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散加减治疗慢性胃炎临床分析.doc

四逆散加减治疗慢性胃炎临床分析.doc

ID:17413980

大小:25.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31

四逆散加减治疗慢性胃炎临床分析.doc_第1页
四逆散加减治疗慢性胃炎临床分析.doc_第2页
四逆散加减治疗慢性胃炎临床分析.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四逆散加减治疗慢性胃炎临床分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四逆散加减治疗慢性胃炎临床分析摘要:目的:观察四逆散加减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作胃镜检查,辨证施治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6%、73.4%(P<0.05)。结论:采用四逆散加减治疗慢性胃炎其疗效优于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值得推广。  关键词:四逆散;慢性胃炎;临床观察慢性胃炎是一种消化系统常见病,胃镜检查可分为浅表性胃炎(单纯型、糜烂型及出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肥厚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等。临床以嗳气、泛酸、中上腹胀痛、纳呆、便秘或便溏为主症。其病因与吸烟、饮酒、胆汁返流、胃潴留、药物、胃幽门螺旋杆菌(HP)

2、感染及精神、应激、环境因素有关。西医治疗以制酸、抗幽门螺旋杆菌为主,效果不甚理想,且易复发,而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一定的优势。近年来,笔者采用四逆散加减治疗慢性胃炎7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参照1989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消化系统专业委员会制订的《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1〕中的诊断标准拟定:具有:(1)持续性胃脘疼痛或饱胀、嗳气、恶心或呕吐、胃灼热感、泛酸或吐苦水;(2)胃镜检查可见胃黏膜充血。1.2一般资料治疗组70例中男44例,女26例;年龄21~62岁,平均年龄31.4岁;病程1月~14年,平均10.1年

3、;胃镜检查:浅表性胃炎44例,萎缩性胃炎12例,食管下段或胃黏膜充血者14例。对照组30例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20.5~66岁,平均年龄29.9岁;病程0.5月~17年,平均14.1年;胃镜检查:浅表性胃炎14例,萎缩性胃炎2例,食管下段或胃黏膜充血者14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2治疗方法3  治疗组:用四逆散加减:柴胡、枳壳各10g,白芍15g,炙甘草5g。腹痛腹胀加神曲15g,青皮6g,延胡索12g;腹泻加广木香10g,山药20g;便秘加大黄10g;失眠加夜交藤30g;疲乏加黄芪30g。用冷水300mL煎30min,

4、取汁120mL,再加水250mL,煎30min,取汁120mL,两次药汁混合。每日1剂,早晚两次口服。对照组: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20mg口服,日2次;阿莫西林500mg口服,日2次;甲硝唑0.2g口服,日3次。两组服药期间忌食生冷、酒酪、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均3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根据《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中的疗效标准制定。近期临床治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次要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胃镜复查炎症消失。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次要症状基本消失,胃镜复查活动性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好

5、转。有效:主要症状明显减轻,胃镜检查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炎症有所减轻。无效:经治疗后症状、胃镜检查无变化。  3.2结果疗效比较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88.6%,对照组总有效率73.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4典型病例李某,男,38岁。2003年6月22日初诊。主诉上腹部隐隐作痛,反复发作1年余,加重4天。1年以来虽经西药治疗,但病情反复,时愈时发。4天前因和妻子吵架,恼怒抑郁使病情加重,经某医生治疗后未能缓解,前来治疗。刻诊:上腹部饱胀,钝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而弦。胃镜检查见胃黏膜充血,

6、水肿,红白相间,黏膜皱壁顶端线样充血,黏液增多,黏膜有斑点状糜烂。西医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为胃脘痛,证属肝郁气滞,胃失和降。治宜理气开郁,调和肝脾,方用四逆散加减。药用:柴胡、枳壳各10g,白芍15g,炙甘草5g,神曲15g,青皮6g,延胡索12g。每日1剂,水煎服。服7剂后,临床症状减轻。仍用上方加减治疗1月余,临床症状消失,经胃镜复查见胃黏膜组织基本恢复正常。为防止复发,继用上方加减调理半个月,以巩固疗效。5讨论慢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临床所见患者多与郁怒等情绪有关,或因其起病,或因之而使病情加重。胃脘痛之主要病机之一即肝郁气滞引起胃失和降。叶天士云:“厥阴之气上干

7、,阳明之气失降”,“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胃为多气多血之腑,以气血调畅为贵,而气血调畅依赖肝之疏泄。同时,食积、火郁、湿滞、阴伤所致胃气壅滞亦可影响肝之疏泄,二者互相影响。四逆散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原文:“少阴病,四逆,其中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3该方不仅宜用于伤寒病证,更适用肝失条达,木郁气滞,累及他脏所致的肝胃不和、胃气冲逆等一系列由情志病变所诱发的胃肠疾病。方由柴胡、白芍、枳壳、甘草四味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