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待历史的态度与分析历史的方法

浅谈对待历史的态度与分析历史的方法

ID:13485878

大小:2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22

浅谈对待历史的态度与分析历史的方法_第1页
浅谈对待历史的态度与分析历史的方法_第2页
浅谈对待历史的态度与分析历史的方法_第3页
浅谈对待历史的态度与分析历史的方法_第4页
浅谈对待历史的态度与分析历史的方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对待历史的态度与分析历史的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对待历史的态度与分析历史的方法  【关键词】历史教学,态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3)23-0064-03  笔者曾听一位教师上《明朝君权的加强》一课。教师讲,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担心江山保不住,他不放心,于是废丞相。接下来的每目内容授课者都以此过渡:朱元璋还不放心,于是设锦衣卫;朱元璋仍然不放心,于是八股取士。讲到最后一目的时候,下面一位男生禁不住小声嘀咕,“朱元璋怎么老是不放心啊?”引起周围同学的一片哄笑。  上述现象,表面上看是授课者的过渡方法

2、太单一,但背后透露出的,是授课者对问题的分析、对历史的理解太简单。君主专制制度下,君主把天下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处心积虑地要江山永固,这没错。但除此之外,一项制度的创立、变迁还有其客观因素,有其历史渊源,完全归咎为个人私心,未免片面。当然,笔者所举属于特例。但实际教学中确实存在一种“简单化”“概念化”处理历史的现象。此种现象的出现,首先与学史者对待历史的态度有关,同时也反映出学史者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方法有待改进。  说到对历史尤其是对本国史的态度,大家最为耳熟能详的是国学大师钱穆那句话:一国国民,应当对本国历

3、史抱持一种“温情与敬意”。①其实钱穆此言既有其特定的时代语境,也掺杂了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浓郁的感情色彩在里面。所以,“温情与敬意”倒不必是对每个学史者的共同要求。但退而求其次,“客观平和”却应该是所有治学者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态度。至少,我们不应该对历史持一种高高在上的批判态度。  如果上溯近代以来史学的派系源流的话,现行教材的观点、广大中学历史教师所受的历史教育,都属于唯物史观。正如史料派常常自矜于材料的详实与考证的精密一样,史观派容易有一种“理论上的傲慢”:以为有了观点与理论的统领,就占据了分析一切问题的制高

4、点。记得曾有几位前辈学人就如何看待古人展开争论,有的主张“仰视”,有的主张“俯视”。学者余敦康说:“我们受到的教育,最糟的就是只有俯视,没有仰视。”他点着汤一介、庞朴的名字说,你们看古人都是俯视,“你有什么资格来俯视?”②是啊,如果连汤、庞这样的大家都不免遭此质问的话,我们更应该反躬自省。  我们一方面说几千年的文化灿烂辉煌,一方面又把这文化中的一些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对政治制度,用“专制独裁”四字不加分析的一笔抹杀;一方面说这个是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那个是政治家军事家,一方面又斩钉截铁地说这个是落后的,那个有局

5、限性。我们的底气何来?底气恐怕就来自我们自以为掌握了科学的理论。我们视自己掌握的理论为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不,更准确地说,是一把可以任意剖析、所向披靡的手术刀。有了理论的指导,我们能够信心十足地断定,众多不同的历史现象背后必有一个相同的本质;在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众多原因中,肯定有一个根本原因;不管统治者制定了什么法律、采取了何种措施,我们都敢于铁口直断,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无需分析,历史发展的规律在握,还有什么是我们看不透的?历史学习至此竟变得和“套公式”一样简单。等而下之,以论带史尚嫌

6、不足,更干脆以论代史。理论被教条化的同时,原本丰富多彩的历史也变得枯燥乏味,简单干瘪。  其实,“理论上的傲慢”不是唯物史观派所必有的。或者更可以说,“理论上的傲慢”恰恰是真正的唯物史观者所必无的。因为“唯物史观派史学是20世纪中国史坛上一个最有方法自觉的学派”。①除了理论,唯物史观还有一套与之对应的系统方法。正确的运用这些方法,就可以尽量避免分析问题时的简单片面。《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其中的一些具体方法有所概括,那就是,“学会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

7、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  比如本文开头提到的例子,八股取士一向被当做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一个重要表现,朱元璋乃至整个明朝因此被大加鞭挞。但如果全面考察历史的延续与变迁,我们对历史、对古人或许会多一点理解。八股取士受指责,主要缘于两点,一是严格的以四书五经为命题范围;再是文章死板的分成八个部分。其实,以经义取士并非始于明朝,八股文也不是成于朱元璋时期。我们知道,中国古代选拔人才,最初是重诗赋。至宋时,王安石认为政府取士应该重经术,而不应重文艺,于是亲撰《三经新

8、义》作为取士标准。到元朝时《四书》已经被定为科举的考试用书。明朝不过是沿用前朝作法而有所发展而已。朱元璋重视经义的出发点,和王安石相似。这在他洪武三年(1370年)颁布的恢复科举的诏书中有所反映:“汉、唐及宋,取士各有定制,然但贵文学而不求德艺之全。……自今年八月始,特设科举,务取经明行修、博古通今、名实相称者。”②明末大儒顾炎武对八股取士抨击最厉,将之与秦的焚书坑儒相提并论。但他对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