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六杆机构的运动分析

平面六杆机构的运动分析

ID:18130362

大小:638.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9-14

平面六杆机构的运动分析_第1页
平面六杆机构的运动分析_第2页
平面六杆机构的运动分析_第3页
平面六杆机构的运动分析_第4页
平面六杆机构的运动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平面六杆机构的运动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目录目录1一、题目2(1)做速度分析3(2)做加速度分析7二.数据汇总及运动曲线图11三、结论14四、课程小结14五、致谢15六、参考文献15-15-1、题目说明图(a)为一平面六杆机构,主动件1的杆长,=220°(本人班级序号22)角速度,机架6上的,,比例尺实际尺寸/图上尺寸=2。图(a)平面六杆机构试用相对运动图解法求移动从动件5的速度与加速度。2、设计数据1)位置分析作机构位置运动简图,-15-由图(a-1)得导杆3上、两点之间的图上长度,、两点之间的图上长度。、两点之间的实际长度,、两点之间的实际

2、长度;图(a-1)机构位置运动简图从图(a-1)中量取。2)速度分析速度方向如图(b-1)所示,根据两构件上重合点之间的速度合成原理,得导杆3上的点与滑块2上的点之间的速度方程为=+其中,取速度比例尺实际速度(mm/s)/图上尺寸(mm)10。-15-图(b-1)在机构图附近的合适位置作速度图,取任意一点作为作图的起点,作,由,得,作,作,得交点,如图(b-2)所示。从图(b-2)中量取,。-15-图(b-2)由,得,方向为逆时针;由,得相对速度。由于构件2,3之间无相对转动,所以,。导杆3上点的速度。从动

3、件5上的点与导杆3上的点之间的速度方程为=+-15-由,得,点的速度矢量为,过点作,过点作平行于从动件5的运动方向,得交点。从图(b-3)中量取,,于是,得从动件5的速度,。图(b-3)最终得图(b)所示的速度矢量图-15-图(b)速度矢量图3)加速度分析根据两构件上重合点之间的加速度合成原理,得重合点之间的加速度方程为=+=+++其中、与分别为,,-15-,方向为沿转。取加速度比例尺实际加速度(mm/s2)/图上尺寸(mm)=200,任取一点作为作图的起点,如图(c-1)所示。作,;作,;过作;过点作,过

4、作,与的交点为,连,表示图(c-1)从图(c-1)中量取,-15-,,为此,相对加速度,导杆3上点的切向加速度,导杆3上点的加速度。重合点之间的加速度方程为=++其中与分别为方向为沿转,如图(c-2)所示。-15-图(c-2)由,得,为此,点的加速度;过点作表示,,过点作,过作,得交点。从图(c-2)中量取,,于是,得相对加速度-15-;从动件5的加速度最终得图(c)所示加速度矢量图图(c)加速度矢量图3、从图上量出相关长度,计算相关数据,汇总全班数据表1平面六杆机构的传动参数表序号曲柄角度/φ位移/S5速

5、度/V5加速度/a5110°68-500200220°60-520150330°53.4-510395440°46-487433550°38.4-471950660°29-5401330-15-770°24-4401960880°14.4-3502420990°7.8-340420010100°3-240700011110°1.8100780012120°2.282.61040013130°3.9662591321014140°135201450015150°24.28201380016160°421040

6、1160017170°541240780018180°80.21260019190°1001160-730020200°120.31049-1217621210°132821-1420022220°137.08531-1481423230°155.42285.5-1352824240°14070-1010025250°150-100-8310画出构件5的位移曲线图-15-图(d-1)位移曲线图画出构件5的速度曲线图图(d-2)速度曲线图画出构件5的加速度曲线图-15-图(d-3)加速度曲线图于是,得如图(d

7、)所示构件5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曲线图图(d)构件5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曲线图3.结论-15-由传动特征曲线可知,位移S5随主动件的摆角变化不是很明显,基本在一定范围内趋于稳定;速度V5随主动件的摆角变化时,速度方向由负向逐渐变正向,再逐渐变为负向,以此循环;加速度a5随主动件的摆角变化时,产生明显方向波动,并且也是从正向趋于负向再走向正向。4.课程小结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加深了我对平面平面六杆机构的认识,也相应的提高了本人CAD的使用能力。在计算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在自己的努力和同学的帮助下均一一解决,不

8、单单是学到了课本上的东西,也额外的学会了一些相关知识。这对我以后在机械方面的学习提供了宝贵经验。自己动手得到的数据,更加深刻的了解了其运动的真正含义,这比仅仅学习书本知识更有用。理论加实践强化了知识体系,学到的更多。致谢历时将近一星期的时间终于将这篇课程设计写完,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杨建华老师,他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