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书浅论 丑书十问十趣答 图

丑书浅论 丑书十问十趣答 图

ID:15902270

大小:58.0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08-06

丑书浅论 丑书十问十趣答 图_第1页
丑书浅论 丑书十问十趣答 图_第2页
丑书浅论 丑书十问十趣答 图_第3页
丑书浅论 丑书十问十趣答 图_第4页
丑书浅论 丑书十问十趣答 图_第5页
资源描述:

《丑书浅论 丑书十问十趣答 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丑书浅论丑书十问十趣答图丑书最早可见傅山:“宁拙勿巧,宁丑勿媚,宁支离勿轻滑,宁直率勿安排。”傅山,明朝遗老,平生以反清复明为己任,赵,董之书,颇受清初帝王喜爱,也许,这是傅山的书法思想,但是我更相信,这里更多的是政治思想。他体现了傅青主的民族精神和不甘臣服满清统治的抗争。傅山的丑书理念在清道光,咸丰年间被刘熙载继承发扬,现录原文片段以期正确反映刘熙载的丑书思想。“学书者始由不工而工,继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也《庄子.山木篇》曰:‘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善夫!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一‘丑’字中丘壑未易尽言。书家同一尚熟,而熟有精粗深浅之别,惟能用生为

2、熟,熟乃可贵,自世以轻、俗、滑、易当之,而其熟亡矣。从刘熙载的文中我们可以看到:1,刘熙载的丑书是和浮华相对的。2,刘熙载的丑书是孙过庭‘工,不工,工’的书法理论的继承。3,刘熙载的丑是复归于朴的道法自然。4,最重要的是后人引用多删去‘怪石以丑为美’,整个颠覆了刘熙载的书法美学思想。以丑为美,是错误的,引用者用以攻击工稳秀丽的书风,为自己或他人书法功底不足做掩饰也是可耻,更是可悲的。论“丑书” 长期以来,各种报刊杂志上批评“丑书”的文章很多,指责现在许多展览作品甚至获奖作品在创作时“不往美观上去写”,有意漠视用笔,破坏结体,夸张变形等等。对这些意见我不能苟同,觉得他

3、们在认识上有两个错误:一是不知道美是生命的感悟,是意志的体现,是有血有肉的鲜活的形象,误将漂亮作为美,将打破局部的四平八稳、不讲究外在、媚巧的作品贬之为丑。二是不知道书法史上的“丑书”都是时代精神的表现,不同时期有不同内容,因此批评起来教条主义,无的放矢。对这两种错误,前者属于美学理论方面的问题,只要翻一下《艺术概论》就可以明白,用不着赘述。后者属于书法史观的问题,前人没有论及,我想谈些自己的看法。存在决定意识,任何一种精神现象包括审美观念,都有它产生的社会原因,并且,随着社会原因的变化而不断修正、充实和发展。当一种风格被大家接受并被奉为美的标准时,凡是新生的、与之

4、相反的风格必然会被视为“丑书”,清初,与帖学对垒的碑学开始崛起,也就是“丑书”实践和理论的滥觞。“丑书”发展至今已有三、四百年,这段历史可分三个阶段。《一》讲起“丑书”人们马上会想起傅山的名言:“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这种极端的非此即彼的选言判断表现了一个艺术家的反潮流精神,联想到傅山的一贯思想:作字贵在无倪,无布置等当之意,信手行去,一派天机等等,他提倡四宁四毋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抒发真情实感,体现生命意志,超越一般意义上的漂亮,追求艺术本质的美。傅山的这段话还有上下文,上文说自己学书深受赵孟頫、董其昌的毒害,下文说:非如此,不足以挽狂澜

5、于既倒。整段文字没有具体阐述拙、丑、支离和真率,但是有赵孟頫和董其昌的反面参照,其内容也就不言自明了。回顾帖学历史,从二王到清初,经一千多年的发展演变,各种风格形式已得到相当充分的表现,很难再有新的发展。当时书法家大多匍伏在赵孟頫下,拜倒在董其昌门庭,风格面貌陈陈相因,媚巧靡弱。这时,傅山提出四宁四毋的口号,无疑是振聋发聩的当头棒喝,宣告了向帖学审美标准和创作方法的开战。而且,他主张的拙、丑、支离和真率,与汉魏六朝时期碑版墓志和造像题记的书法风格相同,因此也可以说预告了碑学的发端。明代后期,最著名的书法理论著作是项穆的《书法雅言》,强调中和。“宣圣曰:‘文质彬彬,然

6、后君子’,孙过庭云:‘古不乖时,今不同蔽’,审斯二语,与世推移,规矩从心,中和为的”。“中和”以不偏不倚的尽善尽美为鹄的,这一理论建筑在共通的理法原则之上,过分强调,会限制和束缚真性本色,导致作品的平庸。与此相反,傅山的四宁四毋,强调艺术风格的偏向发展,书法创作不必面面俱到,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去自由发挥。这一惊世骇俗的观点影响深远,金农的“同能不如独诣”,郑板桥的“师心自用”、“怒不同人”等等,都是在它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清以后碑学书法的百花齐放都离不开它的精神启蒙《二》讲起丑书,接着会想起的是刘熙载,他在《艺概·书概》中有一段非常有名的话:“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7、,一丑字中丘壑未易尽言”,书法艺术上的丑有着语言难以尽述的内涵。在这句话之前,他说:“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继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也。《庄子?山木篇》曰:“‘既雕且琢,复归于朴’,善夫!”两者的意思是连贯的,“不工”就是丑的具体内容。刘熙载将学书过程最后落实在“工求不工”,这与传统观念正好相反,唐孙过庭《书谱》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平正”与“不工”,究竟哪个是学书的最高境界?我觉得书法艺术的发展和提高,就个人来说,始终是在正与不正的两极中S形前进的,就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来说也是如此,一种字体书风的成熟,意味着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