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业之发展与展望

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业之发展与展望

ID:11337232

大小:70.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11

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业之发展与展望_第1页
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业之发展与展望_第2页
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业之发展与展望_第3页
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业之发展与展望_第4页
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业之发展与展望_第5页
资源描述:

《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业之发展与展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後配額時代我國紡織業之發展與展望文/許文賢我國紡織工業經過50年之發展,目前已成為以人造纖維為主體之產業,並且以上游產量充裕、品質穩定之人纖原料支援中游紡紗、織布、染整等產業之發展與茁壯,進而協助中、下游紡織業者構建跨國性產銷網路。近年國內投資環境丕變,尤以勞力短缺且人工成本增加,製程自動化困難之下游成衣及服飾品業早已外移至大陸、東南亞及中南美等地,復以近年大陸挾「世界工廠」之優勢,使紡織中游之紗、布業亦追隨市場而前往投資,國內紡織工業上、中、下游之均衡發展架構及競爭力情勢已逐漸改變。依WTO之「紡織品及成衣協定」(AgreementofTextiles&Clothing,A

2、TC)規範,全球自1995年開始到2005年逐步取消紡織品配額,自2005年1月1日起,全球紡織產業均將面臨弱肉強食的全球自由競爭。以我國紡織業而言,上、中游產業目前保有相當的競爭力,此前因囿於配額限制,對歐、美市場一直未能大力拓展,配額取消,對紗、布產品而言,出口空間擴大;但對於因勞動成本高漲而競爭力漸失,而配額仍存在之成衣產品(約95%輸往設限國家)反是一種保護,配額取消將使其失去保護傘而面臨更嚴酷之市場競爭。紡織品配額制度緣起1950年代後期,工業化國家與主要棉紡織品出口國訂立雙邊協定,管制締約國間紡織品貿易,其中最主要者為美日雙邊協定,其目的原是著眼於將紡織品與成衣的

3、生產以比較利益為誘移轉至開發中國家,而想以過渡性的數量管制手段(進口配額),來協助工業國家紡織工業能夠進行生產結構調整。在短期協定實施一年後,變本加厲的由「棉紡織品長期協定」(1962∼1973)取而代之,反而成為長期性的設限。1974年起更擴大範圍,增加羊毛及人纖產品,即所謂「多種纖維協定,MFA」,其所依據的是「市場擾亂」這種模糊不清的概念,所用的手段也是不為GATT條款所允許的個別國家個別限額的設限方式。多種纖維協定的宗旨為「為使紡織品國際貿易得以擴張,貿易障礙得以減低,並加速貿易自由化,且在同時確保紡織品貿易的有秩序及平等的發展,以及避免對進出口國個別市場及個別產品的

4、干擾」。更進一步的目的則是「加速開發中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以確保其能從紡織品出口取得並增加其外匯收益,並使其能在紡織品國際貿易中占有更大的份量」。但在實際的運作上,卻以配額管制為主體,形成存在三十餘年的紡織品配額制度。世界貿易組織(WorldTradeOrganization,WTO)及其紡織品與成衣協定(ATC)於1995年元月1日成立及生效後,MFA於1994年12月31日宣告結束。MFA配額制度對全球紡織品貿易的影響一、改變全球生產的型態紡織品生產設備從出口受限國家逐漸轉移至設限程度較低,或是不設限的地區,這項轉移,使全球的產能增加。二、已開發國家大量投資在紡織業為了對

5、抗進口貨,已開發國家大量投資在紡織業的自動設備,結果使得紡織業成為已開發國家中資本密集度極高的產業。三、品質提升由於配額僅管制數量,因此開發中國家極力提高其產品品質,以便能增加較高的售價。四、培植既得利益階層由於配額的存在,在出口國與進口國間都培植了既得利益階層,因而發生的成本,則以較高的售價由消費者承擔。五、配額的逃避在某些地區,經常以透過第三國轉運,或以不實的產地證明申報進口方式,逃避配額管制。六、歧視性待遇不管是MFA或是其前身的棉製品協議,它們都是以選擇性的作法對某些國家的某些產品進行歧視性的數量管制,但這是有違GATT的規範。七、透明性與可預測性在正面的意義上,MF

6、A對紡織品貿易提供了透明性與可預測性。雖然工業化國家一再採取對應措施以對抗進口貨的競爭,但是開發中國家仍然可以在世界紡織品與成衣市場,特別是成衣市場取得較高的市場占有率。紡織品配額取消一、烏拉圭回合談判將配額取消列為議題1986年GATT首度將紡織品回歸自由貿易之議題納入烏拉圭回合談判之目標。由於紡織品與成衣在進、出口國之間,都是政治敏感度極高的行業,因此歷經八年冗長而困難的談判,各方終於妥協,而訂定出紡織品與成衣協定(ATC)。二、配額管制回歸GATT規範依ATC規定,紡織品貿易以漸進方式於十年內回歸GATT規範,於1995∼2004年之過渡期間,分三階段(1995、199

7、8、2002)將51%的產品取消設限,即所謂「三階段回歸」,剩餘的49%產品自2005年起解除設限,全球紡織品貿易正式邁入自由化。       我國紡織業概況一、整體面依據行政院主計處之統計,我國紡織產業2003年工廠家數為6,954家,從業人數約23萬人,佔總體製造業235.4萬人之9.77%,產值新台幣4,738億元。目前我國紡織業以人造纖維及其產品為主力,2003年總體人造纖維產量307萬公噸,僅次於大陸之1,161萬噸,居全球第二位,在此一規模龐大、結構完整之人纖製造及加工體系為基礎下,我國紡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