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阶段生命教育的内涵.doc

大学阶段生命教育的内涵.doc

ID:28383483

大小:37.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2-09

大学阶段生命教育的内涵.doc_第1页
大学阶段生命教育的内涵.doc_第2页
大学阶段生命教育的内涵.doc_第3页
大学阶段生命教育的内涵.doc_第4页
大学阶段生命教育的内涵.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学阶段生命教育的内涵.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大學階段生命教育的內涵陳德光教授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系主任壹、引言  本文目標是探討大學階段生命教育課程的內涵,目前大學有專業與非專業兩種課程,討論的過程必然先得探討生命教育與大學所開的其他課程的關係。目前大學開設的課程,非專業的課程有共同必修科與通識課程,輔仁大學最近把共同必修科與通識課程整合為「全人教育」課程,大學階段生命教育的意義與內涵應該在這些課程結構背景中討論與定位。現將本文結構的綱要,列舉如下:  壹、引言 貳、大學教育與生命教育 參、大學階段生命教育初探 肆、後論 ●參考書目貳、大學教育與生命教育一、共同必修

2、科目與通識課程(一)民84年前的共同必修科與通識課程  共同必修科一方面指教育部過去規定全國必修的科目,例如:國文、英文等,但民八十四年五月大法官會議解釋部定大學必修科目違憲;另一方面,共同必修科有時亦包含一些校定必修科目,輔仁大學一年級就有校定必修課「大學入門」。通識課程則較多元,通常是指院或系開的選修課程,有時與情意教育有關,輔大法學院開設了一些與藝術、宗教等課程相關的通識課程。必修科與通識課程之間並沒有清楚的內在分際,必修科目只表達其強制的特性。(二)通識教育與大學教育  回顧歷史,「通識教育」(generale

3、ducation)是個東西方教育界所用的課程名稱,在臺灣、香港可以代表一種追求「通才」、「博古通今」、「通情達禮」的傳統教育理想,傳統的教育就是培養「通(達)」「(人)才」的教育,這種教育的宗旨廣義言就已經是一種「全人教育」[1],與現代人追求的「博雅」教育呼應。「博雅」教育(liberaleducation)是十九世紀末大學教育的理想與模範,一種以培養紳士為宗旨的教育(gentlemaneducation),liber根據拉丁文指「自由人」,可以上溯到亞里士多德的教育理想,將人從無知、傲慢、偏見、狹窄中解放出來。針對

4、現代社會重視分門分工,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學課程專門化與專業化,結果導致知識的偏狹主義與教條主義,只強調知識的工具價值,通識教育是一種反響[2]。  論本質與內容,通識教育在學者與教育工作者都沒有達到過一致的意見[3]。事實上,通識教育是依照不同的文化與時代的需要而定的,至少一些美國大學方面的經驗反映這種現象,例如:早期美國大學多有培養傳教士的任務,把聖經與道德教育當作通識教育。臺灣過去的做法是把一些國家與社會要求的課程安排在部定必修科目中,從通識角度言,等於一些必修的通識課。  從字義來說,英文的generaledu

5、cation含基本、初級的教育與普遍的教育兩種意思[4],與中文「通識教育」意思相近,注重初級與普遍學識的獲得。若與「通才」相比,是採取較低的標準,久而久之會變成營養學分,失去「通達」的理想。當然,較內在的原因可能在於把「通」的工作當作是學生方面的事,大部份老師缺乏培養通才的教學方法。(三)輔仁大學的「全人教育課程」  輔仁大學經過將近三年的準備期,於民國八十八學年第二學期正式成立「全人教育課程中心」,計畫以「全人教育」整合過去的共同必修科與通識課程,其中有五個基本理念、一個課程建議方案,摘錄如下:[1]  五個基本理

6、念:大學面對的挑戰與通識教育的角色;輔仁大學的全人教育傳統;共同與專業課程兼籌並顧;共同課程品質的提昇;單位間的交談與合作。  建議方案:全人教育基礎課程---大學入門、專業倫理、人生哲學(8學分);通識教育課程---人文與藝術、自然科學、社會科學(12學分);語言及文化涵養課程---國文、外國語文、歷史與文化(12學分)。(參考輔仁大學於民87年12月7日「全人教育課程研究委員會」對全校共同必修科目之規劃過程與建議方案;輔仁大學全人教育課程中心於民89年3月13日致全校各系函)。  依前段所言,通識教育的理想已經是全

7、人教育,輔仁大學似乎以「全人教育」表達一種新的理念與精神。與通識教育的名稱相較,「全人教育」(fullorwholepersoneducation)用字可能更突顯「完整的人本教育」的宗旨與理念,強調知識的整合,做一個完整的人;尤其不會忽視人性價值,走出只重視知識通博與技藝熟練的「唯認知」的教育的困境。就這意義言,「全人教育」更能彰顯東西方傳統的「通才」與「人本」的精神與理想。二、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臺灣省教育廳於民國八十七學年度開始推動的教育計劃,最早在國中、高中與專職學校實施。各級學校都派遣種子老師,分批接受培

8、訓。該計劃的目標如下:(一)輔導學生認識生命的意義,進而尊重生命,熱愛生命,豐富生命的內涵。(二)輔導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我信念,進而發展潛能,實現自我。(三)增進人際關係技巧,提昇對人的關懷。(四)協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陶冶健全的人格。(民87年臺灣省國民中學推展生命教育實施計劃草案)  在實施上,不同的學校因應老師的專業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