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相关教学教案

百家争鸣相关教学教案

ID:11193179

大小:48.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0

百家争鸣相关教学教案_第1页
百家争鸣相关教学教案_第2页
百家争鸣相关教学教案_第3页
百家争鸣相关教学教案_第4页
百家争鸣相关教学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百家争鸣相关教学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一、百家争鸣(一)教材分析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但是,教材在这方面的结构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几乎只是在介绍各派学说的观点,而没有能够很好体现地“争鸣”这一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如何体现“争鸣”这一重要的内容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另外,关于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这一块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在教

2、学的过程中深入地挖掘这方面的内容;进而体现整节课的深度。(二)学情分析1、学生应具备有关本课的知识;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些先秦诸子散文的相关内容。例如:初中语文中的《论语十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又如:初中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下)”第一节第一目“礼乐文明的确立 ”中的“百家争鸣”中已学习了孔子、老子、孟子、墨子、韩非子的思想主张。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仍旧是感到比较生疏的。因此,采

3、用什么样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让学生深入其中来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成了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2、学生认知能力分析:到高一时期的学生认知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已经具备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交流的能力。(三)教学目标2、知识与能力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老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材料阅读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与

4、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课前自己的学习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学生要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评价。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介绍,使学生对这一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春秋战国时

5、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2、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意义和影响。【知识梳理】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即是指战国时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形成百家争鸣局面。2、出现的社会原因【经济、政治、阶级关系、思想文化】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

6、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自己的思想主张、政治愿望。思想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办,产生“诸子百家”。4、“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1)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3)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

7、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二、孔子、孟子、荀子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孔子1、生平:春秋末期鲁国人2、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5(1)、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礼”:维护周礼,贵*有序(保守性);“仁”: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民本思想);逐步改良;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礼”:①“克己复

8、礼”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②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③为实现“礼”,孔子进一步主张“正名”。体现了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后人多加以否定。“仁”:①“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体现了古典人道主义,具有进步意义,后人多加以肯定。②行“忠恕”之道:忠,己欲立而立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