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人民网“世

网络媒体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人民网“世

ID:10466303

大小:5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6

网络媒体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人民网“世_第1页
网络媒体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人民网“世_第2页
网络媒体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人民网“世_第3页
网络媒体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人民网“世_第4页
网络媒体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人民网“世_第5页
资源描述:

《网络媒体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人民网“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网络媒体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人民网“世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良好的国家形象成为一国走向世界的通行证。由于传统媒体硬件设施的高投入和单向传播等特点,中国在国际信息流动中的国家形象,基本上是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信息传播系统塑造成型的。如何应势而行,在全球媒介话语体系中赢得主动权,传播“和平发展”的中国形象,对于我国网络媒体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启幕,让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国。世博会作为具有较大影响的国际性博览活动,具备全球性媒介事件的典型特质,是塑造和提升我国国家形象的难得机遇。人民网创建于1997年1月1日,以其权威、及时、多样的新闻报道

2、和评论在国内重点新闻网站中独树一帜,是塑造和传播现代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自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拉开帷幕,人民网在网站首页显著位置建立链接,推出“世博专题”报道,综合运用文字、图片、音视频、论坛、寄语、博客、播客、访谈、、聚合新闻(RSS)、网上直播报道等多种网络传播形式,每天以12种语言向国内外网民全方位传递世博动态。  本文以人民网“世博专题”中有关中国的阶段性报道为研究对象,描述作为“权威媒体、大众网站”之代表的人民网在有关世博报道中对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图景。研究选取上海世博会开幕后两个月,即2010年6月1日~2010年7月31日期间人民网“世博专题”中有关“上海世博

3、会与中国”的报道进行阶段性分析,纳入样本的报道共计270篇。这一时间段的选择,主要考虑到此期的世博报道较之开幕初期已渐成常态、相对稳定。  一、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报道主题分布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该主题的演绎至少从三个侧面诠释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国家形象:执政和谐、经济共荣、文化多元。人民网在世博报道中建构和传播的中国国家形象是否与之相契合?通过对报道主题的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窥斑见豹的作用。  报道主题的归类主要根据新闻报道的内容进行划分。如果一则新闻涉及二类及以上不同内容,则观其主要的一类新闻内容,归入相应的类别。  从表1可知,人民网世博专题2010

4、年6月~7月间有关中国的270篇报道中,总体上是在世博新闻报道框架之内,围绕政治、经济、文化三大主题系列展开并进一步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同时,在对不同新闻主题的选择上表现出了一定的侧重,以政治理念为主题的报道(世博会组织运营、社会文明、可持续发展、政党活动、港澳台侨)占绝对优势,为64.8%;经济主题新闻(交流合作、科技创新、改革成果)与文化主题新闻的数量可以说是平分秋色,分别占报道总量的17.8%和16.3%。其中,在围绕三大主题进行的具体报道方面,话题又具有多样性,如图1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人民网世博专题选择了从世博会组织运营、社会文明、可持续发展、港澳台侨、政党活动等五个大

5、的维度诠释中国政府和谐执政的理念。其中,关于世博会组织运营的题材涉及最多,占到41.2%,相对较多的依次为以社会文明、可持续发展和港澳台侨为题材的报道,以政党活动为题材的报道最少,占7.4%。  如图3所示,人民网世博专题关于世博与中国经济发展的报道话题主要集中在经济交流与合作、改革成果、科技创新等三个方面,三种话题的新闻报道比例分布较为均衡,依次为38.6%、34.1%和27.9%。  另外,通过对具体报道的内容分析,人民网关于交流合作方面的报道既涉及中国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也体现了中国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经济方面的对话与交流。  人民网世博专题中涉及到中国民族文化元素的报道较

6、多,其中,明显表现出文化主题偏向的新闻占报道总量的17.8%,如图1所示。对涉及到文化主题的报道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此类报道总体上体现出传统与当代、主流与地方民族文化融合共生的文化生态,偏重于介绍中国传统文化。  如果说报道主题可以反映出对有关中国信息不同侧面的关注程度,对具体新闻属性和话语视角的考察则能够显示报道的立场和态度。  (二)新闻属性分析  如图4所示,“正面报道”的原则在人民网世博专题对中国的报道中得到了体现。在纳入分析的270篇报道中,正面报道所占比例高达全部报道总量的98.1%,相比之下,有限的负面报道,几乎只是起到了平衡中国形象的补充作用,且作用并不显著。  (三)新

7、闻话语视角分析  如果将网络新闻信息作为一种话语体系来解读,网络媒体话语视角大致可分为三种:以话语的意识形态性为表征的官方话语视角、以话语的理性为表征的专家学者话语视角、以话语的大众性为表征的民间话语视角。  对新闻话语视角的考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具有很强官方话语色彩的人民网在构建和传播中国国家形象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立场和态度。  如图5所示,人民网世博专题中有关中国的报道在话语视角的选择偏向上加重了民间话语视角的分量,民间视角的报道占报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