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不诚无物”说新解

《中庸》“不诚无物”说新解

ID:14935222

大小:35.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7-31

 《中庸》“不诚无物”说新解_第1页
 《中庸》“不诚无物”说新解_第2页
 《中庸》“不诚无物”说新解_第3页
 《中庸》“不诚无物”说新解_第4页
 《中庸》“不诚无物”说新解_第5页
资源描述:

《 《中庸》“不诚无物”说新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庸》“不诚无物”说新解《中庸》“不诚无物”说新解《中庸》“不诚无物”说新解《中庸》“不诚无物”说新解《中庸》“不诚无物”说新解《中庸》“不诚无物”说新解《中庸》“不诚无物”说新解《中庸》“不诚无物”说新解《中庸》“不诚无物”说新解《中庸》“不诚无物”说新解《中庸》“不诚无物”说新解《中庸》“不诚无物”说新解《中庸》“不诚无物”说新解2005年l1月第29卷第6期安徽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Anhui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NoveInberV01.29No.6《中庸》”不诚无

2、物”说新解赵妙法(安徽大学中国哲学与安徽思想家研究中心,安徽合肥230039)摘要:本文摈弃西方哲学的范式,应用中国哲学自己的范式,对《中庸》”不诚无物”说作出了一种新的解释,认为事物的有无真假是与人心的诚与不诚相联系的.关键词:《中庸》;认识论;后伦理学中图分类号:B2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019(2005)06—0044—04《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尤其受到宋明理学家的推崇.但现在我们往往站在是西方哲学认识论的,现代科学的立场上去评价它的思想,斥之为主观唯心主义而加以否定.当然,如果戴上西方哲学这付有色眼镜来观察,《中庸》

3、的思想确确实实是唯心主义的.例如《中庸》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从字面上看,”不诚无物”的意思是:如果人的心不诚实就没有物质,也就是说,物质的存在与否要依赖于人的心,这自然是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从科学的观点,认识论的视角看,显然是非常荒唐的.任继愈的《中国哲学史》正是这样理解的:”《中庸》把人的主观信仰,信念和客观的事物的真实性混同起来.它说’诚’是事物总规律,只有相信这一总规律,才会有万物的存在,所以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把客观事物的真实性安放在人的主观认识,主观信念的基础上,客观的物是第二性的,是由主观的’诚’产生的,所以

4、它说’不诚无物’.”…’侯外庐的《中国思想通史》也是这样认为的:”诚的主观是第一性;物是第二性.’天地万物都依靠主观的诚心才外现出来O”[2](P38t)当代新儒学大家牟宗三先生当然是很欣赏《中庸》思想的.不过面对科学主义者的责问,他似乎显得无可奈何:”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诚这个意思很高.假如人家站在现代人泛科学主义的立场问:’难道我不诚,这个物就真的没有了.这个桌子存在不存在,跟诚有什么关系呢’?你无词以对.现代科技的原子弹把人的道德的真诚这个意义一下子炸掉了.现代人看不懂《中庸》这些话”.L3J(n光指责人家不懂当然是不管用的,我们只有有

5、词以对,才能使别人心服口服!那么,我们又如何来理解《中庸》这句话呢?实际上,如果我们抛弃西方哲学的认识论范式,转向中国哲学自己的范式(我称中国哲学的范式为实学),那么,我们的看法将有一个180.的大转弯,从否定变成肯定了.很显然,《中庸》并不讨论认识论的问题,也就是说,并不涉及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现在,大概无人可以否认,它实际上讨论的是道德问题(伦理学层面)以及道德的形而上学基础的问题(我称之为后伦理学层面).L4我们中国的经典着作大多简明扼要,是不能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其意义的,否则往往要闹笑话.所以我们还是先看看古人的注疏.《十三经注疏

6、》对”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的解释是:”物,万物也,亦事也.大人无诚,万物不生.小人不诚,则事不成.”王夫之说:”物,谓事也;事不成之谓无物.”J(n,在我看来,这种解释很明白地区分开了《中庸》的两个层面的思想.”大人无诚,万物不生”,我以为属于后伦理学的层面;”小人不诚,则事不成”,我以为属于伦理学的层面.收稿日期:2005—04—27作者简介:赵妙法(1962一),男,浙江温岭人,安徽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与安徽思想寥研究中心副教授.上面的解释还是有些模糊,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朱熹的解释,就会显得比较清楚了.在《中庸或问》中,朱子首先把”诚”解释

7、为”实”:”盖诚之为言,实而已矣.”这是不错的!所以现代汉语有”诚实”这样的词语.然后他将”诚”分为两个意思:”然此篇之言,有以理之实而言者,如日诚不可掩之类是也;有以心之实而言者,如日反诸身不诚之类是也.”他批评当时有些学者”大抵皆知诚之在天为实理,而不知其在人为实心,是以为说太高,而往往至于交互差错,以失经文之本意.”他的这个批评是有其道理的,因为在上面我们已经看到:《十三经注疏》也是把”诚”分为两个层次的.很显然,朱子所谓以理而言相当于我所谓的后伦理学层面,而他所谓以心而言相当于我所谓的伦理学层面.最后他就按这样两个意思来解释了:”所谓诚者,

8、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者,以理言之,则天地之理,至实而无一息之妄,故自古至今,无一物之不实,而一物之中,自始至终,皆实理之所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