐色脂肪细胞两种。当褐色脂肪组织产热功能异常时,摄入体内的热量以热的形式散发减少,因而在体内储存转变为脂肪。拉鲁新(Rarussin)等指出哺乳期的婴儿热产生力低下,易于产生肥胖。部分肥胖者其进食数量并不多,活动量也不少,但体重和体脂超常,其原因可能与褐色脂肪细胞的产热能力下降有关。7 总之,从肥胖的病理、生理推测单纯性肥胖的成因来看,这些因素是以复合形式构成肥胖成因的。三、肥胖的基因学研究今十年的研究已经证实,肥胖症并非单纯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疾病,200多个基因被报道与肥胖症的发生相关,肥胖症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成为热点。主要包括:肥胖基因及其产物瘦素、Diabetess(db)基因及其产物瘦素受体、Agouti基因及其相关蛋白、肿瘤坏死因子(TNF)-α、β3-肾上腺素受体、解偶联蛋白、脂联素、抵抗素等。四、肥胖的危险因素研究[3]危险因素(riskfactor)也称危险因子,指能使人群发病率发生变动的内外环境因素。不同的时期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儿童单纯性肥胖危险因素进行研究,一些研究结果不一致,甚至得出相反的结论。但是比较一致的认为父母肥胖、高脂饮食、低运动量、高出生体重、婴儿期肥胖是儿童少年期肥胖的危险因素。五、肥胖的危害1肥胖对个体的危害肥胖儿童少年面临着许多问题,如脂肪在脑组织积累过多,形成肥胖脑,影响神经网络的发育,智力水平降低,脑反应不敏捷、行动迟钝;生长素水平降低,心肺功能降低和肢体行动困难等。肥胖对儿童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生长发育、智力、心理行为特点都有影响。儿童期肥胖尚可引起后遗症性疾病如男孩性发育不良,表现为睾丸发育不良、小阴茎、隐匿阴茎、乳房发育;对孩子的心理发育及日后社会能力的发育亦会造成严重影响。1.1肥胖与心肺功能单纯性肥胖儿童的收缩压、舒张压、高血压患病率显著高于健康儿童,且随着肥胖程[23-26]度的加重高血压患病率增高。这表明肥胖儿童心负荷加重,患高血压危险性增加。[27][28]Verma报导肥胖儿合并高血压者有13.7%,为非肥胖儿的3~4倍。吴光驰等对北京地区468名少儿体重与高血压关系调查,并进行8年随访,发现有14.7%的肥胖少儿合并高血压,为正常少儿的3倍;肥胖少儿合并临界高血压者为20.0%,为正常少儿的2倍;青春期肥胖将有80%发展为成人肥胖,以致容易合并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29]病、脑卒中等疾病。前瞻性研究表明,肥胖者11~15年后约60%发展为高血压。发胖年龄越早,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就越大。大量的研究表明肥胖儿最大耗氧量下降和肺活量下降,肺活量指数显著低于营养正常[30-31][32]儿,脉搏差异无显著性。杨俊卿等研究结果显示肥胖组少儿的安静HR(101.1±12.11)明显高于对照组少儿安静HR(76.1±9.91),两组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而运动时间和运动级别则少于正常少儿组,提示单纯性肥胖症使少儿心功能下降,储备能8 力降低。1.2肥胖与运动能力[30]李东海等发现体育成绩除男生仰卧起坐项目外,其余各项——50米、400米、跳远[33]等项目肥胖组均低于对照组。沈晓通得到相似的研究结果:在50米跑、立定跳远、力量和耐力项目,肥胖学生的男女各年龄组成绩均差于正常学生,差异非常显著(以男组立定跳远为差异显著);这说明由于肥胖学生体内脂肪大量堆积,增加了心脏和人体运动时的负担,妨碍了技术动作的完成,致使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远低于正常学生。1.3肥胖对智力的影响[34-36]国内有学者发现肥胖儿童的智力水平低于正常儿童,主要表现为操作性智力低[37-38][39]下。但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认为单纯性肥胖儿童的智力水平正常。李璧等研究发现轻、中度肥胖儿童总智商与正常儿童无显著性差异。但重度肥胖儿童作业IQ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以致其总IQ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在分测验项目得分高低不等。说明其各方面智力发育不平衡,主要表现在视觉—运动协调、瞬间记忆及手眼协调运动配合能力较差。1.4肥胖对心理的影响以往的研究认为肥胖儿童没有严重的心理行为问题,只在某些方而有一定程度的偏倚[40][36、41-42],而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肥胖可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或多方[43]而的危害。文献显示肥胖儿童个性显现内倾向。肥胖组人格分布和自杀意念存在率都与年龄有关,随年龄的增加肥胖学生内向型增加,肥胖学生自杀意念存在率随年龄增长而上[44]升。[45]钟文慧研究发现新生儿后期巨大儿在心理行为整体发育方面可能较正常儿略低。潘[46]发明用国际通用SCL—90标准量表进行心理健康水平的筛查,比较肥胖组与正常组之间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显示肥胖青少年容易出现躯体化、敌对、恐怖、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与正常体重儿童比较,单纯性肥胖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肥胖组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总频率高于对照组,肥胖男童以攻击、违纪、多动、强迫等行为因子出现频率较高,说明肥胖男童情绪稳定性差,易激动。肥胖女童则以社交退缩、抑郁、不成熟、体诉、焦[47-48]虑等行为因子出现频率高。随着肥胖程度加重,社会适应能力逐渐降低,大多数行为问题有增高趋势。肥胖儿童已被认为不健康、学习不成功、社会无能、不卫生和懒惰。超重儿童早在5岁时就会产生负面的自我形象,并且肥胖青少年可显示其自尊心的降低,表现为沮丧、孤独、神经质以及高危行为。1.5肥胖与发育[38][49]肥胖儿童发育形态指标明显高于正常儿童。有报道认为,肥胖儿童的骨龄显著超前。其机理可能是脂肪细胞可将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使肥胖儿童体内雌激素增高而导致9 [50]骨骼成熟加速,骨龄提前。骨龄是反映个体儿童成熟程度比较精确的指标,它不仅能说明骨骼的成熟情况,而且能说明全身发育的成熟程度。肥胖儿童发育形态指标明显高于正常儿童,说明与骨龄发育超前是一致的。[51]强梅等对478例小学生追踪调查发现女生各年龄组肥胖儿童月经初潮出现率高于正常组,而男生各年龄组肥胖儿童首次遗精出现率低于正常组,提示肥胖儿童青春初期性发育在女孩有提早而在男孩有落后的趋势。肥胖可使月经初潮提早,而月经初潮早又是成年乳腺癌的危险因素之一。月经异常和月经初潮提早是女孩重度超重的内分泌反应,肥胖少女容易出现多囊卵巢综合征。1.6肥胖与睡眠睡眠是人体体能恢复和调整的重要生理过程。儿童睡眠障碍的存在直接影响儿童的精力和体力恢复,甚至引起儿童体格生长落后和神经精神发育异常,从而严重影响儿童健康。咽气道是一种肌肉组成的软性管道,具有可塌陷性。肥胖儿童咽部粘膜及颈部皮下脂肪堆积,可造成上气道狭窄,从而导致症的发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一般群体儿童研究结果比较,肥胖儿童鼾症、喉头硬咽、睡眠呼吸暂停等反映气道梗阻的症状发生率明显偏高,[52]这些症状的长期存在可导致多器官功能损害,应引起医务工作者及家长的重视。1.7肥胖与寿命德国5岁肥胖儿童死于糖尿病创年龄最低世界之最。新华网柏林5月11日电:据最新一期德国《明镜》周刊报道,一名现年5岁的德国肥胖小孩因患II型糖尿病近日死亡。医学专家称,这是日前世界上年龄最小的糖尿病患者死亡病例。报道说,这位小胖孩生活在德国东部地区,今年仅有5岁,体重己约40kg,约是同龄儿童平均体重的2倍。德国糖尿病协会主席维兰·基斯说,儿童肥胖问题日前日益严重,直接导致II型糖尿病患病人数不[53]断增多,而且发病年龄呈不断下降趋势。哈佛大学进行的55年的跟踪调查更表明,无论儿童青少年肥胖体型是否持续到成年[54]期,肥胖儿童青少年男性和女性中均呈现其成年后的疾病发生率和早死率增加的现象。2肥胖对社会的压力儿童期单纯肥胖症是21世纪严重健康问题,也是21世纪严重的健康——社会问题。据国外有关研究表明,肥胖成本通常可分为三个部分:直接成本,即在控制或预防肥胖及其相关疾病中耗用的医疗资源;间接成本,即由肥胖导致的疾病或过早死亡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无形成本,即由肥胖及其相关疾病导致的社会和个人损失(健康、福利、和过早亡)。大多数的肥胖成本评价多注重直接经济成本,包括肥胖及其相关疾病的发病率、控制这些疾病而产生的卫生服务的资源消耗,国外一些国家已发表的评价报告估计,肥胖的直接成本占到国家医疗消费的2%~8%(见表1),使肥胖成为最昂贵疾病之一。10 表1国外肥胖直接医疗成本的保守估计国家年度直接成本估计全国卫生服务支出澳大利亚1989/904.64亿美元2%加拿大1997180万美元2.4%法国1992120亿法郎2%新西兰1990/911.35亿美元2.5%荷兰1981/8910亿盾4%美国1995516亿美元5.7%如果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肥胖,美国1993年可以节约卫生费用6.8%(458亿美元)。该研究还估计如果BMI为23~24.9,归因于肥胖的直接成本为58.9亿美元;BMI为25~29,则直接成本升为120.6亿美元;BMI大于等于30,直接成本达到226.2亿美元。1995年美国归因于肥胖的总成本迅速上升,为992亿美元,其中516亿为治疗肥胖相关疾病的直接成本,476亿元是由于肥胖有关的疾病致使不能工作或残疾所致的间接成本。美国2000年与肥胖相关的死亡人数已经达到300000人,用于肥胖的花费已经超过1170亿美元,[55]占全国卫生支出的10%。到20世纪末,美国已经有64%的成年人和15%的儿童少年超重。近来人们更关注无形成本的问题,即考虑到肥胖对过早死亡以及对个体或群体的生活质量下降作为衡量的因素。最近国际肥胖特别工作组推荐了一项用于计算肥胖成本的技术,其主要内容包括:确定由于超重和肥胖导致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脂质代谢障碍等);确定肥胖成本分类,衡量肥胖导致的资源耗用和非医疗方面的影响;衡量肥胖和疾病之间的关系;估计特定疾病归因于肥胖的总成本。肥胖成本可以通过预防超重或肥胖的发生率,以及通过减肥治疗肥胖的并发症而节省。从表2中可以看到通过减肥治疗而节约的金钱。表2通过减肥治疗糖尿病、高血压、脂质代谢障碍而节省的金钱肥胖相关疾病节约/月减少初始体重糖尿病(用胰岛素)104美元7%糖尿病(用磺酰脲类)55美元7%高血压20美元10%脂质代谢障碍61美元5%超重和肥胖的预防和控制需要多少经济的支撑,目前国内很少有人来研究肥胖的经济成本。肥胖的经济核算,之所以很重要是因为以下理由:①为了使决策者了解肥胖及其相关疾病对经济的真实影响;②可以确定在目前经济条件下用于预防和控制肥胖的医疗资源;③预测未采取措施的后果;④对未来干预措施所产生的影响提供评价基线。中国是人11 口大国,超重和肥胖的绝对人数在世界范围内是名列前茅的,因此,中国肥胖人群的直接医疗成本将是一笔巨大的开支。易智慧通过对中国减肥市场的调查,估计2003年国内减肥品消费总额达到60~100亿。中国的减肥产品市场不仅是个容量巨大的市场,更是一个[56]极具发展潜力的市场。总而言之,目前人们对肥胖成本的估算各由侧重,但无论是直接成本、间接成本或无形成本的核算,其结果都提示肥胖给国家和个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说,开展肥胖经济核算是有关部门的当务之急。建议政府支持有关科研机构进行相关研究。六、少年儿童肥胖的流行特点1世界儿童、青少年单纯性肥胖的回顾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世界各国人群肥胖的患病率一直在稳步的增长之中,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上个世纪60年代6~11岁儿童肥胖(BMI大于P95)的患病率是4%,而到了1988——1994年肥胖率增加到11%,同期12-19岁青少年肥胖患病率由5%增加到11%。至1999——2000年,6~11岁儿童肥胖患病率为15.3%,较60年代增加282.5%,12~19岁则增加到15.5%,较60年代增加210.0%。芬兰男性青少年超重者自1977年的7.2%上升到1999年的16.7%,肥胖者自1.1%上升到2.7%,女性超重由4.0%升到9.8%,肥胖由0.4%升到1.4%。世界各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患病率存在着国家和地区间的差异,其中中东、中东欧、北美地区发病率更高一些。国外儿童肥胖不仅体现在患病率随时间增加的特点,而且随年龄增加其发生肥胖的危险性也逐步增加。如:日本观察了小学一年级儿童从入学到七级间出现超重的危险度的变化发现,男性儿童出现超重的危险性显著增加。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研究了超过年龄别BMI在P75、P85和P95的儿童、青少年在35岁出现肥胖的可能性,发现儿童或青少年的体重指数越高,在35岁出现肥胖、超重的可能性也越大。并且其危险性随年龄而增加。如男性青少年在17岁以前BMI在P85,则其在85岁产生超重或肥胖的危险性小于等于20%,在17岁以后BMI在P85则危险性增至20.0%~59.9%。女性青少年在18岁前BMI在P85,则其35岁产生超重或肥胖的危险性为20.0%~39.9%,在18岁以后BMI在P85则危险性增至40.0%~59.9%。2我国儿童、青少年单纯性肥胖患病率的现状和变迁我国对儿童单纯性肥胖流行病学的调查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1988雷文行首先[57]报道了北京城区0~7岁单纯性肥胖症的患病率。随后我国各大中城市、个别农村地区儿童的患病率情况也陆续见著报道,但流行病学研究的年龄主要集中于0~7岁。根据1996[58]年报道的我国0~7岁儿童患病率的情祝看,肥胖和超重的检出率分别为2.0%和4.2%。从年龄关于学龄期儿童和青少年单纯性肥胖的患病率报道较少,目前为止尚未见大规模的回顾性比较研究,文献主要为现况报道。总结1999——2001年的文献报道发现,6~12岁12 学龄儿童单纯性肥胖症患病率为6.8%~14.05%,其中男性儿童为9.1%~15.7%,女性儿童为4.2%~12.3%,较0~7岁幼儿的患病率有明显上升。纵观我国近10余年来对儿童单纯性肥胖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肥胖的患病率在快速增长,年长儿童的肥胖患病率高于低年龄儿童。总体上学龄期儿童单纯性肥胖的患病率有受区域经济影响的趋势,但在幼儿期这种表现不甚明显。实际上由于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各地采用的标准不一,因此单纯比较各地的儿童肥胖患病率是不合理的,目前国外普遍采用体重质量指数(BMI)来评价肥胖程度。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WGOC)于2003年11月推出“中国学生超重肥胖体重指数值筛查标准”,为国内统一的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为较准确地筛查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提供了客观依据,但是该标准目前尚没有被广泛认识和使用。3我国儿童、青少年单纯性肥胖的地区分布特点一般认为,单纯性肥胖的发生与经济、文化和种族均有不同程度的关系,肥胖的发生可能受地域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从我国全国性的儿童肥胖协作性研究看,1996年我国0~7岁幼儿单纯性肥胖的患病率北片(北京、哈尔滨、西安和营口)、中片(武汉、郑州、南昌和长沙)、南片(成都、重庆和贵阳)分别为2.0%、1.8%和2.5%,而超重则依次为4.6%、5.1%和3.1%,患病率较为相仿。从区域性研究看,西部城市高、中部城市低、经济较发达地区居中间,基本上呈现经济发达地区、地理位置偏北部的城市患病率高的趋势。4我国儿童少年单纯性肥胖的时间分布特点[59]根据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2000年与1995年相比,7~18岁学生肥胖检出率城市男生由5.9%上升为10.1%,城市女生由3.0%上升为4.9%,乡村男生由1.6%上升为3.7%,乡村女生由1.2%上升为2.4%,其中7~12岁小学生是肥胖检出率最高的人群,尤其是城市男生肥胖检出率上升最快由6.97%上升为10.7%。乡村学生的肥胖检出率由于基数较低,因此上升的幅度大于城市学生。5我国儿童、少年单纯性肥胖的年龄分布特点[60]蒋竞雄等调查发现,各年级肥胖儿童检出率一年级组最低为12.6%,一年级起迅速[61]增高,至五年级增至20.8%。蒋一方等,调查发现1~5年级男生肥胖率依次是11.8%.、15.2%、13.6%、19.5%和22.5%,女生依次为8.1%、11.6%、10.5%、6.8%和7.9%。男生表现出肥胖率随年龄增长的趋势,女生则表现出肥胖率先升后降的趋势。6我国儿童、少年单纯性肥胖的性别分布特点[62]马冠生等对广州、上海、济南、哈尔滨四城市儿童进行抽样调查发现男女生肥胖率分别为14.8%和9.3%(P﹤0.0l),男孩肥胖率均显著高于女孩,男孩肥胖危险性是女孩的1.5倍。2003年无锡小学生总肥胖率为9.97%,其中男生肥胖率为12.4%,女生肥胖率为6.3%,总超重率11.8%,其中男生超重率14.0%,女生超重率8.7%,且男生超重和肥胖发13 [30]生率明显高于女生,是女生的一倍。7我国儿童、少年单纯性肥胖的城乡分布特点根据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城市男生肥胖率为10.1%,城市女生肥胖率[63]为4.9%,乡村男生肥胖率为3.7%,乡村女生肥胖率为2.4%。李红等调查显示:城市学生肥胖率为9.06%,男生11.08%,女生7.04%,高于农村(P﹤0.01)。8我国儿童少年单纯性肥胖的民族特点[64]韩秀霞等发现新疆4个民族小学生肥胖检出率以哈族最高为1.67%,汉族和维族居中都为0.83%,柯族最低为0.08%。9我国儿童脂肪重聚年龄特点[65]丁宗一研究发现脂肪重聚年龄为5岁,属于早发;学龄前儿童单纯肥胖症中相当一部分来自生后3个月内和3~4岁发生的肥胖延续而来。10我国儿童、少年单纯性肥胖呈低龄化趋势[66]星一、季成叶等发现,北京市中小学生2000年城男和城女肥胖的高发年龄为7-9岁,城男、城女、乡男和乡女1995——2000年青春前期和青春早期(7~12岁)超重和肥胖的上升速度明显高于1985——1995年平均每5a上升速度,提示北京市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问题低龄化,青少年超重和肥胖防治问题迫在眉睫。七、我国儿童少年肥胖研究存在地区不平衡袁德东等以CMCC94——2000为基础对儿童肥胖文献进行计量学研究,检索出456篇相关文献,分别由全国28个省市区(无广西)的作者完成。各省市区关于儿童肥胖研究文献的多少,客观反映了各省市区关于肥胖儿童研究能力的强弱和生产文献能力的大小。北京、山东、江苏和上海共发文219篇,占总数的50.7%,显示了这四省市是开展儿[67]童肥胖研究的核心地区。14 第二章广西壮族少儿生长发育特点及单纯性肥胖的流行病学研究一、广西壮族少儿生长发育特点与单纯性肥胖的流行现状调查1研究对象在广西南宁、河池、百色、柳州等地选一个壮族人口较多的城市小学、初中各一所,以及农村小学、初中各一所,即小学8所初中8所共16所学校。每个年级随机抽取2~3个自然班级,选择父母都是壮族、7~15岁的学生进行身高、体重测试。测试对象按城、乡、男、女分为4类,每岁一组,共36个年龄组,每类每个年龄组样本量为150~180人,共测试学生5981人,其中城男1492人,城女1483人,乡男1509人,乡女1497人。2研究方法2.1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体育学院资料室、桂林医学院、书店、网络等途径收集大量有关少年儿童生长发育情况的书籍、论文、网页、报刊、杂志等资料,并对与本研究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本研究所采用的中国学生超重、肥胖体重指数值筛查标准,是本人详细分析对比已有资料,并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选用的。本文1995年和2000年壮族学生7~15岁各年龄组身高、体重、BMI的平均值分别来自:199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及1995与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的数据。2.2形态学指标测量法指标:身高、体重,派生指标:BMI。2006年的壮族学生7~15岁身高、体重数据由24本次研究实地测试而得,BMI=体重(kg)/身高(cm)]×10。测试时间为2005年9月至12月。2.2.1身高两人一组(一人测量,一人记录)进行检测,检测前经过培训。使用器材:身高坐高计。使用前校对零点,并用钢尺测量基准板平面红线的高度是否为10.0cm,误差不得大于0.1cm。同时应检查立柱是否垂直,连接处是否紧密,有无松晃动,零件有无松脱等情况,并及时加以纠正。测试方法:受检者赤足,立正姿势站在身高计的底板上。上肢自然下垂,足跟并拢,足尖分开成60度角。足跟、骶骨部及两肩胛间区与立柱相接触,躯干自然挺直,头部正直,耳屏上缘与眼眶下缘呈水平位。检测人员站在受检测者右侧,将水平板轻轻沿立柱下滑,轻压于受检者头顶。检测人员读数时,双眼应与压板平面等高进行读数。记录员复诵后记录之。以厘米(cm)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测试误差不得超过0.5cm。记录方法:以厘米(cm)为单位,将读数(含小数点后1位)填入方格内。如受检者15 身高不足100cm,方格首位应加0。如某受检者身高测量结果为99.6cm记录为0996。2.2.2体重两人一组(一人测量,一人记录)进行检测,检测前经过培训。使用器材:杠杆秤。使用前检验其准确度和灵敏度。准确度要求不超过0.1%,即每100kg误差小于0.1kg。检验方法:以备用的10kg、20kg、30kg标准砝码(或使用等重的标定重物代替)分别进行称量,检测指示读数与标准砝码误差是否在允许范围。灵敏度检验方法:置100g重的砝码,观察刻度尺变化。如果刻度尺抬高了3mm,或游标向远移动0.1kg而刻度尺仍维持水平位时,说明达到要求。检测方法:测试时,杠杆秤放在平坦地面上,调整零点。男生只着短裤,女生着短裤、短衫,站立在秤台中央。检测人员放置适当砝码并移动游码至刻度尺平衡。读数以千克(kg)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记录员复诵后将读数填入方格内。测试误差不得超过0.1kg。记录方法:同身高。超重、肥胖诊断标准采用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WGOC)于2003年11月推出的中国学生超重肥胖体重指数值筛查标准(见表1)。资料录入计算机,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进行分析。表1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分类标准(TABLE1BodyMassIndexReferenceNormforScreeningOverweightandObesityinChineseChildrenandAdolescents)AgeBoyGirls(year)OverweihgtObesityOverweihgtObesity7~17.419.217.218.98~18.120.318.119.99~18.921.419.021.010~19.622.520.022.111~20.323.621.123.312~21.024.721.924.513~21.925.722.625.614~22.626.423.026.315~23.126.923.426.916~23.527.423.727.417~23.827.823.827.71824.028.024.028.016 2.3数理统计法建立电子表格,将收集的数据和测试的有效数据输入电子表格,运用MicrosoftExcel2000和SPSS13.0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2.4逻辑推理法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在大量获取掌握有关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上,结合统计数据进行逻辑分析,对研究结果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科学论证。3结果3.1广西壮族少儿生长水平的变化趋势生长水平是了解和评价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可以敏感的反映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因素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从1985——2006年的21年间,我国壮族城乡男女少年儿童的身高、体重、BMI等均有很大幅度的提高。3.1.1壮族少儿身高变化[67]1985——1995年的10年间,7~15岁壮族学生的身高平均增长为:城男3.52cm,乡男1.59cm,城女2.67cm,乡女1.50cm。1995——2006年的11年间,7~15岁壮族城市男生同年龄组比较结果,身高增长幅度在1.26cm~4.56cm之间,身高平均增长2.41(见表2)。乡村男生身高增长幅度为1.26cm~3.48cm之间,平均增长了2.33cm(见表3)。城市女生身高增长幅度为0.98~3.39cm,平均增长了2.00cm(见表4)。乡村女生身高增长幅度为0.06cm~5.73cm,平均增长了2.82cm(见表5)。城市男女学生每10年平均增长值后11年小于前10年,乡村男女学生每10年平均增长值后11年大于前10年,每10年平均增长值经显著性检验,p﹤0.01,具有非常显著意义。表21985~2006年广西壮族城市男生身高增长情况cm2平均值1995~2006年1985~1995年年龄/岁11995年2006年增减值每10年增减值增减值7118.95121.342.392.171.888124.82126.471.651.503.589129.17131.562.392.174.4510133.36135.772.412.192.4911140.16141.421.261.155.8912147.05148.491.441.315.8213153.20157.173.973.615.6014157.03161.594.564.15-0.0715162.49164.101.611.462.027~15岁平均增长2.412.193.5217 注1:1995年广西壮族学生身高数据来自区教委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处,《95广西壮族自治区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汇编》P922:1985-1995年十年间壮族城乡男女学生身高体重增减的数据源于庞标琛.壮族中小学身体形态和机能发育状况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3(3):298-300.表31985~2006年广西壮族乡村男生身高增长情况cm平均值1995~2006年1985~1995年年龄/岁1995年2006年增减值每10年增减值增减值7118.01120.282.272.061.138122.38125.342.962.692.889126.83128.791.961.781.3810131.36132.621.261.152.3211136.60138.341.741.581.9512142.78145.282.502.272.2413149.45151.001.561.421.9514155.14158.623.483.160.2215159.51162.723.212.920.247~15岁平均增长2.332.121.59表41985~2006年广西壮族城市女生身高增长情况cm平均值1995~2006年1985~1995年年龄/岁1995年2006年增减值每10年增减值增减值7119.32120.621.301.182.978124.92125.971.050.954.879128.82131.072.252.052.9110135.06138.453.393.083.3911141.93144.312.382.162.1612148.55149.530.980.895.0613150.47153.122.652.411.4014152.19154.051.861.691.2115153.18155.282.101.910.097~15岁平均增长2.001.812.6718 表51985~2006年广西壮族乡村女生身高增长情况cm平均值1995~2006年1985~1995年年龄/岁1995年2006年增减值每10年增减值增减值7117.16118.821.661.511.008120.87124.223.353.050.879127.21129.432.222.021.7710133.40136.122.722.472.8111140.60140.660.060.053.4912143.68149.415.735.211.0213148.02151.533.513.190.8714151.20154.403.202.910.7415151.78154.732.952.680.977~15岁平均增长2.822.561.503.1.2壮族少儿体重变化1985——1995年,7~15岁壮族学生的体重平均增长值:城男2.53kg,乡男1.01kg,城女1.84kg,乡女增长0.41kg。1995——2006年的11年间,7~15岁壮族城市男生同年龄组比较结果,体重增长幅度在1.52~6.43kg之间,体重平均增长3.83kg(表6)。乡村男生体重增长幅度为1.46kg~5.22kg之间,平均增长了3.50kg(表7)。城市女生体重增长幅度为0.98~2.88kg,平均增长了1.96kg(表8)。乡村女生体重增长幅度为1.66kg~2.96kg,平均增长了2.19kg(表9)。每10年平均增长值城男、乡村男女学生后11年大于前10年,城市女生后11年的平均增长值略低于前10年。每10年平均增长值经显著性检验,P﹤0.01,具有非常显著意义。19 表61985~2006年广西壮族城市男生体重增长情况kg平均值1995~2006年1985~1995年年龄/岁1995年2006年增减值每10年增减值增减值720.7822.341.561.421.43823.4324.951.521.382.24924.9427.892.952.682.171027.3932.144.754.322.061131.6335.493.863.514.441236.0640.134.073.704.451340.2244.54.283.894.251443.6950.126.435.850.241548.1253.145.024.561.467~15岁平均增长3.833.482.53表71985~2006年广西壮族乡村男生体重增长情况kg平均值1995~2006年1985~1995年年龄/岁1995年2006年增减值每10年增减值增减值720.2521.711.461.330.83821.7423.311.571.431.24923.8826.182.302.090.861025.9030.784.884.441.101128.9533.894.944.491.331232.7637.434.674.251.771337.7341.964.233.851.141442.6347.855.224.750.321546.6148.872.262.050.497~15岁平均增长3.503.181.0120 表81985~2006年广西壮族城市女生体重增长情况kg平均值1995~2006年1985~1995年年龄/岁1995年2006年增减值每10年增减值增减值720.6621.640.980.892.12822.5623.681.121.022.26924.5526.451.901.731.891027.6329.962.332.122.201131.6934.572.882.621.991237.1538.431.281.164.111339.0741.652.582.350.621442.7344.842.111.921.451544.3446.832.492.26-0.067~15岁平均增长1.961.781.84表91985~2006年广西壮族乡村女生体重增长情况kg平均值1995~2006年1985~1995年年龄/岁1995年2006年增减值每10年增减值增减值719.2720.941.671.520.70820.3922.732.342.130.17923.1725.452.282.070.661026.4028.472.071.881.551131.2032.861.661.512.521233.2536.212.962.69-0.161337.5940.442.852.59-0.431441.4143.562.151.95-0.961543.9245.691.771.61-0.387~15岁平均增长2.191.990.413.1.3壮族少儿BMI变化[69]BMI又称“体块指数”,主要用于评价机体身体成分和肥胖度,该指标过高或过低,都会引发程度不同的各种心血管疾病。所以,研究该指标在近年的变化规律和特征,将有助于了解我区壮族城乡男女学生体型的变化趋势。从2000——2006年6年间,7~15岁壮族城市男生同年龄比较结果,身体指数(BMI)22增长幅度为0.13~1.23kg/cm,平均增长0.53kg/cm;乡村男生BMI指数增长幅度为220.13~0.99kg/cm,平均增长0.47kg/cm(表10);城市女生BMI指数增长幅度为0.18~21 2220.92kg/cm,平均增长0.52kg/cm;乡村女生BMI指数增长幅度为0.19~0.94kg/cm,平2均增长0.43kg/cm(表11)。以上结果提示,我区壮族城乡男女学生在6年间,由于身高和体重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所以身体成分(主要是瘦体重的比例)和体型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即“豆芽菜”体型向“匀称型”体型转变的趋势。城市男女学生体型改善的幅度相当,都高于乡村男女学生,乡村男生改善的幅度高于乡村女生。2表102000~2006年壮族城乡男生BMI比较kg/cm城市男生乡村男生年龄/岁平均值2000~2006年平均值2000~2006年2000年2006年增减值2000年2006年增减值714.6015.350.7515.1715.300.13815.0015.320.3214.3814.860.48914.9915.120.1314.6714.930.261015.4216.651.2314.9615.310.351116.5817.130.5515.5716.080.511216.5817.570.9916.0516.430.381317.9118.210.3016.3617.350.991418.2818.650.3716.9517.560.611518.7518.910.1617.2917.780.497~15岁平均增长0.530.472表112000~2006年壮族城乡女生BMI比较kg/cm城市女生乡村女生年龄/岁平均值2000~2006年平均值2000~2006年2000年2006年增减值2000年2006年增减值714.1214.670.5514.2714.460.19814.1315.050.9213.9714.390.42914.7815.440.6614.2414.830.591015.5116.160.6514.8915.140.251116.4916.670.1815.8916.260.371217.0217.880.8616.2117.150.941317.9218.150.2317.2917.560.271418.4418.870.4317.4318.030.601518.9319.110.1818.3718.620.257~15岁平均增长0.520.4322 3.2生长速度的变化生长速度是指儿童青少年身体或身体各部分某些指标(如身高、体重、胸围等)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的增长数量,一般用年增长值和年增长率(%)[增长值(Vt)=Ht+1-Ht;增长率(Vt%)=(Ht+1-Ht)/Ht*100%]表示。它可以比较客观而敏感的反映儿童青少年发育和健康状况以及某一时期内的生长状况。将1995年、2000年与2006年的壮族学生身高、体重等指标的年增长值进行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不仅可以了解10年来壮族学生生长速度的变化特点,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判断不同类别学生的生长速度的快慢,尤其是了解壮族青少年青春期突增期的时间。3.2.1身体形态生长速度有加速的趋势3.2.1.1身高的生长趋势本文以每年5cm的增长速度为参照标准,分析比较近10年壮族学生身高生长速度的整体变化趋势和城乡差异特点。1995年、2000年和2006年壮族城乡男女学生身高年增长绝对值在相同年龄段间横向比较,发现1995年的统计结果均普遍低于2000年统计结果,2000年的统计结果均普遍低于2006年的统计结果,这同身高生长水平的变化趋势一致。城市男生年增长值超过5cm的年龄范围,1995年与2000年、2006年明显不同,由1995年的8岁和11~13岁延长为2000年、2006年的8~9岁和11~13岁;乡村男生年增长值超过5cm的年龄范围,随时间的变化也十分明显,由1995年的11~14岁提前到2000年的9岁和11~13岁,2006年提前到8岁,并延长为11~14岁(表12)。显然身高持续增长期明显提前和延长。女生的身高增长值的整体变化特点和男生基本一致,也是身高持续增长期的年龄范围,2006年比2000年和1995年明显提前和延长,具体表现在城市女生从1995年的8岁和10~12岁提前延长为2006年的8~12岁各年龄组,乡村女生由1995年的9~11岁延长为2000年的9~13岁,进一步提前为2006年的8~12岁(表13)。表121995年、2000年和2006年城乡男生身高年增长值变化和比较cm城市男生乡村男生年龄/岁1995年2000年2006年1995年2000年2006年785.875.095.134.373.135.0694.355.045.094.455.143.45104.194.294.214.534.093.83116.805.325.655.245.805.72126.895.757.076.187.446.94136.1511.178.686.676.225.73143.834.384.425.694.897.61155.462.192.514.374.214.1023 表131995年、2000年和2006年城乡女生身高年增长值变化和比较cm城市女生乡村女生年龄/岁1995年2000年2006年1995年2000年2006年785.604.875.353.714.715.4093.904.905.106.345.365.21106.248.327.386.196.766.69116.876.625.867.206.514.54126.624.275.223.085.358.75131.924.523.604.345.802.11141.721.750.933.180.232.88150.990.761.230.581.060.33城乡男女学生身高最大增长值年龄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2006年城市男生的最大增长值年龄为13岁,乡村男生为14岁,城女为10岁,乡女为12岁。表现出城市先于乡村、女生先于男生的特点。3.2.1.2体重的生长趋势本文以每年3kg的增长速度为参照标准,分析比较近10年壮族学生体重生长速度的整体变化趋势和城乡差异特点。1995年、2000年和2006年壮族城乡男女学生体重年增长绝对值在相同年龄段间横向比较,发现1995年的统计结果均普遍低于2000年统计结果,2000年的统计结果均普遍低于2006年的统计结果,这同体重生长水平的变化趋势一致。城市男生1995年体重增长值从11岁开始以每年3kg的速度增长,持续增长期为11~15岁而2006年持续增长期为10~15岁,有提前和延长的趋势;乡村男生体重持续增长的年龄范围则由1995年的11~15岁,提前为10~14岁(表14)。城乡女生体重年增长值持续变化的特点同男生基本一致,也是由生长速度整体提前和延长的特点,只是持续增长期的年龄范围不同。城市女生从1995年的10~11岁和14岁延长为2006年的10~14岁,乡村女生也由1995年的10~11岁和13~14岁延长到10~14岁(表15)。城乡男女学生体重最大增长值年龄有所不同。2006年城乡男生的最大增长值年龄均为14岁,城乡女生的最大增长值年龄均为11岁。表现出女生先于男生的特点,城乡无显著差异。24 表141995年、2000年和2006年城乡男生体重年增长值变化和比较kg城市男生乡村男生年龄/岁1995年2000年2006年1995年2000年2006年782.652.332.611.491.731.6091.512.072.942.142.842.87102.452.454.252.024.674.60114.244.703.353.055.063.11124.432.834.643.812.953.54134.168.714.374.974.454.53143.473.465.624.902.255.89154.432.463.023.981.471.02表151995年、2000年和2006年城乡女生体重年增长值变化和比较kg城市女生乡村女生年龄/岁1995年2000年2006年1995年2000年2006年781.900.082.041.121.181.7991.992.352.772.782.292.72103.082.043.513.233.693.02114.063.514.614.804.754.39125.464.303.862.052.963.35131.923.703.224.345.174.23143.663.793.193.820.413.12151.613.041.992.512.702.133.2.2青春突增期的变化青春期是指儿童发育到成人的过渡时期,在整个生长发育时期内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了解该时期反映身体发育各指标的变化,将有助于认识10年来壮族学生青春期生长发育的变化规律,据文献报道,青春突增期开始的时间有不同的划分标准,目前理论界常常以身体增长速度最快的3个相邻年龄组确定为快速生长期(或突增期)。本文将对身高、体重的突增年龄范围进行研究,剖析和比较1995年和2006年壮族学生青春期生长速度的变化特点和规律。从表16的结果提示,从1995——2000年,城乡男女学生身高、体重突增期的年龄范25 围略有提前,而从1995——2006年,城乡男女学生身高、体重突增期的年龄范围相对稳定,可能与本研究抽取的人群不同于全国体质测试的人群有关。而将2000年壮族城乡男女学生身高、体重突增期的年龄范围与全国的相比较,发现壮族城乡男女学生身高、体重突增期的年龄范围整体较全国的提前,壮族学生2006年的身高突增期年龄范围与全国2000年的像接近,可能是壮族学生身高的突增期年龄范围提前已经到一定的阶段,目前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从表中还可以看到,由于人体生长发育的非等比性规律,身高先于体重进入突增期。此外身高、体重突增期在城乡男女学生间有明显的差异,表现在男生进入突增期的年龄一般比女生要晚1~2年,同性别乡村学生进入身高、体重突增期的年龄比城市学生稍晚,但是增长速度稍快于城市学生。表161995年和2006年广西壮族城乡男女生青春突增期的变化趋势年龄(岁)身高体重类别壮族全国壮族全国1995年2000年2006年2000年1995年2000年2006年2000年城市男生11~1311~1311~1312~1411~1311~1312~1412~14乡村男生12~1411~1312~1412~1413~1510~1212~1413~15城市女生10~129~1110~1210~1210~1212~1410~1211~13乡村女生9~119~1110~1210~1211~1311~1311~1311~133.31995年、2000年广西壮、汉少儿身高体重比较以1995年广西学生体质调研公布的数据和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数据为基础,对比广西壮汉少儿身高、体重。发现壮族学生身高普遍低于汉族学生,城市壮汉学生身高差距高于乡村壮汉学生间差距;1995——2000年5年间,城市男女学生身高民族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7~15岁城市男女学生壮汉间平均差距分别为3.91cm,3.92cm;而乡村男女学生身高壮汉间的差距略有缩小(表17)。壮族学生体重也普遍低于汉族学生,城市壮汉学生体重差距高于乡村壮汉学生间差距;1995——2000年5年间,7~15岁城乡男女学生体重民族间的差距在扩大(乡村学生个别年龄例外),男生间的差距高于女生(表18)。26 表171995年、2000年广西壮、汉少儿身高比较cm1995年壮汉身高2000年壮汉身高年龄城男差乡男差城女差乡女差城男差乡男差城女差乡女差73.161.161.260.983.15-0.454.430.6681.480.811.081.403.490.995.171.0992.030.973.011.043.280.885.780.50103.031.052.93-0.065.581.675.61-0.15111.720.602.54-1.495.761.053.471.17121.620.211.361.565.01-0.703.890.48132.781.192.512.122.370.452.45-0.29143.010.932.241.032.131.302.181.30151.580.72.161.144.431.382.291.197~15岁均值2.270.852.120.863.910.733.920.66注:表内正数为汉族高于壮族,负数反之。下表同。表181995年、2000年广西壮、汉少儿体重比较cm1995年壮汉体重2000年壮汉体重年龄城男差乡男差城女差乡女差城男差乡男差城女差乡女差71.760.330.720.172.61-0.832.38-0.0981.120.610.791.083.320.824.110.8592.100.551.981.034.281.154.030.78102.640.722.190.135.732.124.620.73111.680.092.65-0.985.070.382.400.46122.030.261.711.155.81-0.103.240.62132.880.623.021.753.310.903.280.07142.710.161.621.184.052.161.841.95152.390.382.210.496.193.111.402.217~15岁均值2.150.411.880.674.491.083.030.843.4壮族少儿超重、肥胖的分布特点3.4.11995年与2000年壮族及2000年全国汉族学生超重率对比来自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资料显示,壮族学生的超重率基本为城市高于乡村,男生高于女生。虽然2000年广西壮族学生城乡男女超重率低于全国汉族城乡男女学生,但是1995——2000年壮族学生的超重率呈稳步上升趋势,仅5年的时间,7~15岁城男超重27 率增加2.24%,乡男超重率增加0.46%,城女增加3.04%,乡女增加0.77%。部分年龄段超重率出现负增长,与该年龄段身高增长速度高于体重增长速度有关。表191995年与2000年壮族城乡男生超重率对比%广西壮族城男全国汉城男广西壮族乡男全国汉乡男年龄/岁1995年2000年增减值2000年1995年2000年增减值2000年71.005.004.0011.950.002.002.005.4786.003.03-2.9712.123.003.030.035.7195.004.00-1.0012.671.001.000.006.92108.007.00-1.0015.992.002.020.027.20116.007.141.1414.851.002.001.007.96123.008.005.0012.591.004.043.048.00132.002.970.9711.012.001.02-0.986.41142.0013.0011.0011.162.001.00-1.006.40154.007.003.009.891.001.000.005.49平均值4.116.352.2412.471.441.910.466.62注表19至22中1995年及2000年数据分别来自1995、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表201995年与2000年壮族城乡女生超重率对比%城女全国汉城女乡女全国汉乡女年龄/岁1995年2000年增减值2000年1995年2000年增减值2000年71.004.043.048.320.001.001.005.1581.002.041.048.950.000.000.004.7393.004.121.1211.010.001.001.006.11103.005.002.0011.032.002.970.975.87112.009.097.0910.761.004.003.006.60124.0012.128.1211.082.007.075.078.02132.003.001.008.814.002.88-1.125.61142.002.970.979.631.000.00-1.006.52152.005.003.008.193.001.00-2.004.80平均值2.225.263.049.751.442.210.775.9328 3.4.21995年、2000年壮族及2000年全国汉族学生肥胖率对比表211995年与2000年壮族城乡男生肥胖率对比%城男全国汉城男乡男全国汉乡男年龄/岁1995年2000年增减值2000年1995年2000年增减值2000年71.000.00-1.007.122.002.000.002.8484.007.073.078.271.001.010.013.0593.002.00-1.0010.241.002.001.003.37103.002.00-1.0012.001.002.021.024.80110.006.126.1211.982.001.00-1.004.21121.006.005.0010.792.002.020.023.89132.006.934.939.072.000.00-2.003.39142.005.003.009.090.000.000.003.34152.002.000.0010.350.000.000.003.46平均值2.004.122.129.881.221.12-0.113.59表221995年与2000年壮族城乡女生肥胖率对比%城女全国汉城女乡女全国汉乡女年龄/岁1995年2000年增减值2000年1995年2000年增减值2000年71.002.021.023.560.002.002.002.5280.001.021.024.210.000.000.001.6292.003.091.094.590.001.001.002.44102.001.00-1.005.250.001.981.982.13110.005.055.056.310.003.003.002.89124.004.040.047.030.002.022.022.68131.003.002.005.860.000.000.003.55142.004.952.954.741.001.980.982.62150.002.002.003.970.000.000.002.00平均值1.332.911.575.060.111.331.222.49从表中可以看出壮族学生的肥胖率低于超重率,基本为城市高于乡村,男生高于女生。1995——2000年,除乡男肥胖率为负增长外,其余均各组均成倍增长。肥胖率增长速度高于超重率的增长。肥胖率虽低于同期全国汉族学生,但其增长的速度十分令人担忧。3.4.32006年壮族儿童肥胖、超重检出率本研究对广西南宁、河池、百色、柳州等地7~15岁壮族学生5981人进行身高、体29 重测试。测试对象按城、乡、男、女分为4类,每岁一组,共36个年龄组。使用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肥胖组2003年颁布的“中国学生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分别对四群体进行超重、肥胖筛查。城男的超重、肥胖率分别7.10%、3.35%,乡男的分别为3.31%、1.72%,城女的分别为5.43%、2.56%,乡女的分别为3.05%、1.46%。壮族学生的超重肥胖检出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四个群体的顺序为:城男>城女>乡男>乡女,各群体各年龄段超重率基本是肥胖率的两倍,超重肥胖的高发年龄段为7~8岁和11~13岁(表23)。壮族学生的超重肥胖检出率接近2000年中西南地区汉族学生水平(表24),低于同期南方经济发达城市深圳汉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表25)。表232006年壮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城男乡男城女乡女年龄/岁超重肥胖超重肥胖超重肥胖超重肥胖78.484.242.862.297.884.072.861.7189.834.624.942.476.362.452.472.4796.512.372.531.274.731.911.270.63108.572.862.371.185.142.483.551.18116.413.853.572.987.694.004.762.38127.394.552.991.804.553.143.591.20136.373.185.262.345.731.882.921.75145.562.473.410.573.701.822.271.14154.401.891.840.613.141.173.680.61合计7.103.353.311.725.432.563.051.46表242006年壮族与2004年中西南地区超重肥胖检出率比较%UmRmUfRf地区年龄/岁OwObOwObOwObOwOb7~98.283.753.432.026.312.852.191.59壮族10~127.503.752.981.985.723.234.001.6013~155.442.513.531.184.181.613.031.217~97.523.811.941.434.342.761.420.881中西南6省10~1211.63.472.550.824.061.871.150.6513~156.782.461.510.514.401.251.720.29注1、样本由湖南、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汉族组成。源自:季成叶,孙军玲.中国学生超重、肥胖流行现状与15年流行趋势[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6(2):94-197.2,Um,urbanmales城男;Rm,ruralmales乡男;Uf,urbanfemales城女;Rf,ruralfemales乡女;Ow,overweight30 超重;Ob,Obesity肥胖表252006年广西壮族城市男女学生与深圳城区男女学生超重肥胖率比较%广西城男深圳城男广西城女深圳城女年龄/岁超重肥胖超重肥胖超重肥胖超重肥胖78.54.215.212.17.94.111.73.889.84.615.614.66.42.57.811.796.52.416.013.04.71.94.36.1108.62.920.214.15.12.57.55.4116.43.821.19.37.74.06.37.8127.44.517.910.24.53.110.01.9合计7.93.717.612.36.23.08.16.1注深圳城区男女学生资料源自:冯翔,周丽,郑琳.深圳市学龄儿童BMI值分布及超重和肥胖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2):98-99.4结论与分析4.11985——2006年这21年广西壮族学生的身体形态生长水平有明显的提高。壮族少年儿童的身体形态的生长水平处于长期趋势中的快速增长阶段。在过去的21年间,广西壮族少年儿童的身高、体重、BMI等3项形态指标均有明显的增长,具体表现为,2006年各指标均明显高于1985年。城市男女学生身高每10年平均增长值后11年小于前10年,乡村男女学生身高每10年平均增长值后11年大于前10年。每10年体重平均增长值城男、乡村男女学生后11年大于前10年,城市女生后11年的平均增长值略低于前10年。1985——2006年是改革开放后的21年,广西城市、农村的经济得到腾飞,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改善、学生的的身体形态生长水平有明显的提高。改革开放中,城市的经济发展起步快,成效高,居民生活迅速得到极大的改善。后11年,特别是近几年,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使得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这是城市学生前10年身高、体重增长速度快,而农村学生后11年身体形态生长水平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按照儿童少年发育的基本规律,不难发现,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某个群体(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群体)在一段时间内,其生长发育的水平均会有明显的变化,即理论上称为“生长的长期变化(seculargrowthchange)”。纵观西方发达国家过去100年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由于工业化过程和工业化的正向发展趋势,其生长的长期变化有正向发展的特点。所以理论上将该现象确定为“生长的长期趋势(seculargrowthtrend)”。据研究发现:“近百年平均每10年身高增长1cm,体重增长0.5kg”。31 自2002年以来,广西经济增长速度已连续5年超过10%以上,年均增长速度为11.9%,是广西历史上经济增长速度较高时期之一。2002——2006年,分别增长:10.6%、10.2%、[70]11.8%、13.2%和13.5%,尤其是2005年和2006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13%以上。从2006年广西壮族调查数据的结果已经清晰的看出,今天的广西,同样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的极大改善,为壮族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促使壮族儿童少年群体身体形态生长水平有明显的提高,而且每10年的增长值也显著超过文献中报道,表明随着改革开发的深入,壮族少年儿童的身体形态的生长水平处于长期趋势中的快速增长阶段。4.2壮族学生的超重肥胖检出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但是增长速度快。超重肥胖的高发年龄段为7~8岁和11~13岁,应作为重点防治人群。抓紧预防,对预防肥胖蔓延,提高青少儿健康水平有重大意义。2000年,各群体超重、肥胖率在很低基数上迅猛增长。城男、城女超重率分别为6.35%和1.90%,乡男、乡女超重率较城市低,为5.26%和2.21%;城男、城女、乡男、乡女肥胖率分别为4.12%、1.12%、2.91%和1.33%,超重、肥胖率的顺序为城男>城女>乡女>乡男;高发年龄较1995年有提前和扩大的趋势。季成叶调查发现我国汉族学生肥胖率以7~12岁为高发年龄,2000年壮族城市学生超重肥胖高发年龄主要集中7~8岁和11~13岁,乡村学生不形成流行趋势。城乡男女超重检出率均在肥胖的2倍左右,提示今后肥胖的流行潜力较大。本次研究表明:壮族学生的超重肥胖检出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四个群体的顺序为:城男>城女>乡男>乡女,各群体各年龄段超重率基本是肥胖率的两倍,超重肥胖的高发年龄段为7~8岁和11~13岁。壮族学生的超重肥胖检出率接近2000年中西南地区汉族学生水平,低于同期经济发达南方城市深圳的水平,表现出与以往研究成果的一致性。本次研究使用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肥胖组2003年颁布的“中国学生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该标准不同于2003年前全国体质筛查标准,故不便于与全国数据进行比较。尽管该标准研制中充分考虑现实性,但对南方和中西部乡村地区仍可能偏高,这是本次壮族学生的超重肥胖检出率较低水平的一个主要原因。但坚持全国统一使用更为有利,不仅有助比较,还可发挥其长期监测作用。真正令人担心的并非表面上的肥胖和超重率,而是其伴随膳食水平提高、生活方式变化而表现出的加速增长趋势。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我区民众中对肥胖的各种错误认识和对危害性的估计不足。我区仍处于儿童肥胖早期阶段,未雨绸缪,抓紧预防,对预防肥胖蔓延,提高青少儿健康水平有重大意义。倘若不从现在采取有力措施防治,我区将以比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更快的速度出现肥胖和超重的成倍增长,从而对跨世纪一代人的健康和社会质量产生严重不良影响。32 二、广西壮族儿童单纯性肥胖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1研究对象以各所调查学校中筛查出的肥胖儿童(WGOC制定的标准),通过询问病史,初步判定为单纯性肥胖者及其父母作为调查对象。因壮族肥胖儿童较汉族低,为保证调查更具有意义,故而扩大了调查范围,将流行现状调查中随机抽样以外的班集中的肥胖儿童也作为调查对象。随机选取同民族、班级、性别,出生日期±2个月、身高±3厘米、体重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2研究方法2.1文献资料法参考国内外文献,自我设计问卷调查表《广西壮族少年儿童营养状况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家庭遗传因素和环境相关因素。遗传因素主要包括父母肥胖情况、出生体重等。环境相关因素主要包括婴儿期因素(婴儿期喂养方式和婴儿期肥胖等)、少年儿童个人饮食因素(饮食习惯、进食速度、每日进食量等)、学习因素(学习时间、学习压力)、运动因素(运动时间、频率、强度)、睡眠因素(睡眠时间、睡眠质量)、儿童心理因素(对肥胖的认识、性格、情绪等)、父母因素(父母职业、文化、家庭经济水平、父母对肥胖的认识、父母对子女进食行为的影响等)。征求专家意见,修改和完善问卷,并对问卷进行预调查,最后修定。2.2访问法走访了武鸣、靖西、苹果、来宾、金城江、百色、南宁等地的壮族居民,了解他们的经济状况、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以及对肥胖的认识。2.3问卷调查法通过召开家长会,将调查表以班为单位发放给已经确定好的研究对象,向研究对象说明填写方法。个别家长不能到会,则向家长提供详细的填写方法说明,由学生带回家与家长共同填写,并由家长签字,第二天再带回学校。问卷调查时间为2005年9月至12月。发放问卷272组(544份),回收271组,有效问卷266组,回收率99.6%,有效率97.8%。2.4数理统计法调查所得的数据资料,用Excel2000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2理。对全部调查项目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分类资料采用X检验,对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33 3结果3.1基本情况共调查7~15岁的学生532人,其中肥胖组与对照组各266人。两组学生年龄性别构2成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x=0.000,P﹥0.05)(见表1)。表1肥胖组与对照组少儿年龄性别比较肥胖组对照组年龄/岁男生女生男生女生723232323818181818977771012121212112323232312202020201318181818148888154444合计1331331331333.2遗传因素与少儿肥胖3.2.1父母肥胖与少儿肥胖从父母的肥胖率来看,肥胖组学生的父亲肥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母亲肥胖率也以肥胖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父母亲双方均肥胖的比例也为肥胖组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2)。肥胖儿童体质指数BMI与父亲和母亲BMI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14和0.319(P﹤0.01)。表2肥胖组学生与对照组少儿父母肥胖率比较肥胖组(N=266)对照组(N=266)父母情况n%n%父亲一方肥胖9718.2**387.1母亲一方肥胖10619.9**478.8父母双方肥胖458.5**91.7注:肥胖组N=266,对照组N=266,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以下同34 3.2.2出生体重与少儿肥胖从出生体重来看,肥胖组儿童出生体重大于4.0kg者比对照组儿童多(P﹤0.05),而出生体重低于2.5kg者比对照组少(P﹤0.05)(见表3)。提示出生体重过高是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表3肥胖组和对照组儿童出生体重比较肥胖组对照组出生体重kgn%n%﹤2.5114.1*238.62.5~422584.622685.0﹥43011.3*176.43.3环境因素与少儿肥胖3.3.1儿期成长因素(婴儿期喂养方式和婴儿期肥胖等)儿童肥胖与婴儿期有无肥胖的分析表明,儿童肥胖与婴儿期是否有肥胖无显著关系(P﹥0.05)(见表4),婴儿期肥胖不是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婴儿期喂养方式中,肥胖组和对照组的喂养方式有明显差异,肥胖组儿童采用混合喂养方式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采用人工喂养的多于对照组(P﹤0.05),采用母乳喂养者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见表4)。婴儿期母乳喂养儿童是儿童肥胖的保护因素。表4肥胖组和对照组儿童出生体重、婴儿期肥胖及喂养方式比较肥胖组对照组n%n%有6524.45219.5婴儿期有无肥胖无20175.621480.5母乳喂养7829.3**12547.0人工喂养3513.2*217.9婴儿期喂养方式混合喂养15357.5**12045.135 3.3.2少年儿童个人饮食因素(饮食习惯、进食速度、每日进食量等)3.3.2.1早餐与儿童肥胖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儿童有每日早餐的习惯,肥胖组和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是否早餐是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大部分儿童在家里吃早餐,两组儿童在早餐地点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在早餐种类方面两组儿童有明显不同,肥胖组儿童早餐吃面食糕点类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牛奶鸡蛋类、豆浆油条类、米粉和稀饭小菜类食物种类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见表5)。提示面食糕点类食物易导致儿童肥胖。表5肥胖组和对照组少儿早餐情况比较肥胖组对照组n%n%是否早餐是25595.9*26398.9否114.1*41.5早餐地点家21982.320878.2学校186.8217.9小吃店2710.23513.2其它20.820.8早餐种类面食糕点类12346.2*9836.8豆浆油条类2810.53513.2牛奶鸡蛋类4215.84115.4米饭小菜类5520.76725.2米粉134.9197.1其它51.962.336 3.3.2.2食物喜好与儿童肥胖肥胖儿童喜欢吃零食,经常吃甜食、油炸食品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经常喝饮料的比例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从食物种类来看,肥胖组儿童喜欢吃肥肉、动物内脏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肥胖儿童喜欢吃酸菜、咸菜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喜欢吃蔬菜、水果、谷物两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6)。提示含高脂肪和高糖分的食物和饮料易致儿童肥胖。表6肥胖组和对照组少儿食物喜好情况比较肥胖组对照组n%n%正餐食物种类肥肉6725.2**3412.8瘦肉、鸡鸭鱼肉5821.87628.6动物内脏6424.1**3412.8谷物197.12710.2酸菜、咸菜259.4**5319.9新鲜蔬菜134.9249.0其它207.5186.8甜食经常吃7829.3*5821.8有时吃18469.219673.7几乎不吃41.5*124.5饮料经常喝5319.9**3111.7有时喝20175.621480.5几乎不喝124.5217.9零食经常吃7628.6*5520.7有时吃18268.419372.6几乎不吃83.0*186.8油炸食品经常吃6122.9*4316.2有时吃19573.320777.8几乎不吃103.8166.0水果经常吃3713.94015.0有时吃21681.220777.8几乎不吃134.9197.137 3.3.2.3食欲、进餐行为与儿童肥胖肥胖组少儿的食欲很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每餐饭量大于100g的人比对照组多(P﹤0.01)。肥胖组少儿睡前经常进食者显著多于对照组少儿(P﹤0.01),暴饮暴食、挑食/偏食和进餐速度方面两组儿童有显著差异(P﹤0.01)。肥胖组儿童经常暴饮暴食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经常或有时挑食/偏食者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几乎不挑食/偏食的显着多于对照组(P﹤0.01);肥胖儿童进餐速度较快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7)。提示食欲好、饭量大、睡前进食、暴饮暴食、进食速度快都是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表7肥胖组和对照组少儿食欲、进餐行为比较肥胖组对照组n%n%食欲好20878.2**6524.4一般5821.8**19272.2差00.0**93.4每餐饭量小于50145.3145.350~10016060.2**23287.2大于1009234.6**207.5睡前进食经常269.8**124.5偶尔11744.012346.2几乎不12346.213149.2暴饮暴食经常4617.3*197.1偶尔20175.617063.9几乎不197.17728.9挑食偏食经常2810.5**5420.3偶尔10941.0**15357.5几乎不12948.5**5922.2进餐速度较快8230.8**186.8适中18067.7*15658.6较慢41.5**9234.638 3.3.3学习因素(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学习压力)肥胖少儿每天作业时间在2小时以上的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肥胖少儿学习成绩在中等以上者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学习成绩差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感到较大学习压力的肥胖少儿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8)。表8肥胖组和对照组少儿学习因素比较肥胖组对照组n%n%课余学习时间小于1小时51.972.61小时~2小时5319.9*7427.8大于2小时20878.2*18569.5学习成绩好2710.23713.9中18669.920577.1差5319.9**249.0学习压力较大7929.7*5018.8一般15457.917465.4较小3312.44215.83.3.4运动因素(运动时间、频率、强度)肥胖组和对照组儿童每周户外运动的次数和每次运动时间、运动强度以及每天看电视、玩电脑的时间有显著差异。每周户外运动次数≥3次的肥胖儿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几乎不运动肥胖儿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运动时间方面,肥胖儿童每日体育运动时间30分钟的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几乎不锻炼者显著高于对照组;锻炼时间<30分钟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运动时间在1小时以上的显著低于对照组;肥胖组的运动强度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运动时间过短、运动强度过低是儿童肥胖的一个危险因素。两组儿童每天看电视、玩电脑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肥胖儿童每天看电视、玩电脑的时间在30分钟~1小时的比对照组多(P﹤0.01),<30分钟者明显比对照组少(P﹤0.01)(见表9)。39 表9肥胖组和对照组少儿运动情况肥胖组对照组n%n%户外运动次数(周)≥3次4115.4*5922.21~2次17264.718067.7几乎不运动5319.9**2710.2每天平均运动时间<30分钟13952.3**4516.930分钟~1小时12245.914153.01~2小时51.9**5119.2>2小时10.4**2910.9运动时出汗经常7728.9**16260.9(夏天除外)有时10941.09636.1不出汗8030.1**83.0每天看电视<30分钟10238.3**14153.0及玩电脑时间30分钟~1小时12647.4**9636.11~2小时3212.02710.2>2小时62.320.83.3.5睡眠因素(睡眠时间、睡眠质量)两组儿童每天睡眠时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肥胖组儿童从不失眠的显著多于对照组(P﹤0.01),经常失眠和偶尔失眠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提示肥胖组儿童睡眠情况比对照组好(见表10)。表10肥胖组和对照组少儿睡眠情况比较肥胖组对照组n%n%每天睡眠时间小于9小时3613.54316.29~10小时20978.620777.8大于10小时217.9166.0失眠情况经常失眠00.0**93.4偶尔失眠4115.4**6524.4从不失眠22584.6**19272.240 3.3.6儿童心理因素(对肥胖的担忧、性格、情绪等)肥胖组儿童一直担心自己体型肥胖的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从不担心自己肥胖的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提示肥胖对儿童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在性格方面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肥胖组儿童经常情绪低落者比对照组多(P﹤0.01)(见表11)。表11肥胖组和对照组少儿心理因素比较肥胖组对照组n%n%担忧肥胖一直担心7929.7**3412.8有时担心12045.110338.7从不担心6725.2**12948.5情绪低落经常4516.9**238.6有时20677.422183.1几乎不155.6228.3性格偏外向11543.212647.4适中12848.110941.0偏内向238.63111.73.3.7儿童对肥胖的认识肥胖组儿童能对自己体型正确认识者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基本认识到肥胖危害者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提示对肥胖的错误认识是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表12肥胖组和对照组少儿对肥胖的认识肥胖组对照组n%n%对自己的体型认识正确19774.1**22183.1认识错误6925.9**4516.9肥胖的危害基本正确20577.1**23387.6不甚了解6122.9**3312.441 3.3.8儿童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肥胖组儿童认为体育锻炼对健康成长重要的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喜欢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也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两组儿童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都首选怕苦、怕累,缺少时间、场地、伙伴等也都占了不少比例,但在怕苦、怕累和缺少伙伴方面肥胖组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见表13)。表13肥胖组和对照组少儿体育锻炼的认识肥胖组对照组n%n%体育锻炼对成长重要19974.8**23086.5一般6022.6**3212.0不甚重要72.641.5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喜欢6524.4**15658.6一般9736.59234.6不喜欢10439.1**186.8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怕苦累20275.9**13450.4(多选)缺少时间6624.87628.6缺少场地8732.76925.9缺少伙伴12647.4**6022.6怕受伤3412.8238.6缺乏指导5621.16223.33.3.9父母因素调查从父母亲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收入、父母对营养和健康的认识、父母对孩子进食行为的影响等方面观察家庭环境对儿童肥胖的影响。3.3.9.1父母的职业与少儿肥胖从职业来看,肥胖组父亲为商人的构成比较对照组高,差异非常显著(P﹤0.01),父亲为公务员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肥胖组父亲为工人的构成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肥胖组母亲职业为工人的构成比较对照组高(P﹤0.01),母亲为公务员和商人的比例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母亲为农民的构成比低于对照组(P﹤0.01),其余职业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4)。提示肥胖儿童父亲职业为商业人员和公务员以及母亲职业为工人、公务员和商人的构成比较对照组高。42 表14肥胖组和对照组少儿父母亲职业父亲母亲肥胖组对照组肥胖组对照组n%n%n%n%工人3914.7**7427.86424.1**4215.8农民6725.27528.25621.1*7829.3教师72.693.4176.4238.6医生114.1134.9176.4197.1公务员3011.3*176.42810.5*155.6公司职员3111.7238.63513.24015.0厨师31.141.562.341.5商人6524.4**4015.03613.5*5319.9其他134.9114.172.6114.13.3.9.2父母的文化程度与少儿肥胖将父母亲的文化程度分为初中及以下、高中及中专、大专、本科及以上四个等级,两组之间父亲文化程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肥胖组母亲文化为大专的多于对照组(P﹤0.05),其它文化程度者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提示母亲文化为大专的儿童肥胖较多。表15肥胖组和对照组少儿父母亲文化程度比较父亲母亲肥胖组对照组肥胖组对照组n%n%n%n%初中及以下6925.98030.18331.27628.6高中及中专3814.34015.04215.85721.4大专7126.76725.27427.8*5319.9本科及以上8833.17929.76725.28030.13.3.9.3家庭收入与少儿肥胖按家庭月均收入分为300元以下、300~800,800~1500,1500元以上四个等级,肥胖组和对照组的家庭收入有明显的差别(P﹤0.05)。在收入为800~1500元的阶段,肥胖儿童明显多于对照组,家庭月收入在300元以下,肥胖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1500元以上者,肥胖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6)。提示肥胖组儿童家庭月均43 收入以800~1500元居多。表16肥胖组和对照组少儿家庭月均收入比较肥胖组对照组家庭月均收入n%n%小于300元124.5**5520.7300~800元15457.914454.1800~1500元9234.6*6122.9大于1500元83.062.33.3.9.4父母对营养和健康的认识与儿童肥胖两组儿童父母认为对膳食宝塔很了解的都不多,肥胖组儿童父母认为对膳食宝塔不了解的比对照组多(P﹤0.01);很想了解营养知识的父母以肥胖组少于对照组(P﹤0.01)。有少部分肥胖组儿童的父母持有“胖就是健康”的不正确观念,且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见表17)。表17肥胖组和对照组少儿父母对营养健康的认识比较肥胖组对照组n%n%营养金字塔很了解4516.9*6524.4了解一点17766.518469.2不知道4416.5**176.4对营养知识很想了解19974.8**23387.6无所谓6725.2**3312.4对孩子的体型认识正确20777.8**23688.7认识错误5922.2**3011.3胖就是健康认为对197.1**51.9认为不对24792.9**26198.13.3.9.5父母干预孩子进食与少儿肥胖家长经常提示和强迫孩子吃某种食物的比率在肥胖组和对照组儿童有明显差异(P﹤0.05);对于家长的提示,肥胖组儿童经常服从和有时服从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经常把食物作为奖惩手段的家长在两组所占比例均不高,肥胖组有时把食物作为奖惩手段的家长多于对照组(P﹤0.01)(见表18)。44 表18肥胖组和对照组少儿父母干预孩子进食比较肥胖组对照组n%n%家长提示/强迫经常11242.1*8833.1孩子吃某种食物有时14353.816260.9几乎不114.1166.0孩子服从经常21681.2**18971.1家长提示有时3613.5**6424.1几乎不145.3134.9家长以食物经常93.4124.5为奖惩手段有时8732.7**5119.2几乎不17063.9**20376.34讨论与分析4.1遗传因素与少儿肥胖4.1.1父母肥胖与少儿肥胖[71]国外流行病学和双胞胎研究认为儿童肥胖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双亲肥胖或母亲肥[72][73]胖起着重要的作用。Birch等发现双亲肥胖家庭的儿童,其肥胖发生的危险性远高于双亲体重正常者。斯通卡德(Stunkard)等在同卵双生的儿童中观察发现,肥胖的一致率比异卵双生儿童要高。国内许多研究也发现肥胖具有家族聚集性,父母肥胖是儿童肥胖的一种预示。丁宗一[58]调查儿童肥胖与父母肥胖关系的结果显示:肥胖儿童的父母双方或一方肥胖者明显多于[74]对照儿童,肥胖组和对照组父母肥胖的比值比为2.87。有学者也得到相似的结果,于洋[75]等研究证实,儿童肥胖与父母的体质指数BMI呈正相关,而与家族中其它成员肥胖之[76]间相关并不显著。连玉蜂等认为父母肥胖对儿童均有影响,但是母亲肥胖与儿童肥胖的关系更大些,原因可能是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母亲是儿童的主要照顾者,母亲对孩子饮食内容的选择及饮食习惯的形成应起主导作用,而且容易形成习惯性定型而影响终身。本研究对父母肥胖的分析中,发现肥胖组父亲肥胖率、母亲肥胖率、父母亲双方均肥胖的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父母亲肥胖是儿童肥胖的重要危险因素,父母肥胖的儿童应成为预防肥胖的重点人群。肥胖的家庭倾向性是遗传因素还是家庭共同环境的作用还不能确定。可能是肥胖父母[19、21]的相关基因发生变异,并遗传给子女,导致子女易发生肥胖。Bouchard等人的研究认为体脂量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其中纯基因因素作用的比例较小。也可能是[77]父母亲的饮食行为对儿童产生影响,成为儿童模仿的对象,瑞典科学家从同卵双生子和45 异卵双生子的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可以影响人们对某些食物的摄入频率。4.1.2出生体重与少儿肥胖Bauer早在1929年就发现,婴儿在出生时的体重与肥胖症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即肥胖人在出生时的体重比一般人要重些。后来不少学者进行相关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一些[78-79]研究表明高出生体重是儿童期肥胖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一些研究却表明肥胖与其出[80]生体重并无明显的关系。此次调查结果支持前一个观点,肥胖组儿童出生体重明显大于对照组,肥胖组儿童出生体重大于4.0kg者比对照组儿童多(P﹤0.05)。出生体重高可能是妊娠后期营养过度所造成,也可能与基因遗传有关。4.2环境因素与少儿肥胖4.2.1儿期成长因素(婴儿期喂养方式和婴儿期肥胖等)婴儿期喂养方式对儿童肥胖有较大的影响。婴儿期喂食过多,过早添加辅食,尤其过早添加固体食物,可使脂肪细胞数量增多,造成肥胖。该文显示,母乳喂养可能降低肥胖的患病率,混合喂养可能使肥胖患病率增加。提示母乳喂养是儿童期肥胖的保护因素。有[81]学者对9000名5岁到6岁的德国儿童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那些在婴儿时期母乳喂养时间超过3~5个月的孩子,得肥胖症的机率远远小于人工代乳者。目前还不清楚母乳为什么具有这样的功能,可能母乳中有一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它们参与细胞的代谢活动,控制着脂肪细胞的生长。有学者认为婴儿期肥胖是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0~1岁是出生后生长最快的一年,也是脂肪细胞增殖最敏感的时期,且脂肪细胞一旦形成,则难以消失,这为肥胖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1岁以内和4~5岁是儿童肥胖的起始高峰年龄。本研究发现两组儿童有无肥胖无显著差异,但是肥胖组婴儿期肥胖率高于对照组。4.2.2少年儿童个人饮食因素(饮食习惯、进食速度、每日进食量等)4.2.2.1早餐与儿童肥胖[82]有研究认为早餐不规律对儿童肥胖发生有一定的影响。一份调查显示儿童少年早餐行为与肥胖发生有关,每周食用0~1次早餐组的肥胖率为18.6%,每周食用2~4次早餐组的肥胖率为13.5%,每周食用5~7次早餐组的肥胖率为11.8%。此次研究结果表明是否早餐是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早餐为面食糕点类食物易导致儿童肥胖。两组儿童在早餐地点方面无明显差异。虽然不吃早餐导致肥胖的机理不甚清楚,但是不吃早餐的少儿可能在午餐时吃的比较多或食物选择不当或活动比较少,从而导致肥胖的发生。也可能孩子早上起晚了,不吃早餐,中午在学校凑合吃,到了晚上,妈妈准备了丰富的晚餐,饿了一天的孩子风卷残云般暴撮一顿,很容易摄取过多的热量,晚饭后缺少运动,而影响肥胖的发生。4.2.2.2食物喜好与儿童肥胖儿童肥胖的发生与食物种类密切相关,含糖和脂肪的食物过多,容易使热量过剩,变[83]成脂肪储存起来,日久就形成肥胖。Wolfe调查提示:多食、喜食油腻食品、甜食及零[84-85]食的儿童易患肥胖。国内的研究证明,肥胖儿喜欢吃油腻和甜食等进食特点。此次研46 究中,肥胖儿童喜欢吃零食,经常吃甜食、油炸食品、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经常喝饮料的比例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从食物种类来看,肥胖组儿童喜欢吃肥肉、动物内脏食品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喜食酸菜、咸菜类食物的儿童对照组显著高于肥胖组。喜欢吃新鲜蔬菜、水果的儿童两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含糖软饮料可能促进能量摄取和过度增重,这是由于它们属高血糖指数食品,而且由于吸收液态形式的食品比吸收固态食品时,消耗较少能量。高血糖指数食品可真正引起餐后血糖浓度大量增加,并在食欲调节中起重要作用。消耗由高血糖指数食品做成的饭菜可诱导激素分泌,引起过度进食,高血糖指数膳食与成人中心性体脂聚集、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关联。英格兰南部伯恩茅斯糖尿病和内分泌中心医学专家研究发现,只需减少汽水类饮料的饮用量,即能十分有效地控制儿童肥胖率。他们解释说,泡沫饮料含有大量的糖分,并能被人体快速吸收,进入人体血液。如果儿童不能充分地消耗掉这些糖份,这些[86]糖份便会以脂肪的形式贮存在体内。牛奶是一种低血糖指数的食品,似乎可保护超重的青少年避免变成肥胖。本人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壮族主食多为大米、玉米等调制的米饭、粥、玉米饼、米粉、捞粑、粽子、五色糯米饭、南瓜粥或面团,县城和市区的家庭,以稻米为主;山区及贫寒之家,以玉米和薯类为主。爱吃肥肉、动物内脏、甜食、油炸食品、米醋、酸菜、咸菜,食用油一般为猪油。口味偏好麻辣鲜酸、酥爽香嫩。在食物相对缺乏的年代,爱吃肥肉、动物内脏、甜食、油炸食品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和能量,一般不会导致肥胖的发生。然而在食物相对富足的今天和将来,继续保持这样的饮食喜好,可能导致儿童肥胖率的迅速增长。另一方面,在食物缺乏的年代成长的父辈们,机体结构趋向节能型,并有可能遗传给子女,使生活在食物充足的环境下的子女容易产生脂肪积累,导致肥胖。喜食酸菜、米醋似乎可以防止脂肪的积累。4.2.2.3食欲、进餐行为与儿童肥胖[87]不良的饮食行为是引起儿童肥胖的另一主要原因,Hammer综述这类研究指出与肥[88]胖有关的两方面进食特点:一是与食物选择有关,二是与进食速度有关。Dreyfus认为不[89]加节制地进食会导致肥胖症。曹若湘等人认为,进食量过多是肥胖的重要危险因素。张[90]西萍等发现肥胖儿童食欲特别旺盛,常有吃不饱之感,进食的量通常比正常儿童多1/2[91]倍~1倍,进食的速度明显快于正常体重儿童。苑金美等等认为夜食对于肥胖儿童也是一种危险因素,夜间进餐后,没有时间活动消耗多余的能量。此次研究显示,食欲好、饭量大、睡前进食、暴饮暴食、挑食/偏食、进食速度快都是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92]有关研究认为部分肥胖儿童的饱腹感阈值较正常儿童高。极易产生饥饿感,过量进食才能产生饱腹感。肥胖组儿童进食速度往往较快,咀嚼次数比正常人要少10%~20%。肥胖的发生可能是因为短时间咀嚼会使迷走神经处于过度兴奋状态,从而引起食欲亢进,也可能与进食速度快,不能使饱腹感及时发生反馈,不感到饱,导致进食过多有关。4.2.3学习因素(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学习压力)47 [34]国内有学者发现肥胖儿童的智力水平低于正常儿童,主要表现为操作性智力低下。[93]但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认为单纯性肥胖儿童的智力水平正常。本研究发现肥胖少儿每天作业时间在2小时以上的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学习成绩差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感到较大学习压力的肥胖少儿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我国医学专家实验证明,脑组织中合脂肪量过多,容易形成“肥胖脑”。脂肪在脑部堆积过多,会使智力下降。因为大脑的表面沟回越明显、皱褶越多,智力越高。而“肥胖脑”的皱褶大减,脑皮层呈平滑状,神经网络的发育也差。而且少儿身体肥胖,体表面积增大,导致血液带氧不足,脑子经常处于缺氧状态,导致思维迟钝,记亿力差,影响少儿智力的开发。根据1991年2月北京市儿童医院主办的肥胖儿童冬令营的调查,肥胖儿童经常犯困;脑子常发“怵”,上课经常注意力不集中,重度肥胖儿童的学习成绩均一般。4.2.4运动因素(运动时间、频率、强度)[94]有学者认为,低能量支出在引起肥胖方面可能比热量摄入过多更重要。陈玉惠等对昆明市2693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时间的调查表明,肥胖儿童每日锻炼时间少于30分钟者较多,普遍比正常儿童每日锻炼的时间要少,看书时间较长。有文章认为,低强度的运[93][96-97]动对腰腹脂肪的沉积是极为危险的。吕姿之等人也证实了正常儿童确比肥胖儿童活拨、好动,参加课间户外活动的人数和时间也较肥胖儿童为多。但是,不喜爱锻炼和活动是肥胖的原因还是肥胖的结果或互为结果,原因还须进一步探讨。本次研究发现肥胖组和对照组儿童每周户外运动的次数和每次运动时间、运动强度以及每天看电视、玩电脑的时间有显著差异。每周户外运动次数≥3次的肥胖儿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几乎不运动肥胖儿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运动时间方面,肥胖儿童每日体育运动时间﹤30分钟的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提示运动时间过短、运动强度过低是儿童肥胖的一个危险因素。两组儿童每天看电视、玩电脑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肥胖儿童每天看电视、玩电脑的时间在30分钟~1小时的比对照组多(P﹤0.01)。目前城市发展中有诸多不利于孩子运动的环境因素存在,如人口密集,建筑楼群迅速增多,建筑间距过窄,居住楼房越来越向高处发展,汽车尤其是私有车数量迅猛上升,道路交通安全存在隐患,可供儿童自由活动和体育锻炼的场所逐渐缩小,儿童的活动受到极大地限制。电视网络和互联网络使人们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事,导致生活方式发生极大的变化,人们户外活动大减,电视和电脑成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内容。农村虽然有相对宽广的活动空间,可是同样缺少体育锻炼的器材和场所,电视普及的影响尤其显著。我国电视拥有率从1985年的每一百户17.2台迅速上升到1995年的每百户89.8台,到1999年达到每百户111.6台。随着各种电子游戏的出现,中国儿童将越来越多的时间消耗在电脑和游[98]戏机前。美国、加拿大一些研究表明,看电视是影响儿童肥胖的一种环境因素,儿童肥胖率随平均每天看电视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加。长时间看电视一方面使儿童体力活动减少,能量消耗下降,另一方面,边看电视边吃48 零食,可能增加食物摄入而使能量摄入增加。电视上大量的食品广告也影响了儿童的食物选择和饮食行为,从而导致了儿童肥胖率的增加。4.2.5睡眠因素(睡眠时间、睡眠质量)肥胖儿童睡眠时间与对照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睡眠质量比对照组好,肥胖组儿童从不失眠的显著多于对照组(P﹤0.01)。国际肥胖问题研究联合会的最新调查发现,睡眠太少和快餐食品中脂肪太多能改变人类生物结构,让他们更倾向于多吃和少运动。这可能与现代成年人承受的巨大生存压力有关,在本次研究中没有发现此现象。4.2.6儿童心理因素(对肥胖的担忧、性格、情绪等)[99]郭本玉等调查显示肥胖儿童羞耻感增强,自尊感降低,产生不合群、悲观、失望、[100]抑郁等消极情绪,转而继续从美味的食物中寻求安慰,导致恶性循环。曹岩调查发现,肥胖儿童喜欢孤独者占28.44%,自卑者占35.78%。肥胖儿童对自己身材的满意度低,但比对照组更不介意别人说自己胖和更不担心自己越来越胖。此次研究结果显示,肥胖儿童较担心自己肥胖,提示肥胖对儿童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肥胖组儿童经常情绪低落者比对照组多(P﹤0.01),但在性格方面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俗话说:“心宽体胖”,肥胖儿童可能对紧张状态耐受性较高,比较无忧无虑,食欲旺盛,容易造成肥胖。也可能与肥胖儿童在情绪低落时喜欢吃零食有关。4.2.7儿童对肥胖的认识肥胖组儿童能对自己体型正确认识者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基本认识到肥胖危害者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对自己体型的错误认识和没能认识到肥胖危害,可能使儿童产生错误的饮食行为,导致肥胖的发生。4.2.8儿童对体育锻炼的认识[101]卞金陵等发现肥胖儿童大部分在婴儿期就少动多睡的异常运动行为,不喜欢上体育课,尤其厌恶长跑等需要有耐力又消耗能量的运动。肥胖组儿童认为体育锻炼对健康成长重要的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喜欢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也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两组儿童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都首选怕苦、怕累,缺少时间、场地、伙伴等也都占了不少比例,但在怕苦、怕累和缺少伙伴方面肥胖组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但是不喜欢体育锻炼和活动是肥胖的原因还是肥胖的结果或互为结果呢,原因还需要[33]金一步探讨。大量的研究表明,肥胖会影响儿童的运动能力。社会因素也会影响肥胖学[102]生体育能力和参加体育锻炼。美国学者Richaudson调查中发现,人们对肥胖青少年的嘲笑及责难程度远远高于对其他生理缺陷的人。在体育课教学中,公开嘲笑和暗地里嘲笑肥胖学生的事情时有发生,这种偏见深深刺激了肥胖学生,使他们心灵上受到了极大的创伤[103]。无论在中小学还是在大学,所有的竞赛项目多是班级体育尖子参加,肥胖学生没有参加的机会,使肥胖学生参与意识受到限制。肥胖儿童比正常儿童更期待有伙伴一同进行体育锻炼。49 4.2.9父母因素父母的行为对儿童有很大的影响,儿童的生活习惯、健康知识及营养观念都与父母紧密相关。4.2.9.1父母的职业与少儿肥胖[83]陈欣欣等的研究显示,父母职业为工人的肥胖儿童明显高于父母职业为干部和文卫科技的儿童。此次研究结果与此不一致,父亲职业为商业人员和公务员以及母亲职业为工人、公务员和商人的儿童肥胖者较多这可能与北京和广西两地经济水平有差距有关。国外[104]资料表明,在经济发达地区,低收入群体肥胖检出率高于高收入群体,而发展中地区相反。4.2.9.2父母的文化程度与少儿肥胖[105]关于父母亲文化程度对儿童肥胖的影响,目前结论还不一致。有研究发现,父母亲[106]学历高者孩子肥胖检出率也高。另有研究发现,儿童肥胖与父母学历呈负相关。本研究显示,儿童肥胖与父亲文化程度无关,而母亲文化为大专者儿童肥胖率较高。因为对大多数家庭来说,母亲是儿童的主要照顾者,母亲对孩子饮食内容的选择及饮食习惯的形成应[107]起主导作用。张淑娟等认为知识女性可能更关注合理饮食和体重控制。然而有一定文化和经济实力的母亲,虽关注孩子的营养和健康,但可能对平衡膳食和健康缺乏相应的认识,[108]往往鼓励孩子多食,以为长得胖就是健康。李玉青等的调查显示,与肥胖有关知识、态度、行为状况均是女生好于男生,这可能是女生肥胖率低于男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也预示着这些未来的母亲在养育儿女时会有较为正确的态度和行为。4.2.9.3家庭收入与少儿肥胖[13]有研究表明,韩国男生肥胖率与父母社会经济水平呈正相关,女生呈负相关;中国男、女生肥胖率均随父母收入的增高而增高。另有调查显示,肥胖与家庭经济状况不存在[60]密切关系。在收入为800~1500元的阶段,肥胖儿童明显多于对照组,1500元以上者,肥胖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4.2.9.4父母对营养和健康的认识与儿童肥胖[91]研究发现肥胖儿童家长对肥胖存在明显的错误认识,认为子女稍胖占56.93%,正[109]常占26.28%,稍瘦占1.46%;只有15.33%认为肥胖。对124名肥胖儿童进行的调查中,14.44%的父母认为孩子长得胖是身体健康的表现;21.11%的父母认为孩子不需控制体重。[108]另有调查发现家长对肥胖所持有的态度与其子女相关态度行为的形成有关,但是家长对肥胖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态度的持有状况和良好行为的形成情况均不理想。本研究发现,有少部分肥胖组儿童的父母持有“胖就是健康”的不正确观念,且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儿童父母认为对膳食宝塔很了解的都不多,肥胖组儿童父母认为对膳食宝塔不了解的比对照组多(P﹤0.01);很想了解营养知识的父母以肥胖组少于对照组(P﹤0.01)。可见对学生家长的宣传教育必须加强。4.2.9.5父母干预孩子进食与少儿肥胖50 儿童是从家庭中学会进食方式,食物的选择和食物的作用的。儿童的模仿能力极强,家长的饮食习惯直接影响着儿童。不少家长常以食物作为奖赏,安抚或惩罚儿童的物品,[90]食物的这种非营养性用途对肥胖儿童的影响也较大。国外研究表明,吃某种食物时,如果父母不提示,儿童吃的可能性只有42%,提示后,儿童听从的可能性为71%;在儿童拒[110]绝吃时,88%的父母会再给予提示。本研究发现,家长经常提示和强迫孩子吃某种食物的肥胖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对于家长的提示,肥胖组少儿经常服从和有时服从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可能是由于家长对肥胖的错误认识和营养知识的相对不足,使少儿饮食使去平衡。少儿肥胖的防治,有赖于家长理念的改变、家庭膳食结构的合理化。5小结5.1少儿肥胖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5.2父母一方肥胖、父母双方肥胖、出生体重高是少儿发生肥胖的危险因素。5.3母乳喂养是肥胖的保护因素;早餐不规律、早餐为面食糕点类食物易导致少儿肥胖;少儿食欲好、食量大,有偏食、暴饮暴食习惯,喜食肥肉、动物内脏、甜食、油炸食品是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5.4肥胖儿每周户外运动的次数和每次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小于对照组,而每天看电视、玩电脑的时间较对照组高。5.5肥胖少儿的睡眠质量好。5.6肥胖与少儿的锻炼意识互为影响;肥胖会对少儿的学习、情绪造成一定的影响。5.7父母对健康、肥胖、营养的认识,父母的养育态度,家庭经济情况,家庭饮食习惯对少儿的健康成长关系重大。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尤为重要。家庭饮食环境的优化是少儿肥胖防治的重点。6建议6.1预防措施国家“九五”攻关完成的研究表明:在疾病的预防工作上投资1元钱,就可以节省8.5元的医疗费和100元的抢救费用。人们往往都是得了病以后才忙于治疗,高昂的医疗费用不仅普通家庭难以承受,也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美国曾作过有关统计,如果加大营养知识宣传和普及,使人民群众关注营养,并在生活实践中接受正确的饮食保健主张,就可以直接减少患病人数,最终节省下可观的医疗开支。健康就是GDP!这一“营养经济学”的观点,对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尤为重要!理想的肥胖预防及治疗应包括减少饮食和更多体力活动。虽然这种建议听起来很简单,但长期的体重丢失已被证明是很难达到的。一项美国健康研究所的结果表明,处于常规减重项目的成年人,真正期待最大的减重仅为10%体重。所减掉的体重一般将在一年内重新获得,并在五年内将恢复减掉的所有体重。与成人相比,儿童的相对智力及心理均不51 成熟,他们对相同压力的承受性较低,往往成为五年期肥胖成功治疗的额外障碍,因此预防儿童肥胖比治疗更为重要和有效。6.1.1改变长辈看待“胖”的错误观念在我国,自古以来,人们传统地把胖看成福。众多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糊涂地认为:胖就等于健康,胖是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有了钱,以为自己已经吃够了缺衣少食的苦,再不能让孩子受罪,于是给孩子买大量的营养品。不少家长不懂得科学的饮食结构,缺乏现代家庭意识,不知道怎样才能让孩子真正吃好,只要是营养品,只要是孩子爱吃的就大量购买,随孩子吃。有些家长觉得孩子胖是家庭富裕和自己没有亏待孩子的表现;更有不少替儿女看护孩子的老人,觉得不把孙儿养胖便无法向儿女交待。这些因素在孩子发生肥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家长,首先,要破除传统上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肥胖绝不是健康,更不是福。6.1.2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肥胖有一定的遗传性,但是更多的是“遗传”父母不良的饮食习惯,这一点应引起家长的充分重视。就儿童成长而言,始终要有家长的关怀照顾。要使孩子健康成长,就要求家长掌握必要的医学、营养学以及体育方面的知识,使自己的家庭有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积极向上的生活观,潜移默化的影响比说教更为有效。儿童期肥胖的预防重点在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当限制高脂肪、高简单糖类的食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糕点等甜的零食以及干果类零食,克服贪吃零食等习惯。严格禁止暴饮暴食、睡前进食。严禁饮酒。限制孩子的进食机会,放慢进食速度。6.1.3为孩子选择科学合理的膳食并规定进食时间合理的膳食制度要求早、中、晚三餐热能分别占全日总热能的30%、40%和30%。坚持按时用餐。绿灯区食物蔬菜类,如萝卜、土豆、绿豆芽、竹笋、冬瓜、黄瓜、番茄、青菜、卷心菜、胡萝卜、南瓜、芹菜、茭白、四季豆等;豆制品中的豆腐、豆浆、豆奶等;动物性食物中的各类虾、贝、黄鳝、鲤鱼、鲢鱼、黄鱼黑鱼、虾皮、猪血;各种奶类,如牛奶、酸奶等;水果类,如西瓜、苹果、梨、桔子、草莓、桃子、枇杷、橙子、菠萝、葡萄等;其他还有木耳、海带等。黄灯区食物谷类及其制品,如大米、面粉、玉米粉、馒头、面包、通心粉、咸饼干、面条等;豆类及其制品中的毛豆、黄豆、千张、素鸡、素火腿等;动物性食物中的牛肉、兔肉、瘦猪肉、鸡蛋、猪肝、各种鱼类等;水果类中的香蕉、柿子等。红灯区食物高糖类食物,如各种,糖果、巧克力、糖水、麦乳精、炼乳、甜饮料、甜点心、各种冷饮、蜜饯等;高脂肪类食物,如油炸食品(包括炸鸡、炸土豆条、油条等)、动物油(如猪、牛、羊、鸡油)、各种动物肥肉、黄油、级油、曲奇饼干;坚果类食物,如花生米、核桃肉、松子、瓜子、芝麻、腰果等。6.1.4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52 许多肥胖儿童,并不比正常儿童吃得多,而主要是活动比其他孩子少。所以要减轻体重,增加运动消耗是重要的。应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多散步,尤其是游泳、打球等,对于减轻和预防肥胖是非常有益的,应充分利用孩子好奇心强和争强好胜的特点,选择适合儿童特点的运动项目,激发孩子的热情。孩子每周应进行3~4次强度较大的活动,每次活动时间都应超过20分钟。家长应和孩子一同锻炼,并进行指导,使孩子持之以恒,养成习惯,是督促孩子锻炼身体的好方法。同时应寓运动于日常生活之中,即于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运动意识,如以步代车,少乘电梯;不睡懒觉,吃完不要立即休息;家长们可以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无论是擦窗还是拖地,对孩子来说都是有益无害,一方面养成了他们良好的劳动习惯,另一方面又加强了运动,何乐而不为。6.1.5减少孩子看电视和使用电脑的时间现代社会大大增加孩子在家坐着消遣方式的活动,如看电视、玩游戏机、看录像、上网、打牌等。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所公布的一份抽查结果显示,儿童肥胖率随看电视的时间增加而增加,平均看电视的时间每增加1小时,肥胖发生率约增加[82]1.5%。在墨西哥城的儿童中,每从事一小时中等到精力充沛活动可使肥胖危险降低10%,而每观看一小时电视,肥胖危险可增加12%。观看电视节对肥胖危险的影响尤为明显,它不仅取代了体力活动,而且被动消耗过量的高能量密度食品,从而增加能量摄入。进一步而言,电视广告可能对孩子选择食品有负面影响。美国和英国儿童在每小时电视中至少会接触10种以上的食品广告,每年可达数千种,其中大部分是快餐食品、软饮料、甜食、含糖早餐谷物。经常观看30秒的商业食品广告,可使3~5岁儿童对广告所宣传的食品情有独钟。6.1.6加强肥胖超重预防知识的宣传对重点人群加强肥胖超重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引导人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不良行为习惯,适当运动、平衡心理,广泛开展《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宣传教育、开展“膳食宝塔”的应用咨询、开展疾病饮食治疗的宣传咨询以及有关慢性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在广西地区乃至全国都将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WHO曾多次提出,仅对超重或肥胖儿童进行干预来降低儿童肥胖率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建议将父母超重或肥胖的儿童也视为预防肥胖的重点人群,而且健康教育应该父母和儿童一起参与,开展广泛的健康教育,着重改善这类家庭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预防儿童肥胖症的发生,是控制成人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措施。6.1.7维持怀孕期合理的胎重生命早期是一个关键时期。机体通过细胞、分子、生物化学水平的适应有能力对不利于正常发育的环境条件做出反应,这种对营养性应激或刺激的早期适应将持续改变机体的生理和代谢,即使撤消这些应激或刺激,其影响仍然持续存在,这一过程被称为代谢的程[111]序性变化(metabolicprogramming)。也有人将这一过程称为代谢印记(metabolic53 imprinting)。有研究表明母亲的肥胖可能通过胎盘增加营养物的输送而增加胎儿肥胖的危险性,换句话说,出生前的过渡营养可能影响肥胖。2003年上海国际减肥学术大会提出,儿童肥胖症在孩子未出生前就可能显现出来。儿童肥胖与妇女怀孕期体重增重有关。孕妇增重越高,新生儿体重越重。专家建议,为预防儿童肥胖,孕妇应从孕中期就开始定期监[112]测体重、血糖和甘油三酯的水平。同时在另一方面,在胎儿发育重要阶段的营养不足也可能诱导持续性的生理改变而导致出生后的肥胖。一些研究发现,出生体重低的儿童易出现明显的脂肪中心性分布。1944年冬天荷兰西部发生了持续5个月的饥荒,对暴露于1944年荷兰饥荒的人群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一些孕妇因妊娠期间暴露于饥荒而发生[113]营养不良。使其后代出生时发生身材矮小、成年时发生葡萄糖不耐受和肥胖较多。提示,母亲在妊娠期间的营养状况可以影响后代出生时的身材和成年时对疾病的易患性。Curhan[114]1996年的研究发现,出生体重低者较出生体重正常者成年时发生肥胖的危险性高。有人据此推测,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儿童可能处干肥胖高度危险的位置。因此,在怀孕期间维持合理的胎重是十分必要的。[115]6.1.8宏扬中华民族的膳食结构法国一位著名学者曾经说过:“一个民族的命运要看她吃的是什么和怎么吃”。世界卫生组织(WHO)近年对影响人类健康的众多因素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遗传因素居首位、为15%,膳食营养因素的影响仅次于遗传、为13%,远高于医疗因素(仅8%)的作用。“饮食者,人之命脉也”。则是明代医药学巨匠李时珍对膳食营养的健康作用所做的高度概括。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曾指出的:“我中国近代文明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我国传统膳食结构以谷物为主、搭配足量的豆类及其制品,副食主要是新鲜蔬菜等天然食品、不作精细加工,糖主要是传统的红糖、且食用量较少,茶为日常大众化的天然饮料,并食用包括醋、酱在内的许多发酵食品,烹调大多使用素油。国外营养学家认为上述中国传统膳食结构是预防“文明病”的最佳膳食。平衡膳食就是要根据身体需求,调整膳食结构,科学配餐。注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矿物质、维生素、水、膳食纤维等几大营养素的比例,粮食、果蔬和动物性食物的合理搭配。有关中华民族传统膳食结构有如下精辟论述:“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五畜适为益,过则害非浅,五菜常为充,新鲜绿黄红,五果当为助,力求少而数,气味合则服,尤当忌偏独,饮食贵有节,切切勿使过。”科学配餐有以下五项原则:①确保膳食构成的食物结构合理,各种食物所含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保持营养平衡。三大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百分比应分别是10%~15%,20%~30%,60%~65%。②一日三餐的能量比例应与工作强度相匹配、避免早餐过少,晚餐过多的弊病。热量分配以早餐占全日总能量的25~30%、午餐占40%、晚餐占30~35%较为适宜,就是我们常说的“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③保证富含优质蛋白质和脂肪的食物的供给量。蛋白质除部分由粮食54 提供外,总量的1/3~1/2必须由大豆、肉类、蛋类供给。除植物油和食物本身所含的脂肪外,还应搭配部分动物脂肪、即通过食物中适量搭配肉类来解决。④蔬菜水果的供给量每人每天需800克左右(其中4/5为蔬菜、1/5为水果)。蔬菜中最好有一半是绿色或有色的叶菜,品种应当多样化,不仅包括根、茎、叶、花、果类蔬菜,还要搭配豆类蔬菜、菌类和藻类。⑤膳食搭配要注意酸碱平衡;主食要做到杂与精、干与稀的平衡;副食调配要做到生熟菜搭配、荤素搭配平衡。在荤菜方面,既要有四条腿的猪、牛、羊(任选其一种),又要有两条腿的鸡、鸭、鹅,还要有一条腿的鱼和菌类。由于烹调食物原料的品种与食用部位不同,所含营养素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因此,通过科学搭配,就能保证每道菜所含的营养更全面、合理。中华民族传统膳食强调“辨证用膳”,就是指膳食应结合四时气候、环境等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在养生防病中食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四季气候存在春温、夏热、暑湿且盛、秋凉而燥以及冬寒的特点,而人的生理、病理过程又易受外界气候变化的影响,所以要注意使食物的选择与之相适应。如在阳气生发的春季,特别是少雪、温盛、气候异常时,饮食则应清淡,不宜过食油腻、烹煎动火之物,并应选食鸭梨、荸荠、桔子、甘蔗等果品为辅助,常食绿豆汤、绿豆芽等,取其清淡、甘凉之性,以免积热在里。夏季暑热兼湿,肤腠开泄、出汗亦多,人常贪食生冷,寒凉之物太过则易伤脾胃。因此炎暑之季,宜食甘寒、利湿清暑、少油之品,如西瓜、冬瓜、白兰瓜等,常饮绿豆汤,并以灯心、竹叶、石膏、酸梅、冰糖煎水代茶饮,取其清热、解暑利湿、养阴益气之功。盛夏季节,平素为阳虚体质,常服人参、鹿茸、附子等温补之品的人,也应减少服用或暂停。秋冬季节的饮食也需要适应季节的气候特征。对于疾病治疗过程中食物的选择,也要考虑四时气候。同是风寒外感,欲用辛温之物取汗:葱白、生姜煎水只宜在冬季服用,盛夏时节则宜选用鲜藿香叶加冰糖煎水代茶,以求驱散表寒。秋季燥盛,应配以桑叶、菊花、芦根等辛凉、生津润燥之物。由于各地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存在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饮食,所以也是需要加以考虑的因素。6.2治疗方法肥胖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及行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属多个易感基因参与的复杂性疾病。因此,其治疗也应当同时从几个方面人手,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尽管科学家们已经陆续发现与肥胖有关的基因23个,但从实验室研究到实际应用的转化还需要一段时日,至少目前尚无有效的手段对肥胖基因进行干预,而环境和行为因素则是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得到改变的。对单纯性肥胖的治疗是需要个人、家庭、学校、医疗人员、科研人员乃至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战胜疾病的过程。目前一致认为儿童单纯性肥胖的治疗应采取[116-117]以饮食疗法、行为矫正和运动疗法相结合的综合措施。6.2.1运动治疗[118-119]运动疗法是防治儿童肥胖的主要手段。有关儿童肥胖的运动处方研究较多。一般都是有氧运动,强度为50%VO2max或60%HRmax,每周运动不少于3天,每次不少于55 20分钟,运动方式则尽可能选用对关节冲击小的运动,如步行、骑车、游泳等。[120]有研究发现采用“有氧运动+思维训练+柔韧训练”这种减肥方法对少儿肥胖的防治有显著的效果。有氧运动所选择的运动项目:快走、慢跑、走跑交替、爬山、蹬楼梯等。思维训练的内容:令受试者在进行有氧运动过程中,记英文单词、电话号码、一组无规则的数字等,思维训练的具体方法是:把思维训练的内容写在标有号码的卡片上,令受试者每人抽取其中的一张,进行快速记忆约10s左右,交回卡片,立即进行有氧运动,在运动间歇或结束时,再令受试者按相应的号码顺序逐一复述卡片上的内容。柔韧训练的具体方法;做关节的屈伸、旋转等练习,利用肋木等器械进行静力的或动力的拉伸练习。6.2.2饮食疗法调整膳食的食物结构和数量,提倡以植物蛋白替代动物蛋白。主食可选用米、面和粗杂粮合理搭配,副食宜选用鱼类、瘦肉、蛋类、大豆制品、各种蔬菜与水果等。含淀粉和糖份多的食物如土豆、红薯、果酱、糖果、饮料、甜食等尽量少用,含脂肪过多的食物如花生、油炸食品、重油食品、及烹饪用的油脂要限制用量。坚持按时用餐和定量用餐。合理的膳食制度要求早、中、晚三餐热能分别占全日总热能的30%、40%和30%。注意克服减食过程中出现的假饥饿。因减食而引起的饥饿感,一般无大碍,几周后即可适应。可多吃能量低的植物蛋白、蔬菜和水果等。6.2.3行为矫正人们的行为习惯是从儿童期养成的,儿童期接受的教育也会对成人以后的行为规范产[121]生影响,因而行为矫正对肥胖儿童尤为重要。Epstein等调查了76个肥胖儿童,将他们分成三组:对照组、小孩单独参加的行为疗法组、有父母参与的行为疗法组。随访10年,结果有父母参与的组小孩肥胖比例明显低于其它二组,而小孩单独参加组介于二者之间。因此他们认为行为疗法是干预儿童单纯性肥胖的重要方法,且可预防成年后肥胖的发生。吃肉多、零食多,吃水果蔬菜少;看电视多、运动少;偏食挑食、暴饮暴食、睡前进食;喜食甜食、面食、油炸食品等不良行为习惯是目前产生肥胖儿的重要原因,应及时给予纠正。6.2.4心理治疗方法“健康的肉体是健康心灵的产物。”(萧伯纳语)肥胖儿童采用心理治疗方法,有时比饮食疗法和药物疗法更见效。因为儿童的心理正处于调整适应阶段,通过有效的心理调整,完全可以改变儿童的不良饮食习惯。儿童肥胖的心理治疗,可以采用以下措施:①进行肥胖病知识的教育。通过举办儿童夏令营的形式,请有关专家讲授肥胖病的知识,使少儿了解肥胖的原因和危害,启发他们的减肥意识,激励其自信心、自觉性和对医生、老师、家长的信赖。②通过暗示和启发教育消除节食期间的心理紧张,再配以放松的音乐治疗,帮助消除皮层的各种不良刺激和病理信号,达到皮层和皮层下功能的协调,有助于身心平衡[122]和代谢的调整。③教会孩子科学的饮食习惯。告诉孩子不要过快地进食,实行定点定时进餐,减少零食。④鼓励孩子多参加运动。教育孩子不要进食后就睡觉,不要在看电视时56 进餐,进食后要适当活动。⑤鼓励孩子克服自卑心理。有时由于身体肥胖经常受到同伴的讥讽,此时应鼓励孩子面对现实,积极主动地参与减肥并坚持到底。⑥帮助孩子确定适当的体重目标。这个目标应该切实可行,不仅可以实现,而且实现以后可以维持。不恰当的目标是许多人减肥失败的主要原因。他们期望很快可以减掉许多体重,因而采取某些无法坚持下去的严格措施。6.2.5“日记”疗法上海仁济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万燕萍教授创造让单纯性肥胖患儿写“日记”,从而达到减肥的新方法。所记内容包括每餐饮食的质、量、菜肴的烹饪方式,餐饮的时间和速度;运动的量、时间和方式以及看电视的时间长短等。根据患儿的“日记”,仔细分析饮食情况、运动情况,进行合理干预,这样一般用一个月的时间就能使患儿过度到合理饮食模式和活动模式。6.2.6药物与外科治疗对于少儿,不提倡使用药物和外科治疗。体重调节的生理基础以及人类基因的解密,为研制新抗肥胖药物提供了机会。然而,肥胖药物治疗的结果一直都不理想。从19世纪90年代的甲状腺萃取物到20世纪90年代的芬氟拉明,都具有对生命潜在危险的并发症。而且,由于药物并不能在生理或行为方面产生持久的改变,一旦停药,就会失去作用。目前有两种药物常用于成人肥胖治疗:西部曲明和赛尼可,可产生适度体重减轻,与安慰剂相比,其减重范围为3%~8%。当不存在遗传性生物肥胖因素时,药物治疗处方仅适用于有并发症的儿童,甚至需要在仔细衡量药物的直接或长期危险及药物益处之后方予应用。对童年期严重肥胖也可采取外科治疗,采用胃旁路技术可戏剧性地减轻体重,然而该手术可能产生一系列的并发症:包括手术期的死亡率;伤口开裂、胆道阻塞、肠胃道出血、胆结石、感染和慢性营养缺乏。有专家认为这种方法最好是最后才采用的手段。6.3干预措施少儿有两个主要的生活场所——家庭和学校,但同时也是社会的人,因此对肥胖少儿有效的干预措施应是围绕家庭、学校和社会进行。6.3.1以家庭为基础的干预家庭环境是一种对儿童肥胖危险最强烈的影响因素,是儿童肥胖预防和治疗的一个必然环境。家庭干预成功的前提是父母的支持与积极配合。美国是以学校为基础,儿童肥胖预防和治疗研究开展最早,也是最多的国家。一项以加强认知行为的教育,来促进膳食行为改变和增加有氧锻炼为措施,对136名4~6岁儿童进行干预的结果表明,在随访的109名超重儿童中,尽管大部分儿童还是肥胖的,但干预组体重降低15%,而未处理组仅为7%。另一项肥胖干预研究,着重于行为学策略,包括签订协议、自我监督、社会增援、以及运用榜样力量,来指导肥胖儿童和他们的父母。他们比较成功地让孩子有限地消费高热能食品和增加有氧锻炼。在该项研究的10年随访中,干预组超重儿童发生率下降7.5%,而对照组却增加14.3%。可见,为了使以家庭为基础的干预工作获得成功,除了获得父母的支57 持以外,要着重对超重和肥胖儿童进行认知行为的教育,同时,还要落实行为学策略,这些工作目前在我国还较簿弱,需要有关人员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6.3.2以学校为基础的干预国外有一项称为“苹果”的干预计划,主要是积极促进学校生活方式的教育,包括营养教育、供应健康的自助午餐、制定锻炼方案,改善运动场所,以及课外活动。贯彻1学年后,蔬菜的摄入量增加了,但并没有明显改变其它方面,与期望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较少,在汲取国外经验的同时,要积极开展这方面的工作。要取得这项工作的成功,首先要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重视和支持,其次要开展多位点的干预措施,学校要重视午餐质量的管理、加强营养知识的普及教育,重视体育课。要紧密将家庭和学校的干预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使干预工作流于形式。而且现在已有经验表明,在学校和家庭两个因素之外,社会环境因素在儿童肥胖流行中起着不可低估的影响,目前我们生活的环境对儿童肥胖流行有明显的促进作用。6.3.3有害社会环境及其治理一些普遍性的环境因素,促进了儿童能量摄入,并减少能量的消耗,正在逐渐损害少儿的健康。有害环境表现在:6.3.3.1垃圾食品和广告的影响2005年1月《华盛顿邮报》刊载了彼得•古德曼的文章——“快餐咬了中国文化一口”,文章披露:麦当劳在中国105个城市有600多家分店;肯德基炸鸡店在中国则拥有1200家分店,2004年一年新开了270家分店,2005年至少还要开张200家。一些商家在儿童玩具、衣服、可收藏品、教育工具、甚至在婴儿的奶瓶上作广告,更不要说利用电视、电影等媒体的宣传。英国食品标准署统计,食品厂商每年花在“垃圾食品”上的广告费达2.85亿英镑。一项促进消耗水果和蔬菜的广告预算仅为110万美元。快餐广告的“品牌效应”严重影响儿童饮食嗜好,造成孩子偏食。许多父母说,教育孩子100遍:不要吃“垃圾食品”,也不如足球明星在炸薯片的广告中一句“味道好极了”作用大。而国家行政有关部门缺乏相关法规和政策,难以遏制其影响。6.3.3.2坐着生活方式的流行常听人说这样一句话“能坐着决不站着,能躺着决不坐着。”反映了人的惰性。现代家庭为青少年儿童坐着消遣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极大方便,包括电视、电子游戏、电脑和网络等。体育教育与学校其它教育相比,经常受到一些排斥。有些学校还缺乏必要的设施和场地。民众普遍养成喜欢坐汽车,不喜欢步行;喜欢乘电梯,不喜欢走上楼;喜欢用遥控器,不喜欢用手调节。现在很少有孩子在小区里玩老鹰捉小鸡、跳橡皮筋、造房子、官兵捉强盗等游戏。家庭居住条件的改善和家用电器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双休日和放学后围居家中,建设美丽的小区没有给孩子一块踢球、游戏的草地,高楼大厦似乎阻挡了孩子与大自然的联系。坐着生活方式的另一弊端是:儿童可能摄人过多的休闲食品,如糖58 果、油炸食品等。6.3.3.3改观现状的阻碍因素一些专业的营养团体接受食品工业的赞助,以担保的方式(如监制产品)与食品工业保持一定联系。软饮料和高能量食品电视广告天天播放,给孩子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在许多地区,城市环境缺乏足够投资,来改善民众体育活动,取而代之的政策是尽量占有空间进行房地产开发。我国有关部门对青少年儿童肥胖日益增长的形势缺乏相应的政策,对社会环境的治理也缺乏相应的法规和措施。广大媒体对肥胖儿童营养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开展社会有害环境的治理对于综合进行童年期肥胖的预防和治疗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6.3.3.4可借鉴的政策法规2004年11月15日,英国政府发布了《公共卫生白皮书》,禁止电视台在晚上6时到9时的黄金时段,播放“垃圾食品”的广告。英国政府为了使效果最大化,除广告外对这类食品的标签、包装和零售店都要进行限制!2005年5月26日,美国康涅狄格州议会通过禁令,禁止向全州中小学生出售高热量碳酸饮料和薯条等垃圾食品。禁令明确规定,所有含糖饮料、巧克力和膨化食品都在禁止之列,包括:爆米花、干酪酥、棒棒糖、蜜饯面包、奶油果仁曲奇饼干、巧克力曲奇饼干、巧克力棒、糖衣巧克力豆、薯条等。同时要求11岁以下儿童除每天的体育课外,还必须从事20分钟的体育锻炼。总而言之,肥胖儿童可产生一系列医学和心理学并发症,并大大增加成人的死亡率和患病率的危险。儿童肥胖流行的增加及其严重性,以及大部分并发症(2型糖尿病)使得心肌梗塞正成为一种儿科疾病。这种儿童健康危机需在新的膳食模式、体力活动、健康行为、有益环境、以及为肥胖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合理药物途径,同时,还需要为改善有效的以家庭和学校为基础的计划提供研究投资。倘若没有一些基本的措施来有效地去掉有害环境因素,仅热衷于新的治疗研究,是不可能真正解决儿童的肥胖问题。虽然这些措施需要大量政策和财政的支持,但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将对社会产生丰厚的回报。6.4制定肥胖诊断标准“肥胖的筛查”和“肥胖症的诊断”是两个概念。筛查标准的目的是筛查出超重、肥胖状态,但它不能代替临床诊断。应继续发动全国有关肥胖防治的科研、临床和预防专家实行大联合,尽快制定出适用于中国的、民众易于理解掌握运用的“儿童青少年肥胖症诊断标准”和“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治指南”,同时配合健康媒体的大力宣传,使防治肥胖的科学知识深人人心。59 第三章结论1985——2006年,随着广西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壮族学生的身体形态生长水平有明显的提高。①身高的增长。1985——1995年的10年间,7~15岁壮族学生的身高平均增长为:城男3.52cm,城女2.67cm,乡男1.59cm,乡女1.50cm。1995——2006年的11年间,7~15岁壮族学生身高平均增长:城男2.41,乡男2.33cm,城女2.00cm,乡女2.82cm。②体重的增长。1985——1995年,7~15岁壮族学生的体重平均增长值:城男2.53kg,城女1.84kg,乡男1.01kg,乡女增长0.41kg。1995——2006年,7~15岁壮族学生的体重平均增长值:城男3.83kg,乡男,3.50kg,城女1.96kg,乡女2.19kg。③BMI的增长。从2000——20006年6年间,7~15岁壮族城市男生同年龄比较结果,身22体指数(BMI)增长幅度为0.13~1.23kg/cm,平均增长0.53kg/cm;乡村男生BMI指22数增长幅度为0.13~0.99kg/cm,平均增长0.47kg/cm;城市女生BMI指数增长幅度为2220.18~0.92kg/cm,平均增长0.52kg/cm;乡村女生BMI指数增长幅度为0.19~0.94kg/cm,2平均增长0.43kg/cm。壮族少年儿童的身体形态的生长水平处于长期趋势中的快速增长阶段。由于人体生长发育的非等比性规律,壮族儿童身高先于体重进入突增期。然而壮族儿童身高、体重突增期在城乡男女学生间有明显的差异,表现在男生进入突增期的年龄一般比女生要晚1~2年,同性别乡村学生进入身高、体重突增期的年龄比城市学生稍晚,但是增长速度稍快于城市学生。1995——2000年壮族学生的超重率呈稳步上升趋势,仅5年的时间,7~15岁城男超重率增加2.24%,乡男超重率增加0.46%,城女增加3.04%,乡女增加0.77%。肥胖率增长速度高于超重率的增长,除乡男肥胖率为负增长外,其余均各组均成倍增长。2000年壮族城市学生超重肥胖高发年龄主要集中7~8岁和11~13岁,乡村学生不形成流行趋势。本次研究结果:城男的超重、肥胖率分别7.10%、3.35%,乡男的分别为3.31%、1.72%,城女的分别为5.43%、2.56%,乡女的分别为3.05%、1.46%。壮族学生的超重肥胖检出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四个群体的顺序为:城男>城女>乡男>乡女,各群体各年龄段超重率基本是肥胖率的两倍,提示今后肥胖的流行潜力较大。超重肥胖的高发年龄段为7~8岁和11~13岁,应作为重点防治人群。壮族学生的超重肥胖检出率接近2000年中西南地区汉族学生水平,低于同期经济发达南方城市深圳的水平,表现出与以往研究成果的一致性。从宏观上看,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温饱问题解决以后,往往伴随有肥胖儿大量出现的问题。广西属西部开发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但是近年经济发展快速。目前,壮族学生的超重肥胖检出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但是增长速度快。真正令人担心的并非表面上的肥胖和超重率,而是其伴随膳食水平提高、生活方式变化而表现出的加速增长趋势。抓紧预防,对预防肥胖蔓延,提高少儿健康水平有重大意义。儿童肥胖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父母一方肥胖、父母双方肥胖、出生体重高60 是儿童发生肥胖的危险因素。母乳喂养是肥胖的保护因素;早餐不规律、早餐为面食糕点类食物易导致儿童肥胖;儿童食欲好、食量大,有偏食、暴饮暴食习惯,喜食甜食、油炸食品,喜食肥肉、动物肝脏是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喜食酸食可能可以降低肥胖的发生率。肥胖儿童每周户外运动的次数和每次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小于对照组,而每天看电视、玩电脑的时间较对照组高。肥胖少儿的睡眠质量好。肥胖与少儿的锻炼意识互为影响;肥胖会对儿童的学习、情绪造成一定的影响。父母对健康、肥胖、营养的认识,父母的养育态度,家庭经济情况,家庭饮食习惯对少儿的健康成长关系重大。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尤为重要。家庭饮食环境的优化是少儿肥胖防治的重点。肥胖一旦形成就很难治疗,唯一经济有效措施就是预防。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当积极行动,为少年儿童提供健康的生活环境,培养他们健康的行为习惯。肥胖还没有引起民众的重视,而且不少家长仍抱有“能吃是福、胖才健康”的错误思想;缺乏营养健康知识,对肥胖及其危害性的认识不够。我国有关部门对青少年儿童肥胖日益增长的形势缺乏相应的政策,对社会环境的治理也缺乏相应的法规和措施。广大媒体对肥胖儿童营养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防治少儿肥胖将任重而道远。61 第四章总结与展望一、本研究的特色之处1历年的全国体质调查中,壮族的调研任务由广西承担。省级少数民族样本含量即国家样[123]本含量。广西壮族学生体质7~18岁的检测任务是由百色地区承担分城、乡、男、女四[124]类。共48个年龄组,每类每个年龄组105人。广西壮族学生体质7~18岁数据均为百色地区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检测组在百色地区百色市检测的数据,均以百色地区城市壮族学[125]生体质数据代表广西城市壮族学生体质数据。而本次调查与全国体质调查不同,除在百色进行调查还增加了南宁、柳州和河池三个地点,范围更广。2至本论文结稿,未发现对广西壮族少儿肥胖进行如此系统的研究。近十余年来,中国儿童肥胖发生率逐年迅猛上升,但有关儿童肥胖的防治始终受到一个瓶颈因素的制约:缺乏统一的筛查标准。本研究紧随潮流,尝试使用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经过历时一年多的研究,于2003年11月正式推出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值分类标准”。并将筛查结果与中西南6省2000年全国体质调研数据进行对比。二、本研究的不足由于本人资金、知识储备、经验和能力的原因,本论文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1调研地点和调研人群数量的代表性受到一定的影响。2由于本研究超重肥胖的筛查标准与历年全国体质调研的标准不同,又不能获得2000年全国体质调研中壮族的原始数据,不能进行纵向对比。3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只分肥胖组和对照组,没能更详尽地分性别、分学习阶段(小学和初中分开)进行分类统计。4对肥胖影响原因的调查重在家庭,对于学校和社会环境的调查较少。三、展望肥胖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因素影响基因的表达。人类的基因会发生遗传和变异,人类生活的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化,对壮族儿童单纯性肥胖的研究仍是起步阶段。不同部门的研究人员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发现壮族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影响因素,探讨有效可行的防治措施。1继续保持对壮族学生生长发育特点的追踪分析,关注超重肥胖率的变化情况。2从遗传的角度,探寻与壮族肥胖有关的基因。3从环境的角度,分年龄、性别研究与肥胖有关的环境影响因素。4探寻家长、学生、学校、政府部门等紧密协作,更为具体的、更有针对性、易于操作的预防、干预措施,有效的防治儿童单纯性肥胖。62 注释[1]程光远.肥胖与防治[J].国外医学卫生分册,1998,25(2):72-73.[2]VignerovaJ,LhotskaL,BlahaP.Proposedstandarddefinitionforchildoverweightandobesity.CentEurJPublicHealth.2001,9(3):145-146.[3]傅华,段广才.预防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王建华.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专家座谈会.肥胖症[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3,23(9)[6]ChessaM,CarminatiM,ButeraG,eta1.Earlyandlateconplicationsassociatedwithtranscatheterocclusionofseeundumatrialseptaldefect.JAmCollCardiol,2002,39:1061[7]王颜刚.山东地区肥胖症流行特点的研究[J].齐鲁医学杂志,2004,19(3):217-220[8]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我国成人体重指数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值: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切点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5-10.[9]钟文玲.三明市社区人群肥胖的流行病学调查[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3,9(2):50-51。[10]吴培芳.都匀市区儿童单纯性肥胖症调查及对策探讨[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04,17(3):161-162[11]武革等.湛江市中学青少年肥胖现况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04,11(1):15-16[12]肖玲君,倪砚琴.吉安市吉州区中小学生营养状况调查[J].ChineseJournalofCoalIndustryMedicineJanuary,2006,9(1):94[13]方今女等.青少年肥胖与父母社会经济状况关系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2,29(6):747-749[14]欧阳凤秀.上海市部分中小学生肥胖现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4):303-304[15]陈扶持.晋江市0~7岁儿童营养状况的监测[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9):1152-1153[16]赵建滨,强梅.不同程度肥胖儿童血脂水平的调查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1996,17(2):92-94[17]GelberAC,HochbergMC,MeadLA,WangNY,WigleyFM,KlagMJ.Bodymassindexinyoungmenandtheriskofsubsequentkneeandhiposteoarthritis.AmJMed,1999[18]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97-102[19]王从容,杨锡让..肥胖发生机制的生理学分析(文献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4,17(1)[20]田野.运动生理学高级课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766-796[21]BouchardC.Currentunderstandingoftheetiologyofobesity:geneticandnongeneticfactors.Am.J.Clin.Nutr,1991(53):1561[22]BouchardC.Heredityandthepathtooverweightandobesity.Med.Sci.SportExe,1991,23(3):285[23]LaverRM,Trendandbloodpressureduringchildren.TheMuscatinestudyCirculation,1984,69:242[24]郑金仕,朱俊真等.少儿期血压偏高和肥胖与成年人高血压关系的研究[J].河北医药,2001,23(10):777[25]马骥,王雪润,傅茂笋.单纯性肥胖青少年身体机能及心理行为问题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1998,19(4):288-289.[26]季钢,刘艺,陈晓丽.对肥胖青少年血压及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2):115-116[27]VermaM.Chi1drenobesityandhypertension[J].IndianPediatr.1994,31:106563 [28]吴光驰,郭素怡,等北京地区468名少儿肥胖及血压改变的八年随访观察[J].中华医学杂志,1997,77(1):18~21.[29]伍志刚译,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高血压的控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43-58.[30]李东海,范晓静.无锡市小学生肥胖状况及其对健康的影响[J].疾病控制杂志,2003,7(1):28-30.[31]王正珍.赵惠娟.超重和肥胖少年心肺功能下降及与身体成分的相关性[J].体育科学,2005,(9)[32]杨俊卿.姚远.季钢.单纯性肥胖少儿运动心电图、血内皮素、血脂及血压变化的研究[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00,12(2):60-65[33]沈晓通.上海市7-18岁学生肥胖发生率分析[J]山东体体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第13卷总第36期:21-25[34]萧黎,单纯性肥胖儿童智力与个性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6)247[35]王春生.单纯性肥胖儿童心理社会行为因素及心理健康调查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05,34(5):635-637[36]王英.单纯性肥胖儿童的智力配对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1999;20(1):34[37]钱明,高岩,王栋.单纯性肥胖儿童的智力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1994,15(3):216-217[38]曹丕军,王桂琴.北京东城452名7-13岁肥胖儿童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1994,10(2):22-23[39]李璧,杨国珍,俞华春,黄桂芳.单纯性肥胖与营养不良儿童智力对比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6):353-354[40]罗学荣,苏林雁,李雪荣.中国儿童精神医学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7,12(6):323[41]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儿保协作组.单纯性肥胖儿童行为问题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1997,18(1):10[42]郑建盛,王金兵.单纯性肥胖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探讨[J].长治医学院学报,2002,16(4):256[43]王力红,王育琴.儿童期单纯性肥胖的个性与行为相关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3):135-136.[44]孙兰.单纯性肥胖学生个性及心理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2)[45]钟文慧.0-3岁巨大儿与正常儿心理行为发展初探[J].中国儿童中心,(10):129[46]潘发明.某中学肥胖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现况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4,39(4):S281-283[47]IsraselAC,ShaprioLS.BehaviorProblemofobesechildrenenrollinginaweightreductionprogram.JPediatrPsychol,1985,10:449-452[48]余红平,付生泉.单纯性肥胖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和行为问题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1,14(3):13-14[49]刘宝林.7-12岁肥胖儿童骨骼发育的观察[J].中国学校卫生杂志,1993,14(2):65[50]徐剑峰.肥胖儿童的肥胖因素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0,24(3):146[51]强梅,孙茂森,刘中国等.儿童肥胖对青春初期性发育影响的追踪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1997,13(7):409[52]闫淑娟,卢秀英,王晓华,朱雪,袁雪,刘玺诚.北京市2-6岁肥胖儿童睡眠状况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3(5):403-405[53]消息来源:《新华网》2004-05-11[54]ReillyJJ.Healthconsequencesofobesity[J].ArchDisChild,2003,88(9):48-52[55]魏志真,鱼素琴,董峰.美国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研究现状综述[J].卫生职业教育,64 2005,.23(4):111-113[56]易智慧.对中国减肥市场的调查[J].市场调查,2003,7:32-33[57]雷文行.北京城区0-7岁单纯性肥胖症患病率调查[J].临床儿科杂,1988,(5):291-292[58]丁宗一.1986-1996年儿童期单纯肥胖症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1998,36(7):404-407[59]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1[60]蒋竞雄.北京市朝阳区2377名小学生肥胖检出率及病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1999,7(3):155.[61]蒋一方.上海市4所小学肥胖流行现象及其特征研究[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1999,11(9):391[62]马冠生,胡小琪,李艳平等.影响我国四城市儿童青少年肥胖的环境和行为因素[J].中国慢性病预防和控制,2002,6(10):114.[63]李红.宁夏回汉学生的肥胖情况调查分析[J].宁夏医学院学报,1999,21(2):99[64]韩秀霞,马俊萍,米尔地洋.新疆4个民族学生肥胖检出率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1997,18(5):332[65]丁宗一.我国儿童期单纯肥胖症的特点及预防[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4,3:90-91[66]星一,季成叶,曹若湘,段佳丽.北京市中小学生1985——2000年超重和肥胖流行趋势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7):529-531[67]袁德东,夏旭,尹传忠,朱昌平.医学信息2001,14(10):654-655[68]庞标琛.壮族中小学身体形态和机能发育状况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3(3):298-300.[69]陈明达等,实用体质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70]http://www.gxtj.gov.cn/(广西统计信息网)[71]HeitmannBL,HarrisJR,LissnerL,PedersenNL.GeneticeffectsonweightchangeandfoodintakeinSwedishadulttwins.AmJClinNutr,1999,69(4):597-602[72]BirchLL,FisherJO.Developmentofeatingbehavioursamongchildrenandadolescents.Pediatrics,1998,101(3):539-547[73]WhitakerRC,WrightJA,PepeMS,etal.Predictingobesityinyoungadulthoodfromchildhoodandparentalobesity.NEngJMed,1997,337(13):869-873.[74]李岩.儿童肥胖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1995,16(2):145[75]于洋,李辉,夏秀兰等.父母肥胖对儿童期肥胖的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02,18(12):463-1464[76]连玉峰等.珠海市城区小学生单纯性肥胖症病例对照研究[J].医学研究通讯,2004,33(4)[77]HeitmannBL,HarrisJR,LissnerL,PedersenNL.GeneticeffectsonweightchangeandfoodintakeinSwedishadulttwins.AmJClinNutr,1999,69(4):597-602[78]OgdenCL,TroianoRP,BrietelRR,etal.PrevalenceofoverweightamongpreschoolchildrenintheUnitedStates,1971through1994.Pediatrics,1997,99(4):635-638.[79]许榕仙.福州市学龄儿童营养不良及肥胖的影响因素[J].中国学校卫生,2001,22(2):139-141[80]陈敏等.40例巨大儿婴儿期生长速率与肥胖症关系分析[J].ACTAACADEMIAEMEDICINAESUZHOU,1999,19(5):494[81]KriesR,KoletzkoB,SauerwaldT,etal.Breastfeedingandobesity:crosssectionalstudy.GermanyMJ1999,7203(319):147-150[82]第49届雀巢国际营养专题会上,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卫生食品研究所研究员马冠生公布65 [83]WolfeWS.eta1.OverweightschoolchildreninNewYorkstateprevlenceandcharacteristies.AmJPublicHealth,1994,84:807.[84]王虹,黄荣彬,姜海萍.深圳经济特区0~6岁儿童单纯性肥胖症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1,16(2):101-102[85]陈欣欣,杨卫平,宋琴素,等.北京市城区7岁以下儿童单纯性肥胖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0,8(1):19-22[86]英医学专家提醒:儿童远离泡沫饮料可防肥胖,消息来源:《新华社》网2004-04-26[87]HammerLD.Thedevelopmentofeatingbehaviorinchildren[J].ClinicsofNorthAmerican,1992,39:379-381[88]DreyfusM.PsyxhologicalapproachtoobesityinchildrenandadolescentsinamuhidiseiplinaryconsultationAnnPediarPairs,1993,94:304[89]曹若湘,王俊丽,段佳丽等,儿童单纯性肥胖环境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中国公共卫生杂志,2001:550[90]张西萍,郑菊兰,周河,范昕,彭艳.单纯性肥胖儿童的行为特征及对策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04,11(6):1082-1084[91]苑金美等.滕州市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5年第20卷:3324-3325[92]CianflaoneK,KalantD.Struturefunctionanalysishumanandrecomhinantacylattonstimulatingprotein.Circulation,1996,94(8):347[93]钱明.高岩.王栋.单纯性肥胖儿童的智力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1994,15(3):216-217[94]陈玉惠.昆明市中小学生肥胖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校医,1997,l1(5):343.[95]陆一帆,杨锡让.中国离控制肥胖还遥远吗?第8届国际肥胖大会侧记[J].ISIFFARAWAYFROMCONTROLLINGOBSITY?---Summaryof8thlnternationalCongressonObesity津体育学院学报,1999,14(1):5-6[96]吕姿之.小学生单纯性肥胖原因初探[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0,24(6):365.[97]王家林,单纯性儿童肥胖影响因素及其健康状况的配对研究[J].广西科学,1997,4(3):220-223[98]李艳平,马冠生.看电视时间对儿童肥胖的影响[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2,29:115-118[99]郭本玉,季卫东,范虹江.单纯性肥胖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羞耻与自尊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7):576-577[100]曹岩,李振江,程柄香等.儿童单纯性肥胖心理特点及肥胖因素的矫正[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7,23(5):554-555[101]卞金陵,李艳.肥胖儿童相关的饮食运动问题初探[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4(9)[102]吕维善.肥胖的现代防治[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41-42.[103]王跃.大学生肥胖检出率与体育能力和身体素质关系的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1(1):30-33[104]WHO.Obesitypreventionandmanagingtheglobalepidemic-reportofaWHOconsultationonobesity.Geneva:WH0,1997:9-43[105]杜琳,方少瑛,邓小冰等.广州市城区中小学生肥胖影响因素Logistic分析[J].中国校医,1999,13(5):26-329[106]李艳丽,儿童单纯性肥胖危险因素的病历对照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3年6月[107]张淑娟,侯书文等.辽宁省成入超重与肥胖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4):475-477[108]李玉青,田向阳,韩梅,王东,韩晔,吴占友.北京市小学生及其家长的肥胖相关知识·态度·行为[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6):656-65766 [13]方今女等.青少年肥胖与父母社会经济状况关系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2,29(6):747-749[109]郭晓虹,赵军等.宜昌市儿童单纯性肥胖症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湖北预防医学杂志2004年第15卷第4期:36[110]马冠生,儿童青少年的饮食行为与影响因素,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9,26(4):240-242[111]LucasA.Programmingbyearlynutritioninman.In:BockGR.WhenlanJ,eds.Thechildhoodenviromentandadultdisease[M].Chichester:wiley,1991,38-55(CIBAFoundationSymposium156).[112]http://www.hangzhou.com.cn/20030101/ca226811.htm[113]RavelliACJ,VanderMeulenJHP,OsmondC,eta1.Obesityattheageof50yinmenandwomenexposedtofamineprenatally[J].AmJClinNutr,1999,70:8l1-816.[114]CurhanGC,CherowGM,WillettWC,eta1.Birthweightandadulthypertensionandobesityinwomen[J].Circulation,1996,94:1310-1315.[115]赵霖.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关系论证[R]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宝安卫生信息网)2005年8月22日[116]丁宗一.儿童单纯性肥胖症及对策[J].中华医学杂志,1992,72:129[117]丁宗一.肥胖儿童运动处方[J].中华医学杂志,1992,72:131[118]朱宝义,李玉晨.运动处方[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76-86.[119]ParkerDF,etal.Theimportanceofexerciseandqettingchildrentodoit.ThephysicianandSportsMed1990,18:113.[120]韩松.单纯性肥胖儿超声心动及血清雌二醇的研究——新运动减肥法初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2):177-180[121]EpsteinLH,etal.Ten-yearfollow-upofbehavioralfamily-basedtreatmentforobesechildren.JAMA1990,264:2519,[122]王佩云.儿童少年单纯性肥胖的综合治疗[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8,13(1):52-53[123]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4-25[124]区教委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处.95广西壮族自治区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汇编[M].1997,5[125]黄世宁,吴荣敏,滕少康.百色地区城市壮族学生体质发育及发展趋势[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2,24(3):329-33167 参考文献论著:[1]刘纪清等.实用运动处方[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曲绵域,高云秋,浦均宗等.实用运动医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3]中国学生体质与健研究组.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1995)[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83-385[4]冯炜权.运动生物化学原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183-197.[5]区教委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处.95广西壮族自治区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汇编[M].1997,92-95[6]郑鹏然.营养与肥胖[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7]葛可佑.90年代中国人群的膳食与营养状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427-431.[8]吕维善.肥胖现代防治[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9]华琦.单纯肥胖症——基础与临床[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13.[10]陈吉棣.运动营养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342-346.[11]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43.[12]邓树勋,王健.高级运动生理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38-262.[13]田野.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66-793.硕博论文:[1]李艳丽.儿童单纯性肥胖危险因素的病历对照研究[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2003.[2]沈丽琴.环境相关因素和解偶联蛋白2基因变异与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病因探讨[D].成都:四川大学,2004.[3]张雪琳.运动防肥减肥的分子机制研究——急性有氧运动对骨骼肌UCP3mRNA表达水平的时相性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2.[4]黄安辉.壮族饮食文化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5.[5]张照.广西壮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壮族发展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2.[6]张金梅.汾阳市中学生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现况调查分析和追踪研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05.期刊论文:[1]陈劲,熊若嵋.重庆城区儿童单纯肥胖症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0,16(3):234-235.[2]陈金娟,黄彪等.珠海市城区小学生单纯性肥胖症现况调查[J].广东卫生防疫,2001,27(4):11-13.[3]于嫦琴,郭君,赵学良等.长春市小学生单纯性肥胖症的调查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学报,1997,16(6):347-348.[4]李凯,耿贯一,王建华等.儿童血压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公共卫生,1997,13(1):17-19.[5]郭行平,李家宜,马广松等.60例肥胖儿童血糖、胰岛素与高血压的关系[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8,32(1):25-27.[6]蒋竞雄.肥胖儿童的行为特点及心理损害[J].中华儿科杂志,1996,34(3):186-188.[7]罗飞宏,沈水仙等.上海市6-18岁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的分布特征[J].中华内分泌代68 谢杂志,2004,20(6):506-509.[8]罗飞宏,沈水仙等.上海市6-18岁少儿肥胖患病率调查[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12(6):427-429.[9]郭子坚,扶健华,蒋茂贵.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与防治[J].娄底师专学报,2004,4(2):104-106.[10]Sketty·PS肥胖与体力活动[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7,24(6):361[11]魏建怎样调适儿童的心理[J]家教指南,2003,12:30-31[12]武革,陈晓铭等.湛江市中学青少年肥胖现况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0411(1):15-16.[14]陈古隶等.运动在减肥综合措施中的地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89,(8):8-10.[15]刘晓军.运动减肥的生物化学机理[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18(5):70-72.[16]李玉兰,王建平,昌润梅.单纯肥胖症对儿童健康的危害及预防[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18(12)86.[17]陈丽萍.1995福建省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1999,22(3):198-199.[18]陈锐.我国学校卫生工作现状与发展[J].中国学校卫生,1996,17(5):321.[19]杨惠芳,田华.银川市中小学生营养状况评述[J].中国学校卫生,1997,18(1):39.[20]陆一帆,杨锡让.中国离控制肥胖还遥远吗?——第8届国际肥胖大会侧记[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9,14(1):5-6.[21]王从容,姜玉玲.运动减体脂?药物减体脂?[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9,14(1):515-17[22]高洁慧,徐焕清,许晓国.中学生肥胖与部分血生化指标关系的研究[J].职业与健康,200420(11):115-116.[23]AstrupA.TheRoleofEnergyExpenditureintheDevelopmentofObesity.IntJObesity,1998,22(Suppl3):S68[24]WimHMSaris.TheRoleofExerciseintheDietaryTreatmentofObesiy.IntJObesity,1993,17:S17[25]StemJSetal;Obesity:DoesObesitymakeadifference?RecentAdvancesinObesityresearchIV.London:JohnLibbey,1987.16[26]EliaberthAAetal;ExerciseandDetraining:EffectonFoodIntake,AdiposityandLipogenesisinOsborneMendelRatsMadeObesebyaHighFatDiet.J.Nutr,1984,114:447.[27]TorganCEetal;ExerciseTrainingandClenbuterolReduceInsulinResistanceofObeseZuckerRats.AmJPhysiol,1993,264:E373.[28]陈曼娜,黄培新,苏乃其.儿童肥胖与血压研究调查.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999,9(1):31-33.[29]项茵,李强,周立红.单纯性肥胖青少年体脂分布与血压及胰岛素抵抗.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0,34(2):119-121.[30]姚怀明,沈永年.97例肥胖儿童血脂调查分析.浙江临床医学,2000,2(7):51.[31]蒋竞雄.儿童期单纯性肥胖症的综合治疗方案[J],中华医学杂志,1991,(8):56-60.[32]杜锋引.中学生运动减肥健身方法初探[J].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8(1):102-103.[33]屈坚定,周丽萍,王江毅,崔志军,ThereseHesketh(英国伦敦大学).欲减轻体重中学生的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1999(2):37-39.[34]陈吉棣,曹国华.运动在减肥综合措施中的地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89,8(3):69 167-172.[35]赵伟,崔春,王剑.运动对肥胖的影响探析[J].天中学刊,2004,19(5)59-60.[36]何广立,韦镇萍,杨庆松,杨保民,李世荣.镇江市12-14岁学生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2005,9(5):409-411.[37]张福华,秦佩旭,曹玉荣.有氧运动是新的减肥方法[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2,23(2):96-98.[38]毕业,李建设.有氧运动对单纯性肥胖儿童血中瘦素、神经肽、胰岛素和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12):37-39.[39]刘迅雷,李骁君,赵兰革等.非饮食干预条件下耐力运动对单纯性肥胖儿童血压、血脂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2):198-199.[40]黄晓丽,李可兴,刘亚云.有氧运动对肥胖女大学生体质影响研究[J].株洲下学院学报,2005,19(3):112-113.[41]张勇,颜宜臣,华琦.有氧运动对饮食诱导单纯性肥胖大鼠脂蛋白代谢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8,17(7):117-120.[42]刘善云.有氧运动对小鼠到脂血症及脂蛋自代谢的响[J].中国教育科学,1998,(4):258-259.[43]于素梅.肥胖与有氧运动减肥的生物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1):62-63.[44]马学军.健美操锻炼对老年女子脂类代谢的影响[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2,26(3):90-93.[45]王跃.影响肥胖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及干预对策研究[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7(1):78-80.[46]李世敏,刘冬,李广京.营养早餐对学生营养状况的干预作用[J].食品科学,2003,24(9):128-130.[47]高树军,翟凤英,马冠生等.我国中小学生不吃早餐状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1,22(2):109-111.[48]马文军,杜琳,林月桢等.广州市儿童少年早餐行为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1,17(4):299.[49]任立.我国儿童营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2,8(1):64-65.[50]MatheusR.Importanceofbreakfasttocougustiveperformanceandhealth[J].PersApplNutr,1996,3(3):204-212.[51]衣明纪,孙殿凤.婴儿期喂养行为与4-5岁儿童单纯性肥胖症关系的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科学,2003,12(5):578-579.[52]叶超群,康玉华.饮食控制、运动对肥胖者免疫影响的研究进展[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7,9(3):81-85.[53]王凌,何玉秀,叶伟,李朝辉.遗传因素影响中小学生身体成分与无氧功率关系的年龄性别特征[J].武汉休育学院学报,1998(2):79-81.[54]罗兴华,冯云辉.单纯性肥胖与有氧运动关系的探讨[J].辽宁体育科技,2004,26(5):48-49.[55]于素梅.肥胖与有氧运动减肥的生物学分析(综述).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1):62-63.[56]谷淑芳,白玉芳等.应用配对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小学生单纯性肥胖因素[J].中国学校卫生,1997,18(6):422-423.[57]徐剑峰.肥胖儿童肥胖因素研究.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0,24(3):146.[58]张新庆,周瑞华,关维俊等,学龄前肥胖儿童的肥胖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1994,70 15(2):90.[59]尚磊,徐勇勇,陈长生,江逊,侯茹兰.学生体质指数与机能素质指标关系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11(3):151-153.[60]QingHe,ZongYiDing,DanielYTF,etal.Bloodpressureisassociatedwithbodymassindexinbothnormalandobesitychildren.Hypertention,2000,36:165-170.[61]傅荣佳,宋黎,于永清等.学龄前单纯肥胖儿童气质特点研究[J].青岛医药卫生,2005,37(2):86-87.[62]张凤,姚凯南,杨玉风.3-7岁儿童气质影响因素.中国校医,2002,16(2):110.[63]蒋建华,刘金萍,郭金兰,张金霞.学龄儿童单纯肥胖症的危险因素[J].疾病控制杂志2002,6(4):313-315.[64]黄振凯.小学生单纯性肥胖症流行病学调查[J].宜春医专学报,2001,13(2):182.[65]李永华.小学生单纯性肥胖调查及防治措施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2(4):566-567.[66]李东海,范晓静,徐耀初,喻荣彬.无锡市小学生肥胖状况及其对健康的影响[J].疾病控制杂志,2003,7(1):28-30.[67]蒋竞雄,惠京红,夏秀兰.肥胖儿童的行为特点及心理损害[J].中华儿科杂志,1996,34(3):186.[68]蒋竞雄,夏秀兰,吴光弛.北京市朝阳区2377名小学生肥胖检出率及原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1999,9(7):155-156.[69]万琼,王世连.武汉市城区学生1956——1995年身体形态发育态势的研究[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7,12(6):60-64.[70]左红,朱玉.西安市城区儿童单纯性肥胖症流行病学调查及发病相关因素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00,29(11):693-695.[71]MueckeL,SimonsMortonB,HuangIW,etal.Ischildhoodobesityassociatedwithhigh-fatfood,andlowphysicalactivity?JHealth,1992,62(1):19.[72]林智,庄丽莲,胡一秀,杨志博.乌龙茶减肥功效的研究现状[J].茶叶科学,2001,21(1):1-3.[73]张立芳,丁玉荣,杨冬梅.通县中小学生肥胖调查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杂志1997,18(4):246.[74]李岩,方小芳,付柏颖.儿童肥胖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1995,16(2):145.[75]工文绢,王克安等.体重指数、腰围和腰臀比预测高血压、高血糖的实用价值及其建议值探讨[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1):16-20.[76]季成叶,孙军玲,陈天娇.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1985-2000年超重、肥胖流行趋势动态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2):103-108.[77]冯翔,周丽,郑琳.深圳市学龄儿童BMI值分布及超重和肥胖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2,27(2):98-99.[78]吴冬娜,吴广川,张书笠等.深圳市中小学生肥胖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卫生,2002,18(9):1077-1078.[79]李慧,蒋丽娟等.深圳市以肥胖控制为切入点发展健康促进学校项目中期效果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6):496-499.[80]张淑芳,李树华.四方区城市小学生单纯性肥胖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预防医学文献信息,2001,7(2):131.[81]欧阳凤秀,吕抒弋,高萍.上海市部分中小学生肥胖现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71 中国学校卫生,2003,24(4):303-304.[82]连志勇.沈阳市中小学生1996-2003年营养状况变化趋势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4):301.[83]洪新如,刘超斌综述,林茂英审校.妊娠期母体因素对子代肥胖的影响与机理[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2,(6):381-383.[84]刘继光.太原市杏花岭区2002年44所小学校学生肥胖现状调查[J].山西医药杂志2004,33(2):114-115.[85]沈敏,王振林.膳食变化与肥胖的流行:Fluoride假说[J].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2004,25(4):173-176.[86]BatterhamRL,CohenMA,EllisSM,etal.InhibitionoffoodintakeinobesesubjectsbypeptideYY3-36[J].NEngl,JMed,2003,349:941-948.[87]BrayGA.Theepidemicofobesityandchangesinfoodintake:thefluoridehypothesis[J].PhysiolBehav,2004,82:115-121.[88]王少墨,蔡美琴,许秀娴,史奎雄.上海地区中小学生营养与肥胖状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1998,19(4):244-245.[89]杨建雄,王雪慧,郑建勇.少年儿童单纯性肥胖症与运动的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26(1):78-83.[90]李红政,雷美英,姚树桥.社会心理因素与单纯性肥胖[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1,18(1):1-3.[91]苏朝康,王家林.南宁市和田东县汉、壮族中学生营养状况及营养知识行-态度-行为调查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20(4):619-620.[92]桂兰.少儿单纯性肥胖及耐力运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9(5):587-589.[93]季成叶,王家林,陈天娇,孙军玲.广西壮、汉族学生1995——2000年营养状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3):198-200.[94]周志衡,王家骥,李亮昌.广州市中小学生减肥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04,11(6):1079-1091.[95]胡明丽.贵阳市7-18岁学生单纯性肥胖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2,23(6):552.[96]谭明旗,张晓雷.肥胖与肺功能[J].现代康复,2001,5(7):18-19.[97]陈淑鄂,李建英.肥胖儿童的行为特点、心理障碍及健康状况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2):74-75.[98]王仁纲,李珍妮等.肥胖儿童肺通气功能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7,17(3):38-43.[99]冯承芸,邓冰,熊敏.肥胖儿童心理状况及健康干预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8):628-629.[100]魏晓光.肥胖发生的机理及其防治[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19(6):100-101.[101]岳亿玲,张清华,刘素芹,李玉芹,路安洪.肥胖儿童心理行为特征的配对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2,23(4),341.[102]李春梅,尹立雪,付庆国.肥胖对心脏结构的影响[J].四川医学1996,17(5):307-308.[103]季成叶.生长发育一般规律及调查方法与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0,21(1):77-78.[104]季成叶,孙军玲.中国学生超重、肥胖流行现状与15年流行趋势[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6(2):94-197.[105]季成叶.肥胖青少年科学减肥策略和综合措施[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4,3(2):94-96.72 [106]胡佩瑾,季成叶.青少年成年身高的长期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39(6):421-424.[107]星一,季成叶,曹若湘,段佳丽.北京市中小学生1985——2000年超重和肥胖流行趋势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7):529-531.[108]毕振旺,季成叶.山东省中小学生1985——2000年体质量指数及肥胖检出率趋势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9):711-713.[109]熊妮娜,季成叶.朝鲜族学生超重肥胖现况及与汉族学生比较[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8):901-902.[110]王海俊,季成叶.德国BMI肥胖筛查标准在中国学生群体的应用[J].中国校医,2006,18,(4):289-190.[111]季成叶.儿童肥胖的遗传基因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2):93-94.[112]季成叶.儿童肥胖筛查方法研究的最新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4):279-281.[113]季成叶.儿童肥胖流行和肥胖易感环境[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6):464-466.[114]季成叶.儿童青少年肥胖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5):371-373.[115]季成叶.全球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的流行现状和趋势[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8):648-650.[116]季成叶.生长发育一般规律及调查方法与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0,21(2):158-159.[117]季成叶,孙军玲.中国学龄青少年体重指数地域与人群分布差异的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04,42(5):328-331.[118]季成叶.中国学生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的应用[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1):125-128.73 附录附表1广西壮族少年儿童营养状况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贵家长:您好!首先因占用您及您孩子宝贵的时间表示歉意。本人正在对广西壮族少年儿童营养状况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特设计此调查问卷。本问卷目的仅在于收集材料,采用不记名方式,不会对您及您的孩子带来任何影响。请您及您的孩子认真阅读本卷并如实做答。感谢您和您家人的支持与帮助。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研究生廖慧萍2006年9月填表说明:(1)、敬请根据实际情况填写,选择题为单项选择,有特别注明的除外。(2)、1-2,35-46为家长必答题,其余各题请在家长的协助下由孩子回答。(4)、身高填法举例:159.3cm;体重的填法举例:54.6kg。(3)、只要是实际情况喝实际看法都是有意义的,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填表日期年月日1.父亲:身高cm体重:kg母亲:身高:cm体重:kg2.孩子:身高:cm体重:kg性别:出生日期:年月日出生时体重:kg(<2.5kg、2.5~4kg、>4kg)婴儿期曾肥胖:(是、否)喂养方式:(母乳喂养、人工喂养、混合喂养)3.孩子经常吃早餐吗?()A、是B、不是4.孩子吃早餐的地点:()A、在家吃B、学校C、路边的小店、摊点D.其它5.孩子的早餐一般是:()A、牛奶鸡蛋类B、米饭小菜类C、面食糕点类D、豆浆油条类E、米粉F、其它6.孩子正餐最喜欢食物种类:()A、肥肉B、瘦肉、鸡鸭鱼肉C、动物内脏D、谷物E、酸菜、咸菜F、新鲜蔬菜G、其它7.孩子经常吃甜食:()A、经常吃B、有时吃C、几乎不吃8.孩子经常喝饮料:()A、经常喝B、有时喝C、几乎不喝9.孩子经常吃零食:()A、经常吃B、有时吃C、几乎不吃10.孩子经常吃油炸食品:()A、经常吃B、有时吃C、几乎不吃11.孩子经常吃水果:()A、经常吃B、有时吃C、几乎不吃12.孩子的食欲:()A、好B、一般C、差13.孩子每餐饭量:()A、小于50克B、50~100克C、大于100克(50克=1两)14.孩子有睡前进食行为:()A、经常B、偶尔C、几乎不15.孩子有暴饮暴食行为:()A、经常B、偶尔C、几乎不16.孩子有挑食偏食行为:()A、经常B、偶尔C、几乎不17.孩子的进餐速度:()A、较快B、适中C较慢18.孩子课余学习时间:()A、小于1小时B、1~2小时C、大于2小时74 19.孩子学习成绩:()A、好B、中C差20.孩子学习压力:()A、较大B、一般C较小21.孩子每周户外运动次数:()A、≥3次B、1~2次C、几乎不运动22.孩子每天运动时间:()A、<30分钟B、30分钟~1小时C、1~2小时D、>2小时23.孩子运动时出汗(夏天除外):()A、经常B、有时C、不出汗24.孩子每天看电视及玩电脑时间:()A、<30分钟B、30分钟~1小时C、1~2小时D、>2小时25.孩子每天睡眠时间:()A、小于9小时B、9~10小时C、大于10小时26.孩子失眠情况:()A、经常失眠B、偶尔失眠C、从不失眠27.孩子担忧肥胖:()A、一直担心B、有时担心C、从不担心28.孩子情绪低落:()A、经常B、有时C、几乎不29.孩子性格:()A、偏外向B、适中C偏内向30.孩子认为自己的体型:()A、肥胖B、正常C、偏瘦31.孩子认为肥胖的危害有(可多选):()A、不知道B、行动不便C、朋友少D、高血压E、冠心病F、糖尿病G、脂肪性肝硬化H、其他32.孩子认为体育锻炼对成长:()A、重要B、一般C、不甚重要33.孩子对参加课外体育活动:()A、喜欢B、一般C、不喜欢34.孩子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可多选):()A、怕苦累B、缺少时间C、缺少场地D、缺少伙伴E、怕受伤F、缺乏指导35.父亲的职业:()A、工人B、农民C、教师D、医生E、公务员F、公司职员G、厨师H、商人I、其他36.母亲的职业:()A、工人B、农民C、教师D、医生E、公务员F、公司职员G、厨师H、商人I、其他37.父亲的文化程度:()A、初中及以下B、高中及中专C、大专D、本科及以上38.母亲的文化程度:()A、初中及以下B、高中及中专C、大专D、本科及以上39.家庭月均收入:()A、小于300元B、300~800元C、800~1500D、大于150040.父母对于“营养金字塔”:()A、很了解B、了解一点C、不知道41父母对于营养知识:()A、很想了解B、无所谓42父母认为孩子的达到体型:()A、肥胖B、正常C、偏瘦43父母认为“胖就是健康”的说法:()A、对B、不对44家长提示/强迫孩子吃某种食物:()A、经常B、有时C、几乎不45孩子服从家长提示吃某种食物:()A、经常B、有时C、几乎不46家长以食物为奖惩手段:()A、经常B、有时C、几乎不75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1]体育与健康课“分层”教学模式初探[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增刊)2005,23:105-106.[2]谈体育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4):91-92.[3]新课标下农村中学耐力素质教学研究,被南京师范大学《文教资料》录用。76 后记还来不及整理思绪,三年的学习转眼就要过去。回顾这三年来的学习和生活,不禁感慨万分,日子虽然忙碌艰辛,但却值得我铭记终生。在走出大学校园工作十年之后,又重回母校接受更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我为自己的勇气和毅力而自豪。在这里我重新体验了学生生活,收获了恩师与同学厚重的情谊。我的智慧在这里开启,我的心灵在这里净化,我庆幸拥有这样的学习机会。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杨永亮教授。他不仅引领我们走进学术的殿堂,他还用他的人格魅力感化启示我们,让我们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由于我的天资愚钝,令导师特别费心。从论文的选题、开题到论文的撰写,都是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其次,我要感谢体育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他们的无私的关怀、帮助和鼓励,让我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在老师的春风话语中,浮躁的心渐渐平静。在与同学的交流中,看到世界不一样的色彩。再次,我要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我的爱人一直用他的乐观、自信感染我,即使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也总会看到他的笑脸。儿子的聪明懂事更是令人欣慰。是家人和朋友精神上的鼓励和物质上的帮助,伴随我一路走来。感谢生活的磨难,感谢所有关心、帮助我的人。廖慧萍2007年4月于桂林 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研究生签名:日期: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研究生签名:日期:导师签名:日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