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材料二: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

年级 材料二: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

ID:14290567

大小:8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27

年级 材料二: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_第1页
年级 材料二: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_第2页
年级 材料二: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_第3页
年级 材料二: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_第4页
年级 材料二: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_第5页
资源描述:

《年级 材料二: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年级高中二年级必修三教学时间年月日题目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时2课本岳麓书院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孟子、荀子等思想家。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能力目标1、能够区分各家的主张。2、分析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原因与意义。3、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主张的异同。过程方法创设历史情境——获取信息——归纳总结——分析评价情感目标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辉煌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教学重点孟子、庄子、韩非的思想主张;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理解和区别各学派的思想主张教学方

2、法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师生互动导入新课成语导入新课教学一、百家争鸣的原因师:大家听说过“三教九流”这个词吗?谁知道三教具体是什么?九流具体是什么?生:三教是儒教、道教、佛教。但九流不知道。(点击课件)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学派表。师:在《汉书•艺文志》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除表格中的兵家以外)。九流这个词表明战国时期的学派很多。有一百家吗?生:没有。师:为什么称百家争鸣呢?生:因为不同派另人代表人物对各种社会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形成了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学派学派道家儒家代表人物老子孔

3、子墨家墨翟儒家孟轲荀况道家庄周法家李悝商鞅韩非名家惠施公孙龙阴阳家邹衍纵横家张仪苏秦兵家孙膑吴起农家许行杂家吕不韦阅读教材第6页导言部分,概括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原因。我们的分析思路是找到文化现象产生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原因。(点击课件)“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原因1、经济根源:生产力发展出现多种经济基础并存局面。2、政治变革: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3、阶级基础:士人阶层崛起,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了不同的派别。4、社会环境:私学兴起;各诸侯国君主为了称霸争雄竞相招揽人才,礼贤下士,使各个学派都有了发展机会。教师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出主要原因:

4、社会大变革。师:在百家争鸣的时代,有两大学派被称为“显学”,时人说“5二、各派主张一)儒家孟子1地位2思想3影响荀子非儒即墨”。我们首先学习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各学派代表人物的学习主要由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自行概括。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记好笔记。第个人物而要掌握以下三个要点:1、地位2、主张3、影响)1、孟子的地位: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继承并发展孔子的学说,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2、孟子的思想(学生阅读并解析材料,概括出思想主张)(点击课件)材料一:“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心中悦而诚服也。以德行仁政者王。”“民为贵,社

5、稷次之,君为轻。”材料二:“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材料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谓大丈夫也。”(1)仁政学说——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A以德服人B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性善论——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3)人的修养和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3、影响:《孟子》被列为四书之一(点击课件)孟子的

6、名言:尽信书,不如无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荀子的地位:战国时期儒家的一位重要代表2、思想:(学生阅读并解析材料,概括出思想主张)(点击课件)材料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材料二:“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

7、,而归于治。——《荀子·性恶》(1)朴素的唯物思想、制天命而用之(2)人性论:性恶论(3)政治主张:礼法并施3、影响:(1)与孔孟不完全一致(2)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点击课件)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主张   孔子孟子荀子同道德伦理的思想仁者爱人养浩然之气仁义政治思想为政以德仁政民贵君轻礼法并用异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5二)墨家墨子三)道家庄子四)法家韩非五)兵家孙膑1、地位:墨家学派创始人2、思想:(学生阅读教材提练有效信息)兼爱(无等级差别的爱)、非攻、尚力、尚贤、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