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亲亲相隐”的研究

浅谈亲亲相隐”的研究

ID:19166511

大小:21.96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9-28

浅谈亲亲相隐”的研究_第1页
浅谈亲亲相隐”的研究_第2页
浅谈亲亲相隐”的研究_第3页
浅谈亲亲相隐”的研究_第4页
浅谈亲亲相隐”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亲亲相隐”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亲亲相隐”的研究摘要对于“亲亲相隐”思想的研究,学术界已渗透到诸多领域,然仍需回答亲亲相隐为什么能绵延古今中外,仍需进一步探讨新中国成立后亲亲相隐制度的缺失以及法律与人情的关系,为亲亲相隐的入法修直道路。  关键词亲亲相隐法律人情  作者简介:王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XX级刑法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刑法史。 中国    一、“隐”字释义  对于“亲亲相隐”之“隐”字,大致有两种见解:一曰,不宣扬亲人之过失,同隐匿;二曰,隐为“櫽”的假借字。①即亲亲相隐是指亲亲之间互相引导、矫正对方行为之意。  二、问题之提出  为什么要亲亲相隐  休谟说:父母对儿女的怜惜、儿女对父母的关爱等人

2、类情感往往发生于一种自然的冲动或无法说明的本能。  在古代,亲亲相隐缘起扶助关系之维护,服重、情重之考量,主奴等级之捍卫。然今天父母子女间已从尊卑分明走向平等相待,主奴之身份也已不复存在,唯人伦亲情之可贵亘古通今,未曾褪去。  在西方,资本主义之勃兴一步步强化了尊重人权的人本思想,人的固有天性被法律赋予了自然权利之基础地位。“亲亲相隐”乃人性天理之至,自当为人权应有之义,故继承传统、西学东渐,尤为必要。  为什么能够亲亲相隐  亲亲相隐既是人性使然,自然自在恒在,不会因时而异,自然放之四海而皆准,不会因地而变。故当见诸唐律之规,民乐从之,是遵从规律之导引而非单单惧于刑罚之残酷。  法律之

3、于人性规律,顺应伦理之需时,民守而法之效达也;漠视人性之需时,规律转为民间法,仍于无形中发挥规范之能;扼杀伦理之需时,或结二果:其一,扼杀不成,人性如常而亲亲相隐继续;其二,人性扭曲,被迫从法。然爱有差等,生身父母尚不吝惜,盼其心怀守法之志,爱国之情,何其难也?况且血亲之情乃人性之本,稳定之根,去本拔根安邦定国都成妄念矣。  为什么我国没有亲亲相隐  亲亲相隐绵延古今中外,于新中国成立之时却戛然而止,缘自何故?一制度之根本变革究竟取决于何者?有学者答曰:只要其依附之社会结构未变,是不会被轻易地一刀切断的。②对于亲亲相隐,毋宁说,只要人性之根本未变,即使不重塑也不会灭亡。深究我国今天逆世界

4、潮流而动之缘由,大致有以下方面:  1.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不容隐瞒、藏匿之举  首先,实事求是,本身无错,但最大的“是”就是人有人性,一理性之人先是一伦理人,而后方为政治人。命令一有人性之人去遵守用以规制有人性的人却违背人性的法律,何其缪也?  其次,这一理由机械地割裂了法律与人情的关系,枉顾社会法治与宗族伦理的本来张力。至于情法之牵连,待下文详述。  2.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惯性病态  口说无凭历史为鉴,文化大革命父子残害、夫妻揭发、兄弟反目之记忆,正是今朝“亲亲不能相隐“极致化放大化之缩影,其对社会政治与家庭伦理的重创至今尚未平复,难道已亟待重温昔日人人相食、人人自危的

5、梦魇。  3.利益一元化的畸形格局  无多元利益之存在,就无平等、竞争、权利可言。我国的利益结构仍是单一化的国家利益,故莫笑朝鲜之各种古怪,因为其他国家正站在你我之背后嘲笑我们;因此,更请莫怪中国人无权利、人权之意识,此与你要唐朝人整天想着航空母舰,有何实质之别?  4.亲亲相隐乃法治之障碍  若此命题成立,为何深受障碍毒害的国家法治状况愈来愈好,而独具慧眼的中国、朝鲜、古巴、越南的法治发展却举步维艰,吾甚惑也!然本着学术之严谨,犹需倾听反对者的声音:  第一,妨碍破案,增加司法成本。仿佛对于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总有人乐此不疲的创造、辩护、捍卫。殊不知“亲亲不能相隐”对提高破案率毫无帮助。

6、蔡昱、龚刚《“亲亲不能相隐”的经济学分析》采数学之方法对于这一问题作了很好的注解,笔者颇为赞同。  第二,对被害人不公平。吾不禁想问,其一,侦破案件到底依靠何者?其二,犯罪对被害人家庭之伤害已成定局,是否也必须瓦解犯罪嫌疑人家庭之亲情伦理才算对被害人公平?如若冤假错案发生,由谁为嫌疑人之亲情损失买单?又由谁为整个社会忍受违逆人性之损失买单?  第三,滋生腐败。以刘清平先生为代表的一派学者认为血亲伦理具有滋生腐败的负面内涵,然拜读其文章③之后吾实在不敢苟同:  首先,在规范体系中存在着呈现金字塔结构排列的三个范畴,即人性、法律和高尚的道德。自下而上,拥有对应品质的人愈来愈少,对人的要求愈来

7、愈高。亲亲相隐乃人性天理之至,处于基础地位不可撼动,而腐败则处于高尚道德的范畴。即使亲亲相隐真的会带来腐败之效应,拿对基本人性的要求去满足高尚道德层面的需要,也未免太过强人所难。  其次,判断腐败与否的关键在于掌权者谋私利之作为是否动用了手中的权力,在刘先生所采之论据《孟子·尽心上》第三十五章的故事中,舜不仅没有用权而且放弃了权力,何来腐败之责?  再次,从“思想”发展到“制度”,“亲亲相隐”已从抽象笼统的观念具体化为拥有了自身适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