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与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论语》与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ID:10311126

大小:5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06

《论语》与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_第1页
《论语》与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_第2页
《论语》与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_第3页
资源描述:

《《论语》与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语》与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摘要:高校语文教材中《论语》从不同层面反映了孔子的诸多教育教学思想。我们可以借助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在《论语》相关内容的讲析中渗透孔子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传授,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同时,也从教育理念的高度为大学生的未来准备了一定的职业素质,从而放大了语文课程的能量,其价值不言而喻。中国1/vie  关键词:《论语》;孔子;教育教学;思想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为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思想。  高校语文教材中《论语》12则分

2、别选自《为政》《公冶长》《雍也》《泰伯》《子罕》《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等十二章,从不同层面反映了孔子的诸多教育教学思想。教师在《论语》教学中,可以更深入地解析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及其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从更高的层面领悟《论语》的精神境界。  一、因势利导  《子罕》篇记孔子言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村野农夫问事于孔子,孔子对事务事理并无了解,却能通过“叩其两端”的反问方式,层层剥笋,引导村夫自己得出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条语录不仅启示了我们学习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教育的方式,即启悟式教学。孔子以能否在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的启发作为评价

3、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卫灵公》篇记孔子言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季氏》篇子曰:“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这些言论都充分反映出孔子在教学上坚持启悟的方法。  二、学思兼修  孔子有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此话阐明了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学思兼修的重要性。孔子始终强调“学”的重要性:“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学”的内容又须不断温习,才能充分掌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即言从已掌握的旧有知识中启悟出新的理解和认识,是学习的重要窍门,做到这

4、一点就能为师了。新的学识来源于旧的知识,这一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是学生的主动思考。学生能否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决定了能否成功“知新”。显然,孔子认为应当学思兼备,缺一不可。学习需要明确思考方向,要抓住根本的东西。  三、有教无类养境界  “有教无类”是孔子首倡的教育主张。这一思想对古今教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教育的国别、地域、种族等方面的限制,使得人人都有机会学习,地位均等。孔子所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乃认为教师应力求道德修�B的自我完善,达臻“教书育人”的崇高境界。孔子还主张教师能够把“仁者爱人”的思想灌注到学生身上,做到真正的无私奉献。子曰:“德之不修

5、,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勤奋不怠、孜孜不倦固然重要,道德修养也是不可忽视的。作为教育家的孔子以身作则,《诗》《礼》是孔子教育的主体内容,但更为重要的是,孔子在教育过程中对弟子和儿子一视同仁,施教无内外之别,这就凸显了孔子公正无私的品德。  四、诗教礼教育情操  孔子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诗教”与“礼教”的传授,以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孔子十分重视《诗》《礼》,反复强调学习《诗》《礼》的重要性。孔子教导孔鲤要学《诗》、学《礼》,以说话立身。又强调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

6、名。”(《阳货》)“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凡此均可见出孔子重视《诗》《礼》的程度。教师在讲解此类篇章时,可以补充有关《诗》《礼》的具体内容,而不必拘泥于作者的表层含义。孔子曾感叹:“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教师应向学生解释“周公”即代指“周公之道”,说明孔子期待恢复周礼。这也是孔子重视礼教的表征之一。孔子也十分注意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如注重“文、行、忠、信”的培养等。这些都与当代培养社会文明、诚信和健全人格的社会公德教育内涵十分接近。  五、学以致用创价值  为学生开设大学语文,不仅要提高大学生的文学阅读能力和人文素质,更要促进大学生

7、学以致用,能将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成功运用于教学实践,以真正实现其人生价值。所谓“学而优则仕”,孔子教导学生所要达到的人生目标,是通过优异的学习获取治理政务的权力,并借此服务社会、服务民众。当今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目标,与此颇为一致。从教育对象来看,大学生应当明确学习目标,懂得为何而学。孔子特别强调学习的目的性:“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古代的学者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身的学问道德,而现代学人的学习目的却是用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