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认知的渐进性分析

翻译中认知的渐进性分析

ID:9438582

大小:57.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4-30

上传者:U-991
翻译中认知的渐进性分析_第1页
翻译中认知的渐进性分析_第2页
翻译中认知的渐进性分析_第3页
翻译中认知的渐进性分析_第4页
翻译中认知的渐进性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翻译中认知的渐进性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翻译中认知的渐进性分析  1引言  随着研究视域的扩大,人们对翻译的理解已经不再囿于语言学与文学。在研究对象从客体文本向翻译主体的演变过程中,自20世纪70-80年代开始,翻译界开始引入认知学的概念与方法来研究译者的心理过程(邓志辉,2011:68),因为翻译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基于语言媒介的心理活动,它是对原语符码进行解码,从中提取意义,并对提取的意义再以译语重新编码的过程。翻译不同于基于其他媒介或单一语言媒介的阅读或创造活动,它是一种基于双语的认知加工的心理活动(颜林海,2008:15).译者能够有意识地通过自身的认知功能来认知客体并再现客体。认知学能够从认知角度揭示译者对编码的分析、对信息的处理和取舍,实现翻译主体与翻译客体的结合。  2认知理论视角下的认知阶段划分  认识学派(TheCognitiveSchool)又称认知学派,创建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形成于80年代中后期。认知学派包括很多理论,如布鲁纳(JeromeSey-mourBruner)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皮亚杰(Jean Pi-aget)的认知结构说、奈瑟(UricNeisser)的认知心理学,乔治凯利(GeorgeKelly)的个人建构理论等。  而戴斯(J.P.Das)、纳格利尔里(JackA.Naglieri)等人在必须把智力视作认知过程来重构智力概念的思想指导下提出的PASS模式更加明确地描绘了认知过程。  PASS认知模式包括计划(Planning)、注意(At-tention)、同时性加工(Simultaneousprocessing)和继时性加工(Successiveprocessing)三大系统以及PASS模型操作化(即任务化).三个系统中,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系统处于中间层次,与其他两个系统协调合作,保证了一切智能活动的运行(戴斯等,1999:17).  该认知模式的一大贡献在于重新划分人类认知的阶段,总结认知过程的特点,认为:个体只有在达到合适的唤醒状态时才能够接收和加工来自外部世界的信息,信息的加工过程并非单一性质,而是分为两类---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前者是指同步地整合刺激,主要是空间整合,包括将刺激整合成集合,或是对有共同特性的许多刺激进行再认(戴斯等,1999:14-15) .同时性加工在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领域都有表现,同时性加工材料的各个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而继时性加工往往涉及将刺激整合成特定的系列,使各成分形成一种链状结构(戴斯等,1999:15).其关键特征是各成分之间为线性关系。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系统是功能平行的两个认知过程,共同构成一个系统。  对篇章意义的认知实践中,尤其是为了翻译而进行的理解中,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必然交织在一起。继时性加工的一个单位就是较低层次同时性加工的产物,而继时加工的结果又可能是更高水平的同时加工的单位。认知不是孤立的和各行其是的行动,而是两种加工模式的交互过程。信息的综合处理过程也体现着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的互动:对孤立信息的提取属于同时性加工,而串联这些信息去理解篇章意义则属于继时性加工,分别提取的孤立信息的机械累加无法自然生成整体的篇章意义,认知主体必须参与其中,对每个信息的关联进行整理,该整理过程即认知中的逻辑推理过程,它同样体现了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的互动。可见,人类的认知不是一个简单动作或结果,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3翻译中认知的渐进性  3.1从语言认知到意义认知  认知的引入使我们对翻译活动的认识跳出两种语言或两种语码之间的转换(王柳琪,刘绍龙,2009:20-24) ,而由表层的语码深入到内部的认知。实践证明,翻译人员除必须掌握两门语言外,还必须拥有一定水平的世界观、方法论、认知能力、知识库等,而这些能力同语言学习一样都需要逐步的积累过程。翻译中忽略认知的渐进性就容易混淆语言与认知的关系,导致各种翻译错误的产生。  翻译中的认知是透过语言实现的意义认知,而意义认知又可分为表层认知和深层认知。表层认知指语言认知与文本局部信息的认知结合形成的认知,深层认知又被称为社会认知,它以人类和人类事件为对象,指的是关于人们及其所作所为的认知(J.H.弗拉维尔等,2002:237),认知语言学范畴可以理解为语言认知、文本信息认知、背景知识认知及交流情景等合理地融入个人知识库后所形成的认知,即篇章话语原的真实欲言之意。  仅掌握表层认知无法实现充分的社会认知。在一本法国历史传记HenriIV:LeRoiLibre(《亨利四世:自由之王》)的作品介绍中,有如下评述:  Celivren'estpasseulementl'histoired'unevie.Ilestaussiunetentativepourprendrel'entre-prisederéconciliationnationale,etleplusspectacu-laireredressementfinancier,économique,politiqueetmoral,quenotrepaysaitconnu.Réussiteàléchelledessiècles,conduiteparun hommequisaitrire,yprisdesespropresangoisses,lavied'HenriIVnepouvaitquefascinerundeseslointainssuccesseursàlatêteduParlementdeNavarre.  这段文字虽然浅显,但如果缺乏对法国16世纪宗教冲突的了解,便不能真正理解réconciliationna-tionale(民族和解)的含义;如果不知道FranoisBayrou的从政履历(他曾经任Pyrénées-Atlantiques省议会主席),不懂法国地理、历史(亨利四世成为法王前曾为南方Navarre王国的国王,位于今天的Pyrénées-Atlantiques),就不明白文中所说的undeseslointainssuccesseurs(亨利四世遥远的后代之一)为何许人也。  翻译中,翻译对象(文本)是静态的,但翻译活动或者说翻译过程却是动态的,翻译难点出现时,译者不可能像查阅词典或理想中的翻译软件那样瞬时得到最佳解决方案,而需要从可能的多个方案中选优找到最佳方案,所以对文本含义的理解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渐进过程。  3.2信息的模糊与认知的弹性空间   翻译之难表现在翻译过程中信息的跨文化性和跨地域性,以及由此造成的概念的明示/暗示关系的跨文化、跨地域差异,这些都会构成理解障碍。如图所示,同一概念在不同文化中明示和暗示的比例有所差别(圆形中阴影部分代表明示信息,空白部分代表隐含的暗示信息).同一文化背景的人在个人成长的认知过程中逐渐习惯并接受了概念信息的明示/暗示比例关系,但当这一比例关系移至另一文化后,由于传输关系从原---原作---源语的读者变为译者---译作---译语的读者,很难被新读者接受。  此外,语言不是总能准确地传递信息。一方面,语言符号多意性和模糊性的特点决定着话语意义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话语具有开放性和连贯性。  话语的开放性使得文本意义在生成时具有着多重的可能性(许先文,2010:184),这些都给认知留下弹性空间。所以,和译者应尽量清楚准确地运用语言表达,消除语言层面引起的误解,从认知角度看,即要求读者充分依靠上下文去动态地理解文本的真实意义。  当然,有的信息模糊是有意为之,是原设计的模糊,所谓犹抱琵琶半遮面.法国财经杂志L'Expansion上的一篇小文章Unpetitbijoudestart-up(一颗冉冉升起的珠宝),介绍了商人AlexandreMu-rat在X上开珠宝店的经历,文章结尾就是这样耐人寻味:  Descendantdumaréchald'Empire JoachimMu-rat,AlexandreMuratestaussiuncavalierémérite.Mais,enbonFranco-Argentin(parsamère),ilmontepluttàlafaondesgauchosdepampa.(L'Ex-pansion,2009)直译:作为帝国元帅若阿吉姆缪拉的后裔,亚历山大缪拉也是位优秀的骑手。但是他是法国阿根廷混血(他的母亲是阿根廷人),他以潘帕斯草原上高丘人的方式上马。  单从字面意思看,X上珠宝店与上马方式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因此需要从语言含义、意义、表达意图、文学意义一步步抽丝剥茧去理解。缪拉敢于突破,敢为人先,将奢侈品珠宝销售与X络结合,其先期投入和所冒的风险可想而知,结合正文这些内容以及法国人一贯的灵活的写作风格,原最后对骑马姿势信手拈来的一笔就能够找到合理解释。翻译中为了不使原作的匠心淹没,不妨稍作明示:但他是法国阿根廷混血(母亲是阿根廷人),做事风格于是带有潘帕斯草原上高丘骑手的大胆和豪放不羁。  3.3翻译转换与前后翻译阶段的认知   以上分析仍然属于共时性维度对文本的认知分析,而当我们历时性地深入理解阶段,则会发现其渐进性更加清晰。翻译研究中通常将翻译内部程序分为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是狭义上共时性视角下的翻译活动,即认知的基础上所称的翻译转换,指原文理解、语码转换和译文输出三个阶段(颜林海,2009:71).  3.3.1翻译转换阶段  翻译并非不同语言或语码之间的简单转换,认为既然有两种语言,能自然产生相应的信息与译文,由此而产生的最近的自然对等便可一次完成,这仍然是一种僵死的、反辩证的观点(Mounin,1963:277).认知的引入使我们对翻译活动的认识由表面的语言转换深入意义传达活动的内部,后者更为复杂微妙。人类交际的多数类型,包括语言交际,通常具备的模糊属性,无法单靠基本上无视话语的非语言属性的信息编码---解码模式进行适当的分析。(D.Sperber,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邓志辉。认知学与翻译学结合的新起点---《翻译与认知》评介[J],中国翻译,2011(3).  [3]J.H.弗拉维尔,等。认知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何元建。翻译认知过程中的两种编码机制[J].外语与翻译,2008(1).  [5]侯向群。科学名著的翻译与复译问题---从《释梦》的几个译本谈起[J].中国翻译,1999(1).  [6]鲁迅。非有复译不可。鲁迅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