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学案1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1

ID:15750841

大小:54.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05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1_第1页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1_第2页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1_第3页
资源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1---2012高一语文必修一导学案编者:向星时间:2011年8月19日《烛之武退秦师》【使用说明】预习课文至熟悉,独立完成导学案【学习目标】(读一读)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通过人物描写,分析烛之武及相关者的性格特点。3、总结作品特点,掌握《左传》相关文学文化常识。【导学过程】一、知识链接(读一读)(1)《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2)史

2、书体例编年体国别体通史断代史纪事本末体特点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代表作《春秋》现存最早编年体史书《左传》第一部较为完备编年体史书《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汉书》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3)秦晋围郑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

3、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相关成语:城濮之战,退避三舍,秦晋之好二.自主学习(试一试)1.结合注释(在课文下的注释中,标出重要的),反复诵读课文。2.

4、写出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及解释。(1)贰()于楚也(2)焉用亡郑以陪()邻(3)共()其乏困(4)夜缒()而出(5)夫()晋,何厌之有?(6)邻之厚,君之薄()也。3.解释下列划横线的字的意思(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2)唯君图之子犯请击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臣之壮也(3)君知其难也吾其还也以其无礼于晋(4)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以其无礼于晋2011---2012高一语文必修一导学案编者:向星时间:2011年8月19日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②共其乏困()③何厌之有?()④秦伯说()⑤失其所与,不知()5.翻译下面的句子:1段: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段

5、: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③是寡人之过也3段:④敢以烦执事⑤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矣⑥夫晋,何厌之有4段: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6.归纳本文的词类活用名词的活用:晋军函陵,秦军汜南越国以鄙远与郑人盟唯君图之既东封晋,又欲肆其西封,夜缒而出动词的活用: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若不阙秦形容词的活用臣之壮也今老矣越国以鄙远邻之厚,君之薄也共其乏困三.合作探究(练一练,讲一讲)1、从不同角度概括评价一下,烛之武是一个什么人,并简述理由。(1)深明大义理由:不受重用,但临危受命。(2)理由:(3)理由:2、课文中出现的其他人物,也性格鲜明。简要分析一下:(1)佚之狐特点:(2)郑伯特点:(3)秦伯

6、特点:(4)晋文公特点:3、从对上述人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左传》在写作上有这些特点: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使用说明:在认真诵读拓展文章的基础上,完成学案。学习目标:(读一读)1、通过拓展阅读,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通过分析,认识烛之武等人卓越的论辩艺术。合作探究(练一练,讲一讲)仔细研读课文《烛之武退秦师》第三段,分析烛之武是怎样说动秦伯退兵的。第一步原文:分析:第二步原文:分析:第三步原文:分析:第四步原文:分析:第五步原文:分析:小结:烛之武的论辩特点:拓展阅读2011---2012高一语文必修一导学案编者:向星时间:2011年8月19日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6题。介之推不言禄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duì怨恨)?”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