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36启示、说明、认识、经验教训类主观题答题方法

2018届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36启示、说明、认识、经验教训类主观题答题方法

ID:10182940

大小:576.50 KB

页数:0页

时间:2018-06-12

2018届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36启示、说明、认识、经验教训类主观题答题方法_第页
预览图正在加载中,预计需要20秒,请耐心等待
资源描述:

《2018届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36启示、说明、认识、经验教训类主观题答题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专题36历史启示、说明、认识、经验教训类主观题答题方法【题型简介】历史启示、说明、认识、经验教训类主观题,通常是通过认识、启示、说明、看法、见解、感想、观点、借鉴、经验教训、态度、对策、建议、主张等引导词来提问,就某一个(类)特定的历史问题要求学生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的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特色:⑴更新颖:此题型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是全国高考试题的一个亮点,也体现了新课标全国试卷的某种引领作用。⑵更概括:此题型是指从历史上的人和事的经历或结果中所总结出来的可供后人借鉴,少走弯路的认识。因而答案常具有总结性、理论性。⑶更实用:整体考查的是学生调用知识和提

2、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而不是空泛的谈论。⑷更灵活:案不唯一,具有主观性、开放性和多元化。⑸更深刻:旨在考查考生的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知水平、历史感悟能力。⑹更精简:此题型一般出现在主观题的最后,答题时最多答三点,一般答两点即可,不要贪多误时。因为此类题是开放性的,给分一般是2至4分。【答题法器】历史启示、说明、认识、经验教训类主观题答题法器“五归”:⑴归纳共性:对材料及前面几问进行系统归纳,找准“题眼”,读懂背景材料的中心意思,明确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方面的历史现象或问题,找准共性,进行回答。⑵归结规律:要依照类型找规律:①启示类:一般从经验、教训方面思考,侧重从要怎么样、不要

3、怎么样两方面问答。②认识类:侧重从是什么、反映了什么的角度回答解答这类题。③说明、借鉴、建议、主张、态度、见解类:侧重从要怎么样的角度回答。⑶归类理论:对材料涉及的内容进行提炼,并上升到理论高度。因为,只有高度概括,具有理性的东西才能具有借鉴意义,用于指导现实活动。例如:①政治=国情+领导+群众+武装+民主+法制+思想+策略+……。②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客观规律+发展战略+经济发展要素+……。③文化=批判+改造+继承+发展+观念+……。⑷归思现实:联系时政和现实进行归纳。⑸归告号召:发出号召。【高考名例】【名例1】(2016年江苏高考,22,15分)新文化运动中的思

4、想先驱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阅读下列材料:[来源:学科网ZXXK]材料一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

5、的医法”。—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请回答:⑴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6分)⑵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

6、80字左右)【解题思绪】历史启示、说明、认识、经验教训类主观题答题法器“五归”。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特点和评价。【答案择要】⑴认识:传统文化中存在积极有益成分,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中存在封速落后因素,不能全盘肯定。原因:抵制尊孔复古逆流的需要;受到启蒙思想(民主思想)影响。⑵略(注: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酌情给分,官方答案为“略”)【名例2】(2016年高考天津,14,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利兹等,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

7、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新华文摘》2015年第18期⑴依据材料一,指出英格兰西北部大城市兴起的动力,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一现象对农村的影响。(6分)材料二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⑵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原因,并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