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诚的教育意蕴

《中庸》诚的教育意蕴

ID:28002746

大小:6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07

《中庸》诚的教育意蕴_第1页
《中庸》诚的教育意蕴_第2页
《中庸》诚的教育意蕴_第3页
《中庸》诚的教育意蕴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庸》诚的教育意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庸》“诚”的教育意蕴吴佩佩摘要:《中庸》“诚”的教育意蕴集中体现在“自成”与“他成”、“成己”与“成物”、“尊德性”与“道问学”这三组的对立统一中,通过研究这三组的教育意蕴及其现代价值,反映出“诚”的教育意蕴:在教学过程屮要遵循学生自然发展的天性,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的积极性;既要帮助学生成长,又要帮助其成xh既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又要修养徳行。一言概之:无论是“自成”还是“他成”,“成己”还是“成物”,“尊德性”还是“道问学”,人的成长都是生命的展现和打开,都是为了成全、完善和实现生命。关键词:自成;他成;

2、生命自觉;作者简介:吴佩佩,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中庸》原出自《礼记》,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之作。中庸思想博大精深,就其中“诚”字就蕴含着巨大的思想内涵。笔者认为《中庸》“诚”字中除了蕴含着哲学和伦理学等意蕴,还潜藏着巨大的教育思想。研宄其教育意蕴,对现代教育思想有着极大的补充和促进作用。诚”的蕴涵众所周知,《中庸》对“诚”的论处很多,尤其是下篇,主要是以诚的观念为中心深入展开的。《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不难看出,《中庸》的“诚”可分为天道之诚和人道之诚。这里的“诚”包含两层含

3、义:“诚是天的根木属,天道之诚喻指自然界的规律以及万物存在的终极根源,这是从木体论的层面而言;就其道德意义而言,诚是人伦道德的终极根据,人道之诚表明一种人性之善。天道之诚作为天理之本然,是人性的价值本源,人性本之于天道。”“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也就是说,“诚”并非哪个造物主所创造的,它是自己成就自己,自己成就“道”本身的,这种道是遵循人的美好天性和自然发展规律的道。那普通人如何达到诚呢?“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诚”的目标在于成己成物。“诚者,非自成己而己

4、矣,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诚’横通内外,是内圣外王之道;纵通天人,是天人合一之道。”“诚”的思想博大精深,在哲学、伦理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意蕴。通过上述对“诚”蕴涵的分析,我们似乎还能发现“诚”蕴涵着丰富的教育意蕴,对“诚”教育意蕴的分析主要是从以下三方面来研宄的。二、“诚”的教育意蕴(一)“自成”,“他成”《屮庸》认为“诚者,自成也。”也就是说,“诚”并非哪个造物主所创造的,它是自己成就自己。反映在教育上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

5、用。通过博、问、思、辨、行的学习方法,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充分发挥学生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实现“自成”。“他诚”就是“诚之者”,“诚之者”是人为的诚,也就是要把天性智慧与后天的修养相结合,从而达到“诚”的境界。反映在教育上就是在强调教师的作用,通过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能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发展呢?就要求教师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自然发展的天性。这与近代西方教育家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相契合。一言概之,人的成长都是生命的展现和打开,无论是“自成”,还是“他成”,都是为了学

6、生的健康发展,都是为了成全、完善、实现生命。“自成”和“他成”,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的积极作用,最终实现学生生命的自觉。(二)“成己”,“成物”“成己”始终是儒家重要的任务之一,而“成己”最为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诚来充分发挥人性的光辉、人性的本善。反映在教学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不自觉形成自我意识的过程,自觉寻找生命意义的过程,自觉助长生命智慧的过程”。但是通过教育的作用,不仅要帮助实现学生成长,更要实现其成才,成为一个有用于社会的人,能在社会中立足的人。这就需要“成物”。所谓“成物”也就是能够认识和利用世

7、界的万事万物。“成己”、“成物”就是在引导学生认识事物和成就事物的同时,引导学生认识自身与成就自身,促进个体生命的展现和打开。“成己”、“成物”要求关注学生整体的生命状态,实现学生的整体发展。不仅要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实现整体的发展。强调用教育的方式既帮助学生实现其内在于生命之中的天赋自由自觉地展现,又借助教育的力量帮助学生体悟外部的世界,去其昏蔽,发展和完善“诚”性,实现“至诚”。这与现代的生命教育理论中让“使教育成为生命本质觉醒和显现的过程,成为个人向人类世界和自我不断开放的过程”的观点相类似

8、。(三)“尊德性”,“道问学”“尊德性”,“道问学”取自《中庸》里“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尊德性”和“道问学”指的就是徳行和知识两个基本方面。“尊德性”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德行的培养,帮助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问学”在教育上就是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如何掌握知识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