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专业美学考试命题范围

哲学专业美学考试命题范围

ID:13427934

大小:59.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22

上传者:U-4624
哲学专业美学考试命题范围_第1页
哲学专业美学考试命题范围_第2页
哲学专业美学考试命题范围_第3页
哲学专业美学考试命题范围_第4页
哲学专业美学考试命题范围_第5页
资源描述:

《哲学专业美学考试命题范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论争■童心说李贽(泉州人)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他认为天下最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出自“童心”。“童心”即“真心”,指人的真实的自然本性;“童心”反对“虚假”,是人的最初一念之本心的率真流露;“童心”是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命价值的根本所在,因此“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面对童心泯灭的现实,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守持自己的“童心”,敢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摆脱“道理闻见”的浸蚀。■王国维(左)被称为中国美学的奠基人。其理由是:1、大量译介西方美学知识;2、大致完成了美学独立的话语转换,如他直接使用了“美学”这一概念,并运用西方美学的一系列概念,如“悲剧”、“美育”、“审美”等来论述中国美学的基本性质;3、运用西方美学的超功利观点来批评传统的“文以载道”论,使中国美学开始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而由自发走向自觉;4、运用自然科学知识和审美分析方法来探讨美学问题,使中国美学向科学化方向迈进。■“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最著名的命题就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成为黑格尔美学的哲学基础。“理念”是什么?它不是一般的概念,也不是一般的范畴,而是抽象程度至高、而又有着规定性的根本观念。“理念”这个词来源于西方哲学,在西方的哲学传统中,“理念”是精神实体。柏拉图以“理念”(理式)作为美的事物的精神性的本体;康德发展了柏拉图的理念论,而且强化了理念的主体性内涵。黑格尔称:“理念就是思想的全体”,“因此理念也就是真理,并且唯有理念才是真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理念”是超乎一般概念范畴之上的精神实体,是统领、辐射具体概念的根本思想观念。通过这些不同的理念,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解释世界,使世界在不同的思想家的理论中有着不同的状貌。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命题,至少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有价值的内容:①强调了理性和感性的统一;②强调了个别与一般的统一;③强调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美学主要内容(1)美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论:“劳动创造了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代表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2)美的规律的理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因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3)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异化)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中。”(4)审美范畴(悲剧、喜剧)及艺术本质(典型、艺术掌握世界)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1)调美学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2)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结合在一起,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3)唯物的辩证地看待主客体关系。(4)历史感,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结合。■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论争第一,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美学就是关于美的科学。理由主要有四点:①从美学史角度看。②从区别美学与艺术学的角度看③从现实功用角度看。④从方法论角度看。第二,美学是关于艺术的科学。以马奇、朱光潜为代表。主要理由是①从美学史角度看。②从实际和方法论角度看。③从社会作用角度看。第三,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或 美学是研究审美关系的科学。以周来祥和蒋孔阳为代表。在审美关系的理解上,他们之间有差异。蒋孔阳认为,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美学研究的根本问题。周来祥认为把审美主体与客体所构成的审美关系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第四,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经验。以高尔泰为代表。第五,美学是以美感为中心的研究美和艺术的科学。以李泽厚为代表。第六,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以叶朗、蒋培坤为代表。第七,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生命或生存或存在。以杨春时、潘知常等为代表。第八,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文化。■自然美的概念自然界是丰富多彩的,因而自然美也有着多种形式。无论是洁白无瑕的珊瑚,或是晶莹透明的水晶;无论是金银耀眼的光辉,还是蜂房的精密机巧,大至星空海洋,小到昆虫野花,都能表现出自然美。我们若能身临其境地进行审美活动,就会有更强的感染力。旅行游览最重要的观赏对象就是自然风景美。那烟波浩瀚的洞庭,巍巍耸立的五岳,或者是“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桂林山水,甚至是蓝天白云,远山近水,花香鸟语,落霞彩虹等一般的自然风景,它们各自以自己朴素、雅致、恬淡、奇异、雄伟、妩媚等不同的姿色,不断地吸引着游人,给他们精神上带来了极大的愉悦和满足。■自然美的特点自然美的自然性自然美侧重于形式自然美的人文性自然美的变易性■自然美在审美中的积极意义对自然美的欣赏有着独特的情趣,对自然美的欣赏是美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积极意义在于:1、欣赏祖国大自然的美,可以激发我们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课堂。2、自然美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寄托人们的理想,还可以培养人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3、对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使人们得到积极的休息,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社会美的概念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它经常表现为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社会美是美的形态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种,也是美的最早存在的形态之一。社会美的形态包括:(1)人的美。人本身的美体现为那些在实践中具有智慧、力量和献身精神的人物形象。(2)劳动产品的美。劳动产品的美通过改变了自然原有的感性形式的、具有美的特性的劳动产品来体现。(3)劳动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美。劳动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美可以统称为环境美,包括社会风尚的美和人为自己创造的具体劳动、生活物质环境的美。它们作为一个广阔的美学领域,作为与人类社会实践密切联系的美学范畴,构成社会美的重要方面,而且正愈来愈受到美学研究的重视,愈来愈受到社会的重视。■审美理想对社会美的作用表现在:1、审美理想是人进行自由创造的精神动力。2、审美理想是真善美的统一,它使人的自由创造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3、在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与理想有密切的关系。 ■人物形象的美重在内容1、人的美和人的本质有密切的联系2、人的内在美具有持久性3、内在美的显现更为生动丰富,更能直接体现人的本质4、内在美对人的精神生活能产生更深刻的影响■艺术美不同于现实美的特点表现为:1、现实美是客观存在的美,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而艺术美是现实美的能动反映,是经过艺术家创造性劳动产生的美,凝结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 2、现实美随着自然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有时甚至是转瞬即逝的;而艺术美被创造出来之后,就固定不变了,可以长久地被人们欣赏。 3、现实美客观地存在于客观现实中,与客观现实的其他属性混杂在一起;而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现实美的提炼、加工、集中和概括,比现实美更精粹、更鲜明、更生动,更具有典型性。■生活是艺术美产生的前提和基础为什么说生活是艺术家创造艺术美的基础呢?这是因为: 1、生活是艺术家想象的土壤,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2、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3、生活推动了艺术家创造技巧的发展。■从艺术创造的主客观关系来看,客观因素是基础,主观因素是主导,起决定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艺术家的主观因素决定了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和取舍。2、艺术家能够通过审美理想赋予艺术美新的质,即艺术家在审美理想的指导下,可以创造出比生活、自然美更美的艺术形象,在艺术创造中典型化和理想化同时进行。3、艺术家的主观因素还可以通过反映现实丑创造艺术美。4、艺术家的主观因素还赋予艺术形象以感染力。■悲剧与崇高的概念崇高是一种庄严、宏伟的美,以巨大的力量和摄人的气势见长。它近似阳刚之美的形态,但比阳刚之美更伟岸、更肃穆。博克在《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一书中开创了对优美和崇高进行比较研究的先河。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把崇高分为两种:数量的崇高和力量的崇高。博克和康德的崇高理论都存在着薄弱的环节。中国古典美学史上没有“崇高”这一名称,而是把崇高称作“大”和“阳刚之美”、“壮美”。悲作为美学范畴,又称为悲剧、悲剧性。悲和崇高有联系。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的美。悲剧的崇高特征,是通过社会上新旧力量的矛盾冲突,显示新生力量与旧势力的抗争。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主要不是指因偶然的原因造成的悲怆的情绪,更不只是指人的死亡和牺牲,而是指一种具有特定的审美意义的矛盾冲突。即进步的、合理的生活形象在与腐朽的、不合理的生活形象所发生的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中遭到了失败。并且这种失败的场面具有了悲壮性、崇高性和英雄性的特点。同时,能使人们在痛苦的和悲哀的心理体验中产生出强烈的美感■崇高的特征1、崇高对象感性形式具有非规范性。2、如果优美引起知觉者平静的、和谐的愉快,那么,崇高引起人动荡的、剧烈的愉快。3、优美的对象是令人愉悦的,它招致一种主体向往、流连和被吸引的心理状态,它使得主体趋向于接近的过程;与此不同,崇高的对象由于内在的矛盾和冲突,由于其反形式,往往造成一种开始拒斥主体,尔后升华主体的转变过程。因此,在崇高对象的欣赏中,有一个从痛感向快感的转化。如果说美感是单纯的快感的话,那么,崇高感则是痛感向快感的转变。 4、从对象与主体的关系来说,美的对象吸引主体,因此在欣赏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渐趋同一,最终达到主客交融;而崇高对象与主体的关系则要复杂得多,首先是对主体造成恐惧,因而产生拒斥和威胁,进而唤起了主体自身的理性观念和勇气后,主体便超越了对象达到新的精神境界。这个过程使得主客关系由拒斥疏远到最终同一。■在西方美学史上,亚里士多德最早研究了悲剧理论。(1)“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2)悲剧有特定的对象,特定的人物。(3)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提出了“过失”说和“净化”说。(4)悲剧所引起的对人的恐惧与怜悯之情,在积极方面起“陶冶”作用。■黑格尔悲剧理论黑格尔从矛盾冲突出发来研究悲剧,认为悲剧是两种对立的理想的冲突。每种理想都是合理的,但是又有一定的片面性。其中一种理想的实现,必然损害另一种理想,从而引起悲剧冲突。黑格尔从矛盾冲突出发来研究悲剧,认为悲剧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实体性伦理力量的冲突,不是个人的偶然的原因造成的,而是两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代表的伦理力量都是合理的,但同时都有道德上的片面性。每一方都坚持自己的片面性而损害对方的合理性。这样两种善的斗争必然引起悲剧冲突。黑格尔的悲剧理论的特点是:(1)承认悲剧冲突的必然性。(2)黑格尔所说的悲剧矛盾冲突中,抹杀了正义和非正义的区别,在理论上混淆了现实中美丑、善恶的斗争,因而看不到悲剧是冲突本身是反映着新旧两种势力的斗争。(3)黑格尔的悲剧观还具有一定的乐观主义因素,他强调悲剧通过双方的冲突,扬弃了各自的片面性,肯定了双方的合理性。■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悲剧观首先,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认为他不从生活出发,而是从理念出发规定悲剧的本质,这实际上是宿命论的观点,企图将悲剧的观念和命运的观念联系在一起。其次,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悲剧是人生中可怕的事情,与艰苦斗争有联系,但又不能等同。再次,车尔尼雪夫斯基还批评了黑格尔认为悲剧中死者都有罪过的思想。最后,车尔尼雪夫斯基反对黑格尔悲剧矛盾冲突必然性的思想。在这里,车尔尼雪夫斯基强调悲剧没有任何必然性,纯粹是偶然的原因造成的,完全抛弃了黑格尔悲剧理论中的合理内核,把脏水和小孩一起倒掉了。■悲剧的实质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的剧本《济金根》时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所谓“历史的必然要求”,是指那些体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人的合理要求。理想以及在实践中所体现的人的优秀品质等等。“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上述人的合理要求、理想等不能实现。这两方面的矛盾冲突是悲剧的本质所在。马克思也曾经说:“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他忘记补充一点: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作为笑剧出现”。这也是运用历史的观点分析了悲剧的根源。马克思所说的“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就是指历史上的新生事物在成长过程中所必然出现的失败和牺牲,无产阶级的革命如此,资产阶级的革命也是如此。总之,悲剧是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的信号,是社会生活中新旧力量矛盾冲突的必然产物。鲁迅曾有一句名言:“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里所说的有价值的东西,是指那些合乎历史必然性的人类进步要求和美好的品质。这里所说的“毁灭”是指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遭受到的挫折、失败和牺牲。在毁灭中表现出正面人物的巨大精神力量。 鲁迅的话表明,“只有在某种方面具有价值的人的死亡或重大灾难是悲的。”悲剧常常与死亡和痛苦相联系,然而,作为生理规律的死亡和作为心理现象的痛苦,本身并没有悲剧意义。死亡和痛苦的悲剧意义在于,它们以某种方式代表、体现和肯定了某种理想、某种价值。正因为如此,莎士比亚笔下的李尔王和哈姆雷特王子的形象是悲的,安娜·卡列尼娜的命运也是悲的。“恩格斯和鲁迅对悲剧本质特征所作的概括,精神实质是一致的,但分析的角度略有不同。恩格斯所说的“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的不可能实现”,是侧重从历史发展中矛盾冲突来提示悲剧本质,强调的是悲剧产生的历史条件。鲁迅所讲的“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是侧重于说明悲剧所反映的特定对象,即被毁灭的是有价值的东西,并从事件的结局上暗示出悲剧的效果,即有价值的东西遭到毁灭而引起的人们特定感情反映。所以鲁迅的话,可以作为理解恩格斯对悲剧本质所作的概括的补充。■悲剧的类型1、英雄人物的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2、小人物的悲剧。例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3、旧事物的悲剧。例如,光绪皇帝就是这样的悲剧人物。■喜剧艺术的特点是“寓庄于谐”。“‘庄’是指喜剧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深刻的社会内容;‘谐’是指主题思想的表现形式是诙谐可笑的。”“在喜剧中‘庄’与‘谐’处于辩证的统一,失去深刻的主题思想,喜剧就失去了灵魂,但是没有诙谐可笑的形式,喜剧也不能成为真正的喜剧”。幽默作为各民族的民间创作,正体现了这种特点。■克思主义的喜剧观1、历史上陈旧生活方式的灭亡是产生讽刺性喜剧的客观基础2、体现这种陈旧生活方式的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都是历史上的丑角第一,我们不能把审美领域中的美丑的斗争简单地等同于两种社会力量的斗争,前者不过是后者表现的一个侧面。第二,现实生活中的丑角并不是在一切情况下都成为喜剧对象。3、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是产生喜剧的根源■理解美感的概念,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1、美感是一种“感动”,在美感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脱离了情感,就不会有美感。2、美感虽不是任意的情感或感觉,但在美感中也夹杂有一些日常感觉并通过它们表现出来,美感主要是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感觉。3、美感中包含着人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和判断,因此,体现了人对事物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不同于一般的科学认识。■美感的形象直接性1、美感形象直接性的内涵美感的形象直接性是指美的事物和现象都是以其具体可感的、富于感染性的形象特征直接引起人的美感,美感活动始于这些形象特征的直觉并始终不脱离这些生动的直觉。所谓直觉是指审美者对审美对象的一种不假思索地、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审美直觉有三个特点:⑴、瞬间性。⑵、顿悟性。⑶、模糊性和多样性。■如何理解美感的形象直接性 具体而言,美感的形象直接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美感总是首先通过接触对象的感性状貌(如一定的色彩、形体、线条、结奏和旋律等)产生直接的感知或表象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审美活动总是以形式的直接性的方式进行。不首先感知美的形象及其外部特征,就不能产生美感。⑵、美感常常是由美的形象直接引起的,而不需要借助于抽象的推理和思考。如当我们对一朵花产生美感时,我们是不假思索的,我们不需要知道花的类别、属性等,只是由花的形象直接引起美感。⑶、理性认识潜藏、沉淀在对美的感性形象的品评与体验之中。■美感中具有哪些理性内容呢?从审美客体方面说,美的事物不仅具有美的感性形式,而且还有事物的内在本质、一定的社会内容。从审美主体方面说,单纯依靠感觉、知觉,没有一定的实践体验和社会生活积累,是不能判断美与不美的。美感中的理性内容也是不同于一般科学认识的理性内容的。美感的形象直接性就是指美感是深刻理解了的感觉,理性认识以感性形式表现出来。■美感中为什么具有形象直接性首先,审美对象都是人化了的自然,融汇了千百年来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客观对象的形式不再是原始的自然形式,而是蕴含了人类丰富的情感、思想、观念等社会内容的形式,这些社会性内容深藏在形式之中,对人们审美过程中的形象直接性产生着普遍影响。其次,人类具有共同的文化心理结构,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人类形成了敏锐的感觉能力,如感受音乐的听觉,感受形式美的视觉等。人的审美感觉本身就是全部历史发展的结果。此外,我们每个审美者都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审美修养和生活阅历,它们以无意识的形式存在于审美者的深层心理结构中,在审美时,尽管审美者没有自觉地意识到它们,但是它们在美感直觉的一瞬间却被自然激活,使欣赏者产生意蕴丰富的美感。二、美感的精神愉悦性1、什么是美感的精神愉悦性美感的精神愉悦性特点是指美感是一种情感,一种使人精神愉快的、心融意畅的情感。2、美感的精神愉悦性不同于生理快感,而是生理快感与心理愉悦的统一首先美感活动的范围不能超出感觉的范围。其次,生理快感尽管与审美的心理愉悦性质不同,但它们有着相同或相近的活动规律。三、美感的潜伏功利性1、什么是美感的潜伏功利性美感的潜伏功利性是指美感功利性不是直接的、外露的,而是潜在的,它消融于审美愉悦、爱好、兴趣之中。2、美感功利性的根源及表现美感作为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是有社会功利目的的。美感的功利来源于美的对象的功利性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3、美感功利性与个人实用性的区别美感的功利性是潜伏的,它不同于个人的实用功利。⑴、个人的实用功利是外在的,是一切物质和财富的满足,是一种感官的需要和生活的满足。⑵、个人实用功利要受感观的需要、物质的占有和消耗的制约,是不自由的;美感则不同,它没有个人的欲望,不受物质利益的束缚和约束,审美愉悦的功利性是无私的和自由的。■“趣味无争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