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复习资料

《中国经济史》复习资料

ID:14662543

大小:241.0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07-29

《中国经济史》复习资料_第1页
《中国经济史》复习资料_第2页
《中国经济史》复习资料_第3页
《中国经济史》复习资料_第4页
《中国经济史》复习资料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经济史》复习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经济史复习资料10111227经济和经济史概念“经济”是一个多义词,主要有以下几种含义:Ø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经济制度或经济基础。Ø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或以最少的花费满足最多的需要,即节约、节省。Ø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之相联的分配、交换和消费活动,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Ø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总和,即指一定的财富和生活用度。经济史的含义和学科性质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发展演变的过程、机制、规律和绩效的一门学科。是在经济学和历史学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一门年轻学科。是一门融合了经济学和历史学的研究理论

2、与方法的边缘、交叉学科。经济史的学科渊源1868年,世界上第一个正式设立经济史课程的高等学校——法兰西学院。法国近代经济史之父、世界上第一位主讲经济史课程的教授大概是经济学家勒瓦瑟教授(1828—1911)。世界上第一本使用“经济史”命名的书籍是1877年出版的《论德国经济史的资料来源》。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的经济史专著是1889年出版的《德国经济史》。“经济史”于1890年代在英国和美国成为一门大学学科。经济史学在英国最初是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历史学院的一门学科,属人文科学,相沿至今。它的第一、第二代学者中,多数是历史学家,只有个别的经济

3、学家。在1930年代以前,经济学理论对于经济史的研究也没有什么重要影响。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流行以后,经济学理论成了英国经济史学的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理论依据。美国的经济史学虽然也是在1890年代成为一门大学课程,但由于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大学行政制度的各异,经济史学在美国大学主要是经济学系的课程,几乎成为不忘历史价值的经济学家的专有领域(一)中国经济史的学科溯源Ø中国经济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几千年经济史料积累和近现代经济理论的推动下建立起来的。Ø我国有超过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和优良的史学传统,这就为今人积累了无数可资利用和研究的经济史

4、资料。Ø20世纪初,梁启超提倡“史学革命”,率先运用西方的经济理论来研究分析中国历史上某些经济思想和经济现象,这可以视作中国经济史学的滥觞。(拟写的《中国生计小史)、1904年《中国国债史》)原始社会的经济形态原始农业概念解析:原始农业是新石器时代人类直接从地球表面取得少量天然衣食资源的简单再生产方式或低级经济活动。根据考古发现和民族学材料,原始农业的主要特点是:在生产工具和耕作制度上主要采用石、木砍伐型农具,实行刀耕火种、粗放经营的撂荒耕作制,在农业结构上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采猎业为辅。原始定耕农业和迁徙农业采撷、渔猎经济中国原始

5、农业的起源:1)中国的原始农业是旧石器时代绵延数百万年的掠夺性、攫取性的经济形态——原始渔猎经济发展演进而来的。2)中国原始农业源头大约在距今10000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末期或新石器时代初期(神农氏尝百草的传说)。3)最初的种植业生产是人类复制野生谷物的生长过程,将采集的野生谷物撒在地上,让它自然生长,不做任何的施肥和田间管到成熟时摘取,这是最原始的。4)最初的畜牧业是人类在长期涉猎历史中掌握了某些动物的习性,把它们的幼仔捕捉豢养起来的经济活动或行为。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的经济形态都是原始渔猎经济。中国原始农业的发展1)原始刀耕迁徙

6、农业(距今7000多年)。经过长期的栽培驯化,野生的谷物逐步进化,品质得到改良,初步脱离了野生状态,产量相应提高,种植业也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标志:石制农耕工具;“刀耕火种”和“生荒耕作(种一年后即抛荒二十年以上)”为主的耕作方式。2)原始锄耕半定居农业(距今6000多年)。标志:农具的种类增加,石制农具制作更加精致实用,劳动效率提高。农田整治,水利灌溉设施建设,以及田间管理和保护等都得到进一步加强。耕作制度由生荒耕作制向熟荒耕作制过渡,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了。3)原始犁耕定居农业(距今5000-4000年)。石制农具

7、的制作更加精致实用,种类增加,晚期还出现了石犁、耘田器。耕作制度进入熟荒耕作(连种几年土地再抛荒几年)时期。农作物的种类增多,粟、黍、稻、麦、豆、麻已成为主要农作物,特别是水稻种植已往北扩大到黄河流域,粮食的产量有较大的增长。畜牧业进一步发展,后代称为“六畜”的马、牛、羊、猪、狗、鸡等均已人工饲养。采集、渔猎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显著下降。这一时期,我国的原始农业已形成三大经济类型,即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北方粟作农业,以黄淮地区为中心的粟、稻混作农业和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稻作农业,基本上奠定了我国“多元交汇”(李根蟠语)的原始农业格局。三、原始

8、定耕农业和中国农耕文化传统的关原始定耕农业是中国数千年农耕文化传统的源泉。职业层面:早期农业耕作者——农奴(或奴隶)——农民经济政策和经济观念层面:以农立国/重农抑商/农本商末/民以食为天/安土重迁——文化传统——民族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