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促进-社会干扰与案例教学

社会促进-社会干扰与案例教学

ID:16042763

大小:42.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8-07

社会促进-社会干扰与案例教学_第1页
社会促进-社会干扰与案例教学_第2页
社会促进-社会干扰与案例教学_第3页
社会促进-社会干扰与案例教学_第4页
社会促进-社会干扰与案例教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社会促进-社会干扰与案例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社会促进社会干扰与案例教学[摘要]个人的活动由于有他人同时参加或者有他人在场旁观而使得活动效率得到提高的现象,称之为社会促进或称社会助长。由于他人在场或有他人参加而降低个人活动效率的现象叫做社会干扰,或称社会抑制。案例教学法是就案例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分析、对话与交流,以实现特定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社会促进与社会干扰现象。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利用社会促进效应、克服社会干扰,有助于提高案例教学效果,实现既定教学目标。[关键词]社会促进社会干扰案例教学一、社会促进、社会干扰定义概念社会促进、社会干扰与概念

2、社会懈怠容易混淆。笔者翻阅了几本相关书籍,发现对它们的定义学术界不是很统一。读者可以参阅e11iotarorison、孙时进、乐国安、章志光等学者的社会心理学著作。本文是以佟丽君定义理论为依据来阐述社会促进、社会干扰与案例教学关系。佟丽君认为:社会助长或社会促进是指在有他人在场时,人们会比独自一个人时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他人在场反而削弱了个体的表现,个体行为效率非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这种效应被称为社会抑制或称社会干扰。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懈怠,是指当一个人参加集体性活动,但不能被单独评估时,往往比单独一个人完成任务时努力程度小些。[1]

3、最早以科学方法揭示社会促进现象的是心理学家特利普里特(m.triplett)。他在1897年做了如下实验:他让被试在三种情境下骑车完成25英里路程。第一种情境是单独骑行计时;第二种情境下,骑行时让一个人跑步伴同;第三种情境是与其他骑车人竞赛。结果显示,单独计时情况下,平均速度为每小时24英里;有人跑步伴同时,时速达到31英里;而竞争情境则无更大改善,平均时速为32.5英里。社会心理学家f·奥尔波特(f·hallport)在20世纪20年代研究证实:社会助长可引起行为效率和质量双重提高。然而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并不总是带来社会助长作

4、用。随着工作难度增加,社会助长作用会逐渐下降,及至最终变为社会干扰。卡特莱尔(n.b.cottrell)等人在1967年做了一项实验,他让被试在独自一人和群体一起两种情境中学习单词配对表。配对单词有两类。一类由同义词组成,学习起来非常容易。另一类由无关单词组成,非常难于学习。结果表明,在容易的工作上,群体背景有明显的社会助长作用;而在困难的无关单词配对的工作上,效果正好相反,群体背景带来了社会干扰,成绩反而不如一人独自完成的情况。[2]二、脑力激励法脑力激励法实际上是社会促进作用一种表现形式。脑力激励法是心理学家奥斯本(a.f.osbo

5、rn)提出的。脑力激励方法的具体步骤主要有:(1)的确需要解决的问题,鼓励每一个群体成员努力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2)群体要造成一种氛围,使每一个成员不用担心自己的意见被批评,而是坚信每一种观点都是受欢迎的;(3)其他群体成员不是评价别人提出的方案,而是鼓励别人充分发表意见;(4)记录群体每一个提出的方案,而不是用任何先定概念进行评价性筛选;(5)最后鼓励群体成员补充与完善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解决方案。奥斯本提出这样的假说,他认为群体一起来解决问题,具有人个所没有的特殊“脑力激励”作用,使人们找到更多、更具有新颖性和独创性的问题解决方

6、法。然而这一假说并没有得到心理实验的证明。心理学家邓尼特(m.d.dunnette)1963年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以科研人员与设计师为对象,分别让他们在两种情境中对两个难题提供解决办法。一种情境为独立思考;另一种情境是以四人一组,采用脑力激励的问题解决方法。结果发现,独立思考条件下人们提出的解决办法更多,也更有实际意义。社会心理学家林格伦(h.c.lindgren)1981年依据研究提出,脑力激励方法的问题解决促进作用,表现在它的“预热效应”上。1965年,林格伦设计一个检定脑力激励法作用性质的实验。对于实验被试,先采用脑力激励方法解决问

7、题,之后再让每个成员单独继续思考问题解决办法,控制组的操作则始终采用独立思考的方法。结果表明,无论在提出的问题解决途径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实验组都显著优于控制组。根据上述研究结果,社会心理学家主张,在复杂问题解决工作上,发挥社会助长作用的最佳途径,是采用脑力激励方法对人们进行解决问题的预热,然后再引导人们独自深入地思考问题,这样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为什么脑力激励法对问题解决有“预热效应”而无“长期效应”呢?“有研究认为,脑力激励的问题解决方式常常会使个人注意别人的意见,或者表达机会被剥夺,使思维活动受到干扰或中断,因而它并没有脑力激励

8、作用,无助于新思想的产生。”[3]三、社会促进、社会干扰产生原因社会促进、社会干扰产生原因,国内外诸多学者在实验和理论层面已给予解释。由于行文需要,这里有必要予以简单介绍与转述。美国学者elliotaron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