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手法治疗轻、中度外翻30例体会

小切口手法治疗轻、中度外翻30例体会

ID:15203622

大小:31.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8-02

小切口手法治疗轻、中度外翻30例体会_第1页
小切口手法治疗轻、中度外翻30例体会_第2页
小切口手法治疗轻、中度外翻30例体会_第3页
小切口手法治疗轻、中度外翻30例体会_第4页
小切口手法治疗轻、中度外翻30例体会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切口手法治疗轻、中度外翻30例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小切口手法治疗轻、中度外翻30例体会【摘要】  目的分析应用小切口手法治疗外翻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小切口手法治疗外翻30例48足,其中获完整随访者23例36足,比较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与外翻相关的各角度的X线测量值,并结合AOFAS和VAS评分观察疗效。结果外翻角(HVA角)和第1、2跖骨间角(IMA角)从术前的(34.3±1.14)°和(12.6±0.76)°改善到术后的(11.8±0.97)°和(7.2±0.83)°,根据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制定的足(踞)趾功能评分标准评价,AOFAS评分从术前的(55±4.7)分改善至术后的(81±3.4)分,主观满意度VA

2、S评分从(8.6±0.7)分改善至(4.4±0.6)分。治疗前后各指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小切口手法治疗轻、中度外翻是一种操作简单、疗效可靠的手术方法。【关键词】外翻;跖骨;小切口;外翻角;跖骨间角  临床治疗趾外翻的手术方法繁多,本文采用温建民、桑志成等人创立的一套中西医结合微创技术治疗外翻的新方法[1],治疗外翻患者30例,旨在探讨小切口手法治疗轻、中度趾外翻的近期疗效。  1资料及方法8  1.1一般资料  2007年5月-2008年4月采用小切口手法治疗外翻合并囊炎疼痛患者30例(48足),12例为单侧,18例为双侧。其中23例(36足)获末次

3、随访。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2~70岁,平均47.5岁;合并跖骨头下胼胝体疼痛24足,占66.7%,合并锤状趾10足,占27.8%,其中以2、3趾最多;胫侧籽骨移位情况(以第一跖骨轴线为基准):轴线内侧8足(占22.2%),通过轴线17足(占47.2%),轴线外侧11足(占30.6%);关节半脱位28足,占77.8%,全脱位(超过关节面2/3以上)2足,占5.6%。  1.2病例选择  (1)初次接受外翻矫形术。(2)患者整体情况较好,无严重内科及心脑血管疾病。(3)足部无皮肤病、无周围血管疾病及糖尿病。(4)排除类风湿足、神经肌肉源性扁平足,排除严重骨质疏松。(5)外翻角(HVA)<

4、40°,第1、2跖骨间角(IMA)<16°。  1.3手术步骤8  (1)局麻下在趾近节趾骨近端内侧作约5mm切口,直达趾骨;用骨膜剥离器分离关节囊;用削磨钻磨去内侧跖骨头骨赘;用骨锉锉平跖骨头内侧。(2)在第一跖骨颈内侧作约0.5cm切口,直达跖骨;用削磨钻从远端向近端作一斜形截骨(小于30°),背侧向跖侧截骨角度成5~10°;截骨完毕,用手法将远端跖骨块由内向外推开约3~4mm;同时松解外侧挛缩的软组织,整复脱位的跖趾关节,用“C”型臂X线机检查矫正的满意程度。(3)术毕冲洗切口,作“8”字形绷带包扎,将趾固定在内翻位约5~10°。(4)术后穿硬底、前开口的矫形鞋,可适当下床活动

5、,以生活自理为度。1周后拆开包扎换药、固定;以后每2周重新包扎固定1次,直至骨折临床愈合。  1.4合并症的处理  (1)合并跖骨头处疼痛、胼胝体者不做特殊处理,随外翻的纠正,均能消除。(2)合并轻度锤状趾的病人,术后经过锻炼、手法治疗,锤状趾均可消失,故不作特殊处理;合并严重锤状趾畸形也用小切口做近趾间关节的成形术,并根据病人的症状相应地施行二、三、四跖骨头下截骨抬高术。  1.5观察指标  术前、术后12周、末次随访(术后6~12个月)时均摄负重位X线片,测量HVA、IMA。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制定的足(踞)趾功能评分标准[2],主观满意度采用VAS评分[3]。8  

6、1.6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对患者治疗前后随访数据资料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本组病例获完整随访者23例(36足),手术后12周及末次随访时HVA、IMA、AOFAS评分,VAS评分等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见表1。术后第一跖趾关节活动明显限制无改善者1例1足;囊炎疼痛明显缓解,但仍轻度疼痛者1例1足;跖骨头下疼痛无改善者1例2足;均未出现内翻、趾内侧麻木,转移性跖骨痛等症。表123例(36足)随访结果(略)  3讨论  3.1小切口手术治疗外翻方法的原理  8  外翻的发生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目前尚无一种手术能够同时解决外翻的所有病理改变。同时许多学者认为

7、,复杂手术并非带来良好的临床疗效[4]。因此手术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病理改变,治疗中既要重视恢复足的功能也要重视足的外观。本疗法主要针对的是趾外翻、跖趾关节半脱位、第一跖骨内翻、囊炎、内收肌及外侧关节囊过分紧张的病理变化进行处理。具体采用:①削磨骨赘以解决突出的第一跖骨头磨鞋帮而引起的拇囊炎。②第一跖骨头斜形截骨,手法外移远端跖骨块,纠正HVA角、IM角和跖趾关节半脱位。③结合足部解剖特点及生物力学特性,将拇伸、屈肌腱在拇外翻中的弓弦病理作用变为纵向的挤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