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教学稿

《杜甫诗三首》教学稿

ID:1254162

大小:5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11-09

《杜甫诗三首》教学稿_第1页
《杜甫诗三首》教学稿_第2页
《杜甫诗三首》教学稿_第3页
《杜甫诗三首》教学稿_第4页
资源描述:

《《杜甫诗三首》教学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25杜甫诗三首(二课时)自学导航教学流程一、学习目标1.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歌。2.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二、基础积累1.朗读并背诵,给加点字注音。岱宗夫如何________  决眦入归鸟____白头搔更短____浑欲不胜簪____老翁逾墙走____   三男邺城戍________室中更无人____如闻泣幽咽____老妪力虽衰____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齐鲁青未了_____造化钟神秀_____阴阳割昏晓__________   荡胸生曾云_____决眦入归鸟_____会当凌绝顶_____烽火连三月_____ 浑欲不胜

2、簪_____老翁逾墙走__________吏呼一何怒_____三男邺城戍_____二男新战死_____存者且偷生_____死者长已矣_____室中更无人_____有孙母未去_____出入无完裙_____老妪力虽衰______请从吏夜归_____犹得备晨炊_____夜久语声绝_____3.填空(1)杜甫(712——学情分析:学生对诗人的生平经历了解不多,对其思想的认识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歌。2.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教学重点: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歌;把握作者的情感。教学难点:把握作者的情感。

3、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完成导学稿。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入语:猜字谜:村前庄后——杜;苗圃里有,当铺里也有——甫关于杜甫,我相信同学们都有一定的了解,我想先请同学们说一说。展示“基础积累”3(1)二、预习展示各组派代表展示“基础积累”1、2环节。三、了解诗人生平创作712——745读书和漫游时期746——756闲居长安十年757——760陷贼为官时期760——770西南漂泊时期四、《望岳》1.了解诗歌背景此诗写于开元24年,是现存杜甫诗歌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当时诗人才25岁,风华正茂,满怀抱负,遍游祖国大地。在北游齐、赵时写下了这

4、首诗。2.朗读并理解诗歌内容(1)指名读,其他学生评议,教师加以指导(2)齐读,读准字音和节奏。(3)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歌的内容。3.赏析诗歌(1)题目是“望岳”,诗人“望”的角度有何变化?明确:远望——近望——细望(2)诗歌770),字_____,是_____(朝代)________诗人。他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_____,世称杜少陵。他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

5、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_____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_____”,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_____”。(2)“三吏”:《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别”:《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整体感知(据课文内容填空)1.《望岳》这首诗中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2.《望岳》这首诗中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泰山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望岳》这首诗中用景物细节来表达诗人心情激荡、眼界空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望岳》这首诗中化用孔子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望岳》这首诗中用拟人手法来写泰山秀美、高峻特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春望》这首诗中运用拟人手法借花鸟

7、之景抒感伤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明确: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3)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五、《春望》1.了解诗歌背景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诗人从鄜州(现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此诗作于次年三月,当时长安被叛

8、军焚劫一空,满目凄凉。2.朗读并理解诗歌内容(1)指名读,其他学生评议,教师加以指导。(2)齐读,读准字音和节奏。(3)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