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的内涵与教学

生命教育的内涵与教学

ID:11457845

大小:129.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07-12

生命教育的内涵与教学_第1页
生命教育的内涵与教学_第2页
生命教育的内涵与教学_第3页
生命教育的内涵与教学_第4页
生命教育的内涵与教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生命教育的内涵与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生命教育的内涵与教学2008-7-1    作者:台湾郑石岩*来源:华人心理网生命教育的旨意,在于教导人珍惜生命,开展生涯,实现生活,丰富人生,并发现生命的意义。 人因为生命教育的熏陶,而变得有爱心和智能,自我功能提升,生活的兴致和质量提高,社会适应良好,从而有个幸福成功的人生。 生命教育在于协助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互爱与尊重。它对于社会的安定,文化的提升,经济的发展,以及民主素养的提升,具有正面的作用。 教育的重心应该是生命教育。学校所教的内容,家庭所教导的待人接物,无一不是培养学生认识生命,发展潜能,缔造幸福的人生,开启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于是,就广义来看,所

2、有的教育都是生命教育。就狭义言,生命教育在于陶冶个人珍惜生命,开展生涯、实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生命教育包涵甚广,然而无论那一阶段的教育,都没有生命教育这门课;也没有一门课可以单独把生命中最重要的态度、能力和观念作完整的传授。于是,它注定要交给每一位老师,采用融入式教学,在平常课堂上进行启发、体验、探索和陶冶。 于是生命教育需要一个重心或主题,否则就容易流于空泛,甚至被其它教育主题取代。自从教育部于二000年推动生命教育以来,许多中小学校,把环保教育、两性平等(或性别平等)教育、法治教育、人权教育等等,都列入生命教育,这当然有其道理。不过,这一来生命教育的主题模

3、糊了。相对的,生命教育的教学和陶冶,就有被忽视的危险。 当然,环保、两性、法治、人权都应受重视,且应持续地推动。不过,如果把这些教学内涵,纳入生命教育里,不但迭床架屋,彼此效果不彰,生命教育就会在「我们都在推动」的含糊笼统中被疏忽。于是,生命教育必须有个重心。 壹、生命教育的重心 生命教育必须有个明确的教育内涵或重心,教育部因此规划了十二个主题,供学校教师参考。[1]它包含欣赏生命、做我真好、生于忧患、应变教育与生存教育、敬业乐业、信仰与人生、良心的培养、人活在关系中、能思会辨、生命尊严、社会关怀与社会正义、全球伦理与宗教。这些内涵大体已包含生命教育的主要内涵。

4、 不过各级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程度不同,生命教育的教材和教学计划,拟订不免有困难。而且十二个单元,包容甚多,如果没有一个理论架构做为主轴,则教师在进行各科融入式教学,学校在拟订单元教学时,就缺乏贯串全盘的视野。于是,透过课程发展技巧(DACUM)以及,透过教育学与心理学的验证,提出生命教育的重心。它包括: ˙生命的活力。˙生命的成长。˙生命的实现。˙生命的伦理。˙生命的兴致和快乐。˙生命的意义。 我们可以把这六个重点,视为一坐标的横轴;每一个生命都必须发展这六个基本能力和态度。另一方面,生命教育必须配合学生心智发展的阶段和学习能力,才可能把人教好,于是把心智发展的

5、成熟程度,视为坐标的纵轴。这一来,生命教育就可以因心智发展阶段不同,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能力的教材和教学活动,并兼顾到实用性和现实需要。从而教育部原先规划的十二个主题,也就自然融入前述生命教育六个重点之中。 此外,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必须视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心智发展的程度来设计,于是我们把它视为一个斜边。这三条线,正好围成一个面积,这是生命教育赖以落实的基本范畴,也是生命教育的重心所在。 貳、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既已找出它的重心,就得进一步了解其内涵,这样教学才有着力点,学生的学习始有具体的收获,兹将六个重点扼要说明如下: 一、生命的活力 生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6、需要面对许多挑战和调适,因此需要一股强劲的活力。缺乏活力就无法克服困难,展现人生;不能忍受挫折,就会逃避或麻醉自己,造成生命的挫败。失去活力的人,会显得退缩、沮丧、忧郁或自我伤害。现代人生活在快速社会变迁之中,所面临的是竞争和追求成长。人一旦失去活力,就会产生精神溃败和自暴自弃的问题。于是培养活力是生命教育的第一个课题。其主要观念: ˙活力包含精神和身体两个层面。˙活力表现出生命的实现、喜悦和创造力。˙活力包括健康、乐观、耐性和坚毅等因素。˙活力是在日常生活教育中培养的。˙学生透过体验学习(或经验学习)较能获得这方面的能力。 人必须有活力,才能为生存努力。暮气沉

7、沉、消极悲观、退却与僵化等负面的态度,无法振作精神,适应现代生活。教育工作必须以活力的培养为优先,而它的重心是健康、乐观与坚毅。 培养生命的活力,除了重视身心健康及体育运动之外,应特别重视乐观思考模式的培养。根据马丁‧席尔格曼(MartinE.P.Seligman)的研究:乐观的人在遭遇挫折或逆境时,采取区隔模式思考,悲观的人则采取扩散模式思考。[2]乐观与悲观的思考习惯,往往从父母、师长和同侪的行为中学习而来。生命教育显然要从身教做起,并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指导。 二、生命的成长 生命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从未成熟到成熟,从需要照顾扶持到独立负责,它的特质是成长。特别

8、是知识与能力方面,更需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