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生物群落的构成

第二节生物群落的构成

ID:11413418

大小:49.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11

第二节生物群落的构成_第1页
第二节生物群落的构成_第2页
第二节生物群落的构成_第3页
第二节生物群落的构成_第4页
第二节生物群落的构成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二节生物群落的构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二节生物群落的构成(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教学重点 了解研究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对土壤动物丰富度统计的实践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学会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 2、学生在自然环境中,通过实地探究,收集所需要的数据,并能够运用数理方法分析和整理数据,然后相互交流体会。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导入新课 常言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任何一个生物都不可能单独生活,它必然要与周围同种的很多个体生活在一起—

2、—这就是种群。在自然界中,生物的种类有数百万种之多,一个种群能够单独生存于世吗?它与周围的其他种群生物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这些生物如果在一起,又构成了怎样的一个群体? 进行新课 (一)生物群落 课件:一个池塘生态系统图片 思考并讨论:①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②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池塘中其他种群的数量会出现什么变化?交流并总结:池塘中有肉食性鱼、植食性鱼、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他们之间有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精讲点拨:在自然界中,任何一个生物种群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其他种群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彼此之间有着直接或间

3、接的联系。生态学上把在同一时间内、占有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下列实例中不能构成群落的是 A.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 B.无菌培养基被污染后长出的许多菌落 C.亚马孙河谷的热带雨林 D.一个池塘里全部的鱼和虾学生总结:群落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精讲点拨:群落的概念,要注意“一定的时间、空间”、“各种生物即所有种群”、“直接或间接关系”几个要素。例如:一片森林中,有树木、杂草、昆虫、鸟、鼠等动、植物,还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这些生物共同组成群落

4、,因为它们是“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又如,一个湖泊里的所有鱼既不是种群也不是群落,因为湖泊里不可能只有鱼,还有浮游植物、水草和鱼虫等。 设疑:以上述池塘生态系统为例,探讨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各小组强答,相互补充,完善。(池塘中有多少个种群?哪些种群在数量上占优势?各个种群分别占有什么位置?各个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过渡:要认识一个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主要特征。 课件:两个森林群落图片设疑:你能从物种组成上说出二者的主

5、要差别吗?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物种丰富度:一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生态学上用物种丰富度指数来表示物种丰富度,常用的计算公式如下(S:物种数目;A:样地 面积;D:物种丰富度指数):D=S/lnA 边做边学:统计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小资料:土壤动物是指一生或一生中某个阶段在土壤中生活,并对土壤产生一定影响的动物。土壤动物的种类很多,分布广泛。一般按照体型和习性将土壤动物分为四类:微型土壤动物,如原生动物、轮虫;小型土壤动物:如线虫、涡虫等;中型土壤动物:如螨、跳虫、白蚁、蛛形类、多足类等;大型土壤动物:如蚯蚓、蜈蚣、马

6、陆、甲虫和鼠妇等。 原理: 1.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动物良好的栖息场所。 2.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操作简单,有助于理解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流程: 1.选择样地:由于各类动物体型大小悬殊,活动方式各异,因而选择样地也不同。 2.确定样点与取样:在采样地随机选取3-5个样点,对于小型土壤动物可用放大镜观察,同时用解剖针寻找;对于中型土壤动物,可借助吸虫器采集;对于大型土壤动物,可用镊子或手捡的方法。采集到的土壤动物可放入酒精溶液中,,也可把活着的小动物放入试管中。 3.样本鉴定与结果统计:根据有关资料,分检

7、并鉴定标本;填写表格,估算各物种的丰富度。设疑:1.根据统计数据,分析土壤的物种丰富度与样点的哪些生态因子有关?2.如果要统计样地中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应该如何开展实验?小组交流讨论,展示结果。 继续探究:1.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时为什么不适宜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2.吸虫器的设计原理是什么?  精讲点拨:1.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主要用于研究种群密度,是在种群水平上研究动物的,而丰富度是从群落水平上研究动物的物种数目。 2. 吸虫器的设计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设计的。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生物群

8、落的构成(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描述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2.通过学习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促进学生对群落概念的理解。 教学重点 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教学难点 各种种间关系的区别 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