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学课堂教学中“动”与“静”的融合

论数学课堂教学中“动”与“静”的融合

ID:15977475

大小:11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6

论数学课堂教学中“动”与“静”的融合_第1页
论数学课堂教学中“动”与“静”的融合_第2页
论数学课堂教学中“动”与“静”的融合_第3页
论数学课堂教学中“动”与“静”的融合_第4页
论数学课堂教学中“动”与“静”的融合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数学课堂教学中“动”与“静”的融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论数学课堂教学中“动”与“静”的融合——以教师活动为中心和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一致性研究嘉善一中杨晓霞教学活动以“动”与“静”两种基本形态存在。所谓“动”的形式,就是以教师活动为中心,教师讲授新课,进行面对面的直接教学活动。其中既有教师的讲,也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练。所谓“静”,就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学生根据教师的布置进行预习、复习或其他形式的练习。既然“动”与“静”是教学活动的两种基本形态,就没有谁主谁次了,而是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相互服务、辨证统一的关系。但是,在一些中学数学课堂里,由于对“动”和“静”一致性研

2、究的缺失,造成课堂效率低。活动设计与目标任务不相称,造成教学任务难以完成、落实,或教学代价过大,影响了数学课堂教学优质、高效、轻负担的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成了当下时髦的口号。还有所谓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即分别记录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与教师讲授的时间,如果前者的时间多,就认为学生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就是好课,否则就不是好课。此类见解,不仅是对建构主义的一种误解,对数学教学也势必产生不利的影响,容易造成课堂教学陷入随意性、盲目性。其实,我觉得“动”与“静”之间就象是一个钟摆一样“荡”过去再“荡”回来,快要到

3、顶的时候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一会儿摆向“动”,一会儿摆向“静”,不过再怎么摆来摆去还是课堂这个范围,牵着它们的那条线就应该是教学目标了。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设计的定向控制作用,努力让“动”“静”协调一致,逐渐由对立趋于靠拢和融合,产生更好的教学状态。也就是说“动”与“静”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每一阶段的“动”与“静”都要达到一定的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目的明确的“动”“静”安排才是有效的“动”“静”搭配。其次“动”与“静”必须有严密性,两者的轮换交替必须是同步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

4、要科学的组织,每一环节紧密衔接,尽量避免全“动”或全“静”(考试课除外)。归结起来教学目标分以下几步教学活动实现:静动练新析新范例仿学铺垫定式归纳尝试“动”与“静”有着相对的稳定性,他们功能的发挥,取决于学与教行动上的协调一致:1、“动”“静”结合,张驰得当就新课程标准而言,对于数学课堂教学的要求更多是“动”,而这个“动”又是相对的,也需要“静”。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学节奏密而不疏,学生就因长时间紧张造成疲劳,产生抑制。再加上数学学科由于其本身具有的抽象性,学生往往感觉到乏味、单调、枯燥。所以,教师要针对数学学科和学

5、生好奇、好问的特点,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富有挑战性氛围的同时,还要注意复习旧知识,新课的导入,训练形式的转换,教学中的过渡和衔接时,教学活动的应力求“动”,使得简洁、明快、紧凑,让学生不感到拖沓,不感到厌烦,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但是如果盲目追求“动”,学生的各种感观难以对其充分感知。容易使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学的进程,思维无法拓展,造成“消化不良”,效果适得其反。如果全“静”,教学节奏势必疏而不密,学生就因过于松弛分散了注意力,则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阻碍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有效把握教学内容和目标,

6、恰当分配时间。若教学目标难达成时宜“静”,且缓而不松,若教学目标易达成时宜“动”,快而不虚。“动”“静”结合,多层次、小台阶分步训练。“动”的时间要扣准,“静”的时间要适当,“动”“静”轮换时间要力求准确。这样的教学节奏,高低起伏,张驰得当,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2、“动”中求“静”,“静”中求“动”若教学目标偏重知识传授,教学难度较大,学生基础水平较低,则多“动”(讲授、谈话等);若教学目标偏重于技能训练,能力培养,教学难度偏小,学生基础较好,则多“静”(讨论、直观教学、作业练习等)。什么是“

7、动”中求“静”呢?由上图可见,从讲授到作业练习,教师活动范围递减,学生活动范围递增。所以在直接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主人翁地位,从实际出发,千方百计地挤出一点时间让学生进行自学,或者看书,或者操作,或者练习。在此期间以便直接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得第一手材料的反馈信息,并且腾出手来到学习困难的同学进行“短动”,利用有限的直接教学时间轮流点拨指导,适时反馈回授。这就是“静”中求“动”。两者有机结合、协调统一,可以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比如,在进行浙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4.6图形的位似的教学时,为了防止学生出现

8、单纯地模仿与记忆,从上课的第一时间就能“抓住”学生,我决定采用游戏来进行教学,力求“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用更有效的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结合自主探索、自主思辨进行学习。具体操作如下:我一手拿个大正五边形,一手拿个小正五边形,随意举起展示给学生们看。(师)我手上的这两个相似的正五边形是不是位似图形?(学生回答说:不是)(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