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5100512
大小:27.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01
《101例死亡围产儿死因分析及干预措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101例死亡围产儿死因分析及干预措施摘 要:目的:通过对围产儿死亡原因的分析,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对死亡围产儿101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死亡围产儿中,死胎54例,死产16例,7d内死亡新生儿32例。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胎儿畸形、早产与脐带因素。结论:加强健康宣教,提高全民保健意识。加强婚前医学检查,提高婚检质量。加强育龄妇女与孕产妇自我保健意识,加强孕产妇管理,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婚检、孕前检查、产前检查等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干预措施。关键词:围产儿;死因;干预 为了解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近几年来围产儿的死亡原因,提出相应干预措
2、施,提高妇幼保健的工作质量,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对2003年~2007年死亡围产儿101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临床资料 资料来源于2003年~2007年在本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江苏省孕产妇系统管理手册》以及部分没有早期建卡的本区的流动人口。共计101例死亡围产儿。2结果 死亡围产儿共101例,其中死胎79例,占78.2%;死产3例,占2.97%;7d内死亡新生儿19例,占18.8%。建邺区围生儿死亡情况,见表1。表1建邺区围生儿死亡情况4年份围产儿总数围产儿死亡数围产儿死亡率(‰)死胎[例(%)]死产[例(%)]早期新生儿死亡[例(
3、%)]2003年13831510.814(93)0(0)1(7)2004年2584155.811(73)0(0)4(27)2005年2463176.913(76.5)2(11.8)2(11.8)2006年2583228.521(95.5)0(0)1(5.5)2007年31163210.620(62.5)1(3.1)11(34.3)合计121291018.3379(78.2)3(2.97)19(18.8) 101例围产儿死因及构成:出生缺陷38例(37.6%),顺位1;脐带因素19例(18.8%),顺位2;羊水因素7例(6.93%),顺位5;
4、胎盘因素5例(4.95%),顺位6;新生儿疾病11例(10.9%),顺位4;不明因素13例(12.8%),顺位3;其他原因1例(0.99%),顺位7。3讨论3.1围产儿死亡率:2003年~2007年围产儿死亡率分别为10.8‰、5.8‰、6.9‰、8.5‰、10.6‰。3.2围产儿死因分析:①从上述资料中显示胎儿畸形是引起围产儿死亡的首要因素,胎儿畸形中脑水肿占第1位,神经管畸形占第2位。其中54例死胎中因畸形死亡为14例(脑积水9例,神经管畸形3例,肾畸形2例)。②4围产儿死因中早产与脐带因素分别占第2、3位。早产中以胎膜早破、胎盘早剥为主
5、要原因。脐带因素中包括脐带缠绕、脐带脱垂等导致胎儿缺氧死亡。③母体因素与胎盘因素也造成一部分围产儿死亡。其中母体因素中主要以妊娠期高血压为主要原因。3.3干预措施:①随着强制性婚检的取消,自觉进行婚检的人数大为降低,而围产儿死亡率与出生缺陷率却逐年上升,这也说明婚前医学检查是预防与避免围产儿死亡和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第一关,缺少了婚前医学检查中就优生优育咨询的这个重要的保健工作,以及缺少了早期发现疾病的干预措施[1-2]。②加强孕前检查,妇幼保健机构提高孕前的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做好有计划的怀孕,加强优生的咨询服务。在计划怀孕起3个月至孕
6、后3个月普及口服小剂量叶酸片的补充,以降低胎儿神经管畸形的发病率。孕妇怀孕期间避免各种病毒及放射线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接触,特别是怀孕起5~10周(从末次月经算起)这段时期,因为此阶段是受精卵向胎儿分化的关键时期,如受外界环境与药物因素等影响最易引起胎儿畸形。③加强孕产妇保健管理,所以要坚持早孕建卡,定期产检,加强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了解孕妇情况。通过唐氏筛查、三围超声胎儿的结构筛查等手段及早发现胎儿的异常。④加强高危孕妇要专案登记,定期监测,并有结案。对于在产检中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基层社区服务卫生中心无法解决的应及时转诊,并有登记与随访。
7、⑤4加强流动人口的孕产妇系统管理。101例围产儿死亡中有40例孕妇没有建卡,5例从未做过产前检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流动人口越来越多,而大多数的流动人口文化素质及卫生保健意识很淡漠,因此对于流动人口的孕产妇管理需要与计生等多个部门合作,努力提高流动人口的产检率与住院分娩率。⑥加强接产医院的产科与儿科力量,提高产科诊断技术,对于基层转诊的各种异常病案应能及时处理。加强接产医院的助产技术,提高接产人员的业务水平,避免各种人为造成的胎婴儿死亡。加强对高危儿的抢救和管理水平,确保母婴平安,降低围产儿死亡率。4参考文献[1]李馥玫,赵琰.脐带绕颈
8、对围产儿的影响[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0,16(5):998.[2]范国萍,颜文宝,金建英.围产儿出生缺陷分析与干预措施[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