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于弦的直径(一)

垂直于弦的直径(一)

ID:13398413

大小:2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22

垂直于弦的直径(一)_第1页
垂直于弦的直径(一)_第2页
垂直于弦的直径(一)_第3页
资源描述:

《垂直于弦的直径(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垂直于弦的直径(一)一、教材分析和教材处理:1、“垂直于弦的直径”是初中几何第七章“圆的有关性质”中的第三节,其主要内容是垂径定理及垂径定理的几个推论。这一内容安排三课时授完,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讲垂径定理的引入和证明及其简单应用;第二课时主要讲垂径定理的几个推论;第三课时主要讲垂径定理及其推论的实际应用。2、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反映了圆的重要性质,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垂直关系的依据,同时也为进行圆的计算和作图提供了方法和依据。因此垂径定理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全章的重点,教学大纲中也明确规定要使学生掌握垂径定理。垂径定理的证明是利用是利用翻转叠合的方法进行的。学生对这

2、种证明很不适应。所以,它是本节课的难点。由于垂径定理的题设和结论比较复杂,因此在教学中要着力让学生分清该定理的题设和条件,此外,垂径定理与勾股定理结合运用常常能解决有关圆的计算问题,在圆中解决有关弦的问题也往往要做出圆心到弦的垂线段(弦心距)作为辅助线,然后用垂径定理来证题。这些思想方法和基本图形在今后的学习中经常遇到,因此要通过本节课的例题教学,让学生熟练地掌握。二、教学目的要求: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1)使学生理解圆的轴对称性。(2)使学生掌握垂径定理,并能应用它解决有关弦的计算和证明问题。(3)通过垂径定理的证明渗透几何变换的思想。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3、:问题情境法多媒体课件运用(几何画板与PowerPoint演示文稿)四、教具使用:圆形纸片、多媒体电脑、投影机五、教学过程:1、新旧知识的联系:观察圆形纸片,说出和圆有关的一些概念。2、定理的提出过程:①师生动手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归纳出圆是轴对称图形,经过圆心的每一条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②在理解圆的轴对称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A、B是⊙0点上任意两点,怎样通过画图找出AB的中点(不通过度量)?学生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动手画图;大胆尝试,可能出现多种画法,教师把其中的两种画法投影出示,并给以适当的肯定,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③教师针对第二种画法提出疑问:你这样画出

4、的点C(强调画法中CD是⊙0中的直径,CD⊥AB于点E)是AB的中点吗?为什么?由此引导学生探本求源,思维指向垂径定理。④通过课件直径演示验证第二种画法是正确的,即AE=BE。并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AC与BC、AD与BD关系怎样?学生观察到AC与BC、AD与BD也重合,即AC=BC、AD=BD。⑤教师又问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从而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垂径定理。3、垂径定理证明思路的探索:垂径定理的证明使用了翻转叠合的证明方法,这一方法很少使用,学生很想难到。教学中作如下安排:(课件演示)①找准突破口。由于要证明的结论中,包含有线段相等和弧相等的问题,证线段相等的问题,方法较多

5、,很难把学生的思路引到用折叠的方法上来,而要证明弧相等,目前只有用等弧的定义作为依据。因此,以证明弧相等为突破口容易把学生的思路引到这一方法上来。②分散难点。教学设计中,把要证弧相等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学生容易解决的问题,启发学生从未知看需知,逐渐靠拢教材,寻找解题途径,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③实物沟通。用直观教具帮助学生沟通理解难点。④指导学生看书理解定理证明书写过程。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注重了证题思路的探索过程、主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学生的思维活动得以展开,能力得到培养。4、引导学生分清定理的条件和结论:由于垂径定理的题设和结论比较复杂(多条件、多结论),学生很难把握,

6、因此学生对于所学的定理有了初步了解后,教师接下来要着力让学生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尤其是要搞清定理题设中的两个条件,针对这一问题,我采用以下办法进行。①结合图形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定理中的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提出运用格式。②运用正反例的变式题组,深化对定理的理解,强化定理中的两个条件,一是过圆心(直径或直径的一部分);二是和弦垂直。5、应用定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①例1的教学安排是教师讲解例题后,应引导学生把垂径定理和勾股定理结合起来,得到圆的半径r、圆心到弦的距离d、弦长a之间的关系式r2=d2+(a/2)2。根据此公式在a、r、d三个量中,知道任何两个量就可以

7、求出第三个量。并争取通过讲练结合方法,让学生从中领会,自己发现,并归纳出这个公式,在训练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例题具有的本质特征功能。②例题2和例题1有着密切的联系(添加辅助线:从圆心作一条与弦垂直的线段为辅助线,然后用垂径定理来解题),只是出题形式上的差异,因此在例题2的设计上,可以略讲,但要证明AC=BD,学生可能出现多种方法,教师在肯定这些做法的同时引导学生对多种证明方法加以比较,从中选择最佳途径,突出运用垂径定理证题的优势。6、课学练习与巩固:P78页第1题(强调辅助线的添加)P84页第12题(可适当提示:还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