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熙载的文艺美学观

刘熙载的文艺美学观

ID:10865754

大小:49.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07-08

刘熙载的文艺美学观_第1页
刘熙载的文艺美学观_第2页
刘熙载的文艺美学观_第3页
刘熙载的文艺美学观_第4页
刘熙载的文艺美学观_第5页
资源描述:

《刘熙载的文艺美学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刘熙载的文艺美学观祁志祥原载于《燕赵学术》2012年01期摘要:刘熙载主要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但思想则严守着传统儒家的范围。在宋儒心性之学的世界观和道德框架内,刘熙载展开了他的文艺美学批评。他以札记的形式评点历代文、诗、赋、词曲、书法等作品的特色,分析了各门艺术形态的共性规律。“六经,文之范围也”,重申了中国古代一以贯之的广义文学概念;“文,心学也”,强调了中国文学以道德心性表现为贵的价值取向;“两物相对待,故有文”,对立统一,是刘熙载揭示的各门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而形式之美,则是刘熙载文艺评论独到的一个方面。这

2、些论述凝聚着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的智慧,刘熙载也因此堪称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集大成者。关键词:刘熙载;文艺美学观;六经皆文;文为心学;形式之美在儒家尤其是禅儒合一的宋儒心性之学的世界观和道德框架内,刘熙载展开了他的文艺美学探索。他以札记的形式,评点了历代文、诗、赋、词曲、书法等作品的特色,分析了各门艺术形态的个性共性、创作规律。其中既凝聚着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又饱含着个人的创造性发明,与中古时期的刘勰遥相呼应。从此以后,康、梁等人才在西方美学的作用下,翻开了中国美学新的一页。可以说,刘熙载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思想的

3、集大成者。一、“六经,文之范围也”中国古代的“文”或“文章”、“文学”概念是广义的,史、子皆文,六经皆文。但到明清时期,则出现了“六经皆史”的观念,王守仁、李赞、胡应麟都曾提出过这一说法①,章学诚《文史通义》对此加以充实,并提出了凡文皆史的泛历史主义的文学观,龚自珍加以步尘申演。至刘熙载,则将“六经皆史”、凡文皆史的观念拽回到六经皆文、凡史皆文的传统文学观念中。《艺概·文概》云:六经,文之范围也。有道理之家,有义理之家,有事理之家,有情理之家……文之本领,只此四者尽之,然孰非经所统摄者乎?西汉文无体不备。言大道则

4、董仲舒,该百家则《淮南子》,叙事则司马迁,论事则贾谊,辞章则司马相如。儒学、史学、玄学、文学,见《宋书·雷次宗传》。大抵儒学本《礼》,《荀子》是也;史学本《书》与《春秋》,马迁是也;《玄学》本《易》,《庄子》是也;文学本《诗》,屈原是也。后世作者,取涂弗越此矣。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文”或“文学”,有广义、狭义之别。广义之“文”已如上述;狭义之“文”,如与无韵之“笔”对举的有韵之“文”,上文所引《宋书》中所列的用以指诗赋的“文学”及评论西汉文时所说的司马相如的“辞章”。“文”既包括这类狭义的“文学”、“辞章”,还包括

5、“六经”(其实已包含诗歌)、“儒学”(与“六经”相交叉)、“史学”、“玄学”著作。在《艺概·文概》中,刘熙载具体分析、品评的“文”之作品广及《左传》、《谷梁传》、《公羊传》、《檀工》、《考工》、《家语》、《战国策》、《孟子》、《荀子》、屈赋、《老子》、《庄子》、《韩非子》、《管子》、《列子》、《三国志》、骈文、奏疏等等,进一步印证了他的广义的文学概念。什么是“文学”之“文”?晚清以前,一直没有人作出明确的界说。但历代《文选》一类作品集、《文心雕龙》一类的文论著作不断出现,从入选及所论作品的体裁、范围来看,“文学”

6、的外延是极广的,不仅包括美文学与杂文学,而且包括簿记、算书、处方一类的文字,如果说它们之间有什么共通点而统一叫做“文”,那就是它们都是文字著作。所以晚清章炳麟在《国故论衡·文学总略》中总结说:“是故榷论文学,以文字为准,不以廷彰为准。”这与西方以美为特征的狭义文学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刘熙载所论,再次确认了中国古代具有民族特色的广义的文学观念。二、“文,心学也”中国古代虽以“文”为包括经、史、子、集在内的一切文字著作,然而在古代向心文化的作用下,中国人又普遍以心灵表现的文字为贵为美。这一点,刘熙载有深入、丰富的论

7、述。《国语》中有一句话,叫“物一无文”,经常被人用来作为解释“错画”为“文”的依据。《艺概·文概》则作了创造性发挥:《国语》言“物一无文”,后人更当知物无“一”则无文。盖“一”乃文之真宰。必有“一”在其中,斯能用夫“不一”者也。《国语》否定“一”,《艺概·文概》肯定“一”。那么,作为“文之真宰”的“一”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心”。刘熙载在《游艺约言》中高度概括地提出文是“心学”的命题:“文,心学也,当有余于文,不可使文余于心。”“文不本于心性,有文之耻甚于无文。”“诗莫作诗解,文莫作文解,寓也。”②《艺概·文概》对

8、此亦有很多揭示:《易·系传》谓“易其心而后语”,扬子云谓“言为心声”,可知言语亦心学也。况文之为物,尤言语之精者乎!志者,文之总持。文不同而志则一,犹鼓琴者声虽改而操不变也。善夫陶渊明之言曰:“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或问渊明所谓“示己志”者,己志其有以别于人乎?曰:只是称心而言耳。“心”包括“情”、“意”、“识”。为文尚“心”,必然推导出为文尚“情”、尚“意”、尚“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