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 常识(6)古代汉语的词序

古汉 常识(6)古代汉语的词序

ID:13537808

大小:29.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23

古汉 常识(6)古代汉语的词序_第1页
古汉 常识(6)古代汉语的词序_第2页
古汉 常识(6)古代汉语的词序_第3页
古汉 常识(6)古代汉语的词序_第4页
古汉 常识(6)古代汉语的词序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汉 常识(6)古代汉语的词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古汉常识(6)古代汉语的词序一、词序是汉语表达意义的重要语法手段词序:也叫“语序”,即语言中词语组合的先后次序。词序在汉语中却十分重要。汉语的词序一般不能随意变化,如果词序变化了,句子的意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如:我打你。你打我。汉语的词序历史上比较固定,从古到今没有太大的变化。即基本次序为:主语——谓语——宾语二、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在一定的语法条件下,宾语可以从谓语中心语的后面移至谓语中心语的前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其为“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主要有下面几种:1、疑问代词作宾语语法条件:①全句是疑问句或者反问句。②宾语是疑问代

2、词。如:敢问何谓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何谓:谓何,说的什么。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奚适:适奚,到哪里去。如动词前有助动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于助动词之前。如: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二年》)谁敢怨:敢怨谁,敢怨恨谁。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也要前置。如: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雎说秦王》)何以:以何,用什么。这种宾语前置在上古时期比较严格,很少例外。只有“何如”常说成“如何”,但这两种形式都已成为凝固形式,其意义已不是“像什么”,而是“怎么样”、“怎样”等。如:伤未及死,如何勿伤?(《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如何勿

3、伤:怎么就不杀伤。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如何:怎么样。“如何”也可以说成“若何”、“奈何”,其中的“若”、“奈”仍然具有动词性,但凝固后与“如何”的含义相同。如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若何:怎么样。先生助之奈何?(《战国策·赵策散》)奈何:怎么样。“如何”、“若何”、“奈何”的中间还可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说成“如……何”,其含义是“对……怎么样”。如: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如太行王屋何:对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寇深矣,若之何?(《左传·僖公十五年》)若之何:对入侵之敌怎么办

4、。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奈若何:对你怎么办。提问:下面的句中有无宾语前置?如有,指出其前置宾语,并说明其前置的条件。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卿欲何言?(《赤壁之战》)乃入见,曰:“何以战?”(《曹刿轮战》)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语法条件:①全句必须是否定句。②宾语必须是代词。如:邻国未吾亲也。(《国语·齐语》)未吾亲:未亲吾,没有亲近我们。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无尔诈:无诈尔,不欺诈你。无我虞:无虞我,不欺诈我。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不太严格,前秦古籍中就有例外。如:有事而不告我。(《左传·

5、襄公二十八年》)诸侯莫违我。(《管子·封禅》)这说明从先秦开始,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已经从前置向后置发展,秦以后这种发展实际上已经完成,但汉以后的文人写文章经常仿古,所以在他们的文章中,还经常有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现象。如: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贾谊《论积贮疏》)未之尝闻:未尝闻之,不曾听说过。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不余欺:不欺余,不欺骗我。这种宾语前置在现代成语中有残留的痕迹。如:时不我待。提问:下面的句中有无宾语前置?如有,指出其前置宾语,并说明其前置的条件。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左传·僖公七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6、(《论语·先进》)彼不我恩也。(柳宗元《童区寄传》)3、宾语用代词复指语法条件:用代词“是”、“之”等复指宾语。如: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虢是灭:灭虢,消灭虢国。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吴是惧:惧吴,惧怕吴国。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先进》)异之问:问异,问别的事情。由与求之问:问子路与冉求。这种宾语前置,还常在前置宾语之前加上“惟(唯)”字,构成“惟(唯)……是(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更加的明显。如: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唯敌是求:唯求敌,只寻求敌人。父母唯其

7、疾之忧。(《论语·为政》)唯其疾之忧:唯忧其疾,只担心他的疾病。现代汉语成语中还残留着这种宾语前置的痕迹。如:唯利是图惟命是听如果宾语是代词,这种宾语前置多用“之”复指,而不用“是”。如:“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我之谓:谓我,说的是我。“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公二年》)斯之谓:谓斯,说的就是这件事。这种格式形成的“是之谓”、“此之谓”已成为凝固形式,在文言语句中常见。如: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是之谓政令行。(《荀子·王霸》)是之谓政令行:这就叫做政令通行。太上有立德,其

8、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此之谓不朽:这就叫做不朽。提问:下面的句中有无宾语前置?如有,指出其前置宾语,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