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和学前儿童社会化

家庭教育和学前儿童社会化

ID:14812431

大小:66.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7-30

上传者:U-3521
家庭教育和学前儿童社会化_第1页
家庭教育和学前儿童社会化_第2页
家庭教育和学前儿童社会化_第3页
家庭教育和学前儿童社会化_第4页
家庭教育和学前儿童社会化_第5页
资源描述:

《家庭教育和学前儿童社会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家庭教育和学前儿童社会化摘 要:儿童的社会化过程是指儿童在社会中成长发展的过程。作为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儿童社会化的进程,而父母在这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尤为重要。积极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对于儿童的社会化进程百利而无一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可以规范儿童社会化生活的基本行为;第二,可以培养儿童积极主动融入社会的习惯;第三,可以帮助儿童建立友善和谐的关系群体圈;第四,可以引导儿童建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对于儿童未来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甚至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主要从介绍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出发,阐述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进而提出做好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最后总结促进儿童积极健康实现社会化需要注意的事项。关键词:家庭教育;儿童;社会化;注意事项 Abstracttheprocessofsocializationprocessofgrowthanddevelopmentofchildrenisthechildren.Inthisprocess,thefamilyeducationisafactorthatcannotbeignored,istheeffectivewaytorealizethebasiccontentsofthesocializationofchildren,parentsplayanimportantroleinthisprocess.Familyeducationcaneffectivelypromotethebasicnormsofbehavior,thechild'sacquisitionofthesociallifeofthecultivationofchildren'sprosocialbehaviorandthecorrectroleconsciousness,helpchildrenestablishharmoniouspeergroup.Children'ssocialdevelopmentresultsdirectlyaffecttheirqualityoflifeinthefuture.Thispapermainlyintroducesthefamilyeducationtothesocializationofpre-schoolchildren,influencefactorsoffamilyeducationandhowtodoagoodfamilyeducation,andfinallypointsoutthetwopointsforattention,andpromptedachildren'shealthygrowth.关键词:家庭教育;儿童;社会化;注意事项Keywords:familyeducation;children;socialization;mattersneedingattention 目录引言1第一章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社会化的作用1第一节家庭教育有助于儿童习得社会生活的基本行为规则1第二节家庭教育也有助于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2第三节家庭教育还有助于儿童建立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2第四节家庭教育更有助于培养儿童正确的角色意识2第二章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4第一节年龄因素4第二节夫妻关系4第三节家庭经济状况4第四节文化因素5第三章做好家庭教育的有效建议6第一节创造和谐、温馨、民主的家庭氛围6第二节在实践中发展儿童的亲社会行为6第三节鼓励儿童积极的交往6第四节培养儿童的角色意识7第四章儿童社会化与家庭教育的注意事项7第一节过分依赖学校教育8第二节过分注重孩子的独立和学识,忽视人格养成和道德发展8参考文献9 引言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习得各种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取得社会生活适应性的过程。儿童社会化这一过程,使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使社会生活、社会文化逐渐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进而使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一个生命降临到人间,首先接触到的是家庭。在家庭里长时间的生活和成长,儿童通过家庭长辈的教育和影响渐渐掌握了生活中各类社会文化规范,慢慢了解和熟悉各项生活技能和传统道德习俗。在长期的影响和成长中,儿童的体格成长和品格塑造不断完善。家庭为儿童的生活活动提供了主要的场所,家庭影响了儿童社会化的方向,家庭为儿童人生第一次的定位提供了帮助。家庭为儿童与家人的情感交流、行为互动和心灵沟通方面提供了直接的帮助。由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家庭提供给了最早、最直接的场所,家庭教育则是最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因素。经有关人士研究发现,虽然个体在各个时期都经历着社会化的影响,但是一生中接受社会化的最佳时期是学前期。“大多数大脑研究人员确信,在一个人一生中头四年里,大脑完成了大约50%的大脑细胞连结——那是将来所有学习基于其上的通道。如果这是真实的话,那么,家庭,而不是学校,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教育机构家长,而不是教师,是主要的启蒙教育者。”儿童最早接触的社会单位是家庭,因此其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最为关键。在儿童的生活模式中,主要是抚养者担当着言传身教的角色,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儿童,使儿童逐渐掌握社会知识、社会规范和生活经验。家庭教育的优劣,不是单方面取决于父母的教育动机和教育内容,更取决于父母的教育方式,良好的教育方式对于儿童的社会化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儿童的行为和表现对于父母的行为也有一定影响,双方的相互作用对于儿童的社会化进程存在着一定的影响。第一章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社会化的作用第一节家庭教育有助于儿童习得社会生活的基本行为规则 由于人类生活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人们为了实现这种规范制定了各类复杂而又系统的行为准则。只要当人们掌握、遵守和适应了这些规则,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个个才能从各自的生活中获得他们想要的自由。儿童通过接受家庭教育,渐渐掌握了社会生活规则,经过父母等长辈长期的知识灌输和家庭教育,在日复一日耳濡目染的影响中,儿童渐渐将长辈们的价值观和行为规则慢慢融入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之中。长辈们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通常会设置一些奖惩机制,在这种奖惩面前,儿童通常会按照社会规范的行为去执行,逐渐提高行为能力。或者是在家庭教育中通过对各种人格形象的模仿,逐渐熏陶形成儿童的正义感和善良美德。第二节家庭教育也有助于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安慰、捐赠等。亲社会行为是高尚道德行为的一种表现,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儿童并不是天生存在亲社会行为能力,要养成这种行为需要经过教育和训练。儿童通过接受适当的家庭教育,了解和经历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呵护,了解家人之间相互的体谅与照顾,通过大量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再加上儿童心理认同感的强化,当儿童以后碰到相似情景时,这些亲社会行为就会很好的表现出来。第三节家庭教育还有助于儿童建立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人是群居动物,在现代社会生活必须学会交往。交往是对人最基本的要求,交往能力的高低是个体能否适应社会重要指标。儿童的交往分为两类:一是儿童与父母等长辈的交往,二是儿童与同龄人的交往。儿童与父母及长辈的交往表现在有意无意的观察中,通过与长者的交往获得处理各类问题和与不同对象交往的能力。儿童与同龄人的交往则表现在他们通过家庭教育中获得的知识与同龄伙伴们分享和验证,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待人接物的能力和处理争执与矛盾的能力。第四节家庭教育更有助于培养儿童正确的角色意识根据社会学的理解,角色是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角色意识就是个体对这种期待的认知和态度。正确有效的角色意识通常能帮助我们探讨“我是谁?我应该干什么?我能够干什么?” 等人生最为基本的问题。从儿童来到人世的那天起,就已经处在了一定的人际关系之中,就已经被社会生活赋予了某种角色。经过后期潜移默化或灌输式接受的家庭教育,儿童通过与父母或是其他的长辈们实际的交往与互动,渐渐明白自己是谁,渐渐明白应该怎样和生活中的其他成员相处,渐渐明白自己能够做什么来获得自己所期望的东西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儿童的角色意识不高,不明白每个角色的意义,不明白如何进行角色的转化,那么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会受到阻碍和束缚。 第二章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同,这主要是因为每个家庭的社会背景不同,教育对象也不同。影响家庭教育方式最直接核心的因素是作为教育者的父母,包括父母自身的受教育程度和教育手段等。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第一节年龄因素我国目前的现状显示,生育者的生育年龄最低和最高竟然相差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同年龄段的父母社会经理、经济基础、社会地位的不同直接导致了其所在家庭的教育教育方式不同,差异颇大。一般情况下,那些生育年龄较高的晚婚晚育父母在迎接一个新生命时,家庭经济基础和经济收入已经趋于稳定,和那些较早成家生育的年轻父母相比之下,各方面的软件硬件条件已经十分成熟,对孩子的生养和教育也更科学,更花心思,更有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但大龄父母也有弊端,因为自己思想成熟,常常将自己的想法过多灌输于孩子,过分保护。年轻的父母生活阅历不足,对孩子管教限制少,在很多问题上给与了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但同时因为年轻父母自身发展尚未稳定,事业有待提升,对于孩子的照顾明显不周,甚至有不少年轻父母直接将孩子丢给孩子的爷爷奶奶管教,上一辈的人思想和这一辈的代沟是可预见的,这些孩子往往只是接受着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有些家长意识到自己的失责往往以溺爱来补偿,于是无形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第二节夫妻关系夫妻关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夫妻双方恩爱,关系和睦融洽,对于家庭教育方式的民主和统一十分有利。在和睦融洽的夫妻关系中,夫妻可以相互切磋得出最有效的教育方式,而且可以通过各自的了解和认识给孩子最优的教育,减少双方因为误区导致的教育盲区。反之,如果夫妻双方关系剑拔弩张、互不相让甚至是打骂相向,不仅谈不上对孩子进行教育,甚至会给孩子留下伤害和阴影。大量夫妻关系不和谐的事件显示,其家庭教育的缺失和负面影响非常严重,直接影响着孩子心理和身体的健康发展。第三节家庭经济状况 第一,经济基决定上层建筑,毋庸置疑,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家庭教育的物质基础。一般情况下,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在满足儿童身心发展的物质所需上比经济困难的家庭做的更好,比如家庭经济好的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提供一定的业余培训,弹钢琴、学舞蹈等等;第二,家庭经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物质环境,如家具的选择和陈设,室内的宽敞明亮度,视野开阔、优美整洁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也是有一定帮助的。第四节文化因素家庭教育中父母及其长辈对儿童的精神文化影响主要通过三种相对独立的心理机制影响。第一,强化,强化心理机制影响是指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通过奖惩方式,鼓励儿童进行正确的行为意识,如果儿童出现不正确的行为则给予相应的惩罚已纠正他们的错误,使儿童渐渐养成遵守正确行为规则的习惯;第二,认同,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人是父母,父母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儿童的注意,父母成了儿童自有意识以来第一个可供模仿的对象,他们试图以父母为榜样,并且会努力向父母学习,进而希望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第三,理解,父母对儿童内心世界的好奇与不解采取耐心解答,并持续观察他们思维的变化,敏锐回答他们的任何疑问,在答疑解惑中不断帮助孩子认识交往的品质,形成完善的自我意识。这三个方面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影响、互为补充和渗透。经过相关人士调查发现,父母的文化程度与其实施的家庭教育是成正比的。父母文化程度越高,越能合理有效的学习家庭教育方式,表现在教育孩子时更为理智,更注重教育的科学性;父母文化程度越低,越忽视对儿童进行家庭教育,这与父母接触家庭教育的机会少有关,教育的盲目性直接导致了此类父母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达到他们的预期。 第三章做好家庭教育的有效建议第一节创造和谐、温馨、民主的家庭氛围家长为儿童创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气氛很重要。一个生命自来到世上的那天起,其实就已经开始了与父母的交往,开始了和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正是这种亲密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儿童日后对事物的积极态度。在相对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中,儿童更容易对他们的父母产生依恋。经专业人士调查发现,影响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关键因素是早期形成的经验和意识,一个孩子在幼时得到了亲人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呵护,就会比较有安全性依恋,长大以后他会像小时候受到的关爱一样关心别人,人际关系自然会变得很好。另外家长对儿童的民主式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每一位儿童都是有自己独立人格的,在科学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当把孩子放在平等公正的位置上面,像对待大人一样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想法,同时教育孩子也像父母对他们的尊重一样尊重长辈,依靠民主的方式对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十分有利。一些家长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个人财产,对孩子的教育也变得十分的个人情绪化,这样的观念是错误的,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和重视儿童作为独立个体的社会化发展,以社会代表的身份对其进行社会化教育。第二节在实践中发展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谦让、互助、协作和共享等有益行为即为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儿童个体化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时也是一种及其高尚的道德行为。但是儿童并非天生就有亲社会行为,这并不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需要他们经过后期的教育和成长才可以真正获得。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导致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的独一无二性导致他们并没有机会对别人进行谦让、互助、协作、共享。父母对家中唯一的子女捧在手心怕碎了,含在嘴中怕化了,他们的百依百顺和迁就纵容导致孩子既渴望伙伴们的友谊,又无法做到谦让、互助、协作、共享的尴尬局面。作者认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尽量参与孩子们的活动,比如,将食物与大家一起分享,而不是鼓励纵容孩子一个人独食;参与孩子的游戏,在游戏中鼓励孩子对同伴适度的谦让,既能提高孩子玩耍的兴致又可以培养孩子协作的精神;父母在关心孩子的时候适当教育孩子互助的重要性,让孩子学会以同样的方式照顾父母,使孩子在感受关爱的同时也懂得关心别人。 第三节鼓励儿童积极的交往交往是指个体与社会中其他个体的交流与往来,是现代社会生活对个体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人对社会生活是否适应的重要指标。在幼儿的社会化过程中,将交往分为两种:第一类是幼儿与成年人的交往,第二类是幼儿与同龄人的交往。在于成人的交往中,儿童基本是担当着模仿的角色,观察长辈的一举一动以用于自己的行动。而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儿童则能通过自己的认识与同龄的其他个体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通过对同伴的关心与照顾中学会正确的为人处事方式,同时也在与同伴的争执和误会中获得协调关系的能力。由此看出,父母应该多鼓励甚至创造一切条件支持儿童与同龄人进行交往,支持他们多多参加各类社会活动,引导他们结交更多的朋友。然而有不少父母对孩子采取封闭式教育,因为怕孩子吃亏学坏,禁止孩子过多参与社会活动,剥夺孩子交朋友的权利,这样的后果非常严重,直接导致了孩子的心里孤独和抑郁,同时阻碍了儿童的社会化发展。第四节培养儿童的角色意识从孩子降临到人间的那刻起,在特定的环境和背景中就已经处在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中,毋庸置疑,他们已经被赋予了某种角色。在家庭中,孩子的角色是被保护被宠爱的小孩,而到了学校他们就必须把自己当作一个大人般与其他的小朋友相处。如果儿童不懂得这种角色的变化,在不同的场合表现出来不合适的行为举止,那么将使得他们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困难和阻碍,比如儿童在幼儿园里把自己当作被宠爱的对象,肆意妄为,对老师及其同学撒娇淘气,会给儿童的生活带来很大的麻烦。对儿童进行社会化教育十分必要,培养儿童对角色的意识,教育儿童掌握社会生活规范,控制自己的行为,在不同场景和环境的社会生活中合理的进行角色转换。一个人只要生活在社会上,就必须适应社会化发展。生活离不开社会,人离不开与人交往,而家庭教育在人的社会化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应该高度重视家庭教育问题,为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和未来奠定扎实的基础。第四章儿童社会化与家庭教育的注意事项 第一节过分依赖学校教育根据社会学的有关原理发现,个人的社会化发展需要在家庭、学校、社区、工作单位等环境中实施和完成。家庭作为个体来到世界的一个场所自然成为个人社会化的决定性要素。一个生命通过母体来到世界,进而不断与社会融合发展,家庭正是这个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在家庭中与父母及其长辈建立亲密关系,在家庭中学习语言,在家庭中掌握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等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必要手段。作为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是其他任何社会组织无法替代的。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实施场所,其对个人社会化具有特殊价值。学校的主要职责在于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提供系统科学文化知识教学。另一方面,学校利用独特的组织团队方式教给学生家庭环境中所没有的知识,包括文化、角色、价值标准和礼仪等等。在现今环境下,中国学生在学校接受的主要是还是知识性教育。对于兴趣、意志、情感和性格等方面的教育非常缺乏,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属于心理因素的情商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并没有直接参与社会行为认知。在学校没有重视的情况下,如果家庭不能很好地为孩子提供情商教育和品质教育,将直接导致孩子在人格方面的重大缺失。第二节过分注重孩子的独立和学识,忽视人格养成和道德发展数据显示,1995年零点调查公司参与的“世界公民文化与消费潮流调查” 结果反映,中国国民的价值观明显不同于其他国家。其他各国公民普遍认为关于价值的重要性的依次是:讲究礼貌、责任感、宽容和尊重别人;而在中国却并不是这样,中国公民对价值的重视次序确是:独立、学识和讲究礼貌。中国公众对个人社会责任感、宽容尊重别人及其与他人沟通的重视程度是受这代父母自身经验所影响的,这代父母生活的那个年代过于封闭,政策的影响直接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对他们而言时间是凝固的。他们对于今天快速发展的社会局势敏感度是微弱的,由来已久的思维定势很难让他们觉醒。因此,如果用父母那个年代的价值体系来为这个时代的子女审时度势,一定会使其陷入判断失误的尴尬局面。个人的自我实现、学识地位、职业声望、经济所得与一个人的生活质量高低关系密切,但这些因素并不与人格的完善、生理心理的健康呈正比。由此可以看出,相比之下培养孩子坚强稳定的心理素质和做普通人的平常心最为重要,另外对孩子学习的鼓励和梦想的支持也是十分重要的。家庭对孩子心理素质和平常心的培养使得孩子在遇到任何荣辱都能坦然面对,淡然处之,永远不惧艰险向前拼搏。另一方面,因为孩子未来会长大,除了要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以外,家庭角色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有关经济方面的教育也是必要的,如投资理财、合理消费、量入为出等等;有关爱的能力的培养也十分重要,如尊老爱幼、婚姻调适、家庭责任等等。这些都孩子成长道路上不得不上的教育课程。就好比说,一个拥有了社会地位、汽车别墅、飞机游艇的成功商人,却是一个性格极端、精神偏激的“社会化侏儒”,或者是一个无法享受婚姻幸福和家庭生活的“低能者”,那么他的人生都是荒凉的,残缺的,他的精神无法快乐,无法安定。为人父母不仅是一种美好的生命体验,而且同时是另一种无止境的家庭教育学习过程,在这个漫长而又甜蜜的教育过程中,对孩子的角色认同即天职意识,仁爱之心,理性精神等要十分明确,同时需要以全面提高自己个人素质为核心加强自身的“再社会化”。总而言之,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贯穿于父母对孩子的一切教育活动中,既有广泛性,又有一贯性。由此看出,父母自身素质的提升和家庭教育方式的优化是儿童健康社会化发展的核心因素,是科学理性有效培养下一代的基础。参考文献[1]李生兰.学前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日本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著.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赵忠心.家庭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玛利亚·蒙太索利.江雪编译.童年的秘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5]约翰逊等.华爱华译.游戏与儿童早期开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王炳照.中国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1)[7]周晓娜,冯文全.儿童家庭德育探微.基础教育研究,2006(4).[8]唐琳.功利主义对当前教育危害的思考.湖南教育,2005(10).[9]桑敬民.功利的教育对孩子的伤害.北京教育,2003(7-8).[10]陈纪昌.对传统文化教育的一点思考.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