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思维参与,探究活动更深入

注重思维参与,探究活动更深入

ID:10779642

大小:3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08

注重思维参与,探究活动更深入_第1页
注重思维参与,探究活动更深入_第2页
注重思维参与,探究活动更深入_第3页
注重思维参与,探究活动更深入_第4页
资源描述:

《注重思维参与,探究活动更深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注重思维参与,探究活动更深入山东省平度市开发区厦门路小学张素珍摘要:现在的科学课堂,学生动口动脑的场面随处可见,但细分析,学生在活动中必要的思维参与却很少,致使探究活动在较低的层面徘徊,也阻碍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要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完整意义的探究意识和能力,需要结合具体的探究活动,在动手之前、动手之中、动手之后,引导学生合理进行思维活动,使探究活动更深入,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有效。关键词:思维实践探究随着科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标所提出的“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已深入每位教师心中。大多数的科学课,教师都舍不得花大力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亲历探究过程。但是

2、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很多科学课中,学生动手有余,动脑不足。表现在:实验尚未开始,学生未加思考便急于动手,好奇、爱玩的天性立刻显现,但“玩”无目的,玩来玩去,学生总在一个平面徘徊,没有提高;实验过程中,学生动手动口,积极踊跃,但对实验现象缺乏深入细致的观察,遇到实验结果与预想不一致时便茫然无措;实验结束后,学生意犹未尽,不能及时停止实验,进行分析、总结、归纳等思维活动,即使停下来,总结交流时也经常出现冷场的局面,与实验操作时的轰轰烈烈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的“探究”,看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则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意义不大,与课标所提的“探究”也相去甚远。究其原因,是学生只顾动

3、手,忽略了动脑,没有做到手脑并用,“玩”有余“思”不足。现代原子物理学的奠基者卢瑟福对思考极为推崇。一天深夜,他偶然发现一位学生还在埋头实验,便好奇地问:“上午你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在做实验。”“下午呢?”“做实验。”卢瑟福不禁皱起了眉头,继续追问:“那晚上呢?”“也在作实验。”勤奋的学生本以为能够得到导师的一番夸奖,没想到卢瑟福居然大为光火,厉声斥责:“你一天到晚都在做实验,什么时间用于思考呢?”科学家如此重视思考,学生在科学课堂上要像科学家那样“做科学”,同样要重视思考。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玩”得更有意义,使探究活动更深入、更高效呢?一、动手前先动脑,

4、“玩”有目标科学课,做实验不是最终目的,应该是通过实验让学生手脑并用,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方案设计是探究活动中重要的一环,也是科学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实验不成功,达不到如期的目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一个严密的实验方案。我在初次教学《水流的力量》时,学生提出“水流力量与水流大小、小位高低、水流快慢有关”的猜想后,我看到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便在强调“要进行对比实验”后,匆忙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兴致勃勃,玩得不亦乐乎。但我在巡视时发现,学生并未掌握对比实验控制变量的要领,即兴发挥,随意而为。有的小组学生将烧杯里的水倒出冲击水轮叶片,试图验证水位高低影响水流

5、力量大小的猜想,却没有两个同学一起操作进行对比,也忽略了“水流大小”这一因素;有的小组学生用手握烧杯控制水流大小,同样忽略了其他变量的控制,也没有两个同学同时操作进行对比;甚至有的学生对水流冲击下旋转的水轮很感兴趣,似乎又回到了幼儿时代,对要研究的问题却抛之脑后。总结时,学生大谈水位高低影响水流力量、水流大小影响水流力量。但是,实验只是经验的再现,结论只是经验的重复,没有任何提高,这无疑是一次失败的探究活动。再次执教时,我将重点放在实验的设计上。引导学生明确:为了研究水位高低与水流力量的关系,要控制除水位高低这一因素外的其他因素,这样水流力量改变才是由水位高低引起的。同

6、样,研究水流大小或水流快慢与水充力量的关系亦是如此,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是科学的。学生明确了控制变量的要领后,在实验过程中,避免了设计不充分的盲动和不加思索的随意,每一步操作目标指向非常明确。在总结交流时,观点明确,依据充分,有理有据,底气十足。由于有了充分的思考,学生把原有的知识经验重组加工,使动手目的明确,指向具体,动手建立在了思维参与理性的基础上,因而效率更高,效果更好。路培琦老师说过:“学生思考比动手操作更重要。”他的《煮鸡蛋需要多长时间》的课,也许会给我们更多的启示:老师不遗余力地激发学生思考,和学生探讨如何做实验,怎样控制变量,在实验当中注意什么,等等。真正动起

7、手来,学生所有的问题迎刃而解。表面看浪费了时间,实际上使学生对每一步活动都很明确,提高了效率,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明白了探究的重要一条:想好了再做。二、边动手边动脑,“玩”有深度路培琦老师在《摆》一课时,让学生花20分钟的时间,做一个15秒种摆动10次的摆。没有实验前缜密的方案设计,只是明确了任务,认识了材料,学生便开始动手,在动手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诸多问题:第1次做的摆不合要求,怎么办?是调整摆线长短,还是改变摆锤重量,还是改变摆幅大小?上述条件可否同时改变?调整摆线长短是要增长还是变短?如何增加摆锤重量?摆幅大小如何确定?等等。这些问题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