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首足矣》教学设计

《十首足矣》教学设计

ID:16475661

大小:71.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8-10

《十首足矣》教学设计_第1页
《十首足矣》教学设计_第2页
《十首足矣》教学设计_第3页
《十首足矣》教学设计_第4页
《十首足矣》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十首足矣》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十首足矣》教学设计广州市经贸学校许晓【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读全文,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语言特色。2、能力目标: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3、情感目标:能从新的角度来体验、感悟这十首唐诗。【教学重点】从诗意和诗境上理解十首唐诗。【教学难点】把唐诗的解读和对现实的剖析联系起来,从人性的角度感悟十首唐诗。【教学方法】1、朗读法。用朗读,使学生在阅读中感知唐诗,理解唐诗。2、引导法。用现实和诗意的对比,引导学生感悟基本的人心和人性。【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提问学生:1、初中学习过哪些唐诗,试背诵出来。2、其中对哪一首诗印象最深,为什么?

2、教师归纳:这些唐诗都因其朗朗上口,语言优美,包含丰富的人生哲理而为大家所喜爱和传诵。其实唐诗中还蕴涵美好的人情、人心、人性,这是我们常常忽略的。作家刘心武在《十首足矣》一文中以一种新的视角来品味和解读唐诗,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一起来读唐诗,品唐诗,悟唐诗。二、作家及其作品简介刘心武当代著名作家,著《我爱每一片绿叶》《如意》《立体交叉桥》《钟鼓楼》《班主任》等作品,其作品重在透视人生、人心和人性,“以人为中心”。认为文学锻炼人的灵魂,使心灵趋向美好,其根本在于巩固与发展人的良知,例如情爱、母爱、友爱,更不是抽象意义上的观念的爱,而是人类成长中的高度的文明的自觉

3、性,一种更宽广更深刻更辩论意义上的爱,他几乎把这一观念执着地贯彻在其大部分作品中。三、析题9《十首足矣》“十首”——香港一家文化机构通过投票方式选出的十首唐诗:《游子吟》《清明》《静夜诗》《登鹤鹊楼》《乐游原》《春晓》《赋得古原草送别》《悯农》《朝发白帝城》《回乡偶书》“足矣”——够了。四、教师范读课文,生字词正音(课件展示)五、作家的写作动机——为什么要写为何十首足矣?作者认为,这十首唐诗基本概括了人的本性、思想、情感、理想等多方面意义,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传统中最值得珍惜和承袭的精华。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所达到的一种全人类必须仰望的高度。作者以自

4、己的生活体验从一个新颖的角度来读这十首唐诗,品这十首唐诗,悟这十首唐诗。与现实生活中文明程度的降低,人的良知的失落(如虐待父母、绑架儿童、为谋取近利不顾廉耻、为永葆荣华贪得无厌)形成巨大的反差,发挥唐诗对人的心灵的教育感化功能,呼唤人的良知和美好的人性。六、本文的主要内容——写了什么1、《游子吟》孟郊读:学生朗读,课件展示品:诗中回忆了母亲的慈爱,歌颂了伟大的母爱。释:游子:指离家出去干事业、念书的人。三春晖:春天的阳光。诗大意:儿子就要出门远游,慈祥的母亲忙着给儿子缝制衣服,把对儿子深切的骨肉之情都针针线线、密密地缝在儿子的衣服上,母亲把衣服缝得那样密实

5、,是怕儿子在外呆得时间长、衣服穿破了没人给缝补,但母亲却又是盼望出外的儿子早早平安回家。母亲对孩子的疼爱就象春天温暖的阳光,驱散冬日的严寒,使小草破土发芽、欣欣向荣、嫩嫩的草心都向着太阳,春天的阳光给了小草生命和温暖,小草很难报答春天阳光的恩惠,就象孩子很难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悟:对比唐诗:母慈子孝(温馨的人性)——文明(1)现实:虐待、殴毙、绑票(愚昧、野蛮的现象)——不文明(2)为何把《游》列在榜首?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明确:因这是首歌颂母爱的诗,作者认为人生在世、无人不在羁旅之中。9诗的慈母所构成的意象,早已超越了狭义的生母,而象征着孕育、抚养、调教

6、、指引我们个体生命的所有外在因素,使我们对个性与他人、群体的和谐产生出一种向往、引发出切实的努力。因此,有此同感的人必能领悟此诗的内涵。(3)作者在这里把人生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从诗的本意引申发挥到了整个人生,将人生比作羁旅(长久居住他乡),从而使得狭义的慈母扩展到了孕育抚养调教我们的所有的外在因素。(4)作者悟出了什么?(找出课文原句)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慈母’所构成的意象便超越了狭义的生母,而象征着孕育抚养调教指引了我们个体生命的所在外在因素”2、《清明》杜牧读:学生朗读,课件展示。品:牧童与行人、陌生人之间的亲切和谐相待。诗大意:清明佳

7、节时,纷纷扬扬地下着小雨。早春的冷雨打湿了行人的衣裳,加上脚下泥泞,在这应该和家里人团聚的日子里孤身一人赶路叫人实在苦恼,这会儿,要是有个酒家,喝上两杯酒暖暖身子,避一避雨该有多好呀!可是,不知道附近哪儿才有酒店。就在这时,一个牧童横骑牛背慢悠悠地走了过来,听到行人的询问,小牧童伸手一指,只见远处有一个被粉红色的杏花簇拥环抱的小村庄,哦,酒店原来就在那儿啊!行人刚才不愉快的情绪一下子没有了,兴奋地朝隐隐约约掩映在杏花深处的酒店奔去。千百年来,我国不知有多少酒家,酒店都取名叫“杏花村”,原因据说就是由于杜牧的这首《清明》诗。悟:对比唐诗:陌路相助(1)现实:

8、亲情相残(2)此诗为何荣列亚军?难道仅仅是因为如画如乐、明丽清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