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上第三单元

人教版小学三上第三单元

ID:8869025

大小:78.5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8-04-10

人教版小学三上第三单元_第1页
人教版小学三上第三单元_第2页
人教版小学三上第三单元_第3页
人教版小学三上第三单元_第4页
人教版小学三上第三单元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三上第三单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杨集镇小学语文集体备课材料人教版小学三上第三单元教  学 通  案(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授课年级:三年级科目:语文课题:第三单元主备人:王成芳单位:杨集镇中心小学时间:2011-9-149、《古诗两首》课题《古诗两首》课时2课时教材分析课本课两首古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

2、代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飘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教学目标要求1.会认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个性化修改(用红笔)第一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一.预习探究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

3、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合作交流播放课件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三、品读体验  1、指名读古诗,正音。(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2.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

4、——齐读  3、练习背诵 四、巩固延伸指导写字“促、深”。第二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预习探究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合作交流播放课件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

5、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播放课件三、品读体验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

6、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如: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

7、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巩固延伸  1.今天就是中秋节,我们寄宿在学校,不能回家,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  学生畅所欲言。  2、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10、风筝课题《风筝》课时2课时教材分析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饰,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

8、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另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