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网络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ID:12993664

大小:74.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07-20

上传者:U-3183
浅析网络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_第1页
浅析网络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_第2页
浅析网络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_第3页
浅析网络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_第4页
浅析网络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网络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目录摘要 ……………………………………………………………………………1引言……………………………………………………………………………2第一章中国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概述…………………………………31.1中国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31.2中国网络新闻传播的现状与格局………………………………………4第二章网络新闻传播的特性与优势……………………………………42.1网络新闻传播的特征与优势…………………………………………42.2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势比较……………………………………6第三章中国网络新闻传播的不足与失范…………………………………73.1新闻自由的滥用…………………………………………………………83.2网络新闻报道的非客观性导致可信低…………………………………83.3不良信息、虚假信息充斥于网络………………………………………93.4侵权问题屡禁不止………………………………………………………93.5个人隐私问题……………………………………………………………103.6网络新闻的炒作层出不穷………………………………………………103.7网络新闻舆论导向出现偏差……………………………………………103.8网络新闻传播者的职业道德缺失………………………………………11第四章中国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对策………………………………………114.1增强网络新闻传播的舆论引导功能………………………………………114.2提高网络新闻传播者的专业素质…………………………………………124.3规范网络媒体,维护传播秩序……………………………………………13小结…………………………………………………………………………………14参考文献(References)……………………………………………………………14致谢………………………………………………………………………………1515 浅析网络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要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网络新闻传播作为“第四传媒”的方式异军突起,因其传播的即时性,海量性,全球性,互动性和多媒体性等,已超越传统媒体新闻传播方式,并深刻影响着当代社会。然而网络新闻传播做为近十几年来的媒体传播方式,存在着许多不足和失范之处:新闻自由的滥用、网络新闻报道的非客观性导致可信度低、不良信息和虚假信息充斥于网络、侵权问题屡禁不止、个人隐私问题、网络新闻舆论导向出现偏差、网络新闻传播者的职业道德缺失等等,规范网络新闻传播已迫在眉睫。解决网络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应增强网络新闻传播的舆论引导功能、提高网络新闻传播者的专业素养、规范网络媒体,维护传播秩序。积极推动网络新闻传播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前进。关键词:网络新闻传播;问题;对策15 引言随着网络传播的兴起,我国的新闻事业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新闻传播的社会作用进一步凸现。因其“第四媒体”传播的即时性,海量性,全球性,互动性和多媒体性等,已超越传统媒体新闻传播方式,并深刻影响着当代社会。然而网络新闻传播做为近十几年来的媒体传播方式,存在着许多不足和失范之处:新闻自由的滥用、网络新闻报道的非客观性导致可信度低、不良信息和虚假信息充斥于网络、侵权问题屡禁不止、个人隐私问题、网络新闻舆论导向出现偏差、网络新闻传播者的职业道德缺失等等,规范网络新闻传播已迫在眉睫。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对策,做了具体的阐述。分为四部分,首先,介绍了网络新闻的发展历程概述,及网络新闻的现状和格局。其次,分析了网络新闻的特征和优势,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优势的比较。再次阐述了中国网络新闻传播存在的不足和失范,最后针对这些不足和失范采取的措施,做了具体的分析。第一章中国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概述1.1中国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1995年5月1日,世界电信日这一天,中国邮电部宣布向国内社会各界开放因特网业务。因特网商业服务向全社会的开放,是网络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形成的前提条件。中国新闻信息的传播从这一年开始借助因特网而步入“第四媒体”时代。根据中国网络新闻传播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特征,可将其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1)起步阶段:(1995年—1997年)这是中国网络新闻传播发展的起步阶段,由于网络技术的不成熟,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等的限制,中国网络新闻传播事业在这一阶段的发展速度尚且比较缓慢,运作的水准也相对较低。1995年1月,教育部主办的《神州学人》杂志,成为我国第一份中文电子杂志。1995年10月20日《中国贸易报》的上网,则揭开了国内媒体大批上网的序幕,中国传统新闻媒体积极进军互联网传播领域,纷纷以“网络版”、“15 电子版”的形态从事网络新闻传播活动。但是,在这一阶段,网络媒体只能算是传统媒体的一个简单的复制,拷贝,自身并没有以一个独立自主的地位。但也就是在这一时期,第四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也开始广泛展开。早期上网的中国新闻媒体,作为先行者,为今后的中国网络新闻媒体的加速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积累。(2)激活阶段:(1997年—1999年)1997年5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下达了《利用国际互联网络开展对外新闻宣传的注意事项》,为这一阶段,中国新闻媒体上网数量的急剧增长,在客观上起了推动的作用。这一阶段,中国的的新闻媒体不仅在数量上有了很大提高,在质量上,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一些新闻网站不再是传统媒体的附庸,而是有了自己的发展定位,开始有了独立的发展空间。此外,不仅中国传统新闻媒体积极进军网络传播领域,商业网站在“内容为王”理念的牵引下也开始进军新闻发布领域,并且提出了“门户网站”的概念。如新浪网,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从这一阶段开始,中国新闻媒体也逐步深入地研究网络新闻传播的新规律,寻求开辟网络新闻传播的新领域。(3)管理与创新阶段:(2000年—至今)在网络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如何使其有更规范的发展环境是一大难题。2000年4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成立了网络新闻管理局,负责统筹协调全国互联网络新闻宣传工作。2003年8月1日,《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开始正式实施。网络新闻传播走上了规范化管理的正轨。1.2中国网络新闻传播的现状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突破4亿大关再创新高,达到4.2亿。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导致传统媒体也纷纷向网上发展。全世界的报纸网络版发展迅速壮大。此外,广播电视也不甘落后,纷纷在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从而成为自己的有益补充。因特网的用户以惊人速度发展。从投入商用发展到5000余万用户,广播用了38年,电视用了15年,而互联网络仅用了5年。正如阿尔温·托夫勒在他的《第三次浪潮》中所说:“一个新的文明正在我们生活中出现,这个新文明变革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也改变了我们了解世界的能力”。前所未有的改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前所未有的困惑。人类社会在迎接网络传播方式挑战的同时,不得不去思考和正视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特别是作为新闻传播业的主流媒体更应该保持理性而清醒的认识。网络新闻传播已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渠道,并一步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15 第二章网络新闻传播的特性与优势2.1网络新闻传播的特征与优势互联网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媒体集三大传统媒体的诸多优势为一体,是跨媒体的数字化媒体。网络媒体新闻传播除具有三大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共性”特点之外,还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主要有:(1)即时性即时性是网络新闻传播时效性强的形象表述。上世纪末,网络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就不断创造了发稿时效第一的记录。近几年来,滚动快讯让网络新闻传播的时效性进一步体现。随着网络图文直播、音频直播和视频直播的出现,网络新闻的即时性日臻完美。网络媒体为凸现新闻时效性,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有时甚至将新闻电头的时间精确到分钟。即使是日常新闻报道,新闻内容页面一般都标注了精确到秒钟的发布时间,一些新闻列表的每个标题后也标注发布时间。(2)海量性网络媒体可实行全天24小时发稿,人民网、新华网等新闻网站和新浪网、搜狐网等门户网站实行全天候发稿已有10多年时间。网络媒体的每日发稿量(包括条数和篇幅)远远大于传统媒体,如新浪网仅新闻频道首页的新闻链接总量就高达800多条,各栏目还源源不断地滚动播出新闻,发稿量可见一斑。点击打开任何一条网络新闻网页,呈现给读者的除该新闻的内容之外,还有关键词、相关新闻和新闻专题等链接,广为集纳追踪报道和相关信息,全面报道事件始末,极大地丰富了新闻外延和背景资料,让读者充分享受新闻盛筵。除非人为清理或服务器在没有备份的情况下遭到破坏,理论上网络媒体所发稿件将以数字形式长期保存在资料存储容量巨大的服务器上。在这种意义上,网络媒体简直就是一个浩瀚的新闻数据库。网络媒体新闻传播的海量性,还体现在具有强大的检索功能及易复制、易存储等特点。谷歌、百度等专业搜索引擎及一些网站自有的检索工具,使网上查找新闻变得十分便捷。读者可以通过拷贝粘贴、下载、收藏、打印网页等方式复制、存储所需资料。(3)全球性网络媒体的传播范围远远大于报纸、广播和电视,是全球性的。“网络传播无国界”15 ,网络传播空间理论上没有国家和地区的限制。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不采取特别的技术措施对境内外个别有害网站实施封锁(事实上通过代理服务器可突破封锁),世界上任何一个网站登载的内容,都有可能供全球网民访问、浏览和下载。同样,世界上任何一个具备上网条件的地方,均可轻松浏览全球网站。网络媒体新闻传播的全球性,在使一些网络媒体“走出国门”的同时,使一些目标受众为特定语种读者的网络媒体提升了全球影响力。如香港的星岛环球网、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等中文网站,纷纷跃入全球华人的视野范围内。(4)互动性网络媒体新闻传播是媒体与受众、受众之间的多向性、互动性传播。互动性又称交互性,包含“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传播方式,体现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相结合的传播方式,是网络媒体的特性和优势。网络论坛、讨论区、留言板、聊天室、电子邮件、QQ及MSN等即时通讯软件等,吸引着大量网民积极参与传播信息、评论新闻、讨论新闻话题等活动,极大地提高了网络新闻传播的社会影响力。(5)多媒体性网络所拥有的一大特性是多媒体性,它使网络媒体有能力在技术上实现多媒体传播。网络传播的多媒体性是指互联网络运用数字技术,兼容报纸、广播和电视多种媒体的传播手段,全面刺激受众的多种感官。网络传播采取文字、图片、音频、视频、FLASH动画等多种形式,丰富了报道手段,使新闻更为直观、形象、生动,增加了新闻的现场感和冲击力。由于传统媒体只能实现单媒体传播,受众选择了什么媒体,就只能选择这个媒体所具有的传播方式,所以报纸、电视和广播一直处于一种“三分天下”的格局之中,彼此不能涵盖,而网络媒体集文本、声音、图像等传播形式于一体,这就打破了传统媒体之间的界限,使网络媒体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不再有现实生活中传统媒体三足鼎立的势力划分。(6)新媒体特性网络媒体既具有大众传播的优势,又兼具小(窄)众化、分众化传播的特点,通过强大的信息技术正把不同的媒体形态融合,体现了媒体变革最明显的特征。近年来,互联网融合报纸运作模式产生了网络报纸。随着网络流媒体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融合电台技术产生了网络电台,融合电视技术产生了网络电视台,融合移动通讯技术产生了网络、手机网站,变革编辑理念和模式产生了博客,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层出不穷,异彩纷呈。2.2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 (1)传统媒体15 报纸: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元老,报纸独领了数百年的风骚。报纸媒体的白纸黑字,易于保存(无需借助于技术设备)。以及一些专业性报纸、对象性报纸的读者群基本上比较固定,当是其显著的优势。加上报纸多年来在受众群中树立的真实、可靠的形象,及受众对其信任感较高,因此,很多受众在其他媒介上遇见不能确定的问题时,会第一时间想到拿报纸来进行核对,并且作为资料长期保存。这也是报纸媒体的显著优势。广播:声音形象,模拟、只用听觉,广播媒体对听众文化水平的要求不高,一般受众从中获取新闻信息不存在任何语言障碍,受众收听方便,接收介质简单,占用空间小,价格便宜(只需一个小小的收音机即可),同时只需要动用耳朵,不占用其他感官,可以随时接收信息,也不影响其他事物的处理(如可边做家务边收听,边开汽车边收听等)。就媒体而言,因其只涉及声音传播,制作相对简单快捷,信息传送时效快,另外很容易笼络一批忠实听众,每档栏目均会有不同程度的支持度。电视:电视媒体是党和国家的重要舆论宣传工具,是担负着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任务的主流媒体。多年来,它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它的传播速度快、内容多元化,节目图文并貌且生动形象,动作和声音同时刺激感官。且电视媒介的传播范围广、传播介质普及率高,也培养出一群忠实的观众。 (2)网络媒体(第四媒体) 网络媒体有着其他新闻传媒所无可取代的诸多优点。相对传统的三大媒体它有以下优势:(1)凭借网络进行新闻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网络媒体让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球,真正地、名副其实地成为“地球村”。它既有广播电视媒体传播新闻信息快捷之长,又无广播电视传播新闻信息覆盖面有限之短。网络所到之处,也就是新闻信息所到之处。它既不受国家疆界的限制,也不受刊播时间的限制。也就是说,第四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且传播范围广的显著特点。(2)第四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打破了传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界限。网络媒体点对点的传播模式实现了传者与受传者角色身份的转化,它将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双向交流,由有限的范围推及网上传播的整个过程,而且是多向的互相交流新闻信息。并且,受众可以随意在网络上发表独特见解,抒发个人观点等等,同时可以随意浏览其他人利用网络空间所发表的种种文章内容。(15 3)使用第四媒体,传播、接收、储存、检索都极其便捷。利用网络进行新闻信息的接收,十分方便;利用第四媒体将网上得到的新闻信息加以储存和检索,也极为方便快捷。网上用户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漫游,任意地摄取自己所需要的新闻信息,并把它储存下来。利用第四媒体获取新闻信息的受众,实际上,也就拥有了可以极方便地进行检索的巨大资料库。从这个意义上说,全球范围内的信息资源共享,在网络媒体下才能成为现实。(4)第四媒体可以方便地实现多媒体传播,做到图文声像并茂。第三章中国网络新闻传播的不足与失范虽然我国目前已经有了关于网络信息传播的政策和法律,但是由于立法不健全,贯彻不彻底,执行不到位,造成了网络环境自由散漫,信息内容嘈杂,管理滞后等不良结果。加上在网络媒体中把关人作用的淡化,使得网络新闻媒体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和弊端。网络新闻的传播作用和社会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但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新闻自由的滥用、不良信息虚假信息的泛滥、克隆抄袭造成新闻良莠不齐、网上版权尚无完善解决方案、深度新闻报道欠缺、网络新闻炒作层出不穷等,给网络新闻的拓展带来了困惑。尤其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公众眼球,不择手段的商业竞争,导致网络新闻传播中公信力降低、道德失范现象屡屡发生。3.1新闻自由的滥用  言论与传播自由是作为现代文明标志—自由的应有之义,是新闻传播伦理的一个根本原则,它与联合国颁布的《国际新闻道德信条》的规定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致的。但是,随着新闻传播界滥用自由的现象日趋严重,作为自由主义之补正的社会责任论开始兴起。  新闻传播的社会责任包括:真实而公正地报道和评述新闻;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做社会与公众的耳目喉舌;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社会稳定;发挥媒介社会监督作用;尊重公民人格尊严,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履行社会公共文化的使命,不传播低俗不雅的信息。新闻传播有责任让公众迅速、准确、充分、完整地知晓和理解新闻事件,在此基础上对环境中存在的机遇、挑战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并形成正确的判断。  然而,现实中存在着公众和媒体自身对新闻自由和社会责任的误读。首先,新闻自由变成媒体话语霸权。媒体本应是大众共同讨论的平台,而非少数人的特权区。其次,新闻自由成为伤害公民合法权利甚至成为侵犯个人合法权利的借口。15   未经允许的采访、未经核实的报道、照片的非法使用等等,让公众对媒体产生了抵触情绪。最后,新闻自由舍弃维护公众利益和引导社会价值的责任。网络虚假广告的盛行,血腥或色情的画面泛滥,媒体的娱乐化现象愈演愈烈,媒体的公信力逐渐下降,媒体一时间成为浮躁与浅薄的代名词。  当一些反动、迷信、色情、反人类或者其他不正当价值观的内容打着“新闻自由”的旗号堂而皇之地出现在网络新闻媒体上时,媒体应当担负的社会公器的责任和义务只不过就是白纸黑字而已。3.2网络新闻报道的非客观性导致可信度低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属性。某些网络新闻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置正确的舆论导向于不顾,编发或转发可信度低的新闻,在很大程度上败坏了网络新闻的名声。作为新闻网站来说,报道的真实性不能完全的保证,虚假新闻,小道新闻仍然存在。新闻失去了引导作用,误导了受众。虚假信息,谣言、小道信息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舆论现象,经常的在人际互动间传递、蔓延和扩散。网络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以它的片面性报道让人们先入为主、盲目信从。但当事件真相公诸于众后,会使受众产生网络新闻的片面性和不真实性,从而导致不信任感。目前,网络新闻失实的主要表现是:添枝加叶,浮夸歪曲;炒作名人,迎合受众;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猎奇轻信,以讹传讹;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甚至子虚乌有、通篇捏造。在互联网繁荣昌盛的今天,宽松的网络环境使得虚假新闻、谣言、小道新闻等有了可钻的空子。特别是象征着社会公信的新闻传媒,也常常出现一些虚假新闻报道。各种真真假假的“新闻”在网络上泛滥,让人目不暇接。其实这些虚假新闻的制作者无非是为了刺激读者,吸引眼球,抬高自身的点击率。初衷毋庸置疑,但是做法却是不可取的。虚假新闻的出现,置新闻的真实性于不顾,是对受众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3.3不良信息、虚假信息充斥于网络网络的虚拟性与民主性,使网络信息传播坠入商业性迎合、忽视社会责任的怪圈。与各种各样的网上服务相比,新闻频道迎合受众的方式更为隐蔽。它通过新闻的附加信息吸引受众,即在网络中人们可以无顾忌的选择信息而不必受到社会道德的约束。一些网络新闻工作者道德素养和新闻价值取向低,让许多非法、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充斥于网络中。除此外,还有人用一些不实的网络新闻报道,骗取善良人们的爱心和资助,这些都使人们对网络逐渐失去了信任。不健康内容,如暴力,淫秽,犯罪内容泛滥。有的网站页面上就带有不健康内容和图片,这些不健康内容充斥于网络。其目的无非是为了经济利益,但是却忽略了道德的问题。不健康内容的泛滥已经成为网络的一个痼疾。15 网络新闻媒体的媚俗化现象严重。由于竞争的压力,传媒和记者渐渐的淡化了其职业责任感,偏向于追求经济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一些低俗新闻和不良新闻。网络诈骗的形式多样,有利用网上拍卖实施的诈骗,有利用Modem拨叫国际长途的诈骗,也有利用互联网骗取信用卡的诈骗,更有利用互联网进行多层次销售和传销的诈骗和利用互联网提供的旅游休假以及医疗保健商品及服务的诈骗。这些网络诈骗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就是成本低,传播性强,社会危害性强,涉及范围广。不良信息的传播对整个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包括危害网民身心健康(例如暴力、色情等),危害网民的财产安全(例如网络诈骗信息等),危害市场经济秩序(例如虚假股票信息等),危害社会安定团结(例如,毒品、枪械等管制品买卖等)。这类信息荼毒网民积极向上的品行情操,违反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4侵权问题屡禁不止网络侵权盗版是依托网络环境进行的侵犯著作权行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各种网络侵权盗版现象开始出现,目前,网络下载已经成为盗版影视音像产品、网络游戏产品进入中国文化市场的重要渠道;一些不法分子还私自架设服务器,外挂软件程序,擅自利用互联网从事网络游戏经营。网络侵权的案例多不胜数。3.5个人隐私问题 每个公民都有隐私权,都有自己受到法律保护不被公开的一面。但是近年新闻媒体对公民隐私权的侵犯不断发生,这在演艺界尤其严重。这些情况包括公开曝光、随意猜测、频繁骚扰等等。娱乐记者为了拿到演艺圈的名人隐私进行炒作,吸引公众眼球,提高报纸发放量,可以说是不择手段,不惜引起公愤。3.6网络新闻的炒作层出不穷15 新闻抄作新闻抄作是当前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主要表现是一个新闻被多家报纸、网站等媒体反复报道,纷纷转载。表现为大众传媒在某一段时间一哄而上对某一事件进行渲染式转载报道,或者是某一传媒在较长时间内对并不具有很高新闻价值的事件作过于密集的、超常规的转载报道,而且多为没有被授权、不符合转载规则的转载。比如《纸做的包子》消息播出后,经多家媒体转载转播,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这些转载转播的媒体,对这条虚假新闻在国内外造成的极其恶劣的影响,起了煽风点火、助封为虐的极坏作用。  新闻抄作是较为严重的违背新闻职业操守,违反新闻职业道德,漠视、愚弄、侵害广大受众正当合法权益的一种不良行为。那些被抄作的新闻大多是建立在煽情的基础之上,注重犯罪、丑闻、流言蜚语、离婚、婚外恋、性等问题,强调灾害和奇闻异事的报道。目前我国大部分媒体,尤其是娱乐版,本着法不责众、众口砾金的原则,大力抄作。再比如芙蓉姐姐,一个庸俗无聊的造型,几年了还能成为娱乐新闻的热点,反复抄作,除了让民众恶心还有什么呢?这样的抄作新闻,满足了一些地方的小报的需求,迎合了一些人喜欢低级趣味的心理。小报扩大发行量,赚取利润,这些抄作新闻的记者也获得额外的收益。3.7网络新闻舆论导向出现偏差正确的积极的舆论可以振奋精神、激扬民气、凝聚人心、增强合力,而错误的消极的舆论则可能扰乱视听、混淆是非,为社会上某些错误或偏激的情绪推波助澜。传统媒体设立或创办的新闻网站,由于延续了以往相对比较严格有序的新闻信息业务运作体制和机制,能够较好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但商业性媒体网站在舆论导向上明显存在偏失问题。商业性媒体网站完全采用商业化运作模式,其中相当一部分有境外投资背景。由于受到西方的新闻价值观影响,这些网站试图摆脱意识形态的烙印,在编辑方针上置“经济效益”为首位。为了提高“点击率”,在对新闻的取舍和编排上往往追求轰动效应,热衷于揭露性、猎奇性的报道,分不清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舆论导向偏失现象较为普遍。3.8网络新闻传播者的职业道德缺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发展,记者有偿“不”新闻的时候也是多发多闻的,甚至也成为群众心知肚明的潜规则的一种。许多记者在政治权势和资本权势的双重诱惑下,出卖了他们的良心,走向了堕落。但作为“社会良心”的记者,收受贿赂是对新闻传播伦理的严重践踏,是对新闻当事人和社会的不义,严重违背了新闻职业道德,损害了新闻真实性、正义性的声誉,造成了恶劣影响。舆论监督角色越位随着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出现了许多敢于仗义执言的记者,不但奋笔疾书,甚至通过个人力量为民请愿从当前的社会实际情况来看,对于此类“包公记者”的辛勤工作和良好愿望我们应加以肯定,但他们的行为往往带有比较明显的非理性色彩,容易先入为主,致使报道错位失准。第四章中国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对策15 4.1增强网络新闻传播的舆论引导功能  舆论属于社会的软控制系统,新闻媒介在形成舆论和引导舆论方面具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舆论的激发器、承载者,它对社会舆论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响。新闻舆论不仅是整个社会舆论的反映者、组织者,还是舆论的引导者。发挥网上专业新闻机构在形成、引导舆论方面的优势,积极引导舆论。  首先,利用上网的专业新闻机构在引导舆论方面的优势,巩固和发扬其天然的品牌效应。  从理论上讲,网络传媒的大容量和传播技术的特点使任何人在网络上传播信息成为可能,但并不意味着上网的人必然会去接受这些信息,因为很多传播者的传播目的具有不确定性,但这些无目的的信息却可以在网上大量复制与传播,从而出现了大量的信息垃圾,专业新闻媒介的站点仍是大部分人的首选和眼球聚集点。从舆论形成的角度看,根据诺依曼的假说,意见气候的形成与以下三种条件有关:多数传媒报道的类似性产生的共鸣效果;同类信息传播的连续重复性产生的累积效果;信息到达范围的广泛性产生的遍在效果。在网络中一般的信息传播者出于个别的目的发布信息,很难同时产生共鸣、累积、遍在效果,所以他们难以形成自己的舆论,而专业新闻机构在这方面就有了一定的优势。  另外网上信息的太多太滥,更唤起人们对高质量的可靠信息的需求,就像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时,人们更需从"品牌"中寻求保障一样,人们对专业新闻媒体有了较多的依赖与信任,因此上网的专业新闻机构的影响面是最广泛的。  其次,专业新闻媒介机构在网络传播中仍将继续充当"把关人"的角色。虽然从宏观上人们自行选择的自由度加大,"把关"减少,但是微观上即专业媒体的把关仍是强化了的。无论受众如何绕开宏观的控制去获得信息,最终他仍要进入某个站点,即进入某个微观的"把关人"的势力范围中。实际上网络传播被削弱的是政府的"把关"功能而非专业新闻机构的"把关"功能,同时政府为增强本国在网络中的声音,保持在国际舆论环境中的地位,会在资金、政策上扶持这些媒体,政府的"把关"最终又融入微观的"把关"中。因此专业新闻媒体在形成、引导舆论中的作用仍是明显的。在具体操作中,媒介结合网络的特点应形成行之有效的方法:如综合运用时间和空间手段来评价新闻事件,综合运用多媒体形式,在网页中以特殊手段形成强势等一些适合网络特点的编辑手段来影响人们对某些事件的关注程度。  “现代社会已成为一个巨大的媒介市场,舆论不过是大众媒介内容的反映,受众接触媒介不希望陷入被操纵,而是渴望平等交流”15 。而网络恰恰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有别于传统媒介从单方面意愿出发去引导舆论,网络传播具有交互性,这种交互要求将受众看成平等交流的对象而非被动的“靶子”。交互式手段将过去主要通过民间渠道传播的声音引向了主流渠道,使民意的表达更加畅达,它将过去被掩盖的方面揭示出来,从而使主流新闻媒介更好地观察自己所要引导的舆论方向与现实的民意之间是否存在差异,也进一步判断自己的舆论导向是否合理,需要做哪些调整,如何进行调整。编辑仍应在交互式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但他不应是以自己的传播权压人而更多地应用他所表达的意见本身的说服力,以及说服的技巧。  此外,网上言论纷呈的态势要求专业新闻媒介尊重受众的知晓权、提高新闻报道的透明度,在舆论引导中掌握主动权。4.2提高网络新闻传播者的专业素养根据网络多媒体新闻传播的特点,多媒体时候的传播者应为全球性的,既懂理论,又懂业务,还精通传播技术的全能型记者和编辑。因此,网络新闻传播者应具备的素质主要包括:新闻传播理论和新闻传播实务素质、道德素质、技术素质。网络新闻传播者须具备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和新闻实务知识,这些新闻实务是根植于传统的新闻传播理论和实务基础上的,又带有网络新闻传播的特质。此外,网络新闻传播者还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网络传播是一种世界性的传播,网络中的新闻传媒无论大小,传播新闻地位一律平等,它们的受者是全世界的网民。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每个网络新闻传播者,尤其是职业网络传播者,要特别注重道德修养主要有:遵守网络中的规则和有关网络管理的各种政策,如实传播新闻事实,不传播虚假和不健康的信息,要关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不就事论事地传播新闻,保持清醒的头脑,带有批判的观点浏览和吸收网络新闻信息。此外,网络新闻传播者还应具备扎实的新闻传播技术素质。4.3规范网络媒体,维护传播秩序网络传播的无边、无形、无限的特征,为人们在第一时间获取丰富的新闻提供了最理想的信息平台。然而,也正是网络的无边、无形、无限,使得许多平面媒体上拥有著作权的作品,遭到网络中众多商业和非商业的新闻网站的侵权;著作权法规定的时事新闻“法定许可”转载的权利也被曲解,竟变成一些新闻网站进行不正当新闻竞争的法律理由。网上新闻传播的无序,长期以来令人感到困惑,亟待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15 加强政府行为的管治和监督。应依法加强对网络信息传播,特别是对网络新闻传播的管理,加强网络传播的法制建设,以法治网。2000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政府先后制定颁布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一批法规文件,对保障网络新闻真实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这一工作仍然任重道远,需要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要改变目前网络新闻管理法规操作性不强的状况,使法律法规更加明确化、科学化,提高可操作性。如“根据网络新闻信息的传播服务形式多样化的现状,有必要根据不同的传播形式分类制定管理细则”。  除了制定相关的法规外,对待网络新闻产生的纠纷还可运用法律手段。只有在法律条款的框架之下,网络新闻的传播效果才能得到真正有效的控制。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对网络安全的监管,不仅仅适用于对政治导向、淫秽色情、恶意黑客等传统意义上的监管,还应该扩大到网络舆论动向和常规新闻导向等方面,并适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之更具可操作性。从1994年起,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之后,国家有颁布了十多个相关的法律法规。仅就互联网管理内容方面,我国目前出台的法规就包括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站从事新闻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然而,互联网相关管理的某些法规不够细致完善,有些新情况新问题难以找到可以依据的法规。同时要加强立法过程的协调,使法与法之间能够兼容,减少法规间的冲突,并且法律法规的制定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其次,加强网络传播的行政管理,强化监管责任。网络信息的监管涉及公安机关、国家保密局、国家工商局、电信管理部门等多家单位。在实际操作中应明确各自的职责。加强部门间的合作和资源共享,管理与打击并重,从而有效控制有害信息的发布、传播。同时,还可以设立独立的网络媒体道德委员会这样的专门机构,对网络媒体的职业道德建设进行监督和评比,并按期把结果公布于众。一且有违规违法的现象,一方面可以诉诸法律,一方面可以依靠行政手段,同时还可以借助整个社会的舆论压力、道德谴责。  最后,引导网民健康文明的网络行为,实现全社会监管。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来道德负面影响的同时,也为我们充分利用网络向公众大力宣传网络中有害信息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性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使公众认识到保持本国、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必要性。从而自觉地抵制有害信息的传播。同时,加强对青少年的政治思想教育尤为重要。青少年是网络用户的主要群体,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未确立或容易改变,引导他们弘扬中国15 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青少年对不良意识形态的防御能力和监管能力。如果全社会能形成良好的自觉的监管体系,那网络媒体的商业化带来的消极后果给我们的传统文化、主流价值体系所带来的冲击将愈来愈小。小结网络作为“第四媒体”是网民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新闻因其传播的及时快、互动性、全球性、多媒体性、选择的自由化等特点所构成的传播空间,为人们自由的获取信息、传播信息、发表意见提供了巨大平台。同时,也为虚假信息、不良信息打开了方便之门。网络新闻中存在的新闻自由的滥用、报道非客观性导致可信度低的新闻、侵权问题、个人隐私等道德失范现象,给网络新闻的生存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也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解决网络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应增强网络新闻传播的舆论引导功能、提高网络新闻传播者的专业素养、规范网络媒体,维护传播秩序。积极推动网络新闻传播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前进。参考文献(References)[1]杜骏飞《中国网络传播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09月[2]匡文波《网络媒体的经营管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08月[3]陈龙《大众传播学导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4]朱光烈《我们将化为泡沫》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5]闵大洪《新闻传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6月第3版。[6]吴风《网络传播学—一种形而上的透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7]龚小平《网络新闻的道德失范及对策》2009年10月致谢经过许多个日夜的辛勤劳作,论文终于完成了。我心里除开收获的喜悦外,更多的是深深的感激之情。感谢王爱和导师对我的耐心指导,热忱鼓励。她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踏踏实实的精神15 给我人生很大的感悟。同时也感谢在座的每一位老师对我帮助,是你们我才有今天的成果。我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是你们陪伴我走过了这难忘的四年,我的论文里也凝聚着你们的心血。在此,我要深深地道一声:谢谢。此致敬礼致谢人:孙丽1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