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资料-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症夏

医学资料-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症夏

ID:11462201

大小:1.07 MB

页数:33页

时间:2018-07-12

医学资料-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症夏_第1页
医学资料-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症夏_第2页
医学资料-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症夏_第3页
医学资料-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症夏_第4页
医学资料-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症夏_第5页
资源描述:

《医学资料-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症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夏贤惠概念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theseverefeverwiththrombocytopeniasyndrome,SFTS)是由硬蜱叮咬传播的,以发热伴随粒细胞、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特点及命名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特点。大多急性起病,持续高热,可达40摄氏度以上。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中国CDC将其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国家CDC在该病患者中发现的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流行背景2005年9月湖

2、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发生一起不明原因发热的疫情,患者主要表现发热,头痛,全身酸痛,白细胞和血小板进行性减少,多脏器损害,并有人传人的特点。经各级流行病学专家现场流调,临床医学专家多次会诊及血清学检查,未查明病因。这些病人来自丘陵地区,表现与流行性出血热类似。背景资料全国流行概况2004年-2005年,我国华东等省份报告了不明原因发热伴全身酸痛、白细胞总数和血小板降低、多脏器损伤的病人。病人多来自丘陵地区,症状疑似流行性出血热。2006年安徽发现首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例,当年共报告此类病例10例,1例死亡,死亡病例有明确“草蜱”咬伤史。SFTS全国发病情况及地

3、理分布目前已在河南、湖北、山东、安徽、辽宁、江苏等省发现该病病例,病例主要分布在以上省份的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呈高度散发。病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5-10月,其中6-8月为发病高峰,发病年龄以40~70岁居多。SFTS全国发病情况及地理分布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7-14天(平均9天)。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恶心、呕吐、厌食、腹痛、腹泻等;部分患者伴有咳嗽、咽痛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体格检查可见表情淡漠,相对缓脉,少数病人可有浅表淋巴结肿大及皮疹。可伴有心、肝、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重症患者可有间质性肺炎

4、、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以及继发细菌、病毒及真菌等感染。少数病人可因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功能异常,出现皮肤、肺、消化道等出血表现,如不及时救治,可因呼吸衰竭、急性肾衰等多脏器功能衰竭以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死亡。并发症机会性感染、真菌感染败血症中毒性休克中毒性心肌炎急性肾衰呼吸窘迫综合症DIC及MOSF实验室检测采集病人急性期血清标本,并进行实验室检测。采集后应当将标本置于防漏容器中送检,注意不要污染容器的外表,并做好相应的消毒。血常规及生化检查1.早期外周血象白细胞、血小板降低,严重者呈进行性减少,异型淋巴细胞增多。2.谷丙(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

5、T)和/或谷草(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转氨酶升高等升高。3.可出现不同程度LDH、CK、CK-MB等升高,尤以AST、CK-MB升高为主,常有低钠血症,部分病例BUN、Cr升高。病原学检测1.核酸检测:采用RT-PCR和Real-timePCR病毒核酸诊断方法进行检测和诊断,患者血清中扩增到特异性核酸,可确诊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2.病毒分离:用于病毒分离的患者急性期血清标本经处理后,可采用Vero、VeroE6等细胞或其他敏感细胞进行,用Real-timePCR病毒核酸诊断方法、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确定。患者血清中分离到病毒可确诊。血清学1

6、.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采用ELISA、免疫荧光(IFA)抗体测定、中和试验等方法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滴度较急性期4倍以上增高者,可确认为新近感染。2.血清特异性总抗体:可采用双抗原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病原特异性总抗体阳性表明曾受到病毒感染。尿常规检查多数病例出现蛋白尿(+~+++),少数病例出现尿潜血或血尿。诊断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诊断标准依据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在丘陵、林区、山地等地工作、生活或旅游史等或发病前2周内有被蜱叮咬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诊断。1.疑似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发热等临床表现

7、且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降低者。2.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具备下列之一者:(1)病例标本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病例标本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滴度较急性期4倍以上增高者;(3)病例标本分离到新型布尼亚病毒。诊断要点鉴别诊断1.与其他蜱传疾病、立克次体病的鉴别:斑疹伤寒、恙虫病、斑点热以及莱姆病等。2.与发热、出血及酶学指标升高的感染性疾病的鉴别:主要是病毒性出血性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等。3.与发热、血白细胞、血小板降低的胃肠道疾病的鉴别:伤寒、急性胃肠炎、病毒性肝炎。4.与发热及血白细胞、血小板降低或有出血倾向的内科疾病的

8、鉴别:主要是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粒细胞减少、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5.与发热伴多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