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

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

ID:13637983

大小:527.50 KB

页数:124页

时间:2018-07-23

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_第1页
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_第2页
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_第3页
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_第4页
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一、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实际上,课程方案一旦确定,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就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课程教材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而教学改革将是一场更持久的、复杂的攻坚战。  主体部分主题1:课程实施是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   课程实施问题是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凸现出来的。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的大量研究资

2、料表明,课程改革方案的研制、传播、宣传、规划和采纳,往往并不总会带来实际变化(富兰MichaelFullan,1982)。直到20世纪70年代,课程研究者才高度重视课程实施问题,以图弄清楚课堂上什么在变,以及哪些因素对变化的程度有影响。  (-)课程改革的四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牵涉到与课程利益相关的方方面面,不仅存在着各种影响课程推行的复杂因素,而且,课程改革本身,就是由一个深思熟虑的、有计划的、逐步展开的过程构成的。著名课程理论家迈克·富兰说:“变革是一项旅程,而不是一张蓝图。”课程

3、改革作为一种深层次、全方位的变革,总是渐进地、动态地、按一定步骤推进的。   一般说,每个完整的课程变革都包含课程计划、课程采用、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几个相互联系并交互作用的环节。如下图所示:   从课程改革的程序上看,课程实施是将被采用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即推行计划的过程。  (二)课程实施关注课程计划的实际运用情况   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古德莱德(Goodlad)曾提出一个对课程的分析框架,他区分了课程的五个层次:一是观念层次的课程——在思考、研究、拟议中的课程;二是社会层次的课程——教育行政部门推行的正

4、式课程(这两个层次属于课程改革的课程编制和课程采用阶段);三是学校层次的课程——在国家和地方确定的课程的基础上,由学校组织起来的课程;四是教学层次的课程——教师所“理解”的,并在课堂上施行的课程;五是体验层次的课程——学生实际获得的经验和体验(这后三个层次就进入了课程实施)。古德莱德的分析,深层次地触及到了课程实施的实质——通过学校对课程的组织和教师的实际运作,使课程对学生产生影响,从而让课程内容变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按照古德莱德对五种课程形态的分析,课程实施就是一项课程改革的方案在学校、教师、学生那里实际运用

5、的情况,或者说是课程在学校里、教室里和学生学习活动中真正表现出的变化。这也就是富兰所指出的,“实施的焦点是实践中发生改革的程度和影响改革程度的那些因素”。课程实施是研究“一个预期的课程是如何在实际中运用的”。   已有的大量研究揭示了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课程的改革在跨过一个个的层次以后,“理想课程”与“实际课程”之间可能出现一个“落差”。不管研究者用什么概念来概括这种现象(如课程衰减、课程调适、课程重组、师定课程等),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课程方案的实施并不能完全符合设计者的预期目标。因此,课程实施越来越受到人

6、们的关注。主题2: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课程的研究并不关注课程实施的问题。泰勒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公认的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泰勒原理”提出了现代课程理论的基本构架,这就是:   ●学校应该试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最有可能实现这些目标?   ●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我们如何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泰勒原理”确立的课程开发范式并没有提到课程实施。   真正导致课程实施问题凸显出来的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

7、初肇始于美国、波及全球的“学科结构”课程改革运动,它的无果而终使人们看到了课程实施的重要性——无论多么理想和诱人的课程改革方案,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课程实施的层面才能实现其初衷。  (-)课程计划是否全面、切实地推行   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预期的课程理想的手段。即使是一个最完善的课程方案,如果没有切实地执行,或者在实际推行中完全走了样,那么,这样的“改革”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这一点,历史的经验很值得我们深思。   由于课程改革存在着复杂的影响因素和交错的利益关系,在经过了一层层的落实和一系列的历

8、程以后,随着每一个环节上发生的损益和改变,实际存在着一种“替换”和“走样”的机制。国外在课程实施的研究中,十分注意行政因素、地方条件和策略,以及相关的组织变量,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当然,我国的国情与国外“分权”的课程体制是不同的。但我们也必须看到,一项课程计划是否全面地、切实地推行,并不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早在1996年,施良方教授就提出:“如果以为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