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大师讲 佛说阿弥陀经讲要

太虚大师讲 佛说阿弥陀经讲要

ID:14124330

大小:51.5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07-26

太虚大师讲 佛说阿弥陀经讲要_第1页
太虚大师讲 佛说阿弥陀经讲要_第2页
太虚大师讲 佛说阿弥陀经讲要_第3页
太虚大师讲 佛说阿弥陀经讲要_第4页
太虚大师讲 佛说阿弥陀经讲要_第5页
资源描述:

《太虚大师讲 佛说阿弥陀经讲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太虚大师讲佛说阿弥陀经讲要太虚大师讲佛说阿弥陀经讲要.txt你出生的时候,你哭着,周围的人笑着;你逝去的时候,你笑着,而周围的人在哭!喜欢某些人需要一小时,爱上某些人只需要一天,而忘记一个人得用一生太虚大师讲佛说阿弥陀经讲要  太虚大师讲  灯霞记  ──录自佛教日报廿五年十一月至廿六年一月份──  悬论  一释名题  佛说阿弥陀经,合能说之佛与所说之佛而立名。上面的佛字,是本经的能说者──释迦牟尼佛。故在讲经之前,在会大众须志心诚意的合掌称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用意即在此。然而、佛是通名,十方过去现在一切诸佛都是佛,而且都

2、是平等的,没有等级和质量的差别。只要成就福慧二足,到究竟圆满觉悟的地位,都堪称曰佛。佛以大悲愿力而普度众生,使各个众生离苦得乐,有了利他觉他和自身充分的自觉力;到了佛位,觉悟究竟,福慧亦究竟。一切佛皆具有十种德号,佛、只是十号中的一个。这十种德号,都是从修证诸功德所成就。这本经,为什么不标明释迦牟尼佛的名字?因为在这时代,在这世界里为大众广说教法的,唯有释迦牟尼佛是独一无二之本师,故不另举其名。而亦可通摄于其余诸佛,因为释迦佛所成就的福德智慧,与十方诸佛平等无别,所谓佛佛道同。故举释迦,亦即举十方诸佛。牟尼──法身报身功德,即诸佛功

3、德,此经为牟尼佛说亦即是十方佛说,十方佛说亦即牟尼佛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二无别。  佛因何而说此教法?诸法真实相性,本无可说。不可说而说法者:一方面,佛在因地中有大悲愿力,要令众生得乐离苦,出生死海;这是佛以大悲心为本因。一方面呢,因众生机缘成熟。有了这两种而发生说法的作用,从无可说中而方便说。佛运用方便善巧的智慧,宣说无上妙法。机有千差,法有万别,应种种机,说种种法。要看闻法者思想环境如何,确定说法的中心的问题。  此经的中心问题,以往生净土得不退转为主旨,就是阿弥陀经的特点。无量寿佛经里面的无量寿佛,即是此经阿弥陀佛的译义

4、。阿弥陀的本义,即是无量的意思。无量、包含很多的无量义:如无量光明,无量寿命,无量人民、声闻弟子、菩萨;还有无量相好庄严等等。故阿弥陀所以为阿弥陀,一方面以无量义立名;一方面包含有种种庄严功德成就。现在释迦牟尼佛在此经中,宣说阿弥陀佛的依报和正报所成就的功德,依此功德而信愿持名,往生净土,得不退转。此为此经所诠的中心意义。  经是佛所说的经文。梵文“素怛缆”,译为契经,本是“线”义,一线贯摄诸法不失不散故。所谓契经者,有契理、契机二义: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推及十方诸佛所说的教法,无不如此。还有许多虽非佛说而为佛弟子等所说的,

5、既蒙佛之印可,得到佛之同意,亦名佛说的经。  佛在印度舍卫国说此经法,以具足一切微妙音声之言语而说,当时并无文字发表。到后来,弟子们才以印度的梵文结集记录。至于翻译成为中国文字,更不是一次一人的工作了。在藏经中尚有玄奘法师等翻译的,名称上稍有不同,但究其经文的真理实际,并没有什么不同。  现在讲的经,是姚秦时代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罗什的历史,在三藏记里有详细记述。鸠摩罗什,译曰童寿。因其人虽在年事幼稚时代,而其学问道德如同老年人一样。罗什父名鸠摩罗炎,印度中天竺人。出家至龟兹国,即现在新疆库车县地方。婚娶国王之妹,生罗什。年七岁、随

6、母出家,遍游西方诸国。总贯群籍,善于大乘。这时、在东晋时代。北方符坚称秦,即中国历史上所谓前秦。建元十九年,使吕光带兵讨伐龟兹,为的是要得这道学俱优精通三藏的罗什法师。果然、获得罗什,而归到了凉州地方。吕光听说符坚败了,于是自立为王。其后、后秦姚兴兴师伐凉州,罗什法师才入长安。姚兴事以国师之礼,出入皇家的西明阁及逍遥园,率领弟子致力于翻译。共译三百八十余卷。阿弥陀经、就是在这时代翻译的。在译经史上作考据,极其重要。不然、释迦以梵语说法,佛弟子以梵文结集;若无人翻译,怎么会变为中国文字的经典?若佛经没有历史的根据,殊难令人起信。故在释

7、名题的范围中,翻译人的历史地位不得不提出说明。  二提教纲  甲教  古来的佛教大德,对于佛的教法或开或合,其见解各有不同。在施设教法之能诠的方面,除有经、律、论三藏之外,还另有杂藏。溯此教法之源流,推观流传转变种种差别之分判,可作如下的观察。这教法源泉,是释迦在二千五百多年以前在菩提树下觉悟证得的证法。因有利他觉他本愿之心力,故以所证的法应众生机宜,方便善巧而说。然法性无差别,诸佛所以出现于世现身说法者,无非开示诸众生令入佛之知见;觉佛之觉,证佛之证,以显现诸法实相。故虽所说法有千差万别,从佛的立场上看,无非令众生辗转得无上菩提的

8、妙法。但从众生立场上看,却有大小、顿渐、显密的差别了。再从教法原则方面去探讨,都是以佛智所证诸法相性为本质。如是教法,因为众生根性及时地因缘之不同,故在流传上有转变差别的形态,遂成了佛教中分宗判教的风尚。  在佛灭度后不久,有迦叶、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