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历史名人画卷选题

滁州历史名人画卷选题

ID:18913961

大小:60.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9-27

上传者:U-13049
滁州历史名人画卷选题_第1页
滁州历史名人画卷选题_第2页
滁州历史名人画卷选题_第3页
滁州历史名人画卷选题_第4页
滁州历史名人画卷选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滁州历史名人画卷选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滁州历史名人画卷选题1、鲁肃—三国东吴重臣鲁肃(172~217)字子敬,定远县人。出生于士族地主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体貌魁伟,喜读书、好骑射,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性格豪爽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曾经慷慨赠粮一仓三千斛给周瑜,此后二人结为好友共谋大事。赤壁之战后,鲁肃被任命为赞军校尉,因治军有方,军队很快发展壮大,后任汉昌太守,授偏将军;随从孙权破皖城后,被授为横江将军,守陆口。鲁肃是继周瑜之后吴国最重要的名臣名将。2、司马睿—西晋琅琊王、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276—332),字景文,河南温县人。15岁嗣琅琊王位。八王之乱后期,依附于东海王司马越,为平东将军。永嘉元年(307),为安东将军,礼贤下士,韬光养晦。317年即晋王位,318年即皇帝位,改元太兴,据有长江中下游以及淮河、珠江流域地区,史称东晋。322年,因对大权旁落以王敦为首的王氏家族不满,晋元帝忧愤病逝。据有关碑记史料所载,司马睿称帝前受封琅琊王,曾驻跸滁州西南山岗摩陀岭,摩陀岭因之更名为琅琊山。3、李幼卿 —唐代滁州刺史李幼卿,字长夫,陇西人。唐大历年间以太子右庶子的身份领滁州刺史。由于其治滁有方,使滁州饥饿者有粮食吃,流亡者得以返乡,很少有诉讼官司。与法琛法师在琅琊山上兴建了宝应寺,开凿和疏浚山泉以为溪流,并且按照古书中晋元帝曾游息过此山的记载,把这条溪流命名为琅琊溪,又环绕着溪流建了禅堂和琴台等,并题诗八首刻石传世。从其好友独孤及留下的《琅琊溪述》文章中可以看出,李幼卿在滁州任上理政有方,闲暇时间则用于山水亭林的营建,是琅琊山人文景观最早的开拓者。4、韦应物—唐代滁州刺史、杰出诗人韦应物(737—793),京兆长安(今西安)人。建中三年任滁州刺史,恪尽职守,清廉正直,“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奉钱”,被范仲淹誉为“仁者之言”。任职期满时,两袖清风。写下脍炙人口的《滁州西涧》,动静结合,心清水远,象一幅清幽的水墨画,开启了滁州山水文化的先河。《滁州西涧》和另一首描写滁州景致的《寄全椒山中道士》入选《全唐诗》。5、王禹偁—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王禹偁(954— 1001),字元之,济州巨野人。北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禹偁是北宋政治改革派的先驱,为官清廉,体察民情、关心人民疾苦,遇事直言敢谏,以直躬行道为己任,因此屡受贬谪。至道元年(995)元月遭谤贬守滁州,在滁任职宽政爱民,政善民安,人民感怀。“俸外不教收果实,公余多爱入林泉”,清廉奉职,受到百姓的爱戴和欧阳修等后任者的推崇景仰。后人把他同欧阳修并称“二贤”,建二贤堂以示纪念。在滁州期间留下《琅琊八绝诗》《甘菊冷淘》等歌咏滁州山水胜景和滁人风习的诗作。6、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北宋庆历五年(1045),因受守旧派的诬陷而入狱,同年十月出狱后,贬知滁州,“宽简”治政,倡导农桑,筑城强兵,注重政史,关注现实,关心民生疾苦,积极追求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欧阳修是宋代文学史上的领袖,《醉翁亭记》《丰乐亭记》让滁州名闻遐迩。为政以宽,人民和乐,百姓安居,滁人出游之乐,实乃欧阳修的政绩之乐。解读欧文,并非“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而是以山水为酒而醉于苍生也,正所谓醉道不醉酒,陶然在苍生。 7、辛弃疾—南宋著名抗金将领、爱国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乾道八年(1172),辛弃疾出任滁州知州。上疏朝廷,请求豁免历年积欠租赋;发布招抚令,把逃荒在外地的人民召回来,从事生产,官府帮助修建房屋,使人心安定。对流亡来滁的人,分给无主荒地耕种,贷款给缺少耕畜、农具、粮种的人,鼓励他们安家落户,滁州人口因此逐渐增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继而修整街市,兴建商铺、旅店、酒馆,以便行旅,复兴市场。并营造奠枕楼、繁雄馆,作《声声慢·滁州旅次登奠枕楼作》词,以抒发其情。辛弃疾为南宋词坛一代大家,词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以慷慨悲壮的爱国词为其主调,传世久远。8、赵匡胤—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927-976年),河北涿州人。五代十国时期,群雄并起,两支劲旅北周、南唐,大体以淮河为界。 显德二年(955年)冬,后周渡淮攻寿州,开始进攻南唐。此时任职殿前都虞侯的赵匡胤主动请缨,带五千人马向清流关进发。而后翻山而入,浮水渡过西涧,兵马隐于滁州城下依计攻城。守将皇甫晖被迫应战落败,赵匡胤自此势如破竹,尽取淮南之地。此后,因功任后周殿前都点检,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握兵权。公元960年,陈桥兵变,即帝位,国号宋。因视滁州为大宋端命之基,在滁城曾建端命殿以祀圣迹。 9、崔白—北宋杰出花鸟画家崔白(生卒不详),字子西,北宋濠州(今凤阳)人,杰出的花鸟画家。不仅擅画花竹翎毛、败荷凫雁,而且画佛道鬼神、山水、人物亦精妙绝伦,尤长于写生,所画鹅、蝉、雀堪称三绝。一改百余年画风,成为北宋画坛革新主将,数百年来颇受画坛尊祟。故宫博物院有《寒雀图》,台北故宫博物院有《双喜图》等7幅。10、朱寿昌—北宋大夫、孝义之士朱寿昌(生卒不详),字康叔,宋天长秦栏里人。《宋史》有传,是古代“二十四孝”中的人物之一。从小母子分离50年。朱寿昌长成后,仕途颇为顺利,官至迁中散大夫。思母之心萦萦于怀,熙宁初年,听闻其母亲流落陕西一带,嫁为民妻,他刺血书写《金刚经》,辞去官职,千里迢迢,往陕甘一带寻母。精诚所至,终于在同州找到了母亲。母亲刘氏离开朱家以后,改嫁党氏,又有子女数人,寿昌视之如亲弟妹,全部接回家中供养。有人将朱寿昌弃官寻母之事上奏神宗赵顼,神宗诏令官复原职。名公巨卿如苏轼、王安石等争为诗文赞美其事。朱寿昌的孝义之名,播于朝野。朱寿昌年70而卒,弃官寻母一事历代广为流传,天长秦栏旧有朱孝子墓。明弘治年间,曾立碑于墓侧,嘉靖年间,建孝子祠旌表。 11、董槐—南宋端明殿学士、右丞相董槐(?~1262),字廷植,定远人。少时喜习兵事,爱读孙武、曹操书,有抱负。嘉定六年(1213)考中进士。踏进仕途之后,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嘉熙三年(1239),董槐知江州时,有十几万灾民渡江而来,他召集官吏商量用储备军粮赈灾,灾民得粮,重返家园。董槐为官,勤政清正,政绩卓著,朝野闻名。任右丞相时,为了利国安邦,任人唯贤是举。景定三年(1262)五月,滂沱大雨不止,年迈的董槐彻夜难眠,坐立不安,国难民灾,系于一心,终于在不住的叹息中默默忧逝。逝后,赠太子少傅,谥号文清。董槐葬于定远古城西北角(今为建设小学境内)。12、朱元璋—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1328—1398),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属凤阳县)人。朱元璋出身贫寒。17岁时江淮大旱,时疫流行,父母兄长皆病死,故入皇觉寺为僧,后在淮西一带流浪三年。元至正十二年(1352),朱元璋投奔郭子兴部红巾军。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年号洪武。同年攻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统治,以后逐步统一全国。制订《大明律》,建立卫所军制。改革官职,削弱功勋大臣的权力,加强皇权,以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又 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安定民生,均平赋役,兴修水利,推行屯田,鼓励生产,使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1398年,朱元璋病逝,庙号太祖,葬南京明孝陵。13、戚继光—明代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戚继光(1528~1588),字元敬,定远县人。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其父去世,戚继光袭父职任山东登州卫指挥佥事。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14、文征明文征明(1470—1559),明代杰出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其与沈周共创“吴派”。在画史上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 1486年,17岁的文征明与兄文奎,随侍任职太仆寺丞的父亲文林在滁六年,学诗、书、文,后三年来往于滁州与长洲两地,兼从沈周学画、吴宽学古文法。二十四岁时又遵父命向江浦(与滁州紧邻)庄昶学诗。文征明在滁州的学余生活最嗜游山,具有独特的游乐观,写下散文《重游琅琊山记》和《九月廿日重游琅琊山》长诗。嘉靖十六年,文征明 67岁书《醉翁亭记》行草手卷,是传世稀有行草大字作品,现藏故宫博物院。82岁时工书小楷《醉翁亭记》,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15、陈琏—明代滁州知州、礼部侍郎陈琏(1369一1454),字廷器,号琴轩,广东东莞人。永乐二年(1404)调任滁州知州。在滁任职期间,验丁赋、省徭役、修学校、劝农桑,治政专注于道德风化教育,不用刑威。暇时与僚属在醉翁亭上吟咏。因为治政有方,民众得以安居乐业,老百姓称他为“小欧阳”,把他和欧阳修、王禹偁合称为三贤。因为陈琏治理滁州有功,朝廷准备提拔陈琏到京城重用,滁州老百姓往京城上书要求陈琏留任。皇帝听从民愿,升陈琏为扬州知府,仍掌滁州政事,就这样陈琏在滁州,一任便是十九年。陈琏博通经史,在滁任上编纂了二十六卷《永阳志》。景泰五年(1454年),病逝,年85岁。16、吴棠—清代四川总督兼署成都将军吴棠(~1876), 三界(今明光市)人。咸丰六年(1856年),时任清河县令的吴棠因父亲去世回家乡三界守孝,为保卫桑梓安宁,顺便在家乡操办团练。咸丰八年,遇敌来犯,吴棠身先士卒,率部与敌激战于沙河集,沙河保卫战的刀光剑影留在了历史的天空。吴棠服官三十余年,是中国六百年漕运史上的集权总督。历封疆大吏16年,是皖东清史上唯一的封疆大臣,安徽清史上屈指可数的名人,与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疆臣齐名。17、王阳明—明代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军事家。王守仁(1472—1528),浙江余姚人。因曾筑居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公元1512年,王阳明由吏部司郎中升授南京太仆寺少卿(正四品),来滁州太仆寺管理马政。因为政务简单,行政之余,开始了他的讲学生涯。在滁州的讲学,所谓“贵自得”几乎是他在滁州的最重要的理论,在滁州的这一思想显然是他晚年“致良知”思想的前奏。是他“致良知”学说成熟的重要阶段。王阳明在滁州讲学的固定场所设在丰乐亭院外柏子龙潭周边,当时全国各地学子闻声而来,燃柴火月夜讲学,从者数百人,有名望的就有十多人,声震山野,是他正式授徒以来规模最大的时期,王阳明把滁州变成了布道圣地。18、憨山大师—明代著名高僧憨山(1546年-1623年),俗姓蔡,名德清,安徽全椒人。复兴禅宗,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憨山佛学思想主张“教三道一”,即宗教为儒、释、道三家,他有一句名言,“ 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其平生融汇儒、释、道三教,著述极富,主要有:《憨山集》、《双径录》、《性相通说》、《楞严笔记》、《道德经注》、《观老庄影响论》、《大学决疑》、《春秋左氏心法》等。憨山对书法也有极深造诣,陶家仪《书史会要》称赞大师书法“真行草”。  19、吴敬梓—清代著名文学家吴敬梓(1701—1754),祖籍六合,后迁居全椒程家市梅花垄下。乾隆四年(1739),39岁的吴敬梓开始了《儒林外史》的创作。用了整整十年时间(一说14年)创作了《儒林外史》这部三十余万字的宏篇巨制。作者通过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整体群像的成功塑造,使小说成为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也使作者吴敬梓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小说,而且对现代世界文学也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20、薛时雨—清代杭州知府薛时雨(1818—1885),全椒人。薛时雨为官耿介清廉,卓有政声。上任后遇大旱,百姓无粮纳税,薛时雨下令停征,被撤职罢官。他 主讲金陵时,经常往来于滁州琅琊山,见到当时的醉翁亭一片瓦砾,因仰慕欧阳修的学识人品,一方面四处奔走游说募捐,一方面在南京玄武湖的赏荷亭摆下字摊,为来往游人题诗写字,以此募捐。光绪七年(1882)五月,薛时雨不顾重病在身,亲自督工复建醉翁亭,并书写了“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等许多楹联匾额。至今“醉翁亭”三字门匾,亭旁的“晴岚叠翠”,二贤堂院门的“有亭翼然”等仍为薛时雨手迹。21、群体——明代淮西集团李善长—明代开国重臣、宣国公李善长(1314~1390),字百室,定远县人。少时读书聪明,有智谋,笃学法家思想。他帮助朱元璋攻打天下,计高群雄;辅佐太祖安邦治国,功冠众臣。他是明朝官居极品、主重臣尊的开国重臣,功绩最著者。洪武三年(1370年)大封功臣,封韩国公,是淮西“三相八王”的代表人物。胡惟庸—明代参知政事、丞相胡惟庸(?—1380),定远人。龙凤元年(1355)跟随明太祖朱元璋出征。历任主薄、知县、通判等官。洪武三年(1370)升任中书省参知政事。洪武六年(1373)至十三年(1380)间任丞相,由于专权树立私党,后以谋逆之罪被杀。蓝玉 —明代开国大将蓝玉(?—1393),定远人。骁勇多谋略,勇敢善战,所向皆捷。洪武二十一年(1388),擢升为凉国公。洪武二十六年(1393)二月,被下狱诛杀。徐达—明代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1330—1385),字天德,濠州(今凤阳县)临淮关人。明朝开国功臣。朱元璋统一全国,很多战役都是由徐达担任主将。他跟随朱元璋打下定远,攻克滁阳(今滁州市),取和州,官授镇抚。后来生擒元将陈林先,为朱元璋开辟了大块根据地。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拜徐达为大将军。身经百战,彻底消灭了元军,全国基本统一。洪武十八年(1385),病逝。后追封为中山王,谥武宁,葬钟山之阴。汤和—明代开国功臣、东瓯王汤和(1326—1395),字鼎臣,濠州钟离(今属凤阳县)人。至正十四年(1354),他随从朱元璋南下定远,从此成了朱元璋的部将。汤和一生转战全国,经历了大小数百战,屡建功勋。洪武十一年(1378)进封为信国公。洪武二十七年(1394),汤和病重。第二年病死。朱元璋追封他为东瓯王,谥襄武,埋葬在凤阳曹山(今属蚌埠市郊区)。冯胜 —明朝开国功臣、宋国公冯胜(?-1395),定远人。跟随太祖攻克滁州、和州,攻打太平。转战全国,战功卓著。后奉调征山西。进军漠北,平定吐蕃。朝廷论功,封宋国公。当时,昭列勋臣望重的八人中,冯胜居第三。洪武二十七年(1395),赐死。沐英—明代开国重臣、黔宁王沐英(1345—1392),字文英,定远人。沐英八岁时父死,不久,母亦病故。当时太祖朱元璋在濠州起兵,沐英匍匐前往归依,太祖收为养子来抚养。沐英天性颖敏纯粹,临事果断,用兵如神。有功不伐,处贵不骄。奉侍帷幄,恪恭子职,少言笑,多次跟随太祖出征。洪武十年(1377),以功封西平侯。建功无数,镇守云南。洪武二十五年(1392)夏病死,昭追封为黔宁王。太祖命礼曹塑像于功臣庙,永享庙食。李文忠—明代大都督、歧阳王李文忠(1339—1384),字思本,小字保儿,元代盱眙地界(今明光市)人。太祖姊之子。年十九,以舍人之职带领亲军,跟随太祖援救池州,破天完军,在诸将中最为骁勇。后建功卓著,封曹国公。李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临阵踔厉风发,遇大敌益壮。颇好学问,通晓经义。洪武 十七年(1384)三月卒,四十六岁。帝亲为文致祭,追封歧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列第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