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楚简《恒先》篇哲学思想分析

上博楚简《恒先》篇哲学思想分析

ID:11149607

大小:61.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10

上博楚简《恒先》篇哲学思想分析_第1页
上博楚简《恒先》篇哲学思想分析_第2页
上博楚简《恒先》篇哲学思想分析_第3页
上博楚简《恒先》篇哲学思想分析_第4页
上博楚简《恒先》篇哲学思想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上博楚简《恒先》篇哲学思想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上博楚简《恒先》篇哲学思想分析最近,上海博物馆整理出版的《战国楚竹书》(三)中,有一篇非常重要的哲学文献《恒先》篇。全文约510个字左右,共由十三支简组成。据李零教授认定,是一篇首尾完具的道家著作。但由于该文献的出土地点、时间都无法判定,所以该篇文章究竟是何时作品,目前无法认定。仅从文字字型看,和郭店荆门楚墓出土的战国文字相似。只能判定为先秦时期的作品。本文暂时只对其中最显著的思想观念和哲学概念,如恒先、气、宇宙论和生成论思想、复字作一简单分析,通过传世文献《老子》、《庄子》等道家著作和之类似的思想作一比较,初步揭示该篇的思想特征。一、释先

2、在道家创始人老子的哲学著作中,先字更多的是作为一个表述时间的介词或副词被运用的,如王弼本《老子》第四章云摘要: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第七章云摘要: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存。第二十五章云摘要: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第六十二章云摘要:虽有拱壁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只有第六十七章中的先字具有哲学意味摘要: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该章又说,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此处先字有冒险,创新之意。在1973出土的长沙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道原》篇,出现了恒

3、先一词摘要:恒先之初,▲(通)同大虚,恒一而止。湿湿梦梦,未有明晦。神微周盈,精静不▲(熙)。该篇显然也是将恒先当作道之代名词来使用的,对于恒先特征的一系列描述,基本上适合于对道的描述。因而,其哲学意义是世界的起点。《恒先》篇亦将恒先一词当作成名词,并且作为文章的标题,从而和《道原》篇对恒先地位的界定有所不同。从纯粹的逻辑角度说,《恒先》篇的思想显然是对黄老道家思想的一种发展。这种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摘要:首先,该篇的作者将恒先看作是一哲学的宇宙论概念,提出了恒先无有的命题。如该篇说摘要:恒先无有,质、静、虚。质大质,静大静,虚大虚。自厌

4、不自忍,或作。[①这段话的大意是说摘要:恒先是没有任何实在的东西,只是一种质、静、虚的状态。这种质、静、虚的状态是为太质、太静、太虚的状态。然而恒先虽自我满足却不故意地自我压抑,因为不自我压抑,故或然有所行动。或作一词中的作字和老子所说的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37章)有类似之处,即兴起,产生变化之意。其次,《恒先》篇中恒先的概念突出了先字的重要性,恒则是对先的一种形上学规定,使此先字具有了哲学形上学的意义,恒先之先乃是从具体事物产生过程中对事物出现的先后逻辑秩序的哲学抽象。如《恒先》篇云摘要:先有中焉有外,先有小焉有大,先有柔焉有刚

5、,先有圆焉有方,先有晦焉有明,先有短焉有长。这即是说,一事物的生成必有其前提和因果条件。这便是先的经验意义。由此经验意义的先上达到对天地形成之先的时间性思索,就形成了恒先这一表征哲学形上学意义上的终极性概念。应该说,恒先所表达的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秩序思想,比老子从直观的角度揭示事物发展过程的思想更为深刻。王弼本《老子》第六十四章云摘要: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里也包含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由小到大的秩序思想,但还基本上停留在经验性的格言阶段。老子是以具象的方式阐述抽象的哲学道理,从而使其哲学表述具有诗意的特征。而

6、《恒先》篇则显然摆脱了具象说理的方式,而是从中外、小大、柔刚、方圆、晦明、短长更为抽象的概念起点上总结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是运用概念在进行哲学的思索,因而比老子的论述具有更高的哲学抽象意味。最后,恒先在对先的价值判定上似乎和老子亦有不同。如该篇说摘要:凡多采物先者有善,有治无乱。这和老子所说的圣人后其身而先,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有相当大的不同。然而,假如将先字理解为某种先机,则该篇对先的价值判定似乎也可以从老子的思想找到其萌芽状态。如老子说摘要:其未兆易谋,故而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只不过老子未用先字来表达这一抓住先机的思想而已。因此,

7、《恒先》对先的价值判定和老子的思想还是有某种内在的关系。和《黄帝四经》相比,《恒先》对于先机重要性的论述似乎还缺乏足够的辩证思维特征。《十六经%26#8226;雌雄节》云摘要:凡彼祸难者,先者恒凶,后者恒吉。先而不凶者,是恒备雌节存也。后[而不吉者,是恒备雌节存也。先亦不凶,后亦不凶,是恒备雌节存也。先亦不吉,后亦不吉,是恒备雄节存也。[②从一般的意义上说,《黄帝四经》的作者认为,先者恒凶,后者恒吉。但只要具备了谦虚,小心的条件,先则不凶。假如骄傲自满,后则不吉。因此,先之凶吉不完全取决于时间性的优势或劣势,而更主要的是处理事情的人所具备的

8、精神品质。应该说,这一思想比《恒先》篇更为辩证、更为深刻。上文说过,仅仅是从纯粹的逻辑角度说,《恒先》篇是对《黄帝四经》《道原》篇思想的一各发展。但由于无法考订该篇的具体时间,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