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ID:14711256

大小:52.0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07-30

上传者:U-3743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加快农业转型升级_第1页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加快农业转型升级_第2页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加快农业转型升级_第3页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加快农业转型升级_第4页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加快农业转型升级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杭州网首页●专题首页●媒体聚焦●访谈亮点●网友热评●何关新主要讲话●视频回放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专题聚焦>>杭州市副市长何关新对话网友>>何关新主要讲话>>本页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快农业转型升级2009年06月17日15:03:06杭州网──何关新副市长在全市高效设施农业现场会上的讲话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显著标志,促进设施农业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市政府决定召开这次会议,目的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全省设施农业现场会议精神,分析我市设施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有利条件,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工作重点,加快发展步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转型升级奠定基础。上午,组织参观了余杭区设施农业现场。刚才,萧山区政府、余杭区政府、浙江新迪国际食品有限公司、浙江森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了经验介绍,市农业局、市林水局对设施农业发展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下面,我就发展设施农业、加快农民增收、促进农民培训转移等工作,讲几点意见。一、设施农业及其主要特征设施农业不是一个新名词。早在100多年前,英国、荷兰等欧洲国家已出现玻璃温室应用于农业生产,但大规模的现代化设施农业是近年来随着农业环境工程技术的突破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设施农业起步较晚,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一些大城市郊区兴建规模化养殖场,80年代初开始进行以地膜覆盖、塑料拱棚和日光温室为主体的设施化栽培。对设施农业的概念,说法不一。综合各种观点,我把它归纳为以下一段话:设施农业就是综合应用工程装备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环境技术和气象技术,按照动植物微生物生长发育机理、产品储藏保鲜的要求,提供可控的、最佳的温度、湿度、光照、水、肥等环境条件,进行动植物微生物生产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从种类上分,设施农业包括设施园艺和设施养殖两大类,设施养殖主要有水产养殖和畜禽养殖。无论是哪一类,无论是简易的塑料大棚,还是智能化的工厂化生产,都是利用人工设施,调节光、温、水、土、肥、气、种等要素,优化动植物生长、发育、储存环境,实现平面、立体、空间利用,放大乘数效应,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获得最佳效益。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设施农业是高投入、高技术含量、高产量、高品质、高效益的“五高”农业。设施农业集成了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环境技术等,涵盖了建筑、材料、机械、环境、自动控制、品种、栽培、管理、经营、市场等领域,集中了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形成了以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和劳动力密集为主要特征的集约型、高效型产业,摆脱自然束缚,有效控制动植物生长发育,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设施农业是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的“三化”农业。早期的设施农业以地膜覆盖栽培、园艺作物温室栽培、无土栽培等为主,现代设施农业已经朝着由高新科技支撑的设施大型化、功能多样化、生产机械化、控制智能化、管理标准化、信息网络化方向发展。(三)设施农业是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农业。设施农业注重规模、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规模是设施农业的基础,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开发,以规模效益降低生产成本。质量是设施农业的保证,高投入要求高质量。坚持质量优先,把先进技术、优良品种、现代管理、市场信息运用到设施农业发展中,以高新技术引领设施农业发展。效益是设施农业的目的,高投入就要产出。突出综合效益,以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根本目标。(四)设施农业是平面、立体、科技“多维”利用的集约农业。设施农业实行平面利用、立体发展、科技嵌入的复合式生产,依靠科技进步,挖掘土壤、气候和生物潜能,在有限的空间里生产更多的产品、发挥更好的效益、创造更大的价值,集约和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缓解经济社会发展中土地的供需矛盾。(五)设施农业是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设施农业的本质要求。培植有优势、有特色、前景好的现代设施农业生产企业或企业集团,发挥其对产业的带动作用,推广龙头带基地、公司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培育专业营销组织、中介机构和农民合作组织,促进产销衔接、拓展销售渠道,既丰富城市居民的“菜篮子”,又装满农村居民的“钱袋子”。 二、我市设施农业发展的机遇、条件和目标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推进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等园艺产品集约化、设施化生产”,“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等要求,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重点在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环节取得新进展”。农业部下发了《关于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提升现代农业装备水平的意见》。我们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切实把握发展机遇,扎实推进设施农业建设。我市发展设施农业主要有以下优势:一是有经济实力。经过改革开发20多年的发展,我市经济实力、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都比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高得多,经济总量连续几年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二、副省级城市第三、全国大中城市第八。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781.16亿元,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为70832元(折合10199美元)。财政总收入910.5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55.35亿元。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04元,比上年增长1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692元,比上年增长12.0%。较强的经济实力为发展设施农业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是有消费需求。消费拉动需求,需求促进生产。杭州是全民消费城市,2008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58.38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其中市区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6719元,比上年增长12.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8446元,增长11.6%。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安全、环保、健康的食品成为一种持续需要。设施农业调控生产环境,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保障农产品的鲜活度和稳定均衡供应,生产绿色、优质、生态、安全的农产品,满足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如杭州大厦华浙店豪华蔬菜超市,两根有机胡萝卜能卖10多元,半颗有机白菜售价15元,原因就在于有消费就有市场。三是有投资主体。杭州民营企业众多,民营经济活跃,是设施农业的主要投资主体。据统计,我市有规模以上企业近万家,亿元以上工业企业1410家,大多数为民营企业。近几年我市民营企业投资农业增势明显,呈现出行为越来越自觉、范围越来越广泛、形式越来越多样、力度越来越强大、机制越来越广泛的趋势,体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体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业。萧山传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杭州蓝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余杭高新农业开发区、浙江森禾种业公司设施农业的投资主体都是民营经济。四是有建设基础。我市设施农业起步于80年代,近年来步伐不断加快、档次不断提高,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2008年,全市设施农业年总产值达51.8亿元,平均亩产值达到8000元以上,高于全国5000多元的平均水平。设施农业面积达10.5万亩,设施规模养殖比例占65%,水产设施养殖面积达到了1.2万亩。在设施栽培上,发展钢架大棚、智能温室以及遮阳网、防虫网、避雨栽培、喷滴灌节水栽培等设施技术;在畜禽规模养殖上,发展母猪限位栏养、家禽全自动孵化设备、奶牛机械化挤奶设备、畜禽粪便及污水处理设施;在水产养殖上,不断推广微孔增氧养殖、养殖用水循环利用等设施。 五是有发展前景。设施农业是当前农业领域中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人口增长过快,土地资源有限,食物短缺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一大难题。杭州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相对不足,发展设施农业是我市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这也符合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日本、以色列、新加坡、荷兰等一些农业资源不足的国家都把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应对资源短缺和自然灾害,保障食品供应,提升产业水平。以色列是一个气候干旱、淡水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多年来大力发展节水型设施农业,使其在蔬菜、花卉和其它高档农副产品的出口方面居于世界前列。荷兰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5,但农产品出口额却居世界首位,其成就主要来自以生产花卉、蔬菜等高档农产品为主体的工厂化设施农业。根据中央和省市有关精神,结合杭州实际,下阶段发展设施农业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为动力,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以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创新技术,提高档次,引进主体,加大投入,着力发展大棚温室栽培设施、喷微灌设施和养殖配套设施,建立一批高档次、高质量、高效益具有杭州特色的设施农业基地,使杭州设施农业上水平、出特色、增效益。到2011年,力争全市大棚设施栽培面积达到12万亩,设施大棚栽培平均亩产值达到9000元以上,亩均纯收入5500元以上;喷微灌面积达到20万亩;畜牧设施规模养殖比例达到85%,其中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内部饲养环节使用设施的比重达到90%以上;水产设施养殖面积达到1.3万亩。全市设施农业年总产值达65亿元。三、坚持项目带动,化大力气,下大决心,又好又快发展设施农业设施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和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按照产业做精、层次做高、规模做大、实力做强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项目带动、强化服务、落实举措,促进设施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充分认识发展设施农业的重要意义。发展设施农业,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转危为机、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发展设施农业有利于“强投入、促转型”,强化农业基础地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降低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发展设施农业有利于“保发展、促增收”,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加快农民增收致富;发展设施农业有利于“提品质,扩内需”,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食物安全,改善民生条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二)明确设施农业发展重点。按照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要求,科学布局,突出建设重点。——在大棚及配套设施上,重点发展蔬菜、水果、花卉苗木、中药材等种植业的标准钢架大棚,鼓励发展连栋和智能大棚,引导普通大棚的改造升级。——在微蓄微灌及配套设施上,重点发展山地、缓坡地和旱地的蔬菜、水果、干果、竹林、茶叶、蚕桑等经济型微灌溉及配套设施。——在规模畜禽养殖设施上,重点发展自动供料、供水、控温、控光、控湿、消毒及自备发电设施;限位笼、离地高床笼、蛋鸡笼、兔子笼、孵化、产房设施;视频监控、现代畜禽性能测定设施、饲料产品监测设备。——在高效水产养殖设施上,重点发展大棚南美白对虾二茬养殖,底播增氧技术和自动投饵机等渔业机械,高标准生态型水产养殖塘改造等。——在农机装备设施上,重点发展果品、蔬菜采后分级包装、贮藏保鲜设备;果茶桑园耕作、修剪、采摘、植保等机械;食用菌生产设备;花卉苗木容器化育苗配套的基质搅拌机、成型机和移植、修剪等操作机械。 (三)创新发展设施农业的体制机制。创新投入机制。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机制,鼓励工商企业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租赁制等多种方式参与投资设施农业,综合运用财政贴息、财政补助等手段,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更多工商资本投入设施农业。整合支农资金,增加对发展设施农业的扶持。财政扶持资金的使用,要突出扶持增量、扶持农民、扶持规模的原则,把利用非耕地发展的设施栽培、畜禽规模养殖和特色水产作为扶持重点,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新建、扩建的设施农业基地作为重点支持项目,确保扶持资金发挥最大效率。创新经营机制。大力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发挥设施功能,大胆探索实践,围绕主导产业、主导产品、特色产品,集中育秧育苗育种,实行大规格种苗统繁、统供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生产者,提高对低温、寒潮、冰雹、干旱、病虫害等灾害的抗灾能力,加快生长发育周期,提高时鲜率,提高地产品供给能力,促进本地农民增收。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大户利用发展无公害、有机、标准绿色基地,集产品、加工、保鲜、冷藏、储运、品牌创建、连锁经营、网络销售一体化商业运行,提高杭州农产品综合竞争力。鼓励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集农业生产、加工、经营、观光休闲农业,寓生产、生态、生活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积极探索新型经营模式,认真总结畜牧小区推进过程中农户认养、大户(合作社)实施的模式,鼓励大户以租赁设施、设备等形式参与农业经营。创新服务机制。加强对发展设施农业的指导,开展技术服务和培训。责任农技员要指导农户制定产业发展布局规划、应用先进设施农艺技术等,使农民少走弯路、节省成本。加强信息服务,收集、整理农业设施的生产厂家及相关产品的信息,为农民购买设施提供参考。培育一批实用型、有效益的设施农业典型,为农民参观学习交流提供便利条件。 (四)集成力量,完善标准。科学制定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集中连片、规模建设”的原则,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条件、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结合优势特色产业的培育,紧贴主导产业、主导产品、特色产业,科学制定设施农业项目专题发展规划,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具体措施和保障机制。整合资源力量。设施农业涉及农业园艺技术、水利技术、工程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气象技术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加强统筹,集成力量,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市里将建立由市农业局、林水局、农办、科技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发改委、质监等部门组成的设施农业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加强指导和协调管理。完善标准体系。加强设施农业标准建设,建立和完善设施农业标准化技术体系。根据产业特点,制订设施农业建设、生产和运行管理标准,切实提高设施农业的标准化水平。(五)坚持大项目带动。抓项目就是抓建设、就是抓发展。按照“项目数量精、建设档次高、投资力度大”的要求,做大做强设施农业项目。一要立足于“大”。市里重点扶持建设一批规模大、投资大、档次高、带动能力强、增收效果好的设施农业项目,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全力扶持,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项目农业要少而精,不要多而滥,市级扶持的项目每年不超过5个。二要立足于“早”。做到早谋划、早落实、早实施、早见效。在这方面我们做得很不够。今年支农资金项目到位率很不理想,有的项目还在申报,有的还在评审,真正到位的不多。有的项目甚至到了年底才下拨资金,思想定势僵化,工作效率太低。明年的支农资金项目一定要在今年年底确定好,明年年初开始实施,并且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这就要事先设定资金常量、项目数量、投资比例、资金配套、规范项目选定程序、建设管理要求、投入产出目标任务等内容。完全是事在人为,完全可以大有作为。三要立足于“实”。设施农业项目要实施一批、见效一批。见实效,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商品率,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建设一批体现全局性、区域性、导向型、战略性和创新性的设施农业项目,发挥设施农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把设施农业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的精品亮点。 (六)做好设施农业的要素保障。一要加快土地流转步伐。搞好土地流转是发展设施农业的基础。坚持“依法、自愿、有偿、有序”的原则,在坚持承包权长久不变、使用权加快流转、农民利益切实维护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民采用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合理有序的流转,促进土地向经营能手、龙头企业集中,确保设施农业连片种植。全市今年新增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5万亩。二要强化科技支撑。大力扶持有实力科技企业利用温室、组培强化新品种、优良品种、珍贵树木良种的繁殖能力,加快新品种推广力度,增植新经济增长点。研发和推广低成本、高性能、多功能、易维护、易操作的设施农业装备。研究推广与设施配套的农业技术,通过合作攻关研究适合设施农业的装备、品种、技术和模式,不断优化设施结构,完善配套技术,创新农作制度,提高设施农业产品产量和质量,提升设施农业整体水平,形成设施农业技术支撑体系。加强设施农业的技术培训,推广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建设一支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设施农业生产主体。三是加大金融资本投入。用金融资本投资发展农业是国际通行做法,尤其是发展设施农业,一次性投入较大,必须依靠金融资本的支持。中国农业银行在四川、浙江、山东、河南、广西、陕西和甘肃7个省(区)启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试点,增强农行服务“三农”的能力。我们要抓住机遇,争取政策支持,加快设施农业发展步伐。设施农业问题我先讲到这里,接下来强调一下农民培训和农民增收问题。四、进一步做好农民培训转移工作“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已实施了5年,取得了明显成效,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但培训管理规范化和精细化程度偏低、培训层次质量不够高、培训目标任务与市场需求不适应等问题依然存在。为适应劳动就业的新形势,顺应经济发展新需求,农民培训需要不断创新思路,突出重点,拓展领域,转变方式,提升层次,提高实效。今年全市完成农民素质培训15万人,其中转移就业技能培训4万人,培训后获得职业资格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比率要达到80%,转移农民3万人以上。 (一)因地制宜抓培训转移。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产业结构不同、发展重点不同、农民素质基础不同,农民培训工作不能千篇一律搞“一刀切”,不能简单的用一种模式、一套教材、一种方法去实施。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区别对待萧山、余杭与建德、淳安的农民培训工作。要根据各地实际,根据市场需求合理确定培训对象、设置培训内容、选择培训形式。(二)因业制宜抓培训转移。不同的产业、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岗位,对农民的素质、技能有不同的要求。围绕茶叶、花卉苗木、水产、节粮型畜禽、蔬菜、竹业六大优势产业和水果、干果、蚕桑、中药材、蜂业五大特色产业,开展农业栽培、园艺、管理实用技术,市场营销、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等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现代农业的经营能力。结合企业用工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农民基本技能进行培训,提高从事二三产业的能力。开展“1+1”培训,使农民获得“一本证书和一份工作”,提高培训方向性和转移就业率。(三)因人制宜抓培训转移。个人特征是影响劳动力就业决策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及接受培训情况是影响劳动力供给的重要因素。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因人制宜抓好培训转移工作。对被征地农民、下山移民、农村中青年富余劳动力,重点开展单项或初级技能正规就业培训;对农村大龄劳动力和农村留守妇女,重点开展来料加工或初级技能的非正规就业培训。(四)因势制宜抓培训转移。就是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抓培训。我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势头很好,前景乐观。农民培训工作,要紧紧抓住新兴产业的发展势头,分层次举办休闲观光农业方面的专题培训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对经营业主,要重点开展有关合法经营、办证办照、安全管理、服务规范等内容的培训,着力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对从业服务人员,重点传授接待礼仪、服务规范、烹饪技能、卫生保健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着力提升应知应会和服务规范水平,不断推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就业增收创造条件。 (五)因文制宜抓培训转移。杭州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如西湖龙井茶的炒制、萧山花边、临安农民画、桐庐剪纸等大批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项目。我们要充分利用农民培训的平台在挖掘文化的同时做好产业文章,把文化资源开发成产业资源,既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扩大农民转移就业。桐庐县举办2009浙江省手工“绣花鞋”创意邀请赛,建立绣花鞋培训制作基地,与温州红蜻蜓鞋集团、象山小花园古典鞋业公司合作,使鞋文化向产业化发展,在保护和传承了非物质遗产的同时,为当地妇女家庭增收开辟致富路。建德已开办三期农民蛋雕艺术培训班,目前有160余人参加培训,深受农村青年的欢迎。抓好农民培训工作具体要做到“五个结合”:一是农民素质培训与实用人才培养相结合。既要顺应城镇化的发展,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又要建设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农民技术员、种养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等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二是农民培训与转移就业相结合。培训的目的在转移就业。既要做好岗前培训的上篇文章,又要做好帮助寻找就业岗位的下篇文章。市农办和市劳动保障局联合创建的“杭州市农村人力资源网”就是个结合的范例。这个网站能够帮助农民找政策、找技术、找市场、找工作、找培训,还可帮助农业企业找人才,有效促进农业科技的快速传播、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是农民培训与就业创业结合。形象的说:培训就业是解决“温饱问题”,培训创业是解决“小康问题”。要在抓就业培训的同时,加大对创业培训的力度。对下岗、转岗的返乡农民工,重点开展再就业培训和“SYB”创业培训,1人创业可带动多人就业。对家庭工业创办者、农家乐经营户、小企业经营者、农业龙头企业领办者、农村经纪人、专业合作社创办领办者、行业协会带头人等各类农村经营能人,重点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培训”。四是农民培训与学历提高相结合。要积极组织开展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今后凡进杭务工农民学历未达到高中层次、报名参加“双证制”学历教育文化课培训的,每人补贴1200元;学历未达到高中层次、报名参加技能培训和“双证制”学历教育文化课培训的,每人补贴1700元,鼓励和吸引广大农民参加多样化的教育培训,努力使农民在掌握一技之长、基本适应就业创业技能需要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文化水平和学历层次。针对农村经营管理和农技推广人才短缺的问题,继续与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和浙江工业大学联合举办农村实用人才高等学历教育班和农村实用才人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有意识地培养一批能够扎根农村的农民精英。五是农业专家与农民专家培训相结合。农业技术推广离不了专家学者的教学指导,但更需要通俗易懂的手把手地传授。对农民的培训应该采取课堂式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培训师资既要有专家教授又要有农民“土专家”,还要把教学课堂前移,按农产品种养、储藏、销售等时节,深入田间地头进行零距离指导。要完善责任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继续普及首席农技推广专家→责任农技员→农民大师的模式,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在农技推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五、多措并举,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6月4日,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围绕国务院《关于当前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分析研究农民增收问题,茅临生副省长提出了具体要求。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我市农民增收幅度下降、增势趋缓、难度增大。要实现年初提出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左右的目标,我们必须创新发展思路,落实发展举措,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多渠道、多形式增加农民收入。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民增收外部条件。今年是“项目推进年”,我市计划完成新一轮“十大工程”重点项目投资630亿元。我们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坚持把大项目建设作为保投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有力举措,抓紧抓实。要进一步充实完善农口系统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充分利用国家拉动内需的机遇,有效集聚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三堡排涝、闲林水库、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双十万”工程、农民饮用水、林区林道建设、下山移民、村庄整治等一批投资大、带动力强、效果好的便民利民惠民工程,发挥项目最大效益,以大项目推动大发展,以大发展促进大变化。(二)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保持农民就业稳定。稳定就业是农民增收的基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市包括工业经济、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内的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引发农民工大规模返乡,加大了农民转移就业的难度。我们要结合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开展向企业送温暖、送服务活动,加快认定困难企业,明确落实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措施,帮助企业共渡难关,稳定就业岗位。积极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鼓励和支持企业多留用农民工,保持就业稳定,有效地保障农民工工资性收入。要配合中央扩大内需项目的实施,尽量多安排本地农民和农民工参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项目。落实农民工创业政策,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三)扩大农产品消费需求,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农业增产容易增收难、生产容易销售难、出产品容易创品牌难。为促进农产品销售,今年以来,我市先后举办和参加了“第二届中国杭州竹笋节”、“2009年浙江(上海)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会”、“杭州市优质农产品迎新春大联展”、“名特优杭产农产品展销会”等活动。全市各地举办了西湖龙井开茶节、第八届中国茶圣节、安顶山“开茶节”、首届新安江?中国草莓节、桐庐三花节、富阳桃花节等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要继续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通过市县联动、农商对接等形式,打造品牌,拓展市场,提高我市农产品知名度。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公交站牌、广场中心电子大屏幕等新闻媒介,开展多种形式的展览、宣传活动,加大杭产农产品促销力度。今年市本级和萧山、余杭两区发放了2.1亿元政府消费券,向公众发出了拉动消费、促进消费的信号,我们要利用这个契机,用足用好消费券,开拓本地市场,带动国内国际市场。要加紧筹办杭州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打造永不落幕的杭州优质农产品展销平台。实施“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加快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进一步开发完善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的功能,探索组建农产品配送中心和拍卖中心,创新产销对接的营销模式。加快县级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的布点,构筑由物流中心、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组成的和信息网络配套、功能齐全农产品流通网络。 (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农民福利性收入。一是增加保障性收入。深入实施《杭州市基本医疗保障办法》和《杭州市基本养老保障办法》,积极鼓励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商业保险,提高参保率,使农民群众“老有所养”;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新农合的筹资标准和报销比例,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提高补贴标准,增加农民和农民工的制度性保障收入。二是深化社会结对帮扶活动。深化“春风行动”向农村延伸,积极落实农村困难群众12项优惠政策,加大对农村困难群众帮扶救助资金的投入,将低收入农户纳入“春风行动”范畴;开展“1+x”社会帮扶活动,帮助困难家庭解决就业、教育、医疗等问题。进一步完善“万名党员干部帮扶万户城乡困难家庭”。三是深化“联乡结村”活动。以提高农村居民生活品质为目标,以促进产业发展、加快低收入农户增收、改善农村民生为重点,逐步从“输血”向“造血”转变,从资金扶持向科技、教育、文化、人才扶持转变,加快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四是深化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坚持工程性扶贫和救助式帮扶相结合,完善“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机制,创建基地建设、组织带动、来料加工、培训就业、工程扶贫和土地流转六大平台,增加低收入农户收入,确保低收入群体收入保持二位数增长。五是深化完善农民工保障机制。结合“城中村”改造工程,启动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逐步完善农民工生产生活有收入、有房住、有书读、有医疗、有社保、有救助、有安全、有组织的“八个有”保障,切实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五)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拓宽农民增收新渠道。一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实施《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和规模经营意见》,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完善土地承包权,推进林权制度改革。深化农村股份制改革,在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上有所作为。二是发展壮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外的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的法人地位,尊重农民意愿,鼓励大胆探索,因地制宜发展多形式、多领域的合作经济组织。各区、县(市)要积极争取建设用地指标,使有10%村级留用地的村,项目建设能落地;加大土地整理,使资源、空间、资金落实,建设集体经济平台;设施农业平台建设、土地开发整理空间、统管山承包经营、行政区划调整的资源资产盘活等途径,为壮大村级经济提供保障。三是大力发展各类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积极稳妥地培育发展小额信贷为主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规范引导发展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组建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村镇银行,为农民提供及时、周到、便捷的信贷服务。四是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在巩固完善水稻、小麦等主要农作物和能繁母猪保险试点基础上,积极开展经济作物、规模养殖和设施农业的保险,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五是积极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建设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系统,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就业信息、就业介绍、技能培训、政策咨询等服务向农村拓展,培育各类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为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提供必要的支持,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有组织的转移。六是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提高村级组织服务能力和水平。围绕完善基础设施、深化村民自治、构建服务体系组织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引导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技、法律、社会治安、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进入农村,为社区农民提供经济服务、文化服务、社会保障服务、平安服务。(六)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深入开展村庄整治工程。坚持“点线面”相结合,以点带面、以线促面,全面推进村庄整治建设,优化农村环境。二是深化高速公路沿线综合整治工作。做好杭千、杭徽高速公路沿线综合整治的扫尾工作,启动绕城、沪杭甬、杭浦、杭金衢、杭宁(即“一绕四线”)高速公路沿线综合整治工作。各地要按照全市动员会议精神要求,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全面启动,确保红线外整治以三年为期,力争两年基本完成;红线内整治以两年为期,力争一年半完成。相关区、县(市)要一鼓作气抓好落实,赛一赛比一比,谁完成得好、完成得快,以成效论本事,以成效论英雄。三是着力创建“风情小镇”。按照“挖内涵、出特色、创精品”的要求,围绕中心镇建设和“农家乐”旅游开发,全市要规划建设培育10-15个宜居、宜业、宜文、宜游,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风情小镇”,前期调研工作已基本完成,要抓紧制定政策,进行规划建设,使“风情小镇”成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的精品亮点。四是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和生活污水治理。深入开展“清洁乡村”活动,建立环境卫生保洁、绿化养护、河道管理、环境卫生等长效管理制度。要注重农村环境整治长效管理,基本建成“户投、村收、镇运、县(市)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机制,大力推广生活污水净化处理技术。 (七)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良性互动格局。农业补贴是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有效措施。中央财政今年用于“三农”方面的支出为7161.4亿元,比上年增加1205.9亿元,增长20.2%。其中安排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四项补贴1230.8亿元,增长19.4%。杭州市本级财政预算安排支农资金3.21亿,安排新农村建设资金8.34亿元,增幅也大大高于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增长幅度。各地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扶持力度,按规定落实好各种支农和补贴政策,对中央、省、市各项补贴资金以及各地的配套资金,要及时足额落实到位、兑现到户。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让广大农民了解补贴政策,确保政策执行公开透明。要坚决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同志们,抓好今年农业农村各项工作的任务十分繁重,责任十分重大,我们要以更坚决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工作、更卓越的成效,迎接建国60周年。来源:杭州网作者:编辑:罗祎媒体聚焦更多>>·杭州将对蔬菜和猪肉进行质量安全追溯管理试点·全面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确保市民“米袋子”“菜篮子”的安全·农业局专家解惑答疑农产品安全问题·省农博会火爆开幕热情市民掀起抢购大潮精彩图片更多>> 万寿亭绿色品牌基地菜正式开卖新繁育的珍奇瓜果市农科院观赏园何关新主要讲话更多>>·何关新:认清形势转危为机共克时艰只争朝夕扎实抓好各项工作·何关新: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何关新:农口系统各部门要贯彻好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何关新: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促进都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何关新:肯定成绩明确目标进一步加快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步伐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策划:杜琳、罗祎网页设计:王苡霏ProducedBy大汉网络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