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嗜酸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

乳腺嗜酸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

ID:15183921

大小:28.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8-01

乳腺嗜酸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_第1页
乳腺嗜酸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_第2页
乳腺嗜酸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_第3页
乳腺嗜酸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_第4页
乳腺嗜酸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乳腺嗜酸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乳腺嗜酸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作者:肖方星,罗春华,聂明,张玉凤【关键词】乳腺嗜酸细胞;病理分析;乳腺癌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嗜酸细胞癌(O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观察和分析1例乳腺嗜酸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染色表达并复习文献。结果:癌细胞胞浆丰富,胞浆内见弥漫均匀分布的强嗜酸性颗粒,癌细胞呈腺性排列,呈圆形、多边形,边界清晰,细胞核异型性较小,核仁明显。免疫组化染色SMA、S100蛋白及CgA呈阴性表达,PAS染色阴性。结论:OC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浸润性乳腺癌,需与大汗腺

2、癌、神经内分泌癌及颗粒细胞瘤等鉴别。  [关键词]乳腺嗜酸细胞;病理分析;乳腺癌  乳腺嗜酸细胞癌(OncocyticCarcinoma,OC)是一种少见特殊类型浸润性乳腺癌,日常工作中常与其他类型乳腺癌混淆。WHO(2003)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将此类型作为一个独立的组织学类型提出,对临床和病理医师而言,加强对此类型肿瘤正确认识十分必要。现将本科在外检工作中遇到的1例OC报告如下,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6  1材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84岁,发现左乳腺肿块2a,

3、肿瘤生长缓慢,无自觉性疼痛。查体:左乳外下象限见有2.5cm×2.5cm×2cm大小包块隆起,皮肤溃烂,触之质硬,活动度差,乳头未见凹陷,表面有结痂,腋下淋巴结未触及。  1.2方法  肿瘤标本经10%甲醛液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切片,常规HE染色,光镜下观察。进行PAS组织化学染色,应用免疫组化S―P法进行CK、EMA、SMA、S100蛋白、CgA、NSE及ER、PR检测,试剂均购自福州迈新公司。染色均设阳性和阴性对照。  2结果  2.1大体检查  左乳腺改良根治标本,大小8.0cm×6.5cm

4、×3.06cm,乳头下方见有一肿物隆起,呈结节状,皮肤紧绷,有破溃,周围皮肤正常,肿瘤切面灰白,质较硬。  2.2光镜观察  肿瘤为浸润性癌,已侵及皮肤及乳头,部分见导管内癌成分,癌细胞呈腺性结构,局部可见小乳头状结构,有钙化灶。癌细胞体积较大,呈圆形或多边形,细胞界限清楚,胞浆丰富,浆内见弥漫均匀分布的强嗜酸颗粒,无顶浆分泌现象,细胞核大小较一致,呈圆形、卵圆形,有明显的核仁,偶见核分裂象。肿瘤间质小动脉管壁钙化,淋巴结未见癌转移。  2.3组织化学与免疫组化  PAS染色癌细胞呈阴性反应,CK

5、、EMA呈阳性表达,SMA、S100蛋白、CgA、NSE及ER、PR均呈阴性表达。  3讨论  乳腺OC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浸润性导管癌,由Hamperl[1]于1972年首次报道,至今国外文献仅见极少数报道,国内只有2例有关的报道[2,3]。本病好发于老年女性,男性罕见,发病年龄较大,多数病例在60岁以上。本文1例为84岁。肿瘤最大直径为3.56cm,少见转移,无特殊发病部位和其他特殊临床体征。WHO(2003)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将OC作为乳腺癌的一个独立组织学类型,并指出由于嗜酸细胞易被忽略或

6、误为大汗腺成分,OC的发病率可能被低估,这一点应引起临床和病理医师重视。乳腺OC镜下形态具以下特征:多数为浸润性癌,包括实性、乳头状或筛状癌,也可以为导管内癌;癌细胞呈腺样、乳头状或实性排列,多为圆形、多边形或高柱状细胞,细胞境界清楚,胞浆丰富,有大量均匀分布的嗜酸性颗粒。细胞核大小较一致,圆形、卵圆形,有明显的核仁,核分裂象少见;电镜下胞浆充满大量弥漫分布线粒体,无内、外分泌颗粒,其他细胞器少见。细胞腔缘微绒毛少而短或缺如,基底缘较平坦;癌细胞对PAS染色大部分呈阴性,免疫组化抗线粒体抗体呈阳性

7、,GCDFP15阴性[2],ER、PR可以有不同程度的表达。6  由于OC具有丰富的嗜酸性颗粒状胞浆,因此需与乳腺大汗腺癌、神经内分泌癌和颗粒细胞瘤鉴别。OC胞浆嗜酸性颗粒呈弥漫性均匀分布,核较均匀一致,分裂少见;大汗腺癌常有顶浆分泌现象,胞浆内的嗜酸性颗粒分布不均匀,且常在核周或胞浆的某一局部聚积,细胞多形性及异型性均比较明显,核分裂较多见;免疫组化大汗腺癌GCDFP15阳性,OC阴性;电镜下大汗腺癌胞浆内线粒体不如OC丰富,且常聚积在核周,此外还可见到较多胞浆小器,如高尔基体、核糖体、分泌颗粒

8、等。神经内分泌癌嗜酸性细胞数量较少,并有器官样结构,免疫组化CgA阳性表达,电镜下可见神经内分泌颗粒。颗粒细胞瘤除了嗜酸性细胞外,同时也有透明细胞,瘤细胞一般呈大巢状或片状排列,缺乏浸润性生长,S100蛋白弥漫阳性,上皮性标志物阴性:电镜下富含次级溶酶体[4]。目前认为OC可能是一种预后较好的乳腺癌类型,较少淋巴结转移,但由于至今报道的病例数很少,缺乏足够的随访资料,因此有待进一步总结。本例随访8个月仍存活,Damiani等[5]报道了3例乳腺OC,其中1例随访55个月仍健在。国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