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会昌:认知发展

陈会昌:认知发展

ID:14937437

大小:74.00 KB

页数:32页

时间:2018-07-31

上传者:U-3743
陈会昌:认知发展_第1页
陈会昌:认知发展_第2页
陈会昌:认知发展_第3页
陈会昌:认知发展_第4页
陈会昌:认知发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陈会昌:认知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陈会昌:认知发展皮亚杰、维果茨基和信息加工理论陈会昌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一、皮亚杰及其理论皮亚杰(JeanPiaget,1896~1980),最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之一,生于瑞士纳沙特尔。发生认识论的提出者,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对人类影响最大的三位心理学家”之一。皮亚杰早年学习生物学,1915年和1918年分别在瑞士纳沙特尔大学或生物学学士和博士学位。其毕生的工作就是试图用生物学观点来解释认识论问题。一、皮亚杰及其理论1皮亚杰的研究方法临床访谈2发生认识论的基本观点(1)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是一个同化和顺应的平衡过程。(2)图式是思维的基本单元,是个体对世界所做的成套的操作。(3)人类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二、感觉-运动阶段的六个亚阶段1运用反射(0~1个月)觅食反射。当新生儿的面颊触到妈妈的乳房或其其他部位时,就会把头转向刺激物的方向搜寻,一直到嘴接触到可吸吮的东西为止。用手指抚摸孩子面颊时,他也会把头转向手指的方向,手指移到哪儿,头就转向哪儿。这种反射从出生半个小时就可发现,持续时间为3周,此后逐渐变为由神经控制的动作。其机能是帮助婴儿寻找奶头。二、感觉-运动阶段的六个亚阶段 吸吮反射。用乳头或手指轻轻碰新生儿的口唇时,他会出现口唇及舌的吸吮动作。这种反射发生在刚刚出生的婴儿,持续到终生。吸吮反射是新生儿反射中最强、最重要的一种。当婴儿做吸吮动作时,他的其他一切活动都会终止。吸吮反射使婴儿的吃奶成为自动化的动作,具有重要的生存价值。二、感觉-运动阶段的六个亚阶段游泳反射。把新生儿以俯卧的姿势轻轻放进水里,他的双手双脚会扑扑腾腾地做出非常协调的游泳动作。这种反射出生即有,4~6个月逐渐消失,其机能是在婴儿意外落入水里时保护其生命。二、感觉-运动阶段的六个亚阶段眨眼反射。在新生儿醒着的时候,突然有强光照射,他会迅速地闭眼;当孩子睡觉时,如有强光照射,他会把眼闭得更紧。这样的表现出生即有。到孩子长到6-9周时,把一个东西迅速移到他眼前,他也会眨眼。这种反射将持续终生。其作用是保护婴儿免受强光刺激。二、感觉-运动阶段的六个亚阶段收缩反射。用带尖的东西轻刺新生儿的脚掌,他的脚会迅速收缩,膝盖弯曲,臀部轻抬。这种反射出生即有,10天后减弱。它可以使婴儿免受不良触觉刺激的伤害。二、感觉-运动阶段的六个亚阶段巴宾斯基反射。用手指沿着新生儿的脚底外缘从脚趾向脚后根划动,他的拇指会慢慢橇起,其余脚趾呈扇形张开。这种反射从初生持续到8-12个月。其生理机能至今无定论。二、感觉-运动阶段的六个亚阶段摩罗氏拥抱反射。以水平姿势抱住婴儿,如果将其头的一端向下移动,或朝着婴儿大喊一声,他的双臂会先向两边伸展,然后向胸前合拢,做出拥抱姿势。此种反射从出生持续到6个月左右。这种反射是在人类长期进化中形成的,其机能是可以使婴儿抱住母亲的身体。二、感觉-运动阶段的六个亚阶段抓握反射。把手指放在婴儿手掌上并轻轻压动,婴儿会抓住成人的手指,抓握的力量之大,足以承受婴儿的体重。其出现时间是从出生到3、4个月,它是婴儿以后有意识地抓握物品的基础。 二、感觉-运动阶段的六个亚阶段强直性颈部反射。在婴儿仰卧时,如果把他的头转向一侧,他这一侧的手臂和腿就会伸直,另一侧的手臂和腿弯曲起来,呈“击剑姿势”。这种反射在出生28天时出现,持续到4个月左右。其机能可能是为婴儿将来有意识的接触物体动作作准备。二、感觉-运动阶段的六个亚阶段身体直向反射。转动婴儿的肩或腰部,婴儿身体的其余部分会朝相同方向转动。在初生到12个月的婴儿身上可见到这种反射,其机能是帮助婴儿控制身体姿势。二、感觉-运动阶段的六个亚阶段迈步反射(行走反射)。双手抱住婴儿,使其两脚着地,他会做出走路似的迈步动作。持续时间是从初生到2个月。其机能是为将来学习走路作准备。二、感觉-运动阶段的六个亚阶段2初级循环反应(1~4个月)开始出现了顺应,如当婴儿的手偶然碰到自己的嘴时,就可能吸吮自己的手,一旦有了这种经验,婴儿就可能重复这个动作(似乎以一种循环方式),并从中获得满足。二、感觉-运动阶段的六个亚阶段3次级循环反应(4~8个月)婴儿以外界物体为对象的动作。如婴儿用手挥舞摇棒,使其发出声响。这是一种最早的有目的的活动。二、感觉-运动阶段的六个亚阶段4次级图式协调(8~11个月)动作和客体开始分离,婴儿可以把两个不同的图式加以协调配合,完成一个动作。如拿开布,找到布下面的娃娃。二、感觉-运动阶段的六个亚阶段5三级循环反应(12~18个月)婴儿对自己的动作进行探索性的实验。如成人把娃娃从布A下转移到布B下之后,能正确地到布B下面去找娃娃。二、感觉-运动阶段的六个亚阶段 6通过心理组合发现新方法(18个月以上)婴儿可以通过大脑的思维来解决问题:成人在婴儿看不见的情况下把娃娃从布A移到布B下,婴儿仍能找到。婴儿已能对自己动作的可能效果进行心理预期。象征性功能开始出现。三、前运算阶段1前运算阶段的关键特征形成和运用象征,建立各种符号系统。2象征功能发展的四个领域(1)延迟模仿:动作发生一段时间后被重复(2)言语回忆:动作发生一段时间后用言语重复(3)假扮游戏:在游戏中扮演周围世界中成人的角色(4)绘画:“画出来的表象”三、前运算阶段3前运算阶段的两个亚阶段(1)前概念阶段(2~4岁)儿童的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例如,儿童用“甜甜”来表示所有的糖果和小点心,用“可乐”表示所有的饮料。(2)直觉阶段(4~7岁)儿童会进行分类、排序、确定数量等,但不知道这样做根据什么原则四、具体运算阶段1类包含2序列和传递推理序列:把很多根小棍按长度排序传递推理:小明比小强高,小亮比小强矮,小明比小亮高。3守恒:4自我中心(self-centration)和去自我中心(decentration)自我中心:一个现象只能由一个维度决定去自我中心:一个现象的两个维度可以同时改变,它们的相互作用决定这一现象的第三个、更高一级属性。 四、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的主要特征守恒当物体外部特征发生改变时,能透过其外部特征发现物体本质的不变性。把莉琪堆在桌上的10便士硬币扔到地上,她弯腰去找,并自言自语道“我知道它们一定是10便士,因为那是我昨天堆在桌上的那些。”四、具体运算阶段去中心化能综合问题的很多重要特点,而不是仅局限于感性认识。莉琪从厨房拿来2杯柠檬茶,一杯给弟弟,一杯给自己,她说:“别生气,我和你一样多,我的杯子更高但更窄,你的杯子更矮但更宽。”四、具体运算阶段可逆性能思考问题的全过程,再进行逆向的思考。莉琪知道加和减是可逆的运算,如果7加8得15,15减8就得7。按层次分类能变通和重组事物,使之呈有层次的类别。莉琪和她的朋友玛丽娜讨论如何摆他们收集的石头,玛丽娜建议:“你可以把他们按大小归类,然后再按颜色分,或是同时按颜色,形状分。”四、具体运算阶段序列给物体排序时,能有计划地进行。莉琪想根据大小给她的石头分类,她迅速把20块石头排成一排,选择其中最小的,然后选第二小的,依次类推,完成整个工作。传递推理能根据归类和顺序关系对事物进行综合。在比较A和B,B和C后,能得出A和C的关系。 一天玛丽娜和莉琪一块吃三明治,玛丽娜说:“我看见蒂娜的新饭盒了,比我的大。”莉琪说:“那一定也比我的大,因为我的没你的大。”四、具体运算阶段空间运算具有空间知觉的恒常性,能明白时空、速度间的关系,并建构出与周围环境相类似的认知地图。莉琪发现,卡车阻塞人行道没有改变她回家的距离,而且,如果她在相同的时间内比玛丽娜跑得快,她将跑得更远些。她能画出一幅从她家到玛丽娜家的地图,包括一路上的主要路标。水平翼差按一定顺序渐次地掌握逻辑概念莉琪先掌握数量和液体守恒,后掌握面积和重量守恒。五、形式运算阶段假设-演绎推理青少年在面对难题时,首先考虑所有可能的因素,根据这些假设进行推理;而后他们用系统的方法验证哪些因素真正起决定作用。这种问题解决的过程,开始于可能的假设,进而回到现实。相比之下,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开始于现实事件最明显的可能结果。当这些没有确定时,他们不能思考其他可能因素,而导致错误地解决问题。五、形式运算阶段青少年在处理皮亚杰著名的"绳摆问题"时的表现,证明了假设演绎推理的存在。假设有一些不同长度的绳子,栓上不同重量的物体,都悬在一根木棍上。让一些学龄前儿童和青年分别指出什么将影响绳摆通过拱弧的速度。形式运算阶段的青少年提出了4种假设:1绳的长度;2悬物的重量;3悬摆的高度;4对悬物的推力。然后只变化其中一种因素,观察其他要素的变化情况,他们会尝试各种可能,最终发现,只有绳长导致速度差别。五、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的主要特征 假设-演绎推理当面对难题时,形式运算阶段的青少年会考虑可能产生影响的所有因素,甚至在外部特征上没有明显显现的因素。然而,他们会极尽思考,逐步找到真正起作用的因素。在生物课上,路易斯必须选择两种肥料中的哪种最适合种植非洲紫罗兰。他想,紫罗兰的品种可能不是唯一决定因素,肥料的化学含量和施肥次数也会起作用。所以他决定在几种不同的剂量和施肥时间下试验一下。他精心设计了实验,发现了不同因素对植物生长的不同影响。五、形式运算阶段命题思维形式运算阶段的青少年能通过思考命题本身而对命题的逻辑性作出评价。他们不需要结合着现实世界的环境来思考这些命题。给路易斯以下命题,要他作出肯定、否定或不确定的回答。前提1:所有动物都是紫色的。前提2:frobe是紫色的。结论:frobe是动物。路易斯的结论是:不能确定frobe是否为动物。“frobe可能是一种动物,也可能是一种紫色的东西而非动物。”七、皮亚杰理论对教育的影响过去30年中,皮亚杰的理论对教育、特别是对学前和小学教育有深远影响。1发现学习(discoverylearning)皮亚杰主义者鼓励儿童通过与环境的自发的相互作用来发现自我。老师不是口头上教给孩子一些现成的知识,而是给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自由选择,促进发现和探索的能力。七、皮亚杰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2重视儿童的学习意愿皮亚杰主义者不试图加快认知的发展。皮亚杰认为,学习经验是建立在儿童现有的思维水平之上的。老师只是听学生介绍他们实践新计划的经历,这些新计划对那些错误地看待世界的想法提出挑战。新技能的学习不是强制性的,而是由儿童的兴趣和意愿决定的。虽然这导致他们对现成公式只做出肤浅的而非深刻的理解(Johnson&Hooper,1982)。七、皮亚杰理论对教育的影响3承认个别差异皮亚杰理论认为,所有儿童都要经过相同的发展阶段,只是存在速度上的差异,所以老师必须因材施教,一视同仁。另外,老师在衡量一个学生是否进步时,应该把他们的现状和过去的发展水平相比较,而不能拿一般标准和同龄人的平均水平来衡量(Gray,1978)。七、皮亚杰理论对教育的影响皮亚杰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也受到许多批评,最严厉的批评指向他主张的“年幼儿童只有通过在环境中的行动才能学习”这一观点(Hooper&DeFrain,1980)。尽管如此,皮亚杰对教育的影响仍然是十分强大和深远的。他向教师们提供了关注、理解和促进儿童发展的新途径。他还为以儿童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与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根据。4发生社会心理学的研究(1)代表者:日内瓦的后皮亚杰主义者,W.Doise;G.Mugny等人。(2)主要观点:成人与儿童之间、儿童与儿童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他社会因素对儿童的智力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皮亚杰的发展观是个体建构主义观点:儿童一步一步地建构认知图式,他们的智力发展是他们在和外界相互作用时动作和行为的内化结果。而多伊斯等人站在社会建构主义立场,认为儿童建立图式和认知结构的过程首先是社会性的,是对别人行动和判断的反应。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认知能力发展具有建构性,一个人的认知工具(图式、结构)首先是在和他人的动作或观点的协调中发展起来然后才内化的。4发生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3)主要研究发现1)动作和观点的社会性协调(Socialcoordination)滑轮实验证明:儿童发展中存在一个社会性相互依附阶段,此前是获得先决认知条件时期,此后进入独立自主时期。2)社会认知冲突(Socialcognitiveconflict)儿童在相互作用时由于动作或观点不同而争论,造成认知上的冲突,冲突的解决过程就是导致智力结构改变的过程。例如,两个孩子共同参加守恒训练4发生社会心理学的研究3)认知的社会印记(Socialmarking)儿童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对一些人际关系和社会规则有了一定的意识,形成了社会表征。在面临一项智力任务时,他们的行为不仅受自己认知水平的影响,而且还要受他们所意识到的周围人际关系和社会规则的调节和制约。这些社会作用可以是由具体在场的人表现出来的,也可以是象征性的、基于儿童对任务情境的社会表征之上的。如果这些制约儿童行为的社会作用和任务中的智力要求同型(isomorphic),就可以说这项任务有了社会印记。它对儿童的智力操作有帮助、促进作用。分配手镯实验村庄与教室的空间守恒实验八、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1维果茨基的生平维果茨基的早期生活培养了他对人类认知的一种领悟力。作为一个苏联的小孩,他受的是家庭教师的教育。老师运用苏格拉底式的对话,这是一种互动的问答方式。这种方式挑战原有的观念,促进更高层次的理解。在上莫斯科大学以前,他主要的兴趣是文学,在大学他获得的是历史和法律学位,大学毕业后他成了一名教师,后来转而从事心理学研究。八、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1934年,维果茨基38岁时死于肺结核。虽然他一生著述甚多,但他仅有不到十年的时间去系统地陈述他的观点。因此,他的理论没有皮亚杰那样详细具体。尽管如此,研究儿童发展的人士对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仍然有非常强烈的兴趣。他的魅力在于他抛弃了儿童发展个人化观点,提倡一种社会化的观点。八、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按照皮亚杰的理论,认识的最重要源泉是儿童本身,在没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他们是繁忙的、自发的探索者,他们形成自己的思想并加以检验。维果茨基也认为儿童是积极的求知者,但他不把儿童看成单一的自然人。他建立了一种新的理论,他认为儿童和社会环境共同导致了认知发展。根据维果茨基的理论,婴儿和其他动物一样,天生有一种感知、注意、记忆的能力。在两岁以前,这些能力与环境之间的直接的联系的建立需要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但是,一旦婴儿学会了感情表达,特别是能借助言语进行表达之后,他们参与社会交流的能力就得到迅速发展,小孩开始同自己交流,像跟别人交流一样。就这样,基本的感情能力转化成一种人类的独特的高级认知过程。八、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2皮亚杰与维果茨基:儿童的个人言语(Privatespeech)注意观察学前儿童的日常活动,你就会发现他们在游戏或探索周围事物的时候,经常会大声地自言自语。一天,一个五岁的小孩在玩拼图,他说:”那红色的块呢?我需要一块红的,现在我有一块蓝的,不,它不合适,让它在这里试试。”还有一次,一个孩子突然不假思索的说:“坏了!”但是,他却没有解释是什么东西或什么事情、在什么时候坏了。八、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皮亚杰称这种言语为自我中心言语(egocentrism speech),它反映了前运算阶段儿童不能想象到别人的观点。所以,皮亚杰说:儿童经常自言自语,不介意别人是否理解。无论发生什么事,他们都运用这种方式进行自己的思维。他认为认知成熟和某种社会经验(即和同龄人的分歧)最终会导致自我中心言语的消失。通过和同伴的争论,儿童发现别人和自己观点不一致,结果,自我中心语言逐渐消失,而被社会言语所取代,到这时,儿童才会组织好自己的语言,让别人能听懂。八、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维果茨基强烈反对皮亚杰“儿童言语是自我中心的、非社会的”论断。他认为儿童自言自语是为了自我指导和自我指向,因为语言帮助儿童考虑自己的行为并选择行动过程,他认为这是高级心理机能(包括持久注意,长时记忆,分类,计划,问题解决和自我思考)的基础。随着儿童的成长,活动任务变得越来越容易,他们的自我指向语言逐渐消失,而内化成一种内部言语,也就是我们每天在思考和行动时使用的一种和自己的对话。八、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在过去20年中,人们做了大量研究,试图从两大理论中决定取舍。几乎所有的发现都支持维果茨基。现在人们一致认为,儿童的自言自语是一种个人言语,而不是自我中心言语。研究发现,当面临困难任务,在出了错或不知怎样继续做时,儿童会更多地使用自言自语。维果茨基预测:随着年龄的变化,自言自语会逐渐消失,出声的言语转化为一种无声言语或轻微的嘴唇运动。在困难任务下运用自言自语较多的儿童,比沉默寡言的儿童注意力更集中,更投入,成绩进步更快。八、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3认知发展的社会起源如果说自言自语是认知发展的主要动力,那么,它是从哪来的呢?维果茨基的答案强调认知的社会起源,这是他和皮亚杰最主要的意见分歧。维果茨基认为,所有的高级心理机能都起源于社会相互作用。通过和社会中更加成熟的人一起活动,儿童开始支配自己的行为,开始运用一种在本民族文化中有意义的方式进行思考。最近发展区这一特殊概念解释了它的发生。最近发展区指的是一个任务范围,儿童不能单独完成这些任务,但是能够在更加成熟的人或者是技能稍高的同伴的帮助下达到目的。当儿童和成熟的搭档交谈时,他们会把这些对话语言内化成自己的个人言语的一部分,并用类似的方式组织自己的语言。八、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维果茨基没能说明这些能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对话的特色。但是,现代的研究发现,这种对话至少有两个重要特征。第一是主体间互动(Intersubjectivity),它指的是在开始做一件事时,两个人起先意见不同,最后达成一致。主体间互动为交流打下了基础,因为每个搭档都根据对方的观点对自己的观点作相应的调整。成人在用儿童能理解的方式解释自己的想法时,总是试图去促进这种主体间互动。例如:一个成人会告诉儿童已知事物和未知事物之间的联系,这个儿童也会努力去理解这种关系,从而学会一种对付这种情境的更加成熟的技能。八、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第二是搭建脚手架(Scaffolding),它指的是在教育过程中,社会支持的性质发生变化,为儿童的独立能力提供支持的成人不断调整帮助的方式,为的是更好地适应儿童现有水平。在活动中,当儿童不知该如何继续做时,成人就用直接说明的方法,把任务分解成几个小单元,引起儿童对具体细节和特色的注意。随着儿童能力的增长,这种支持逐渐减少,儿童开始把自我调整和有效指导相结合。八、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是否存在支持“认知发展起源与社会”这一理论的证据呢?研究表明,在最初的几个月中,养育者和婴儿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情感交流,儿童开始注意某个物体,这是主体间互动的表现形式,与两岁时的高级游戏语言和解决问题技能有关。在童年早期,如果母亲是孩子解决挑战性问题的有力支持者,那么,她们的孩子就会使用更多的个人语言,能更加成功地完成相似的任务。根据维果茨基的理论,假装游戏是一种鼓励儿童尝试各种挑战性技能的独特情境。维果茨基式的假装游戏在两个孩子还小的时候,我的丈夫肯和他们的一种共同活动就是烤菠萝饼。这是一件高兴事儿。我清楚地记得,一个星期天的上午,在烤饼的时候,才21个月的小彼得站在厨房的椅子上,忙着把一个杯里的水往另一个杯子里倒。“他太碍事,爸爸。”四岁的戴维一边埋怨,一边把彼得赶走。 “如果我们让他帮忙,说不定他还能帮上一点忙。”肯建议。在戴维准备原料的时候,肯给彼得盛了一小碗,把他的椅子移到一旁,并递给他一个勺子。维果茨基式的假装游戏“你这是在干嘛,彼得?”戴维训斥道,似乎自己很在行。彼得看到戴维移动那些原料,他正试图模仿这个行为。当要倒出原料的时候,肯帮助彼得将碗中的东西倒到平底锅中。“开始烤它。”肯说。“烤它,烤它。”彼得不停的说。他看着肯把平底锅放进烤箱。几个小时之后,我们看到了彼得假装游戏的一个实例。他从玩具沙箱中取出提桶,装一些沙粒,把他带到厨房,放到烤箱前的地板上。彼得对肯说:“烤它,烤它。”随后,父子俩就把这个假菠萝饼放进了烤箱。维果茨基式的假装游戏过去,对假装游戏的研究总是使用隔离法,把儿童和社会环境隔离开来。直到最近,研究者才开始在儿童独立玩耍时观察他们。也许就是这个原因,皮亚杰及其追随者总结说:初学走路的小孩一旦能够再现表象,他们就能独立完成假装游戏。维果茨基对此提出质疑,他认为是社会给孩子提供了进行有意义活动的机会。假装就像其他心理机能一样,是在与别人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出来的。在这个故事中,肯把彼得带入“烤”这个任务中,并帮他实践这一任务,使得彼得处理日常事物的能力得以发展。维果茨基式的假装游戏新的研究支持这样一个观点:早期的假装游戏是儿童的参与意识和社会经验的共同结果。在近期的几项研究中,研究者比较了单独游戏的和与母亲一起游戏的儿童。在各种情况下,有母亲参加游戏的儿童的假装能力是单独游戏儿童的两倍。另外,看护者的帮助可以使早期的假装能力朝一个更先进的水平迈进。例如:在成人的参与下,儿童可能把再现表象用一个更加复杂的次序组织起来。彼得把沙子放入桶中(做原料),把它带进厨房(在肯的帮助下)并放入烤箱的这一过程中,彼得就是这么做的。 维果茨基式的假装游戏在许多种文化中,成人不大和孩子玩耍,取而代之的是,哥姐让弟妹参加他们的活动,让他们模仿一些特定的动作。我们留意上面所描述的一段情节:戴维演示了备原料这一动作,彼得很快就知道了烤饼这一行为。假装是儿童扩展他们的认知技能、学习重要行为的主要途径。维果茨基的理论以及支持这一理论的发现告诉我们: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环境只是促进早期发展的必要手段,而不是全部。另外,成人必须邀请和鼓励儿童积极投入到他们周围的社会环境当中去。维果茨基式的假装游戏假如儿童能够假装,维果茨基认为通过他们的活动可以创造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他指出:“在一项活动中,儿童总能超乎年龄和日常行为的限度,在活动中,他们似乎比本人高出一头。”许多的事实和维果茨基的理论相符。学前儿童对未知世界的思考似乎要比对现实世界的思考来的更顺当,更高级。这是因为他们对人物、时间、地点的推理更富想象力。九、维果茨基和教育在教育上,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主张为受教育者提供机会,都承认个体差异。但是,维果茨基式的教学不强调自我启蒙发现,而重视合作。老师通过解释、证明和口头提示指导儿童学习,根据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同伴的合作也可以促进协同学习,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九、维果茨基和教育1交互式教学一个合作学习小组由一个老师和2~4个学生组成,学生轮流对课文内容做引导性的谈话,在谈话中,组员灵活地运用四种认知手段:提问、概括、阐述和预测。 在组员读完课文以后,对话的引导者(首先是老师,然后是学生)开始问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学生说答案,提出新问题。为了防止意见分歧,可以重读课文。接着,引导者总结这篇文章,通过讨论达成一致。然后,参与者向别人阐述那些含糊不清的、不熟悉的观点,最后,引导者鼓励学生在已有知识和文章的基础上对未来进行预测。九、维果茨基和教育在当代美国,许多中小学生都参与了交互式教学。与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学生相比,他们在阅读相同材料时,能力提高得更快。交互式教学为儿童创造了一个最近发展区,在这个最近发展区内,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儿童逐渐承担更多的责任。按照维果茨基的理论,这种方法可以使儿童学习一些可以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的有一定文化意义的东西。九、维果茨基和教育2协同学习交互式教学运用了同伴合作,但还必须有一个老师加以引导。根据维果茨基的理论,只要更具知识的同伴根据儿童的最近发展区调整帮助方式,他们就可以使儿童学习进步.皮亚杰也说同伴们的作用可以促进认知改变.他认为儿童和同伴的讨论比和成人的讨论更有价值,因为儿童对成人的权威确信无疑,他们只是肤浅地接受成人观点,而不去进行批判性的选择。同伴之间的争论使儿童注意到别人的观点,这是同伴合作所必须的,它会使儿童更具逻辑思维九、维果茨基和教育如今,同伴间的合作在许多的教育方法上都有所运用.但现象表明,它只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才有成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协助学习使一组人朝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冲突和分歧在促进儿童发展上似乎没有协助那么重要.他们通过消除相异的意见,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参与合作性对话,而达到一种统一.而按照维果茨基的理论,当同伴是一个专家或是某方面的能手时,儿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大大提高。所以,老师应该把各有所长的儿童组织起来,给他们提供取长补短的空间,充分发挥同伴合作的潜力。十、对维果茨基理论的评价在论述社会经验为认知发展的基本作用上,维果茨基的理论是独一无二的,它帮助我们通过文化理解认知机能的变化,不像皮亚杰那样强调普遍的认知发展。 维果茨基认为不同的符号系统(图片,地图,代数表示)在调整高级认知过程中的作用,他还认为语言是十分重要的,在一些文化中,通过搭建脚手架来教学是发展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例如,让一个小孩在密克罗尼西亚海里划一艘小船,让他与成人合作并接受指导,或者让他直接观察和实践,两种方法哪种更好呢?显然是后者。不同文化所需要的技能也不同,成人提供帮助的方式也要随之改变。所以,儿童学习的方式很多,没有哪种理论能为认知发展提供一个完备的论述。十、对维果茨基理论的评价我们来回想一下维果茨基所论述的:自然路线和文化路线融合成一条发展路径,但他更注重文化路线,对自然路线论述甚少,远不及皮亚杰和信息加工论。因此,我们不能用维果茨基的理论明确说明早期发展过程是怎样影响在社会经验中获得的高级思维过程的。我们可以思索一件有趣的事:如果这两位认知发展方面的巨人有缘相见,把他们惊世盖俗的成果合二为一,那么,一个更加合理的理论就产生了。十一、信息加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已成为儿童发展研究中最前沿的领域。这一理论也是对皮亚杰理论中不足之处的补充。同皮亚杰的观点不同,信息加工并没有提出一种关于儿童思维的简单理论,它只是研究者用来研究认知形式时所采用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找出儿童和成年人怎样对不同的信息进行操作、译码、转换,并通过认知系统,用它自己的方式组织起来。十一、信息加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家认为,心理是一个复杂的、由符号操纵的系统,信息像一部数字电脑那样在其中流动着。从外界获得的信息被编码(encode)、接收,并以符号的形式被保存。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各种各样的内部加工,进行再编码(recode),或者把它们的信号结构转换成更有用的表象;接着对其进行解码(decode),或通过把它们与系统中的其他信息加以比较和联结,解释其意义。当这些认知过程完成后,再以解决任务的方式输出出来。十一、信息加工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同意皮亚杰关于人的思维是一个主动的信息处理器的理论。它还提供了皮亚杰理论不能提供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图表和流程图精确地绘制出儿童或成人面临难题时所采用的解决方法的具体步骤;甚至可以将其中一些心理操作过程的细节编成电脑程序;电脑模拟可以用来检验有关儿童与成人怎样解决任务的预测。十一、信息加工理论另一些信息加工研究者不用计算机模拟来检验他们的设想。他们通过另外一些途径,比如跟踪眼动、分析错误模型、考察被试对心理加工过程的自我报告等。他们的努力都是为了建立关于认知机能的模型,其中的每一种成分都必须经过研究,找到确切证据,并对其加以认真的检验(Klahr,1992;Kuhn,1992)。十二、信息加工的一般模型信息加工理论的研究者是怎样看待人的心理系统呢?主要有两个模型影响着对儿童思维的研究。1阿特金森和谢弗林的贮存模型关于心理机能的模型中最广为人知的是阿特金森(Atkinson)和谢弗林(Shiffrin)的贮存模型。它之所以称作贮存模型,是因为它假设,信息被保存在这个加工系统的三个部分:感觉登记、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这种贮存是人类天生的、普遍存在的。可以把它们看作心理系统的硬件。它们对信息进行加工的速度是有限的。其中,感觉登记和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在一段时间内它们只能贮存一定量的信息,直到装满为止。十二、信息加工的一般模型当信息传导过每一存储系统时,人利用系统的软件——控制过程(controlprocesses)或心理策略(mentalstrategies)对其进行操作和转换。当我们运用各种策略操纵五花八门的信息输入时,我们就增加了思维的效率,使有些信息暂时留待以后使用。控制过程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学习到的。十二、信息加工的一般模型(1)贮存模型的各部分 首先,信息进入感觉登记(sensoryregister)。在这里,视觉和听觉被直接再现,但它们不能保存很长时间。比如,环顾四周,然后闭上你的眼睛。你刚才看到的一个事物的图象在你的大脑中持续短暂的时间,但它很快就会消退或消失,除非你运用控制过程或心理策略去保持它。比如,你可以十分认真地留意一些细节,通过这种选择性的输入,被你留意的细节就可能进入信息加工系统的下一步。十二、信息加工的一般模型?反应输出反应生成短时记忆贮存长时记忆保留一定量的永久性地用于记忆和解提取贮存信息决问题的信息感觉登记刺激输入光、声音直接复现并暂时贮存它们控制过程或心理策略把注意、记忆和问题求解策略付诸执行?图1阿特金森和谢弗林的人类信息加工系统模型,据R.M.Shiffrin&R.C.Atkinson,长时记忆的贮存和提取过程,PsychologicalRiview,1969,76,p.180十二、信息加工的一般模型心理活动的第二站就是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它像一个中央处理器,是心理系统的意识部分,在这里我们可以积极地处理一定量的信息。比如,当你读书时,你会不断地运用心理策略来操纵输入信息,以确保它被保存并可运用于解决问题。你发现,有些信息很重要,所以你运用了各种记忆策略,记笔记,自己默默重复某些句子,把信息组合到一起,等等。十二、信息加工的一般模型人们为什么要运用策略,把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呢?感觉登记虽然也是有限的,但它可以展现一副信息的全景。然而,当信息进入短时记忆的存贮时,就出现了一个瓶颈。当短时记忆的有限位置被占满时,新的信息要么不能进入,要么必须把原有信息排挤出去。可是,短时记忆的容量限制对信息的物理片断不起作用,只对有意义的信息块起作用。因此,运用策略把信息片断组合起来,就可以增加记忆容量。而且,信息保留在系统中的时间越长,就越有可能进入第三个也是最大的贮存库。十二、信息加工的一般模型长时记忆(long-termmemory)是人的永久性的知识库,其容量是无限的。它贮存的信息太多了,以至于人在提取时或希望从系统中获得反馈信息时常遇到困难。为了帮助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我们经常运用在短时记忆中用到的策略。根据阿特金森和谢弗林的贮存模型(1968),人们的长时记忆往往是根据内容加以分类,很像“图书馆里按照书的内容分类的书架系统”。当信息以这种方式归档以后,只要我们使用与原来存贮时相同的联想网络,就能很容易地把它们提取出来。十二、信息加工的一般模型(2)对贮存模型的研究检验有很多证据支持阿特金森和谢弗林的贮存模型。比如著名的系列位置效应(serial-positioneffect),它发生在你试图记忆由一些项目组成的单子,这些项目能证实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的不同。中间的项目没有前后两部分的项目更容易记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位于最后部分的项目从记忆中消失了,开始的部分仍旧保存着。研究者认识,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最后被记忆的内容仅仅被保存在短时记忆中,而开始部分的内容则有足够的时间进入长时记忆。 十二、信息加工的一般模型在另一个研究中,研究人员在七个月的婴儿身上发现了同样的效应。呈现给孩子三张妇女面部的相片。对每一个婴儿,都在第一张,第二张或最后一张给他们看一张新照片。根据婴儿是否去习惯化,即花更多时间看新照片,来衡量婴儿是否记住了原来的照片。结果发现,在即时测试中,婴儿对开始和最后呈现的照片的记忆程度明显高于中间的。一分钟后,对最后呈现的照片的记忆消退,5分钟后,对最后呈现的照片的记忆就完全消失了。这一发现证实了阿特金森和谢弗林的贮存模型关于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的假设。十二、信息加工的一般模型其他的发现则带来一些问题。通过多次研究,发现感觉登记和短时记忆的容量比贮存模型设想的大得多。比如说,感觉登记中视觉信息可以保持的时间从250毫秒到25秒。短时记忆的组块曾被认为是只有7个,实际有2到20(Siegler,1983)。在查明这些“硬件单位”确切容量时遇到的困难,使一些研究者怀疑它们是否存在,并转向加工水平理论的观点。十二、信息加工的一般模型2加工水平模型加工水平模型放弃了关于一次可获取的信息量有确切的限制的观点。它假设,信息的保持取决于系统对信息的加工深度。比如,我们可以根据一个写出来的单词的知觉特征,例如大写还是小写,来进行浅度的编码。在较深层的水平上,我们根据一个词的音素特征,例如发音,来进行编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大声地重读几遍,或和别的词压韵。在最深度的加工水平上,我们可以根据词的意义,或它的语义特征,把它和系统中原有的信息相联系,来进行编码(Craik&Lockhart,1972)。十二、信息加工的一般模型 在加工水平模型中,那些只进行了表层分析的信息,很容易消退和被遗忘。而那些被分析了意义并同其他已有知识建立联系的信息可以保持很久(Craik&Tulving,1975)。根据加工水平的观点,我们之所以感到很难一次掌握很多信息,并不是因为记忆容量有固定的限度,而是由于我们在同时进行的几个活动中,只能按照注意分配的程度来做这些事情。于是,短时记忆的有限组块概念被工作记忆概念取代。它指的是我们的信息加工活动从中产生的注意资源的意识储备。一个人必须分配给一件任务的注意力取决于他学习的基础如何,能否自动地完成,以及完成任务时所要求的认知过程。十二、信息加工的一般模型不能熟练地完成任务的人不得不付出更多的,结果,他们必须从同时可能投入的其他活动中抽出注意资源。相反,那些自动进行的认知过程只需要很少的注意容量,甚至不需要注意容量,因此人可以同时投入其他活动(Klatzky,1984)。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说明这一点。有两个孩子,一个初学骑车,另一个是骑车老手。初学者把注意力完全用在控制脚蹬子和掌握平衡上。他的父母尽量让孩子在没有汽车的地方练,因为他没有多少注意资源可以用于其他认知活动,比如看周围有没有汽车和行人。相反,那个骑车老手熟练地骑车给邻居送报纸,一边嚼着口香糖,一边和身边的骑车者聊天。十二、信息加工的一般模型3关于贮存模型与加工水平模型的研究当把自己的理论应用到心理发展上的时候,贮存模型和加工水平模型强调的是不同的特征。贮存理论认为,系统的硬件(信息贮存量的大小)和软件(控制过程)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也就是说,它们发展成为一台比原来大的计算机和比原来规模更大的程序和策略。相形之下,加工水平模型则假设,所有的变化都只是随着软件或系统功能的变化而发生的。换言之,由于对策略使用的长期练习,很多认知过程变得只消耗较少的容量,最终导致对现有空间的越来越高效率的使用。十二、信息加工的一般模型 很多研究证明,控制过程的运用能力无疑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儿童渐渐学会利用各种策略保全他们拥有的容量有限的空间。他们也学会了怎样通过外部的协助来补充他们容量有限的系统,例如使用日历、笔记本、图书馆,甚至电脑来增进他们的保持信息的能力。十二、信息加工的一般模型系统的硬件结构是否也在扩展?在这个问题上意见不统一。但是,最近关于加工速度的研究发现,硬件和软件的容量都在增加。罗伯特·凯尔(RobertKail,1988,1991)让7到22岁的人完成一系列基础的认知作业,在这些作业中,他们必须尽可能快地做出反应。例如,在视觉搜寻任务中,向被试呈现一个阿拉伯数字,要求他检查这一数字是否是先前荧幕上呈现的一系列数字中的一个,如果是,就给出信号。在另一个心理旋转任务中,字母可以朝向六个方位,每次给被试呈现两个字母,并问他们这两个字母是同样的,还是呈镜向的。在一个加法任务中,给被试看一些问题和答案,并说明答案是否正确。十二、信息加工的一般模型凯尔发现,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随着年龄而减少。但更重要的是,同一年龄中各种任务完成所需时间比前一年减少的比率是相同的,但这种比率在12岁左右变小。这种趋势在被试完成知觉-运动任务时也十分明显,例如让被试尽快地解开扣子或打开瓶塞,这些活动并不需要多少心理策略。凯尔认为,对各种不同任务的加工速度发展的相似性说明,人们从基本信息加工资源中获得的东西,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增长了。这使年长儿童的认知系统可以同时控制较多的信息。所以,他们可以很快地对信息进行筛查,并且在各种情境中都能更快地作出反应。十二、信息加工的一般模型尽管认知系统的精确容量很难确定,它的硬件和软件似乎都随着儿童期的年龄增长而发生着变化。当我们将注意转向信息加工的发展模型时,就会发现,人们正在努力把两方面的东西——脑的成熟和信息转换经验整合成为一副关于认知系统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的完整图景。十三、信息加工的发展模型 贮存模型和加工水平模型是关于信息加工的一般理论。它们都没有详细地论述儿童的思维是怎样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的。但是,有几种发展的模型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Case,1985,1992;Fischer&Pipp,1984;Halford,1990)。为了对发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些理论都以皮亚杰理论作为起点,在信息加工框架内对其做了重新解释。因此,这些理论常被称为新皮亚杰理论。(271页完)让我们来看看其中的两个理论:凯斯的心理空间理论和费希尔的理论。十三、信息加工的发展模型1凯斯的心理空间理论罗比·凯斯(RobbieCase)认为,认知发展就是信息处理容量的加大,而导致这种变化的是有效策略使用的增加。他把这种像电脑一样的结构称作心理空间(mentalspaceorM-space),并认为这种结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扩大。听起来有些像工作记忆。心理空间的扩大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十三、信息加工的发展模型首先,是大脑的成熟。脑髓鞘质化推进了神经过程的速度,因此使思维更有成效。第二,策略练习的贡献。当图式被重复练习之后,它们就越来越自动化,所需的注意量越来越少,腾出来的心理空间使儿童把旧图式结合起来,形成新图式。当皮亚杰的阶段图式变得完全自动化以后,足够的心理空间就把它们组合成更先进的表征方式。由此,儿童就习得许多个核心概念结构(centralconceptualstructures)、概念的网络和关系,这些东西使他们能够用更高级的方法、在更广阔的情境中进行思考。这些结构就是使心理空间扩大的第三个途径。它们使儿童更有效地解释自己的经验并解决问题(Case&Griffin,1990)。一旦儿童掌握了它们,就意味着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十三、信息加工的发展模型凯斯的理论还用信息加工理论解释了水平翼角差问题,皮亚杰所说的许多发展里程碑,例如守恒,都是在不同时间的特定情境下出现的,而不是同时出现的。凯斯假设,相同的逻辑思维的不同形式在信息加工的要求之下也是变化的,因此,皮亚杰提出的每个更高难的任务都要求儿童具备更多的心理空间。十三、信息加工的发展模型 皮亚杰提出的连续任务有一个显著特点,在每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上,都有很多东西必须保存在记忆中并被联系起来,才能正确地完成那些任务。儿童完成皮亚杰的高级任务的能力和他们的记忆数字的广度有关,即他们能回忆起的无联系的数字的个数,常用来评价工作记忆的限度(Case,1977,1978)。这一发现与凯斯的下述观点一致:在较复杂的问题解决中图式的互相结合是在发展过程中核心加工资源(心理空间)的扩大基础上完成的。十三、信息加工的发展模型2费希尔的技能理论费希尔的技能理论同样也是基于皮亚杰的发展阶段论,但他比凯斯更强调儿童的特殊经验。费希尔认为,一项技能就是皮亚杰所说的能用在一项特定任务上或一系列任务上的图式。一项技能能否得到广泛的应用,取决于大脑的成熟和儿童所生活的环境的范围(Ficher&Farrar,1987;Fischer&Pipp,1984)。这两个因素是共同起作用的。十三、信息加工的发展模型费希尔认为,每个儿童都有一个技能行为的最优水平,或者说信息加工能力的上限,在大脑获得进一步的成熟之前,不可能超越这一上限。费希尔提出,有三个最优技能水平与皮亚杰划分的阶段相符合:感觉运动动作,表征和抽象化。但是,儿童(包括成人)很少能最优化地发挥他们的能力,这是因为,要运用最高级的技能,还必须依靠环境的支持。在每一个水平上,都需要一段技能学习的延长期,在这段时间里,儿童在完成特殊任务时学习新能力,把它们与其他能力互相整合,逐渐把它们转化为更加一般的、较高级的技能。十三、信息加工的发展模型比如,一岁儿童对液体的一些性质还难以真正认知。将水从一个大水瓶到入一个小水瓶,水的高度增加了,但多少并没有变。但是,一个儿童在没有足够的把水从一个容器转移到另一个容器中的经验前,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但在一个特殊情境中建立起来的技能,可以被迁移到另一个相类似的情境中去。最终,儿童把新学到的技能调整为一个更广泛更易使用的体系。从而使认知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表征转化为抽象。 十三、信息加工的发展模型根据凯斯和费希尔的理论,儿童思维的每一次重大进展,都伴随着工作记忆的增加。研究者认为,克服记忆的限度是认知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这些新皮亚杰主义的研究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完整的图景,即,基础能力、认知策略和学习相互作用,导致了认知发展。十三、信息加工的发展模型3一般的心理还是模块式的心理(GeneralorModularMind)儿童在通过不同任务时,发展是不均衡的,凯斯和费希尔怎样把对儿童行为的一般观察纳入他们的理论中去的呢?两种理论都认为,信息加工能力的进步使年长儿童能够掌握一些复杂技能,他们在年幼时不能掌握这些技能,就是因为他们的加工能力有限。十三、信息加工的发展模型发展的这两个方面的矛盾在信息加工理论研究中随处可见。贮存模型和加工水平模型都把心理看作是一个一般的、具有共同目标的计算机设备,其基本容量随着年龄阶段的变化而变化。但另外一些研究者不赞同这些观点。他们把心理看成一种模块式的设备。每一个方面都有自己的容量、结构和发展时间表(Fodor,1983)。模块论认为,儿童完成不同任务和掌握不同领域知识的能力具有非常广泛的差异,例如言语能力、数学能力、科学学习和社会能力。不同领域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儿童在各个领域积累的经验所致,同时,模块理论也认为,成熟使儿童在达到不同领域时遇到不同的局限,因此达到不同领域的年龄也不同。十三、信息加工的发展模型现在,两种观点都得到了研究的支持。凯斯等人的研究表明,尽管在不同领域的任务的复杂性被很好地加以控制,儿童却以相似的方式处理数字的、空间的和社会推理方面的问题,这支持关于发展的普遍的、共同的模式(Case,1992;Marini&Case,1989)。别的研究者则有证据表明,儿童对他们外部的物理世界与社会环境的思考方式是不同的,对两个领域的思维方式不能互相转换。(Carey&Gelman,1991;Keil,1989;Wellman&Gelman,1992)因此,他们相信每个方面的发展一定是分别进行的。 另有一些研究者认为,一般的发展和特殊方面的发展这二者都存在。心理学家的任务是探索二者怎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Ceci,1989;Sternberg,1989)。十四、感觉加工儿童是怎样对感官感觉到的信息进行编码的?感觉加工的发展是否意味着对客观对象的各个方面发现得越来越多?儿童是否通过意识到感知物的较深层意义来建构他们的经验?1分化理论(Differentiationtheory)埃里诺·吉伯森(EleanorGibson)和詹姆士·吉伯森(JamesGibson)的分化理论是关于感觉信息加工的主要理论之一。由于脑的成熟及反复接受相同的刺激,婴儿越来越善于发现对象的“恒常性”——某一客体的不同于其他客体的稳定特征。分化理论把外部世界看作人对感觉经验的人为的次序划分。当儿童探索环境时,他们很自然地察觉那些比较细微的特征。十四、感觉加工婴儿最初的感觉加工任务是把东西放在一个合适的地方。一旦婴儿这样做了,他们就会根据各种东西的不同特征去辨别它们。在儿童期,这种辨别刺激的细微结构的加工继续发展(Gibson&Spelke,1983)埃里诺·吉伯森(1970)曾经把分化理论应用到考察儿童学习阅读时判别图形形式的办法,因为书面符号包含着特殊的、富于挑战性的不同特征。十四、感觉加工 首先,学前儿童开始察觉书面符号中一般的不同点。到了三四岁,尽管他们还不能确认很多个别的图形形式,但他们已能从不规则图形及图画中辨别出字母和数字。儿童是怎样辨别字母的呢?为了寻找答案,吉伯森和她的同事向儿童出示一对一对的字母,问儿童它们一样不一样,并记录下儿童做出判断所需的时间。根据这些资料,研究者画出了一个树状的“混淆矩阵”,表明哪些字母是最容易互相混淆的。在一组9个字母中(CGPREFMNW),儿童先把弯型字母和直型字母区别开,然后在弯型字母中把圆形字母(C与G)与非圆形字母(P与R)分开;在直型字母中,把方型字母(E与F)和斜道字母(M、N与W)分开,最后才能区分斜道字母(Gibson,Schapiro,&Yonas,1968)。十四、感觉加工儿童很难辨别出斜道字母的研究结果与别的发现相一致,直到七八岁的儿童仍然在书写中经常颠倒这种字母。一种原因是,儿童阅读前并没有发现去注意这些对称形式的不同特别有用,在日常生活中,左右颠倒的事情仅仅发生在同一物品是成对的情况之下。例如,两只茶杯,一个摆在左边而另一个摆在右边,这样的两只茶杯在学龄前儿童看来是一样的。对照之下,儿童很容易将颠倒的茶杯、正放的茶杯和歪倒的茶杯区分开来,这是由于他们已经有了这样一些生活经验:为了使用方便,物体必须正着放(Bornstein,1988)。还有研究表明,把镜像颠倒过来的能力和从左到右地察看一行字的能力,一定意义上依赖于阅读材料的经验(Casey,1986)。换句话说,阅读活动本身帮助儿童区别字母的形状。十四、感觉加工2丰富理论分化理论认为,儿童在察觉周围世界的结构方面越来越好。相反,丰富理论把研究焦点放在知觉的组织是怎样在个体内进行的。按照这一理论,感觉加工过程就是运用认知图式来解释接收的信息的过程。由于认知图式随着年龄增长而完善,从环境中知觉到的东西也越来越丰富。例如,年幼儿童对家猫的经验使他建立起这样一个图式:猫是长着毛的、四条腿的、喵喵叫的东西。逐渐的,这一形象又精细化,增加了猫的另一些特征,如跑动、安静地睡觉、满足时的呜呜叫声。每一次都给猫的图式增加了更多的信息,儿童对客体的认识就这样逐渐进步了。十四、感觉加工丰富理论把感觉加工看作心理对事件的解释,这与皮亚杰理论是不同的。但是,一些信息加工理论的学者也接受皮亚杰的理论(Fischer&Bidell,1991;Klahr,Langley,&Neches,1987;Neisser, 1967)。丰富理论提醒我们,知觉与认知之间有很好的联系。当我们把分化理论和丰富理论放在一起考虑时,我们头脑中就出现了一幅更具体的图景。刺激的特性与个体对刺激的探索,这两方面都影响着信息加工过程的每个步骤。十五、注意加工注意是人类思维的基础,不管人面临什么任务或问题,注意都决定着这些任务或问题的信息来源。家长和老师都知道,年幼儿童只花很短时间注意成人教他们做的事,他们不容易观察细节,并且很容易分心。注意在儿童时期有很大的发展,逐渐地有所控制,适应性越来越强,越来越有计划性。十五、注意加工1控制观察一下做游戏的儿童,你很可能会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注意变得更加集中也更持久。在近期的一项研究中,让婴儿和学龄前儿童坐在桌子边,桌子上放着适合于他们的年龄的玩具。从一到四岁,集中注意力投入玩具的程度稳步增加。婴儿和稍年长儿童的注意方式是不同的。玩了一小会儿之后,婴儿就好像玩腻了。他们渐渐失去兴趣,表明他们的注意似乎是由玩具的外部物理性质决定的。相反,学前儿童的注意在整个游戏过程中逐渐增强。他们投入复杂游戏的能力支持了他们聚精会神地专心于一个东西(Ruff&Lawson,1990)。然而,即使是五六岁儿童,也不能长时间地保持注意。有人观察了学前儿童的自由游戏,发现幼儿花在一项活动上的平均注意时间大约是7分钟(Stodolsky,1974)。十五、注意加工由于注意保持力的进步,儿童对情境当中与任务目标有关的方面越来越能集中注意力,同时忽略其他信息。研究者通过在任务中加进无关刺激,来考察这种注意选择能力的发展。看儿童能否很好地注意任务的核心成分(Lane&Pearson, 1982)。在一项典型的实验中,研究者给学龄儿童和成人一些纸牌,让他们尽量快地根据纸牌背面的图案把纸牌排序。例如,一堆是圆形图案,另一堆是方形图案。一些纸牌上没有无关信息。另一些纸牌上有一两个无关信息,比如纸牌背面出现了几条线,或者在上端和下端出现了几颗星星。结果发现,儿童忽略无关信息的能力取决于让他们花多长时间给带有无关刺激的纸牌排序。如图7.6所示,从6岁到9岁,儿童把注意力保持在任务的核心特征上的能力有急剧的发展(Strutt,Anderson&Well,1975)。十五、注意加工2适应性年长儿童注意的适应性也逐渐增强了;他们可根据此时此刻情境的要求而灵活地调整注意力。例如,在判断成对出现刺激相同与否时,六年级儿童能很快地转换他们的判断标准(从大小、形状到颜色)。而二年级儿童在完成这项任务时就有些困难。(Pick&Frankel,1974)。十五、注意加工年长儿童还能使他们的注意适应学习上的变化。给儿童一些单词,让他们从中选择一半来进一步地学习,结果,一年级学生不能进行系统的选择,而三年级学生则倾向于选出他们忘记的那些单词(Masur,McIntyre,&Flavell,1973)。在学习像散文这样的比较复杂的信息时,根据原有基础分配注意力的能力一直到大学阶段都在继续发展着(Brown,Smiley&Lawton,1978)。十五、注意加工3计划性在儿童早期将近结束的时候,注意变得越来越有计划性,儿童在熟悉环境中的视觉搜索行为证实了这一点。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让3~5岁儿童在他们幼儿园的游戏场地上寻找一件丢失的物品。一个实验员领着每一个孩子沿着游戏场地的8个做游戏的地方走一遍,到每个做游戏的地方,实验员都停下来,在第三个游戏处,实验员给孩子照了一张照片,到第七个游戏处,发现“照相机找不到了”。让孩子找照相机。结果发现,年幼的学前儿童不能在“关键区域”(第三个游戏的地方到第七个游戏的地方之间)寻找照相机。而年长些的儿童则能够在关键区域查找每一个可能找到照相机的地方,进行有系统的、彻底的查找(Wellman,Somerville&Haake,1979)。十五、注意加工当然,学龄前儿童在成熟之前要有很长一段时间去发展有计划的注意。让儿童比较图7.8上两座房子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不少学前儿童把两所不同的房子说成是一样的,而6~9岁的学龄儿童则采用系统比较策略,一个窗户一个窗户地做出正确的比较(Vurpillot, 1968)。在完成较复杂的任务时,他们会做出决定,按照顺序先干什么,再干什么。例如,当研究人员给5~9岁儿童开出一个有25种东西的单子,让他们到游戏杂货店去购买时,年长儿童在开始购买前先花点时间察看一下商店,他们也会沿着走廊走比较近的路(Gauvain&Rogoff,1989)。十五、注意加工为什么从儿童早期到儿童中期,注意发展得这么快呢?脑的成熟和学校课业的要求也许共同起了作用。我们所讨论的注意能力对儿童在学校学习的好坏非常重要,并且长时注意的个体差异也是相当稳固的(Campbelletal.,1986;Ruffetal.,1990)。令人遗憾的是,一些儿童在上学期间很难集中注意力。下面专栏里讨论的就是这些注意缺失多动症的儿童。从研究到实践:注意缺失多动症儿童当五年级的其他同学都坐在自己的课桌上静静地学习时,凯尔文在座位上动个不停,他扔掉铅笔,向窗外张望,摆弄鞋带并且跟窗外的人说话。“嗨,乔伊!”他冲隔着好几张桌子的一个同学喊道,“放学后踢球吧?”乔伊没理他,他和别的同学都不喜欢和凯尔文踢球。在操场上,凯尔文总是被谴责,他老不遵守比赛规则。他不能按顺序地当击球手,当外野手时,他时不时地把手套扔到空中,球向他飞来时,他还在往别处看。凯尔文在学校里的课桌和家里的房间乱成一团。他常常丢掉铅笔、书和完成作业必需的材料。十六、对信息加工理论的评价1信息加工理论主要优点是其外显性(explicitness),以及把复杂的认知行为分解为几个部分。 2信息加工理论提供了人们在感知、注意、记忆和解决问题时,年幼者与年长者、熟练者与不熟练者的行为的翔实的证据。与皮亚杰理论相比较,它展现了更准确的认知发展变化。3信息加工研究者认为,思维是多种互相独立的技能的统一体而不是单一的东西,他们从多种机制来解释认知发展。4信息加工理论正在开始查明,在认知发展中,哪些东西是特殊的,哪些东西是一般性的,它们怎样共同起作用。这些研究可帮助我们理解科学学习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十六、对信息加工理论的评价信息加工流派的认知发展机制机制表现整体加工能力随着大脑的成熟,心理系统的容量增加加工的有效性基本操作速度加快,在工作记忆上消耗的能量减少,从而为其他心理活动节省了资源。信息编码以感觉加工和注意方式进行的编码越来越精细和有选择性策略使用策略变得更为有效,促进了信息的存储、表征形成和信息提取。十六、对信息加工理论的评价信息加工流派的认知发展机制机制表现知识专门领域知识的数量增加,结构越来越复杂,使策略的使用和提取越来越容易。元认知对认知过程的意识和理解加深,自我调节能力提高,使认知策略能向更广泛的情境中推广。资料来源:Kuhn,1992十六、对信息加工理论的评价局限性 第一,虽然这种理论能够解释认知加工的不同成分,但它却不能对认知的总体过程提出一个能够接受的理论。其次,计算机模拟虽然在自己的领域内以非常精确,但要模拟复杂的人脑认知加工过程,却还不能完全反映出那种异常丰富的学习经验的习得。例如,这种技术不能模拟出非线性的和非逻辑性的想象,创造过程(Greeno,1989)。计算机不能感知,没有欲望、兴趣和意图。不能模拟友谊、接受他人观点,接纳道德和社会价值观念。信息加工理论还不能解释认知过程与其他心理过程的关系。十六、对信息加工理论的评价当我们研究儿童的社会性和道德的发展时,皮亚杰理论仍具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尽管信息加工理论有一些不足,但它的发展前景是很大的。对婴儿与老年人特定的认知加工能力发展和心理现象关系的研究,以及对儿童教育方法的探讨,都有可能在未来的若干年内成为信息加工研究的重要领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