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病害总结

南美白对虾病害总结

ID:13985017

大小:4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25

上传者:U-3744
南美白对虾病害总结_第1页
南美白对虾病害总结_第2页
南美白对虾病害总结_第3页
南美白对虾病害总结_第4页
南美白对虾病害总结_第5页
资源描述:

《南美白对虾病害总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虾苗生病应该是病原、机体和环境三者互相作用的结果。例如如果环境较好,机体的抵抗力也较强,那么即使有病原危害,很有可能也不会造成太大影响。如果机体处于不是很健康的状态,例如有机械损伤,那么病原就会趁虚而入,导致疾病的发生。疾病有生物性疾病和非生物性疾病之分生物性疾病主要包括细菌病、原生动物性疾病、真菌病、病毒病、其它疾病。非生物性疾病则包括营养不良、水体环境异常等引起的疾病。第一类、病毒类一、对虾杆状病毒病1、病原:对虾杆状病毒,是一种A型杆状病毒,据囊膜,核酸是双链DNA,病毒粒子棒状,大小约为74nm*270nm,病毒在肝胰腺以及前中上皮细胞内增殖,包涵体是四面体或三锥的金字塔形。2、症状和病理变化:病虾的摄食和生长率降低,体表和鳃上有外部共栖生物和污物附着,病理组织切片,在肝胰脏和中肠上皮细胞中可观察到角锥形的包涵体。包涵体从锥底至锥顶的高度为0.5~20um,一般垂直高度为8~10um,该病引起显著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受感染的对虾肝胰脏的小管和前中肠上皮细胞的细胞核肥大,核内有一至几个角锥形包涵体。核仁被挤到一边,并退化或消失,染色质分布于核的边缘,成环状排列。被感染的上皮细胞受损伤或坏死,引起这些器官的功能性障碍,并往往引起继发性的细菌感染。3、流行情况:对虾杆状病毒主要发生在美国的桃红对虾、褐对虾、白对虾、万氏对虾和墨吉对虾等的成虾、幼体和仔虾。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也偶尔发生。在对虾孵化场中,该病是万氏对虾幼体的严重疾病。4、诊断方法:取患病对虾的肝胰脏和中肠切片,在相差显微镜或者明视野显微镜下看到角锥形包涵体,基本就可诊断。5、防治方法:没有治疗方法,预防措施是对新近亲虾和幼体要严格检疫,已感染对虾要销毁并对池严格消毒。二、桃拉综合病毒病1、病原:对虾桃拉病是由Taura综合症病毒引起的,TSV为一个无囊膜的二十面体的粒子,直径31~32nm,为单股DNA,属小DNA病毒科。病毒主要感染南美虾的上皮细胞,引起对虾的大量死亡。2、症状及病理变化:TSV病主要是发生在虾的蜕皮期,病虾不吃食或减少吃食,在水面缓慢游动,捞离水后死亡。在特急期到急性期,幼虾身体虚弱,外壳柔软,空胃,在附足上会有红色的色素沉着,尤其是尾足、尾节、腹肢,有时整个虾体体表都变成红色。在虾蜕皮前后表现的比较典型。患了严重的急性TSV病的虾,死于蜕皮期,个别幸存者进入慢性期,并出现恢复迹象。在这个时期的虾将会出现多样的、分布不定的无规则的斑点、坏死灶,体表的损伤部位开始变黑,虾体要经历发炎、再生和康复的过程。据试验证明,恢复期对TSV有一定的抵抗力。3、流行情况南美虾幼体对TSV高度易感,累计死亡率超过95%,感染后,仍存活的个体终生带毒。传播途径主要是水平传播。大部分虾池在进水换水后出现感染。4、诊断方法:桃拉病毒病有三个明显不同的阶段,急性期、慢性期和过渡期,各个阶段的症状不同,处于急性期濒死对虾有大量的红色色素出现,使感染虾全身呈暗淡的红色,而尾扇和游泳足呈明显的红色。用10倍放大镜观察细小腹肢,可以看到病灶处的上皮坏死。 第二类、细菌性疾病一、幼体弧菌病1、病原:从患病幼体分离出的弧菌有:鳗弧菌、海弧菌、溶藻酸弧菌、副溶血弧菌等,除了弧菌之外还有假单胞菌和气单胞菌。因为最常见的是弧菌,所以成为弧菌病。因为病菌主要发现在血淋巴中,所以又称为菌血病。上述各种疾病引起的症状、危害情况和防治方法基本相同。2、症状和病理变化:患病幼体游动不活泼,趋光性差,病情严重者在静水中下沉于水底,不久就死亡。有些病情进展缓慢的个体,在体表和附枝上往往有些病情进展缓慢的个体,在体表和附枝上往往粘附许多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和有机碎屑等污物。但是在急性感染中,体表一般没有污物附着,并且有污物附着的也不一定是弧菌病。3、流行情况:从无节幼体到仔虾都经常发生,但以Z2以后发病率最高,这是因为Z2之后开始投喂人工饲料,残饵污染水体,滋生细菌所致。完全投喂活饵料的育苗池发病率显著低。该病一般是急性发作,发病后一两天就可能导致全军覆没。4、诊断方法:诊断时取游动不活泼或下沉水体的幼体至于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洁海水和盖玻片,在400倍显微镜下,就可看到细菌在幼体体内各组织间的血淋巴中活泼游动,在身体比较透明的地方最容易看到,到糠虾、仔虾期有体较大,透明度降低,有时需要轻压盖玻片,甚至将幼体压破后才能看到细菌。有时在患病后下沉的幼体中寄生有许多纤毛虫,这是幼体的活动能力减弱之后纤毛虫才钻入体内的,不是原发性病原。5、防治措施:预防措施1)育苗池在放软之前应充分洗刷干净并用药物彻底消毒,特别是曾经发生过弧菌病的池塘更应严格消毒。消毒药物可用浓的高锰酸钾或漂白粉溶液。2)育苗用水最好经过沙虑,保持水质清洁,并在池水中接种有益的单细胞藻类,例如金藻或角毛藻等。3)不要产软和育苗在同一池塘中,以免亲虾将病原体带入育苗池,以及软液污染水质。4)放养密度不要过大。5)保持水质清洁6)投饵要适量,将每天的投饵量分为多次投喂,防止过多的剩饵沉于水底,腐烂分解,污染水质、滋生细菌。7)每天早午晚各到池塘观察一次幼体的活动情况、吃食和发育情况。8)在流行病的高峰期可用药物进行预防,但要防止滥用药物或施药的时间、剂量和方法不当,引起细菌的抗药性。9)发病池塘所使用的工具最好应专用10)病后幸存的幼体若不多,不要贸然合池,除非是同一种病。治疗方法:1)可用抗生素按照使用说明全池泼洒,用药方法是先换水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然后将所需药物加水拌匀后均匀全池泼洒,隔24小时后再换水,再泼药,这样连续3次一般就可治愈,严重的话可再用1~3次。2)病情较重者,特别是对虾幼体消化道内有大量细菌时,应在全池泼洒药的同时将药物混合于饵料中投喂。可将土霉素按每千克鸡蛋0.5~1g药的比例混合均匀,蒸成蛋糕投喂。连喂3天,也可用氟哌酸按0.05~0.1%的比例或用复方新诺明按0.1~0.2%的比例混入饲料中投喂。 1)把丁香、金银花等中药粉碎至100目,使用前开水浸泡,并加适量粘合剂,按比例喷洒于对虾颗粒饲料上,用于预防弧菌病,可明显改变对下机体的免疫水平。二、幼体肠道细菌病1、病原:病原为一种革兰氏阳性菌,无鞭毛,不能动,分类地位不详。2、症状和病理变化:患病幼体游动缓慢,趋光性差,严重者下沉水底。从外观症状看与弧菌病相同,在低倍镜下检查,可见幼体胃部有成团的淡黄色菌落,在高倍镜下可见细菌排列整齐,不动,菌落外有菌膜包围,以后菌落逐渐增大,延伸至肠内,,将其压破后细菌成片,但不散开,在疾病的后期可看到幼体的体表有污物附着,中肠内或组织中有时有细菌游动,这些游动的细菌估计是继发性感染的其他细菌。糠虾幼体患病后往往在中后肠内还有积食。3、流行情况:此病发生在个别育苗场的中国对虾幼体身上。但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在两天内可达95%以上。一般从蚤状三期开始发病,到糠虾三期时大部分死亡,少数幸存者变为仔虾后才治愈。但也有从蚤状幼体二期就开始发病,也有的拖延到仔虾后仍陆续死亡。4、诊断方法:将患病幼体做成水浸片进行镜检,疾病初期,在低倍镜下可发现在幼体的胃部有淡黄色的菌落,在高倍镜下可见菌落内排列整齐、不动得细菌,菌落的外围有一层薄膜,以后随着病情的发展,菌落逐渐扩大,延伸至中肠内。将幼体压破后,菌落也不散开,相连成片状。5、防治方法:预防措施:育苗池及一切育苗设施和工具均应彻底消毒,蓄水池中的水可用0.8mg/l的漂粉精消毒。发病池中的所有工具要单独使用,不得不混用的话可用10mg/l的漂粉精溶液浸泡十分钟后使用于其他池。治疗方法:此菌对一般抗生素的抵抗力很强,使用下列药物比较有效,但也很难治愈。1)红霉素全池泼洒,使池水成1mg/l的浓度,每二十四小时使用一次,连泼三次,同时按0.05%的比例混入鸡蛋中作诱饵,连续投喂三天。2)吡哌酸加水溶解后全池泼洒,用量同上。3)青霉素和链霉素合剂,各占一半,加水溶解后,全池泼洒,使池水成合剂的2~3mg/l的浓度,每十二小时一次,连泼3~5天。同时在每千克鸡蛋中加吡哌酸0.05~0.1%,做成蛋糕投喂,连续3~5天,此法在发病初期效果明显,但到后期使用效果不明显,可能是与细菌对青霉素和链霉素容易产生抗药性有关。三、荧光病1、病原:弧菌,有报道为哈维氏弧菌(绿菌),为革兰氏阴性菌,菌体为短杆状,略微弯曲,极生单鞭毛运动,不发光,氧化酶阳性,发酵葡萄糖产酸,TCBS平板上生长呈蓝绿色。2、症状和病理变化:发病初期幼体活动能力减弱,游于水的中下层,糠虾及仔虾弹跳无力,趋光性差或呈负的趋光性,摄食减少或不摄食,身体发白,尤其是头胸部乳白色,濒死或死亡的幼体在夜间或黑暗处会发荧光,荧光的亮度随发病的程度及幼体大小而不同,发病早期看不到荧光,当幼体处于濒死状态,即可见发微弱的荧光,幼体死亡后荧光最强,约可持续十多个小时,直到尸体分解后才看不到荧光,成体发病先是在头胸部、腹部的腹面发荧光,严重时全身都发荧光。病虾的触须断、摄食减少或停止,缓慢游于水面池边,反应迟钝,镜检可见体内充满细菌。夜间可见病虾身上发出光亮,晚上熄灯观察,宛若流星遍地,在明光下,可见发光幼体其附枝部分已部分或全部变白,摄食减少或不摄食,活力减弱,行为异常,进而伏底或侧卧 ,无抗逆流能力,随波逐流,最后虾频频抽动,沉底死亡。将发光生物在显微镜下镜检,多为濒临死亡的仔虾,是病虾本身发光,在病虾上找不到夜光虫。可发现在幼体头胸甲下、鳃部、肝胰脏、消化道乃至肌肉都有大量细菌在活动。3、流行情况:育苗场中很常见,尤其到了仔虾阶段。幼体发病多在夏季雨季,因为有大量有机物被冲到海水中,温度高时,海水中大量有机物有利于细菌的繁殖,引起疾病。4、防治方法:同菌血病。经实验,先用百碘消毒,再用速宝贝效果较好。四、丝状细菌病1、病原:丝状细菌最常见的为毛酶亮发菌,此外还有发硫菌,为革兰氏阴性菌,菌体头发状,不分枝,基部略粗,尖端稍细,一般基部直径为2.5um,尖端为1.5~2um,长度在各菌丝中相差悬殊,从几微米到500um不等,菌丝一般透明无色,但有时发现菌体内呈颗粒状,这可能是较老的菌丝。菌丝基部的附着处并无根状结构,但有粘液物质粘在菌丝和附着基物之间。这些物质被认为是细菌自身分泌的。发硫菌所需的能量来自硫化氢的氧化。2、症状和病理变化主要附着在对虾的各期幼体的鳃和体表各处。它并不侵入虾体内,也不吸取营养,但可能会分泌毒素到虾体内,而且附着在鳃上的丝状细菌菌丝之间还往往附着有很多原生动物、单胞藻类、有机污物等杂质,它们会阻碍呼吸,且如果体表和鳃表面丝状细菌过多时会对蜕壳造成机械阻碍,且由于缺氧,往往会造成无法蜕壳死亡。3、流行情况:丝状细菌不仅着生在对虾的各个时期,而且在海水鱼类的软上、其它虾蟹等海水甲壳动物的各个生活阶段以及海藻上都有发现。丝状细菌的发生与养虾池中的水质和底质有密切关系。池水和底泥中含有机质多时最易发生,因此,丝状细菌可以作为水质污染的指标。丝状细菌往往与聚缩虫等固着类纤毛虫和壳吸管虫、莲蓬虫等吸管虫类同时存在,这就更加重了它的危害性。丝状细菌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从春季对虾产软时开始,一直到秋末冬初对虾收获时都可发生,但主要在8~9月的高温时期。4、诊断方法:虾软和幼体患病时将其整体做成水浸片在显微镜下镜检,养成期的虾和越冬亲虾患丝状细菌病时,主要捡取一部分病虾鳃丝做成水浸片镜检,丝状细菌的菌体较大,在低倍镜下就可看到,但要确诊必须在高倍镜下看其菌体的结构。5、防治方法:预防措施:主要是保持水质和底质清洁,即在放养以前要彻底清除池底并消毒,在养殖期间要饲料营养丰富,投饵适当,促使对虾正常蜕皮和生长,蜕皮时丝状细菌就可随着老的甲壳一起脱掉。另外放养的密度勿过大,要经常换水。治疗方法:对虾幼体丝状菌的治疗,在药物的有效浓度下,幼体一般忍受不了,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大量换水,并多投喂适口饲料,促使病虾尽快蜕皮,全池泼洒漂粉精0.5%mg/l浓度,或高锰酸钾0.5~0.7mg/l,有一定疗效。据报道,美国用艾夸特灵,一种螯合铜除藻剂,在水槽和水道中使用0.1mg/lCu,24小时流水药浴,或0.2~0.5mg/lCu,4~6小时净水治疗。用1mg/l的氯化铜对控制丝状细菌也有效。第三类、真菌病1、病原:病原属于真菌门,软菌纲,链弧菌目、链弧菌科中的链弧菌属、离壶菌科中的离壶菌属、及水霉目、海壶菌科中的海壶菌属,这三属的病原都寄生在对虾的软或幼体内,在稚虾以至成虾上均未发现。 链弧菌的菌丝有不规则的分枝,不分隔,有许多弯曲,直径7.5~40um,菌丝吸收虾体营养,发育很快,不久就可充满宿主体内,到宿主中的营养物质被吸收殆尽之时,靠近宿主体表的菌丝就形成游动孢子的原基,有隔膜与菌丝的其他部分隔开,并生出一条排放管,排放管穿过宿主体表伸向体外,排放管长37~500um,直径为4~10um,顶端形成一个直径为22.5~72.5um的球形的顶囊。游动孢子囊原基中的原生质通过排放管流到顶囊中,再顶囊中形成许多游动孢子,并在其中剧烈游动。最后把顶囊壁冲破,逸出到水中。游动孢子肾脏形,大小为8.7~12um,从侧面凹中生出两条鞭毛,游动孢子在水中游动片刻后,即附着到对虾软或幼体上,停止活动,失去鞭毛,生出被膜,成为休眠孢子,休眠孢子经过短时间的休眠后,即向宿主体内萌发成为发芽管,管的末端变粗,伸长后即成为菌丝。2、发病的幼体活力差,趋光性弱.变态时间长,身体粘污严重.附肢刚毛卷曲.有的幼体体表附着大量的动孢子。无节幼体问歇运动停留时间长,卵黄松散,尾棘部分或全部脱落,体内菌丝不明显。蚤状幼体肠胃空,腹部弯曲,体色发白,体内尤其是头胸甲网状菌丝明显。该病原菌在体内繁殖速度快.从幼体活力减弱到幼体死亡一般只需8~l0小时。3、防治措施:一般用氟乐灵(0.05ppm)来预防,据报道,用制霉菌素对真菌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第四类、原生动物性疾病主要是微孢子虫病、水体中的一些非寄生类原生动物、固着类纤毛虫病等等。一、微孢子虫病能使虾幼体肌肉变白浑浊,不透明。但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和肌肉坏死病都可能有类似症状,因此要镜检才能确诊,主要以预防为主。二、非寄生类原生动物此类原生动物主要的危害在于抢夺虾苗的饵料,因为在原生动物多的池中水色明显较清。但怀疑此类原生动物也能分泌一些毒素使虾苗产生应激而在体表分泌粘液,易挂脏,因为挂脏时多可见原生动物数量很多。此类原生动物可能来源于幼体,也可能来源于海水,处理水无法将此类原生动物的软除掉(一次观察刚放的幼体时在400倍镜下发现类似于原生动物软的物体。此外,藻类也可能是此类原生动物的饵料,抽的藻中也可能是此类原生动物的来源之一。发现此类原生动物较多的话最好适当增加投饵量,用黑粒等调控水色。可以的话使用浓缩藻。三、固着类纤毛虫病主要是聚缩虫、钟形虫等一类纤毛虫。它们是以细菌或者有机碎屑为食,并不侵入机体,因此不是寄生虫,只是共栖生物,当数量不多时,危害并不严重,蜕壳后就可以除掉,但当数量很多时就有很大危害。它们寄生在体表,有时与其它原生动物和丝状细菌一起,对宿主造成严重危害。患病的幼体游动缓慢,摄食能力降低,生长发育停止,不能蜕皮,就更促进了固着类纤毛虫的附着和繁殖,结果引起宿主的大量死亡。此病在蚤状期很少发生,但一旦发生危害也最大;在M期较容易发病,尤其是投饵过量时更易发病,也有较大危害,如果不是特别严重,一般变仔虾后就可恢复;仔虾期也较易发病,危害相对较小。此病在有机质较多的池中易发生。其来源主要有1)、蓄水池中清理不善的话池内的浒苔和礁膜等绿藻上往往附有大量固着类纤毛虫,进水时即使用120目的网绢过滤也不能阻止其幼虫通过。2)、再投喂丰年虫幼虫时,在卤虫孵化期间往往在死软的软膜上产生大量的钟形虫或聚缩虫,若处理不善,带入育苗池就会引起疾病,如果在4摄氏度下用氢氧化钠和次氯酸钠去壳可以完全杀死壳表面的病原生物。当聚缩虫非常严重,在变仔虾后仍然是非常多时,可以采取搬池的措施,注意搬池时尽量不要使用原来的池水。进水时应当用棉花和棉袋过滤。第五部分、其他疾病一、挂脏/缚脚(粘污) 总的原因是幼体感染病原,活力减弱,引起粘污或因环境变化,使幼体产生应激反应,体表分泌粘液,引起粘污。致死原因主要是初始时摄食能力减弱,营养不良,继而生长发育受阻,不能蜕皮变态,使脏物越积越多,最终将口器堵塞使幼体因无法摄食而饥饿致死。具体的原因有(1):无节幼体先天不足无节幼体本身质量差,活力弱,附肢划动无力,因而刚毛和尾棘易挂脏。变态发育成搔状幼体后,也会因活力差而挂脏。(2)池中原生动物大量繁殖,代谢产物毒害南美白对虾幼体,引起其产生应激反应,分泌过多的粘液。从检查的情况来看,凡是发生糠虾粘污的育苗池,原生动物都很多,镜检时视野内原生动物密密麻麻,东钻西窜。(3)投饵不当,尤其是蚤状期藻投喂过量,引起部分藻类死亡,或因人工饵料投喂不当,造成水质恶化,水质酸性偏大。池水氧化性或还原性过强,使池水中的可溶性物质及饵料结块,池水变清。(4)幼体感染病原生物,活力下降。患细菌性疾病如菌血病和弧菌病、真菌病、固着类纤毛虫病等,都会引起幼体不同程度地粘污。引起粘污的原因很多,应当镜检做进一步的诊断。二、畸形引起幼体畸形的原因主要有重金属、温度、幼体运输或者放的时候的操作引起的机械损伤等。一般放无节幼体时观察,幼体的畸形率不能超过20%。畸形主要发生在无节幼体和蚤状幼体阶段。其症状是附肢及尾部刚毛弯曲、萎缩或残缺不全,生病幼体游动不活泼,或下沉水底。但除了刚毛的变形以外,蚤状幼体的腹部也弯曲变形。患病幼体一般不能继续发育,在蜕皮时发生死亡。防治一般使用EDTA,用量视水体的重金属含量而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